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城市社會報告

報告2.57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使用成爲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城市社會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城市社會報告

城市社會報告1

面對蘇州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的發展趨勢,如何更好地發揮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中的支撐作用,加強對養老機構建設的扶持力度,爲老年人提供以人爲本、更加完善的養老服務。現就我市有關養老服務的現狀、制約養老機構發展的瓶頸進行分析,嘗試提出解決辦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養老機構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老年人口情況

到底,我市戶籍人口633.3萬人,其中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126.8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數的20.02%;80週歲以上高齡老人18.3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的2.9%,佔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長趨勢,到20xx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將達到150-155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數23.7%左右,養老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

(二)養老機構基本情況

到今年底我市養老機構達到178家,養老牀位數27355張,老年人擁有牀位數達到21.6‰。

從目前的現狀看,我市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城市大於農村,中心城區大於外圍城區。集中表現在高齡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量較大,而我市養老機構總牀位中,護理牀位只有4900多張,僅佔牀位總數的18%,護理牀位擁有率只有3‰,距離蘇州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蘇發[20xx]46號)文件中“到20xx年護理牀位達到老年人口數12‰”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養老機構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十一五期間,我市養老服務事業,從底養老機構135家,養老牀位總數8330張,實現了大幅增長;機構增加了41家,增長30.4%;牀位數淨增加了19025張,增長228%,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距離上級的要求,以及養老機構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力量積極性雖高,但實際投入建設的少。十一五期間,我市爲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補充意見》(以下簡稱“兩個《意見》”)等政策,積極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民辦養老機構從的8家發展到48家,民辦養老牀位從不足1000張增加到7244張,分別佔機構總數和牀位總數的27%和26.5%。但這一發展趨勢與周邊養老事業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辦養老機構數和牀位數佔比均達到80%以上,廈門、青島等市民辦養老機構佔比都達到了70%以上。

我市民營力量投入養老服務事業進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沒有明確的養老機構建設規劃。我市雖然有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其中沒有明確養老機構建設的規劃;有的地區雖然有規劃,但規劃不透明,民營力量不瞭解規劃的具體內容。二是有的地區因現有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不太願意進一步發展民辦養老機構。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實,有的地區不能認真貫徹上述“兩個《意見》”,不兌現對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運營補貼。四是租用廠房、學校等閒置房屋改辦養老機構時,消防合格證無法辦理。

(二)土地資源緊缺,成爲制約養老機構建設的瓶頸。養老機構建設的用地問題,是制約養老機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由於古城區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地價不斷攀升、租金持續上漲,養老機構的建設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衛生、環保原因,古城區嚴格控制護理機構的發展,因此,使得古城區老年護理牀位“一牀難求”的現象更加顯現。

(三)民辦養老機構設施設備簡陋。以滄浪區爲例,民辦養老機構大多數爲個人出資興辦,其出資人大多數爲小投資者,還有部分下崗職工,其興辦的資金大多數爲自籌、借款,在資金投入、場地租用、設施購置、人員聘用等方面較爲謹慎。大部分民辦養老機構基本上沒有綠化空地、休閒空間及活動場所,這些都制約了民辦養老機構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和個人之所以不願意投資養老行業,主要是因爲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上,還常常會出現難以得到落實的問題,加之物價水平、工人工資的不斷上漲,造成養老機構贏利微薄,投資回收期較長。同時,政府給予的牀位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吸引不了大的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

(四)服務水平低下。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機構養老的供需矛盾,但由於開辦人的指導思想、運作理念、管理水平、資金等原因,致使這些養老機構在服務、管理上還不到位。機構養老首先應重點滿足有護理需求的老人,但民營力量考慮成本和風險,在建設養老機構時,總是考慮投入與回報的比例,儘量減少成本。

現有的民辦養老機構普聘用的護理人員大多數是外地勞動力和本市下崗職工。她們一般年紀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還缺乏必要的培訓,再加上護理人員待遇較低,她們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較差,對服務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

三、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的幾點建議

從目前我市養老機構建設發展的情況來看,面對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的現實,政府採取相應養老對策的預見性和前瞻性還不夠,缺少制度保障。養老機構建設作爲慈善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項目還沒有真正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確政府職責。養老問題已經是制約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爲老齡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蘇州,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同樣應該走在全國的前列。20xx年通過的《關於加快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要求,“編制和落實《蘇州市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但在實際工作中養老機構的`建設規劃並沒有落到實處。因此,建議加緊進行促進養老福利事業發展的地方立法,特別是要在立法中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明確各類養老福利設施(包括養老機構、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質和相應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區開發商要無償提供養老設施配套用房。

二是要實現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統籌利用,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老年人、學齡人羣等各年齡段人口的變化情況,調整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的用途。鼓勵利用閒置廠房從事養老服務。

三是要進一步明確市、區兩級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門、各街道(鎮)的職責,將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責任分解落實到街鎮。要把養老機構與政府實事項目新增養老牀位建設同步考慮,實行簽訂責任狀制度,一級對一級負責,改變目前養老機構建設和養老牀位建設,只是民政部門責任的現狀。針對郊區、農村養老機構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現狀,建議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制定傾斜政策,鼓勵、吸引城區老人前往郊區養老機構養老。

四是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監管的立法研究。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管理,就必須從法律法規上去做。在目前國家尚無具體法律法規的情況下,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管理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蘇州的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研究也要先行一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

(二)確保建設用地,增加政府投入。養老機構建設雖然由民政部門主管,但民政部門並沒有任何場地資源。因此,發改委、規劃、土地、住建、消防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合作,共同做好養老機構建設。發改委等部門要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作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出規劃;規劃土地部門要出臺強制性規定,根據不同的養老需求,參照學校、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把機構養老納入建設規劃。

要調整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參照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建立養老福利事業公共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在土地供應、政策優惠等方面加大對養老機構建設的扶持力度。

(三)拓展服務內涵,提升服務質量。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要以構建適度普惠型養老福利爲目標,形成多層次的機構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一是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示範引導作用。養老服務事業,將是未來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政府必須對養老服務事業起主導作用。公辦養老機構(福利院、敬老院)要轉變思想觀念,把過去只爲三無、五保老人服務,轉變到兼顧社會寄養老人,充分發揮現有養老機構資源作用,實現向有需求的老人開放,爲養老服務提供示範引路作用。

二是提升民辦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水平。政府在出臺政策,鼓勵、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准入門檻,確保養老機構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時,要重點加強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積極開展專業護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訓;實施養老護理員免費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採取現代化手段管理養老機構,進一步實現養老機構的規範化管理。

三是積極發揮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儘快成立蘇州市養老服務待業協會,經常開展交流活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加強行業自律,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對於解決蘇州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難題具有重要意義,在建設養老機構過程中,既要注重數量的增長,又要在建設質量和標準方面符合“三區三城”建設的要求,使我市養老機構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

城市社會報告2

【摘 要】“蟻族”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羣體。筆者以蘇州市爲例,通過問卷調查方法與深入訪談方法,從羣體認同、文化認同、地域認同、職業認同、地位認同五個維度,調查城市“蟻族”社會認同狀況並探究“蟻族”社會認同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與對策,試圖促進“蟻族”這個隱形龐大的羣體融入城市,以促進社會均衡發展。

【關鍵詞】蟻族;社會認同;蘇州

“蟻族”一詞由學者廉思20xx年最先提出,特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羣體,具有三個顯著特點:大學畢業,年齡主要集中在22-29歲之間,以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爲主;平均月收入在20xx-3000元左右,大多數從事簡單的技術類和服務類工作,以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教育培訓等行業爲主;呈現出聚居的生活狀態,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現實居住空間中逐漸趨於分散,在虛擬空間中呈現出集聚的態勢。

近年來,蘇州經濟快速發展,作爲一個有着良好發展前景且適宜居住的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流入。“蟻族”大量涌入新城市,不可避免的遭遇社會適應和社會融入問題,其利益得不到足夠的表達,自身的認同也更易產生焦慮感和危機感,“蟻族”面臨重新找回“自我”的社會位置問題。促進“蟻族”提高社會認同、有序地融入城市,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保障社會穩定的必由之路。

一、社會認同的界定

社會認同理論認爲社會羣體的成員身份和羣體類別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是20 世紀70 年代英國社會心理學家Tajfel首先提出,爲解釋羣體行爲開闢了新的路徑。他認爲,社會認同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這種自我概念來自於他/她對某類社會羣體(或多個社會羣體)的成員資格的知識,以及基於這個成員資格的價值和情感意義(Tajfel,1978:63)。

近十年來,中國各界學者均對社會認同提出理論性與操作性定義。李友梅教授從以階級認同爲軸心的社會認同體系的角度出發,將社會認同定義爲“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與利益聯繫相比,注重歸屬感的社會認同更加具有穩定性”。鄭杭生教授從社會學中的社會互構論視角界定社會認同,即個人和羣體對其身份和社會角色的自我認定和他者認可。方文教授凸顯羣體資格在社會認同中的核心地位:社會認同是“行動者對其羣體資格或範疇資格(membership)積極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價值承諾”。此外,在社會學的實證研究中,一些學者根據研究需要對社會認同作出了操作性界定。比如,王春光是最早對農民工的身份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按照他的定義,社會認同是對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認可,對周圍社會的信任和歸屬,對有關權威和權力的遵從等等。

二、“蟻族”社會認同的現狀

(一)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即“我該採用哪一種文化模式的”的回答,文化認同體現在語言學習、穿戴的服裝 、吃的食物、採納節日、交往的人羣等方面。調查顯示,“蟻族”對遷入地的文化認同呈現出滯後性。大部分“蟻族”沒有學習過蘇州方言,在生活與工作中均使用普通話。他們很少邀請本地人到自己家裏做客,即使對本地風俗較爲熟悉,也很少會過本地人的節日。例如,受訪者E表示,“旁邊住了什麼人我都不太清楚的,平時也不串門。一般都是自己待着。”“剛來的時候特別不適應,吃東西口味都不一樣。只能自己買點菜去做……過的節日都差不多,也有不一樣的風俗,像是端午節我們那邊都會系五彩繩。”

(二)地域認同

地域認同包括原住地地域認同與遷入地認同兩個方面,其中又以社區歸屬感、定居意願、未來認同等具體爲主。“蟻族”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薰陶,因而對家鄉的鄉土認同較弱,他們對遷入地的地域認同的程度相對較高。留在城市是他們對城市生活境遇的社會理性的選擇,相信大城市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高的.經濟效益。“我記得曾有個老師給對我們說:未來你們就會知道,一個人出生在什麼地方太重要了。我現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我想我們出來是爲了什麼,難道就是想自己在大城市嗎?不也是想給未來的孩子一個好的環境。”X在訪談中說道。當大城市的優勢成爲衆所周知的社會共識,這也增添了“蟻族”對遷入地的地域認同。但與此同時,與希望在此定居、未來子女能在此發展的意願相矛盾的是,大多數“蟻族”卻並沒有城市歸屬感。Z表示,“蘇州真的很好,民風好,風景好,我很喜歡。但是因爲各種原因我不能在這裏定居,算是一種遺憾,可能很快就會離開,很不捨。” (三)羣體認同

羣體認同,即羣體身份認同,認爲自己歸屬於外地人還是本地人。調查結果顯示,“蟻族”有較強的“外地人”身份認同傾向。“蟻族”滿懷對城市資源與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來到城市,卻因各種問題無法融入到城市的制度和生活體系,他們又不願意迴歸資源緊張的小城市,便會在兩難和困惑中形成“雙重邊緣人”的社會認同。在接受訪談中,Y曾談到,“我畢業4年了,和老公結婚三年了,我們都是外地人,在蘇州工作兩年。年初時我下了下狠心,有這幾年的積蓄加上親戚借的在我們老家的5線以下的城市買了套期房,打算生孩子時好歹有個窩,現在我倆的工作都在蘇州這邊,回家意味着放棄這邊的一切重新來過,老公的專業比較窄,老家就業形勢又不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

(四)地位認同

地位認同即社會經濟地位身份認同,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據的位置的感知。結果顯示,大多數“蟻族”傾向於認同爲中層和中下層,也有部分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處於模糊狀態。在社會經濟地位評價中,原住地居民以及遷入地的新蘇州人都會成爲“蟻族”評估的參照羣體。“蟻族”還會根據未來經濟成功的想象以及遷移前後的經濟狀況變化來評估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如W所說,“我好歹也是大學畢業,我可以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大城市工資要比家裏那邊高,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在的生存狀態。”

(五)職業認同

職業認同具體操作化爲“福利待遇”、“薪水”、“升遷機會”、“工作量”、“勞動設施與條件”、“與老闆、同事的關係”等指標。調查顯示,“蟻族”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處於中間水平,由於急切希望通過職業成功來證明自己的決定和所付出的高教育成本,再加上生活成本所造成的壓力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於職業的滿意度。在日企工作的W提到,“房子真的是買不起,我現在租住在蘇州工業園區優租房,但只能申請住兩年。不知道什麼時候纔能有自己的家。”雖然已有一份穩定不錯的工作,但是W依然覺得生活壓力大。在蘇州一家旅遊公司工作的M表示,“在小地方,找個工作都要靠關係。這邊比較好找工作,相對公平,工作環境也好很多,公司還會組織一些活動……但是城市裏到處都是大學生。畢業一年多已經換了兩個工作了。大專文憑,學的是工商管理,卻只能做做銷售、客服和文員之類的工作。”大學畢業生

三、“蟻族”社會認同的影響因素

(一)制度性因素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社會身份是主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如果“蟻族”感受到的社會接納越多,他們就會傾向於主動向本地社會認同進行轉換。戶籍制度不但直接關係到“蟻族”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房、教育、醫療等重要方面,而且體現了當地政府的社會態度:制度性社會排斥-接納的程度。無法獲得本地戶口、與用工單位的勞動合同簽訂率相對較低、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等讓“蟻族”感受到制度性社會排斥。同時,城市居住證的使用可以促進“蟻族”將遷入地社會納入社會身份的建構當中。

蘇州作爲江蘇省居住證制度試點城市,自20xx年來,流動人口居住證累計發放超過1000萬張。這爲“蟻族”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享有與本地居民一樣的“同城待遇”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二)社會經濟地位

追求更大的經濟成功幾乎是每個“蟻族”遷移的動力之一。然而在所有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社會資源不等,存在着社會經濟地位的分化。如果說制度合法性使“蟻族”在基本社會保障方面有所差異,那麼,對個體而言,社會經濟地位則直接關係到“蟻族”的直接現實利益。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若是城市“蟻族”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積極的自我體驗就越多,自尊感越強,這種自尊感可以通過社會比較來實現,如與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本地居民比較以及獲得家鄉人的社會羨慕等。因此,提高“蟻族”的社會經濟地,更有利於他們進行積極的社會認同建構。

(三)社會記憶

社會記憶是“蟻族”建構社會認同的基礎。根據原生論觀點,人們在一個社會中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越可能形成自然依戀性情感。當“蟻族”自依戀情感越深,他們越可能形社會認同。此外,歧視性記憶和支持性記憶反映出“蟻族”與本地居民的互動結果。然而事實上一些“蟻族”在融入遷入地過程中,與城市市民之間缺乏情感溝通和互動交往,無法建立起與城市居民相融合的生活圈子,甚至會面臨一些偏見和歧視,主要表現爲地域偏見、語言輕蔑、有意迴避、職業排斥和人格侮辱等。例如,在一家快遞公司工作的R所說,“同事知道我是蘇北來的,第一反應就是蘇北的人是不是都很窮啊,這讓我很尷尬……有些矛盾,可能這個地方真的不屬於我吧。”

四、促進“蟻族”社會認同的思考

(一)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促進和諧

政府作爲城市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蟻族”“進程”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在考慮現實城市容量、承載力和城市發展潛力的前提下,把“蟻族”的城市融入問題放在社會和諧目標框架中,積極探索和科學規劃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體制以及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提升其就業質量,提改善其生活狀況。

1.健全制度保障,創新社會管理。在享有社會資源和獲得社會機遇等諸多方面,戶籍制附帶的就業、醫療、公共資源等方面的差別待遇成爲“蟻族”的阻礙,表徵着對“蟻族”的社會排斥,影響其城市融入。因此,改革戶籍制度,推動社會合理流動勢在必行。

蘇州市自20xx年起便開始推進居住證制度建設工作,以適應社會管理創新的形勢需要,積極保障大量來蘇建設者公平享受蘇州改革發展成果。居住證制度的實施,是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獲得融合共生的制度性保障,政府應以此爲基礎,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增強“蟻族”社會認同。

2. 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居者有其屋。政府要落實中央公共租賃住房政策要求,出臺一系列加快推進公租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政策。條件允許的地方政府可以建造專門供“蟻族”居住的廉價公寓,按照大學宿舍的形式或居民區的方式來建造。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着力加強“蟻族”聚居區周圍的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如公園、公共交通、娛樂消費場所等。 20xx年底,爲解決城市新人羣的居住難題,蘇州工業園區借鑑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管理經驗,推出優租房制度,爲城市新人羣解決“蝸居”難題提供了一種解法。但房源有限,僅能解決部分“蟻族”短期住房需求,政府還應進一步加快推進此類保障性住房建設。

3.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蟻族”職業認同。政府可以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對“蟻族”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蟻族”的就業能力、將失業“蟻族”納入城市社會救助保障範圍,使其在失業、住房、醫療等方面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二)加大社區支持範圍,增強社區歸屬感

社區是“蟻族”最爲集中的聚居地,是“蟻族”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載體,也是落實“蟻族”社會支持工作的主要落腳點。然而更多的“蟻族”具有較強的“過客”心理,只是將租住的社區作爲暫時的棲身之所,造成該羣體缺乏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基於此,社區要組織多類符合“蟻族”需求的活動,促進“蟻族”在社區內的溝通和交流,社區要發揮在社會支持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蟻族”應得的社會支持與服務,增強其社區歸屬感。

(三)提高非政府組織支持能力,助力“蟻族”城市融入

大部分“蟻族”城市的生活、行動得不到有效支持,挫敗感、焦慮感和被排斥感普遍存在於懷揣“城市夢“的“蟻族”中。一方面,非政府組織要拓寬社會服務的範疇,通過爲“蟻族”開展職業安全與健康教育、提供法律援助、組織文化發展與休閒娛樂活動等方式實行各種福利服務和便民生活服務,滿足“蟻族”需求,使其得到生活幫助和心理援助,促進“蟻族”城市認同感。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應充當政府和“蟻族”溝通的橋樑,向政府反饋“蟻族”城市融入困境和訴求的同時,向“蟻族”傳達政府的政策意圖,增進政府和“蟻族”相互理解。

(四)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加強社會的人文關懷

德國學者岡瑟?舒爾茨所說:當德國需要大量外勞時,外來勞力被當成“客人”而受到主流社會的歡迎;然而,當德國的失業率上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之後,“客人”就被描繪成了“從第三世界到發達國家瓜分我們現有社會福利的入侵者”,排斥外來移民的社會輿論隨即佔了上風(李明歡,20xx)。

城市要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對“蟻族”的奮鬥精神、親情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給予充分肯定,形成各階層理解、關心、鼓勵“蟻族”的良好氛圍。城市要該以一份寬廣的心胸接納“蟻族”的到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不僅能夠體現

城市的襟懷與底蘊,同時關係到城市良性有序發展。

城市社會報告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2.實習路線及內容: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爲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爲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麼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爲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2.“世外桃源”——燕: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牀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着“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爲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添加麻煩。是爲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爲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8.頤和園南如意門: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爲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裏魚也不少,但爲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9.頤和園內: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爲自然形成。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三、實習報告

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裏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溼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爲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裏。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裏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這隻適用於水量不大的時候。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三、分析與討論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着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爲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爲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爲本,又要以環境爲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裏呢?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是錯誤的。當時看到的樹,因爲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幹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

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幹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於杜仲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鹼,卻不喜溼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幹某一區段樹皮進行全部環剝,只要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後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幹。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爲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後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鹼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爲保養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育手術”,因爲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於設計者不瞭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纔是基礎。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於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應用鄉土植物種植可爲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於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裏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的特點。

城市社會報告4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

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尋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那麼在學校裏,作爲“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調查結果:a)9.8%的老師只強調學習,從不教導學生的品德;b)xx年的心理髮展的要求已成爲中學生對德育評價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實際上,據“對學校各科開設的課程滿意度”之調查題目的結果看,中學政治課的平均滿意度爲2.60,已接近取值“③”--“態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與“較滿意”之間,但有近40%的學生評價很低,這表明了中學德育改革的勢在必行。

2.學生在家庭內、學校內缺乏與家長、老師的情感交流,就調查問卷中“交流狀況”一題而言,“與同學談心或討論問題”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最爲頻繁、最爲主要的形式,用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統計)功能得出中學生總體對“與同學交流與討論”一項的總體平均值爲.87,在取值①“非常多”與②“較之多”間,靠近“較多”,這反映了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中,同輩羣體和首屆羣體間的交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正是在這種交流中個人開始作爲一個主動參與者,作爲一個社會的“準成員”逐步領會各種社會角色的含義和規範。其次,“與父母一起看電視”的總體平均值爲2.53,在取值②“較多”與取值③“一般”中間。但相比之下,語言的交流狀況則不是很令人樂觀,“與母親談心和討論問題的總體均值爲2.7已靠近”一般“水平,”與父親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爲3. 3,”與老師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爲3.62,已在”一般“與”較少“之間,且大大低於與母親的交流狀況均值。由以上數據得知,青少年選擇的交流對象首先是同學或朋友,其次是母親,再次是父親,最後纔是老師,這同目前的學校教育現狀有關,據調查,僅有.7%的學生承認經常有老師到家中家訪,有xx年期的中學生而言,是一種缺乏認同與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當我們在“自我評價”一題中詢問“您覺得自己是否獨立”,回答值的平均值爲.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見青少年學生面對以上家庭環境難以培養自我的獨立感與成就感。同樣,我們就學校的各項情況也作了滿意度調查,在涉及到的2個學校方面選項的詢問結果中,學生反映最不滿意的就是“作業太多”,其次爲“課本內容單調、乏味”,再其次,中學生對“師生間缺乏理解與交流”也不滿意,這是三個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鴨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應該在學習中具有很高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填鴨”教育一方面使師生關係容易趨於緊張,另一方面又可能剝奪一部分學生人格的自由發展,例如社交方面,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校大都重升學而輕素質教育,據調查,僅有xx年正處在性意識的有意識自我發展時期,而且對於此方面的瞭解一般不多,這正是我們需要加強教育工作,以培養他們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青春期的前期沒有科學的性知識的學習,則將給他們帶來以後生活的苦惱和人格的不良發展傾向,就目前調查的情況看,青少年學生性知識的獲得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非正式的“地下渠道”得來的。在“黃色傳播渠道”的調查中,就一般~文化傳播的三個主要渠道而言,在當代中學生中,同學或同輩羣體之間的口頭傳播是瞭解性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有46.0%的中學生曾聽過自己的同學講過不健康的黃色故事或笑話。而較之以往不同的是,黃色的書刊的影響已讓位給黃色錄像和光碟,有29.4%的同學曾讀過或見同學讀過黃色的書籍,而有40.4%的同學曾看過或見同學看過黃色錄像或光碟,這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情況,中學生目前的性知識不僅來源不夠科學,而且有被現代高科技的聲、光、影、動作俱備的~錄像、光碟腐蝕心理的趨向。這對他們的不良影響較之以往單一的黃色雜誌書籍更爲甚,而當今的中學生家庭內,給孩子購買電腦的家庭比例已上升至7.2%(指城市內),在這些家庭中的父母們,我們認爲他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電腦知識,隨時瞭解自己的子女電腦的使用情況,避免孩子用電腦當作~觀賞的工具,防微杜漸,不讓~文化玷污他們的心靈以上列述的道德協調狀況;人際溝通狀況;對學校家庭環境的滿意度;性生理教育四個方面的問題均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所以尋找當代中學生對其家庭、學校環境的認識和感受態度,是有助於解釋他們的社會人格特徵的,這也正是我們羅列出以上的調查數據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與人格傾向--從職業分層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們在生活中具有極高認可度的某種人的類型,人們樂於接受這一類型人的行爲模式、思維習慣,以至價值觀。而且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附着較強烈、情感的社會行動--崇拜,一個社會有什麼樣的偶像,能說明該社會中的主導價值觀及現實階層地位的分佈狀況;傳統的價值觀和外來的價值觀,本土文化和舶來文化、現實的社會環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標等等外在社會因素是怎樣在個人的意識裏生根發芽,並接受與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這種“內化”的一個現實例子,只不過它體現得感情較爲強烈罷了,什麼樣的社會即會有什麼樣的合理性社會人格,“xx年代以約翰列農爲首的甲殼蟲‘搖滾樂隊”成爲那代人的世界級偶像,美國前總統卡特也說:“他的精神甲殼蟲樂隊的精神’--急躁活躍和認真誠懇,嘲諷和理想主義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個一代人的精神。”而十餘年前在我國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的歌詞成爲一些年輕人的人生信條,也跟當時我國社會的普遍心態有關,偶像崇拜與社會人格相互影響的關聯由此可見一斑。同時,偶像類型的劃分標準帶給我們一定的困難,因爲考慮到某種偶像大多與其職業有着固定的聯繫,因此我們試圖從職業分類的角度求解析。在問卷題目中列出的十餘種偶像類型--它們其中大多數是按職業類型而確立的,而且這樣做的結果也能讓我們通過目前社會上的十餘種主要職業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地位的分佈狀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本節標題下附加“從職業分層的角度看”副標題的目的。

在我們的調查中,詢問了“你最崇拜哪種類型的人?”得到以下結果:在所列的3項偶像類型中,選擇“體育明星”作爲崇拜偶像的人數最多,佔總體的5.2%,其次爲歌星和電影明星佔總體的3.8%,由此可見“星”在中學生心中的份量,共有29%的學生崇拜明星,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很大一部分中學生渴望自主、渴望展示自我、期望自己成爲社會注目的中心。這一點是同上文的調查結果不謀而合的。同時有3.8%的人選擇了不崇拜任何人,在這裏,自主意識選擇了一種略帶反叛精神的形式出現,這樣的青少年已不滿足於崇拜他人,他們變得敢想敢幹,他們或許崇拜的就是他們自己!不管我們贊同與否,這種社會人格卻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所要求的,中國太需要一批自視頗高、敢想敢幹的年輕人了!位居第三的選擇是“軍人”,佔.6%,當今的軍人身份受到中學生的青睞與其享有的較高社會地位和待遇有關,而且近年來我國面臨的不大太平的國際政治環境又使軍隊的實力有所上升,其在未來將報考高校或參軍的中學生中形象有所改善。接下來是“科學家”,佔0.7%,傳統的崇拜偶像已不大佔優勢,代之而起的是對“商界名人”的崇拜,佔8.9%,可見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已告別了往昔“恥言商”的舊日景況,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已具有對財富追求的理想目標,相比之下,選擇“著名政治家”爲崇拜偶像的只佔4.9%,選擇“優秀教師”作崇拜偶像的僅佔2.2%,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雖然師範院校在大學聯考中也是報考的熱門,但在報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當老師爲人生的理想呢?傳統的偶像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已日益顯得沒有魅力,其中選擇“生產勞模”的比例最低,爲0.9%,只有極少數的中學生期望未來作一個“優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數種偶像崇拜的排列狀況看,在當今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結構中,有一些新的特點出現,樂於表現自我,注重自身的獨立性,敢於直言利益,注重職業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對強調奉獻而回報不高的職業類型興趣不大。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實上,這正是商品經濟所呼喚的社會人格。他們是歷史與文化的適應者,但更是未來的開拓者。

轉型社會中社會人格也發生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而在此過渡階段便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人格類型的嬗變。美國社會學思想家在其“尚武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劃分中,對“尚武社會”的社會成員的精神特徵歸納爲:“一致、服從、忠誠、墨守成規、無創新精神、依賴權威,以及關於現狀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這種思想組成的社會必然是保守的和敵視創新的,不靈活的及難以重新組織的……。”而他對於“工業社會”的描述則爲:“……個人更注重個人的利益;不強求價值信念的同一(這實際上意味着整個社會中的人們更具備”寬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須注意,這裏”同情“指的是類同於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解釋性的理解“,即”是指在獲得關於指導行動者的動機的知識的理解行爲“,頗類似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裏的”盡己之心和推己及人“,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他人的價值觀念看待事物);願意在價值多元化的組織中而不願在強制性的組織中生活;強調個人的努力,視自致的社會角色的價值高於先賦的社會角色的價值;尤其重視個人的獨立意識和求新求變精神,而不願受制於一般~的束縛;對待他人更顯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權威;不願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夥伴關係。”

當然,以上兩種社會類型的劃分僅僅是兩種理想型的劃分,而就目前我國的階段看,處於這兩者的中間階段,也就明顯地帶有社會人格的過渡特徵,在社會的轉型期中,無疑也會帶有一些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消極影響,人的發展狀況也會具有一些新的變化,如人格分離、心理浮躁、焦慮和動盪不定、價值觀困窘、行爲易失範等等。但從歷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經濟關係及意識上獨立自主的個人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市場要求個人具有與企業同樣的主體地位,淡化依賴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識,這不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競爭,當然這種競爭的平等“只能是機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同時更鼓勵個人具有風險意識,“高風險投入纔能有高收益回報”的觀點已深入人心;人們互相之間的社會互動帶有信息社會的“廣而不深”的時代特徵,更重功利和時效;極爲重視契約型的人際關係;由於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爲增強,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與人共事已成爲社會的共識;強調機遇,在獲取社會價值目標上有時甚至存在僥倖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發大財而促成摸獎的火爆場面的現實寫照;凡此種種社會心態的演變及社會人格的變化,我們認爲均會深刻地影響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的形成。市場經濟已向新時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麼,當代中學生是否適應這種挑戰呢四、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結構現狀的分析

社會人格的結構,我們這裏是指各種社會人格特徵在該羣體意識中的等級分佈狀況,等級作爲結構的特徵之一,它有着高低之分,而評判高低的標準,在這裏我們採用“[垂直的等級]--以能量的獲得的優先排列順序”即社會人格的結構中的高低等級的劃分爲準,主要是看主體對各種社會人格特徵的重視度或試圖改善的努力度--這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具體地說來,在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中,哪些是擁有高贊同度的,哪些是擁有中等贊同度的及哪些只擁有低等贊同度,這就是他們的社會人格結構特徵。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有關的題目爲“您認爲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回答的選項共包括當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徵爲4項,其中被選比例最低的爲第0項“勤儉節約”(比例爲.4%),而被選比例最高的爲第項“自尊”和第4項“善良、寬容精神”(均爲4.2%),於是我將.4%~4.2%之間的距離三等分。得出.4%~5.7%,5.7%~0%,0%~4.2%三個比例值的等級區間,每區間的長度均約爲(4.2%-4.2%/3)≈4.3%。這樣就得出了低贊同度、中等贊同度及高贊同度三個等級劃分的層,我認爲這種方法雖是一種嘗試,但仍然是較爲科學的,下面將分別討論三個等級層中的社會人格特徵。

低贊同度等級層:

屬於此層中的社會人格共有6項:分別是⑤“獨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9%);⑧“有合作精神”(.9%);⑨“尊老愛幼”(3.6%);0“勤儉節約”(.4%),這些社會人格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屬於不被重視的類型,他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認爲其爲“最重要的品質”。“勤儉節約”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們的父輩所秉承的經濟觀,更多的人體現出一種理財的新觀念,他們講求生活的質量,卻又不會輕視每一分錢,該花的決不吝惜,不該花的決不胡花,故只有.9%的人贊同“慷慨大方”爲最重要品質。而“尊老愛幼”的比例之低,則恐怕要歸咎於現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學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態。他們對這樣的傳統美德,缺乏較深的體會。在生活中養尊處優,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讚同“工作勤奮”的踏實態度,由於上述家庭、學校的某些原因,現代中學生的獨立性也不夠強,同時現行的教育體制中鼓勵學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學生也普遍未認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後,中學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態度是最令我們擔憂的,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專門化,以及人們的社會交往日漸變得“大量化、深度淺”的特徵,個人要想在未來的社會中獲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則無異於天方夜譚,當代中學生未能認識到這一點,而過分強調個人的能力,以個人爲中心,這是極爲有害的。

中等贊同度等級層:

在這一等級層中,共有四項。②“正義感”(8.2%);( )競爭意識“(6.0%);( 2)”待人真誠“(9.2%);( 4)”意志堅強“(8.0%)。其中②、( 2)兩項更接近傳統道德對國人的要求,當今的中學生雖對正義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結合”偶像崇拜“中的僅5.8%的人崇拜”見義勇爲“的英雄,可見大多數中學生只是渴望社會正義卻少有人敢於身爲社會正義的承擔者。他們因爲得自於父母和老師的理解較少,故期望”待人真誠“成爲普遍的社會環境。而展望未來,”具有競爭意識“和”堅強的意志“卻是現代人必具的心理條件,這兩點,恐怕當代中學生在此方面還有待提高。高贊同度的等級層:在這一等級層中,共有4項。①”自尊“(4.2%);③”同情心與愛心“(.0%);④”善良、寬容“(4.2%);⑦”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3.2%),由它們可以看出,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中,以愛國爲己任已受到高度贊同,強調自身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成爲共識,這同幾年來我們狠抓愛國主義教育不無關係,調查說明,當代中學生是愛國且有高度責任感的羣體,他們已初步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的自身的國民責任,這是令人欣慰的。中學生渴望寬鬆的人際關係,要求在”有同情心與愛心“的環境中生活,同時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寬容“的人格,這對目前我們的大多數家長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養人、塑造人的”園丁工程“中,更加充分地認識人、研究人是新時代教改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維護青少年正當的”自尊“,消除畸形的”自尊“,給他們社會人格的健康發展提供正確的道路。

城市社會報告5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社會調查實踐”中,我們選定了“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1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

2、學生在家庭內、學校內缺乏與家長、老師的情感交流,就調查問卷中“交流狀況”一題而言,“與同學談心或討論問題”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最爲頻繁、最爲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統計)功能得出中學生總體對“與同學交流與討論”一項的總體平均值爲1.87,在取值①“非常多”與②“較之多”間,靠近“較多”,這反映了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中,同輩羣體和首屆羣體間的交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正是在這種交流中個人開始作爲一個主動參與者,作爲一個社會的`“準成員”逐步領會各種社會角色的含義和規範。其次,“與父母一起看電視”的總體平均值爲2.53,在取值②“較多”與取值③“一般”中間。但相比之下,語言的交流狀況則不是很令人樂觀,“與母親談心和討論問題的總體均值爲2.71已靠近”一般“水平,”與父親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爲3.13,”與老師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爲3.62,已在”一般“與”較少“之間,且大大低於與母親的交流狀況均值。由以上數據得知,青少年選擇的交流對象首先是同學或朋友,其次是母親,再次是父親,最後纔是老師,這同目前的學校教育現狀有關,據調查,僅有1.7%的學生承認經常有老師到家中家訪,有20.7%的學生承認偶爾有老師家訪,有77.4%的學生從未見過老師家訪。同樣,在對“學校諸方面的滿意度”調查中,學生最不滿意的列舉項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學生認爲“師生間缺乏交流與理解”。應試教育格局下師生間缺乏交流,親子間缺乏溝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質教育已提到中國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上,我們相信在將來的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師生間會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友誼關係,這是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人人格的需要。

3、對家庭、學校的各種狀況的滿意度:在問卷上,我們一共詢問了中學生對其家庭的七種基本情況的滿意度,得到的每項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較滿意”與取值③“一般”之間,但達不到超過“較滿意”的水平,按滿意度從高到低地排列爲:“父母從不體罰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對父母的職業”(2.27);“對家庭的住房情況”(2.41);“對家裏給自己的零用錢”(2.48),“對家庭的收入”(2.53),“對家庭對自己的興趣的瞭解”(2.56),最低的是“聽取自己的意見”(2.74),由均值最低的兩項來看,目前中學生對家庭覺得較不滿意的方面主要還是親子間的交流與瞭解不夠,特別是對自己缺乏一種“以成人對待”,能夠給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決定權和發言權的民主態度,這對於處在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而言,是一種缺乏認同與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當我們在“自我評價”一題中詢問“您覺得自己是否獨立”,回答值的平均值爲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見青少年學生面對以上家庭環境難以培養自我的獨立感與成就感.

以上列述的道德協調狀況;人際溝通狀況;對學校家庭環境的滿意度三個方面的問題均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所以尋找當代中學生對其家庭、學校環境的認識和感受態度,是有助於解釋他們的社會人格特徵的,這也正是我們羅列出以上的調查數據的原因。

城市社會報告6

 一、引言

“你幸福嗎?”這是一個很現實而又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有人這麼直接問你,你能夠作出一個精彩的回答嗎?

有人做過一個生動的描述,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幸福就是“張開雙臂,爲寒冷的人送去溫暖”,幸福是“輕撫風鈴,帶跳躍的音符飛向高空”,幸福是“相信自己,放美麗的夢想自信飛翔”??

如今的中國小生面臨着時間的緊張,學習的壓力,遊戲形式單一的無聊,溝通方式的改變,生活條件的優越,對幸福感的追求正在逐漸減弱。爲了瞭解當前中學生的幸福狀況,提升同學們的幸福指數,我們小組選擇了對中學生幸福指數的調查。

二、調查情況

幸福指數調查過程

首先,我們考慮到當前中學生對幸福的認識還不是很明確的現狀,以及對學習生活的.認知程度,爲了讓同學們擁有一個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們確定了我的調查項目——幸福指數。然後,我們做了周密的調查計劃,設計了一份精緻的調查問卷。隨之,我們於20xx年2月8日發放了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我們小組完全選擇通過網絡進行調查,問卷題目數量23題,分2個部分(分別由同學和家長作答),回收問卷50份。參與問卷的主要是高中同學,在此,我真誠的感謝參與問卷的同學們,祝你們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萬事如意。

下面結果如下: 同學部分:

問題一:在你的字典裏什麼是“幸福”呢?

這是一道排序題,我們綜合同學們的回答,最主要順序如下:

1.身體健康(支持率70%)

2.學習優秀,成績優異(支持率53%)

3.幫助他人(支持率30%)

4.老師、家長的褒獎(支持率43%)

5. 家庭條件優越(支持率55%)

問題二:你認爲自己幸福嗎?

這是一道選擇題,百分數如下:

1.很幸福55%

2.一般38%

3.不幸福0%

4. *沒有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8%

問題三:你對補課持何態度?

這是一道選擇題,百分數如下:

1.支持,並正在參加23%

2.支持,但不參加 13%

3.不支持,且不參加 33%

4.不支持,但參加 33%

其中70%的同學認爲如果取消補課,幸福指數會增加,而沒有同學認爲會下降。

大部分同學能感受到來自老師、家長的壓力,但可以接受。

絕大部分同學認爲中國的教育過於應試、缺少自由、不注重能力培養。同時認爲如果他們當老師,從健康發展、素質

教育的角度看,要不嚴格要求同學,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關心心理健康;從爲學生負責任的角度(升學,就業etc.)看,要嚴格要求同學,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問題四:你的課餘生活是否豐富?

這是一道選擇題、主觀題,百分數如下:

1.豐富,滿意38%

2.豐富,但不滿意8%

3.不豐富,但較滿意45%

4.不豐富,並不滿意10%

同學們主要課餘生活:

看書、購物、繪畫、玩電腦、體育運動(乒乓球、籃球、羽毛球??)、聽歌、看電視、聊天??

問題五:回答完上述問題,請給你的幸福打分(100分滿)

最高分100,最低分30,衆數90,平均分84

你對未來有什麼暢想?你要怎樣做來增加你的幸福指數呢?

收錄精品回答:

1.先把數學成績提上來估計我就幸福了,希望別再出那麼不實用的題了沒有意義。喜歡接觸社會上不同的人,完成各種複雜的任務,只有不是寫的練習冊。未來,掙錢養媽媽。希望家裏有錢供我念書,減輕錢方面的壓力。

2. 我要學樂器,學唱戲和唱歌,堅持跑步,環遊世界,泡圖書館,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學做菜。

3. 成爲中石化之類的

高層 有較高的薪資 並充實的工作

4. 努力學習 考上個較理想的大學

家長部分

問題一:請你給現代中國教育整體打分(100分滿)

最高分100,最低分0,衆數59,平均分62

大部分家長贊同讓孩子自由發展,綜合素質高,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問題二:你的孩子是否參加補課?您爲什麼對孩子補課有此態度呢?

1.同意48%

2.反對23%

3.中立 30%

其中認爲同意的家長主要認爲因爲考試需要,可以提高學習成績。

如果全社會禁止補課,65%的家長會贊成,15%的家長不會贊成,其餘無所謂。

問題三:在社會上, 你認爲在學校所學的內容是否能用得上? 請你回答在那一階段所學內容最爲有用?

1.是,完全可以學以致用13%

2.有一點用63%

3.基本沒用25%

4.毫無用處0%

大部分家長認爲高中、大學學的只是有用

問題四:你對孩子的愛是哪一種?

1.基本滿足孩子的需求50%

2.嚴格要求, 恨鐵不成鋼23%

3.很心疼,認爲孩子很累33%

4.對孩子的現狀很滿足28%

5.其它:孩子做得很好、很滿意,尊重和理解孩子

 三、調查結論

結論

學生問題部分:對幸福的定義,絕大多數同學把健康放到了第一位,但並沒有只考慮自己的問題,90後身上的積極健康、助人爲樂均有所體現。生活在學習壓力下(來自老師、家長、學校、自己),我們樂觀、堅強,半數以上的同學認爲自己很幸福。 補課是學生敏感的話題,當被問及對補課的態度時,大多數不支持,但大多數正參加補課。大多數同學對自己的課外生活滿意,無論豐富與否。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都能較好地理解老師。我們給被調查者一次當老師的機會,大多數認爲,在現今教育體制下,嚴格要求、保證升學是唯一的路徑。

對於中國教育現狀,同學們普遍認爲其實用性差,過於應試;應該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

家長問題部分:首先感謝大多數家長能積極配合我們的調查!

總體上家長們不支持補課,也認爲中國的教育現狀值得改進,突出表現爲多數家長認爲所學的理論知識不實用,走上社會更多的是實踐與技術。多數家長希望取消補課,對孩子參加補課一事,少數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其餘人覺得上輔導課有作用或追隨大潮流。面對早出晚歸的孩子,部分家長心疼,但都對孩子寄予了很高期望。

分析

我們90後是積極、陽光、健康、向上的一代。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目標與計劃,又能充分理解他人,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與不易。

儘管身負重壓,但同學們大多能較好地調整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態。

無論家長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我們的愛。面對我們,家長也很矛盾……理解萬歲!

四、調查收穫

這次是我們首次在網上開展調查,很成功,但由於交往人員有些,故不能更全面地調查。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採取“網上—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效果會更好!

城市社會報告7

城市環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產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種污染物,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淨能力,遺留在自然界,並導致自然環境各種因素的性質和功能發生變異,破壞生態平衡,給人類的身體、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城市環境污染的社會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借鑑。

城市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中心,經濟活動和人口高度密集,面臨巨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20xx年我國共有建制城市661個,城市市轄區土地面積僅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而人口則佔全國總人口的41.7%。

城市化率從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xx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個百分點。城市對我國gdp的貢獻爲65.5%。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進入快速增長期。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並非廣爲人知的事實是:世界十大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國的版圖之內,更加觸目驚心的事實是:1/3的中國地區降過酸雨、七大中國河流中有一半污染嚴重、1/4的中國居民沒有清潔的飲水源、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濁的空氣、經過環保處理的城市垃圾只佔不到20%的少數。環境污染也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價更是無法估算。單隻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與環境有關,尤其是肺癌,已經成爲居民的第一大死因。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於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上層建築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關題: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纔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着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爲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80年代後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爲每年3000億立方米,佔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着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幾何級數增長。另外,淡水資源的分佈與人口的分佈並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僅佔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爲1180立方米,已接近該國人均可利用總量1470立方米的極限。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爲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爲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爲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爲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爲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2、水資源保護

抽取地下水是緩解淡水不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地面沉降。在我國的蘇州、無錫、上海、北京等地,由於長期過量開採地下水,造成了明顯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損壞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的同時,就要注意到水資源的保護。因爲一旦水資源受到污染,將嚴重的制約工業、農業的發展。要解決水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在於要發動全球人民,增強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意識。同時大力研製循環用水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污水淨化技術等,並對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質嚴重的企業、生活區進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懲罰,以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

二、大氣污染

1、概述

在幹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範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爲因素,尤其是人爲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着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幹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複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爲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所謂的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爲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佔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2、大氣層的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彙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xx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xx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籤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範,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爲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根據我國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總量至少要減少60%,到20xx年則完全淘汰這些有害物質。

三、固體污染

1、概述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爲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爲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爲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提倡資源的社會再循環,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與經濟效益,減少廢物處置的數量,以利社會發展。

垃圾正成爲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2、解決辦法

要解決固體廢物的危害,惟有全體人民集體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再利用,不隨便拋棄固體物質。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關於固體廢物處理的條例,以規範大衆的資源利用行爲,減少廢物排放。公民應該從小事做起,爲人類自身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垃圾困擾的環境裏。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爲自然侵蝕,也稱爲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爲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爲17.4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衝能力,並儘可能擡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爲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爲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爲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續治理,才能奏效。總之,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爲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好象自己已經成爲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這種掠奪式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亮起了紅燈。我們必須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也應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保證現在的經濟發展,又保證後代享受資源的權利,讓我們世代都生活在沒有污染的天空下吧。

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城市社會報告8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

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

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

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

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城市社會報告9

經過一週的實習參觀,我對城市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對城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指導老師爲我們深入淺出地剖析城市,我當時頓感茅塞頓開。對城市的認識有了新的標準。城市規劃應從整體、長遠的角度出發城市是人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低矮,破舊的棚房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隨着房地產商加緊開發的腳步,城市的面貌被一天天地改變,直到面目全非,步入城市只能感覺到鋼筋混凝土的森林。

我國幾千年來發展的城市文明一下子湮沒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城市應該是時間,歷史的見證,在我國大多數城市裏幾乎很難找到歷史的痕跡,這不能不說是現在文明發展的一大遺憾。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城市的一些領導,一心只爲了經濟的增長,gdp的穩升,大肆鼓勵房地產商開發,而缺乏整體規劃,而房地產作爲規劃的實施單位,也沒有規劃意識,一味蠻目的開發,毫無章法。導致現在諸多城市的雜亂無章,給城市帶來了很多不便。另外,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如福州中州島的開發,就引來許多人的指責,在一個交通繁忙,擁擠的交通主幹道兩側開發商業性建築,絲毫沒有考慮其對交通的影響。由於交通的不便,到現在爲止,都幾乎沒有商家願意入住,以致開發的建築空置,是對國家資源的嚴重浪費。若能在此建設一個公園,讓被繁忙工作壓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有一個放鬆的地方,也給城市一個透氣的空間。另外,在現在城市建設中,還缺少對歷史文物古蹟的保護意識。由於缺乏整體規劃,以致歷史正在一點點被抹殺。如北京的紫禁城,被高樓大廈給團團圍住,周圍的高樓遠遠超過了紫禁城高度,昔日的輝煌,高聳威嚴,已喪失在混凝土森林中。現在,我們應該認真做出城市今後幾年的發展規劃,嚴格控制開發力度,我們必須從長遠的利益來看,着眼未來,才能真正做出優秀的,成功的規劃。

城市道路建築與交通系統是構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交通是人們完成社會與經濟活動的前提。城市道路不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而且是城市居民活動的重要空間,是組織城市景觀的骨架,它應該成爲居民觀賞的重要場所。同時城市道路又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該成爲體現城市景觀和歷史文脈的宜人的公共空間。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統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分爲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城市快速路一般與原有路網分離開來,是高層的道路系統。快速到完全爲交通功能服務,是解決城市長距離快速交通運輸的動脈。因此,在快速路兩側不宜設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築物的出入口。如福州的二環路也屬於快速路,但快速路在承擔城市長距離交通運輸的同時,也吸引了附近的大量車流,機動車都試圖通過快速路達到提高速度,節約時間的目的。不想適得其反,快速路成爲移動的停車場。快速路的建設帶動了兩側土地的升值,公共建築拔地而起,可遠離快速路的土地價值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包。

快速路兩冊往往建有大型的公共建築,是人流集散中心。大量人流的出入給快速路的使用帶來了不必要的影響,這和快速路的建設初衷是完全背離的。因此,應採用輔路與主路分離的原則,將輔路單獨設置成雙通行路。並與主路平行且保持一定距離,可以和城市次幹路或城市支路結合使用。這樣原來的線性空間就變成了交通網絡化的空間。城市道路的網絡化避免了快速路對城市龍件連續性的破壞,也爲城市用地的內向型原則提供實現的可能。道路兩側建築不能沿着道路開發,而應沿着幹路網絡內向發展。從而突出幹路交通功能,而快速路兩側的空閒用地可以配合綠化,下面還可以用做社會停車,實現快速路與城市空間的融合。

福州城市總體規劃“東擴,南進,西拓”作爲福州新世紀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全面推進新區建設,努力實現城市的滾動發展。金山新區,鼓山新區,江濱板塊,洪山,快安等新區均快速發展,城市品質日益提高。XX市區發展的新格局是以中心城爲依託,以空港,海港爲導向,沿江向海東進南下,有序滾動發展形成一城(中心城),三組團(馬尾,長安,琅歧)的佈局,市區規劃面積161.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00萬。XX市規劃理念是大力開發城市新區,合理調整城市空間佈局,加強經貿城市功能,調整城市用地結構,改造中心城,二環線以內工業用地,發展第二產業,重點建設倉山,蓋山,快安工業區,優化城市功能佈局,開發鼓山新鎮,金山新區,快安儒江居住區,疏解舊城區的過高人口密度,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加強外圍組團見者,激素馬尾開發區,快安工業區,以長安港區,帶動長安組團,以建設琅歧大橋客貨碼頭,鼓山旅遊,帶動琅歧組團發展,實現XX市區沿江東進向海發展戰略。我們在做城市規劃時必須貫徹規劃的基本原則: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間資源,並貫徹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始終。城市建設用地應充分挖掘現有用地潛力,有效利用非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總體規劃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協調。要確定分地區和分階段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控制目標,並嚴格按此實施。

從現在到xx年是福州城市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三步發展戰略的關鍵時刻, 二十世紀基礎打好了,二十一世紀發展纔有後勁。近期建設應爲遠期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市域、市區、中心城都應選擇條件具備的幾個片區,集中項目、集中投資、集中力量,建設一片、成效一片、收益一片,形成設施配套齊全、高起點、高標準、環境優美、達到一定規模的新型發展地區,成爲世紀之交福州發展的“龍頭”。發揮機場和海港優勢,加快周邊地區開發, 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抓緊建成幾項關係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加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爲新一輪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加快建成水口電站、大目溪水電站, 緩解城市用電緊張狀況。建成福泉高速公路,提高104、316、324三條國道和三條省道福州段的等級,並建成國道之間的聯絡線,形成便捷、暢達的對外公路交通網。整治閩江口航道,擴大閩江口內港區規模,配套建設長安港區,重點發展外XX區。

建成福州長樂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6 月完成),並抓緊實施機場專用道路工程, 使城市與機場的交通更爲安全、便捷,使機場能更好地爲福州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成爲城市整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部份,發揮其應有的效益。繼續保持福州中心城郵電建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建成15個電信母局及3個模塊局,使市話容量增加到58 萬戶,主線普及率達到40部/百人。新建、擴建4處郵政樞紐、7個郵電分局、6個郵電支局,基本滿足城市對郵電事業的需求。新增供水能力35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25萬噸/日。實行環境綜合整治,使城市環境得以改善。建設紅廟嶺垃圾處理場及日產能力150噸的堆肥廠,處理能力 50噸的特種垃圾焚燒廠。建設城市綠化環,沿江、沿河綠化帶,以及城區十個以上公園,使人均公共綠地達到6 平方米以上,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 建設城市形象工程,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完成四個城門改造工程。 進一步拓寬改造福馬、福古、福廈、福飛等四條主要對外交通道路,對四個城門進行成片綜合開發,使進入城市的四個通道都形成現代化的面貌。完成閩江北港北岸防洪堤路(江濱大道)工程。

增加城市東西通道;提高市區防洪能力,使之達到200 年一遇標準;結合建設沿江綠化,開發建設江濱地區;改善福州城市沿江形象。建成幾個大型公共設施工程。重點建設省革命歷史博物館、省博物館、福建會堂、省體育館新館、XX市電視中心大樓、國際會展中心、市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市體育館等省會城市標誌性工程,提高城市建設中的文化含量。完成內河整治工程。建成大腹山、新西河引水衝污工程,加強對流入河道的污水進行處理,全面改善市區43條內河水質。建設市區周邊的綠化生態圈和公路兩側綠化帶。

集中建設閩江北港兩岸,特別是江濱大道的綠化。繼續建設溫泉公園、金牛山公園、高蓋山公園、西河公園、東湖公園、黎明公園、浦下公園、金雞山公園等。福州軟件園規劃在我們參觀園區之前,園內工程師給我們講了一些關於園內的整體規劃。福州軟件園地處XX市西北隅風景秀麗的五鳳山麓,規劃面積爲3.3平方公里,1999年2月經科技部評審認定爲“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並被列入福建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和福建省產業化基地重點項目,同年3月破土動工。

xx年6月,園區“創業樓”迎來了30家首批入園的軟件企業。xx年12月,軟件園產業一期建成並交付使用,與之配套的公寓樓、園林景觀等工程也全部完工,便利店、中西式快餐店、公交車站等生活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園區建設初具規模。與此同時,省市及周邊地區的優秀軟件企業不斷涌入,達到入園企業150家,入駐企業42家,並在當年創下技工貿收入15億元的業績。xx年9月,經XX市政府批准,“XX市研究生培訓服務工作總站”在園內正式掛牌成立,由此,長期困擾企業發展的人才吸納與培養問題得以緩解。

xx年6月,“國家863軟件專業孵化器福州基地”項目申報通過科技部專家組的評審,並獲立項。xx年12月,軟件園產業二期全面竣工,同時規劃用地1700畝的產業三期工程開始建設,至此,園區已開發面積1.1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投資3億元。xx年12月,福州軟件園被信息產業部、人事部授予“全國信息產業系統先進集體”稱號,這標誌着福州軟件園已經躋身全國軟件產業強手之列。

截止至xx年4月,福州軟件園已有入駐企業176家,福建省4家列入國家規劃佈局內的重點軟件企業全部入駐軟件園,福州軟件園的產業集聚效應已基本形成。 另外,他還爲我們講敘了在規劃中我們必須考慮的一些問題,具體地講解了規劃的整個流程,他還告訴我們規劃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

春華秋實,歲月瀟湘。轉眼期盼許久的爲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就過去了。記得羅馬法學家塞爾蘇斯曾說過:“法乃善與正義之科學。”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我明白中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中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近三個月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纔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爲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爲堅實的基礎。我在實踐中得到許多的感悟!

在這次實踐中,讓我很有感觸的一點就人際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會上人際交往非常複雜,但是具體多麼複雜,我想也很難說清楚,只有經歷了才能瞭解.纔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爲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要跟他(她)們處理好關係得需要許多技巧,就看你怎麼把握了.我想說的一點就是,在交際中,既然我們不能改變一些東西,那我們就學着適應它.如果還不行,那就改變一下適應它的方法。讓我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掌握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在這次實踐中使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必須在工作中勤於動手慢慢琢磨,不斷學習不斷積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設法解決,實在不行可以虛心請教他人,而沒有自學能力的人遲早要被企業和社會所淘汰。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招"難!"意思就是說:在家裏的時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顧,關心,呵護!那肯定就是日子過得無憂無慮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時候,不管你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都是靠自已一個人去解決,在這二個多月裏,讓我學會了自強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現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邊,我都能夠自已獨立! 學校是一個小社會,我們不再是象牙塔裏不能受風吹雨打的花朵,通過社會實踐的磨練,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一筆財富。社會是一所更能鍛鍊人的綜合性大學,只有正確的.引導我們深入社會,瞭解社會,服務於社會,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使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爲今後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使我們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成才,在服務中成長,並有效的爲社會服務,體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今後的工作中,是在過去社會實踐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範圍,挖掘實踐活動培養人才的潛力,堅持社會實踐與瞭解國情,服務社會相結合,爲國家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出謀劃策。堅持社會實踐與專業特點相結合,爲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爲社會創造了新的財富。

一切認識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說明了親身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並不排斥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實踐的發展不斷促進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實踐的不斷髮展,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促使人們去解決這些問題。而隨着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與此同步,人的認識能力也就不斷地改善和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認識和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但是認識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對實踐進行指導。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爲以後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因爲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

一個月的實習生活,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雖未承擔過什麼重要的工作,但卻也堅守本職,勤於學習,在平平淡淡的忙碌之中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與做人的道理。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纔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爲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爲堅實的基礎。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實踐,不僅鍛鍊着我們的意志,它更大的作用是豐富着我們的知識,讓我們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磨練成才。

近幾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市的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正以較高的速度不斷向前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種種的環境問題:工廠的廢氣、髒臭的內河、擾人的噪聲、成堆的垃圾等等,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改善和解決。爲此,我們利用暑假對我市的水環境狀況進行了調查。

我們對水污染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的敘述,並對其提出自己的意見,還自己動手做了實驗,以下就是我們這次的調查報告。

一、資源的重要性和水污染的危害性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生命物質,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物質,約佔體重 70%,被喻爲“生命之源”。水質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人體的健康乃致人類的生存。水質污染是指進入水體中的污染物質的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使水質受到損害,從而導致對水體正常使用功能的干擾、破壞。造成水資源可利用性的降低;甚至喪失。水體中的有害污染物一旦通過消化道或皮膚進入人體,會破壞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危害健康。水質污染還會影響工業、農業、漁業的正常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也許有人不相信水污染還會有如此大的危害。讓我們一起看一個例子:前不久,在山西XX市竟有 64%的兒童血鉛值超標!這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給人們敲響了警鐘。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空氣和水的鉛含量嚴重超標,而令人膽寒的“水悒病”也是由於水中的汞含量超標引起的。

種種殘酷的事例讓人震驚。我們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了。這使我想起很久以前電視中的一句話:“地球的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一語驚醒夢中人,看似極度誇張的語句,實則將成爲現實。如果這一天終於來臨,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必將遭到災難性的毀滅。因此,尋找水環境失衡的根源,改善水環境已經成爲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爲此,我們課題組充分利用暑假時間對我市的水環境污染狀況進行了調查。

二、對水環境的建議

經過討論和分析,我們小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有關部門予以借鑑:

1.強化對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

有關部門要劃定水源區,在區內設置告示牌並加強取水口的綠化工作。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檢查。從根本杜絕污染,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有關部門要劃定水源區,在區內設置告示牌並加強取水口的綠化工作。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檢查。從根本杜絕污染,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於改善我市水環境狀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隨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廢水排放量正在不斷地增加,而城市污水處理廠卻沒有相應地增加,這必然會導致水環境質量的下降。因此建設更多的污水處理廠是迫在眉睫的事。

3.加強我市公民的環保意識

改善環境不僅要對其進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各方面的宣傳來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居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破壞環境的行爲就自然減少了。

4.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

隨着經濟的發展,工業的廢水排放量還要增加,如果只重視末端治理,很難達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狀況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

三、對研究性學習的看法和感受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對學生整體素質的考察。它將各個學科有機結合起來,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給我們感受最深大概是同他人互相協作吧!

剛開始活動的時候,我們差不多都認爲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我行我素。整個課題組就象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可言。這就使我們的調查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團結一致。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集體的成功必須依靠所有成員的努力拼搏,決不是憑個人的力量可以達到的!

城市社會報告10

前言

從開學的第一天起,老師就說我們的專業是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的,大家都一直很想知道老師爲什麼這樣說,終於在20__年1月22日學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組織我們全院同學到太原城市規劃展覽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這裏我們將平時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現實中真正的城市規劃結合起來,深入瞭解了太原市的城市規劃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弘揚了太原的城市文化,同時也大大增強了我們作爲山西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一、太原市規劃展示館簡介

太原市規劃展示館坐落於風景優美的晉陽湖湖心島上,整個建築向外伸展呈花瓣狀放射性佈局,狀若漢字——太原的“太”,與草、樹、島、湖、城、山和諧共生,與周邊自然融爲一體。展示館以“融山貫水、匯古通今”爲展示主題,以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發展軸線爲展示線索,巧妙的利用現代最新科技打造了“五千年文明史、十八座里程碑”、“太原瑰寶——納米透明液晶屏”、“人在畫中游——西山環境綜合治理”、“產業藍圖——虛擬講解員”、“公共單車環保自駕遊”、“聚寶盆——重點項目數字沙盤”、“炫彩激光秀——縱覽太原”、“暢想太原——3D影院”、“水上模型——重點項目展示”等多個高科技互動展項,很好的展示了太原市“大歷史、大交通、大產業、大生態、大夢想”的城市個性,是太原市對外宣傳的新窗口、展示太原市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實踐內容

(一)史話太原丨歷史篇

進入史話太原藝術折線牆圍合體驗空間,古樸氣息撲面而來,折線牆上按照歷史順序分列多幅圖畫,頗爲詳細的介紹了太原自古以來的發展歷程,使人瞭解到太原悠久的歷史,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歷史。太原古稱晉陽,又稱"幷州”,亦有“龍城”之美譽,是山西省的省會。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5000年前唐堯最初也是建都於此。太原最早見諸於史料是公元前497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建晉陽城的是晉國大夫趙鞅的家臣董安於,城址就在今太原市晉源古城營一帶。董安於利用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水,南傍晉水的險要地形,修築成了堅固的城堡。因其在晉水之陽(古人以水北爲陽),取名晉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爲36郡,初設太原郡,郡址就設在晉陽,晉陽因此又稱爲太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設幷州刺史部於太原,自此各朝各代又稱太原爲幷州,故太原簡稱爲“並”。是時,太原已成爲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太原城開始走向輝煌,成爲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已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了。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爲國號。唐代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爲“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爲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爲“龍城”。宋、金、元時期,太原城飽經戰亂,幾經被毀,後又重建。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爲晉王,擴建太原城,爲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長足發展,晉商崛起,以今太原、太谷、祁縣、平遙等地商人爲代表的晉商首創商業票號,曾富甲華夏,匯通天下,其貨幣經營資本不僅壟斷了中國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觸角伸向歐洲市場,爲太原的經濟發展再創輝煌。與此同時,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二)宏圖太原丨規劃篇

不同於史話太原藝術折線牆圍合體驗空間濃厚的古典氣息,宏圖太原數字沙盤展區則是利用高科技向我們展示太原的發展變化,立體投影使得展示更加豐富形象。

在未來,太原將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步伐,依據現有結構與演化階段、人口用地與發展規模、生態格局與地形條件、發展戰略和產業佈局形成“三區四組團”城市佈局:三區——太原主城區、南部新區、瀟河戰略區,四組團——清徐組團、陽曲組團、泥屯組團、修文組團。太原中心城區(南高速環以北部分)——區域性的金融、商業、文化、科教中心,全省產業轉型和城市品質提升示範區。太榆中心城區(晉源—小店—榆次)——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和新興產業聚集區,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宜居城市建設主體區。瀟河新城——服務山西,輻射華北,面向全球的空港經濟中心和新興工業基地。清徐組團——以新型能源、新材料、物流等產業爲主導的山水園林生態宜居城鎮。陽曲組團——以環境友好型新材料產業和都市型工業爲主導的產城融合的生態宜居城鎮。修文組團——以輻射區域的大型物流園區和物流服務中心爲主導的新型城鎮。泥屯組團——以休閒療養、養老、職業教育等產業爲主的新型生態園林城鎮。

同時,太原也將繼續完善“一核一四三羣”城鎮空間佈局,以太原晉中同城化爲重點,加大區劃調整力度,推動城鎮集羣發展,實現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相協調,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注入活力。並將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爲目標,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落戶政策,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均衡發展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要切實採取措施,加快縣城經濟發展,加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新格調。

(三)傳承太原丨名城篇

太原三面環山,是一座歷史古城,曾爲北部邊防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中原北門之稱。同時太原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工業城市,在清代,這裏的糧行、綢緞、錢莊等十大行業曾盛極一時。太原市地肥水美,物產豐富。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享譽四海的名產。太原市的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衆多,古典園林晉祠風景優美,文物薈萃,祠內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堪稱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天龍山石窟,包容了東魏、北齊、隋、唐、五代近五個世紀的作品,是領略東方石窟藝術魅力的好去處;龍山石窟是全國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羣;有太原城市標誌之譽的雙塔寺、塑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的祟善寺、展覽有名貴殷代銅觥的山西省博物館,都是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四)創新太原丨產業篇

未來的太原,仍要堅持產業轉型這一重要目標。新時期太原產業轉型的核心任務,就是要依託已有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轉變資源依賴的發展方式,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效率高、注重自主創新、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共享發展成果的新型產業體系。城鄉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按照“高端化、循環化、園區化、集羣化、信息化”的要求,全力打造產城融合的空間載體,承接國際和沿海產業轉移,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引領山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做到五點:一要堅持把產業作爲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把工業作爲開發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二要堅持把開發區作爲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把工業作爲開發區發展的主頁。三要堅持產城融合,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四要堅持開發區規劃與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五要堅持遠近結合,科學謀劃,促進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未來的太原,要進行開發區擴展,擴大各版塊的功能。清徐縣城、陽曲縣城作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建成30—50萬人口左右的綜合型城市。汾東新區是規劃的城市中心,也是現代服務業集中區,還是新型製造業聚集區,是引領全市發展的綜合新區。北部地區是規劃的生態保育區,也是軍工轉型示範區,重點推動生態農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發展。

未來的太原,要進行更加合理的產城規劃佈局。綜合城市發展戰略,推動產業集羣化發展、產城一體化發展,確定了高新區北上、經濟區南下、民營區“一區雙園”、不鏽鋼園區“區區融合”的空間佈局。

未來的太原,要在服務業、工業和文化旅遊產業上實現更高的發展。

服務業發展目標:建設國家能源基地服務中心,東、中、西結合部重要的現代服務中心、區域性物流中心和旅遊服務中心,打造高端服務業、科研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旅遊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多種產業。

工業發展目標:以建設國家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新型材料產業基地和山西省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爲導向,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和產業結構多元化,加快傳統產業的信息化、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綠色、低碳、循環型的新型工業產業體系。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目標:啓動晉陽文化核心區,圍繞“華夏文明看山西三晉根脈在太原”文化主題,以“晉陽古城遺址發掘保護—明太原縣城—晉祠核心景區建設—天龍山蒙山景區建設—晉陽湖文化博覽區開發”聯動力爲龍頭,帶動周邊旅遊觀光、休閒養生、文化創造、高端會務等產業發展,形成以“唐風晉韻龍脈”爲特色的標誌性核心區。

(五)通達太原丨交通篇

航空——規劃將現太原武宿機場搬遷至清徐縣徐溝鎮以南,並在其北側建設空港新城。

鐵路——以太青、太中銅、太鄭客運專線構線“大”字佈局,形成“一樞五環十放射”的鐵路網路格局。規劃建設太原—鄭州客運專線,石太和太鄭鐵路通道實現客貨分線。完善太原樞組東環線,對南原太中銅線實行客貨分線改造。新建“陽曲—太原—榆次”和“清徐—太原—榆次”兩條城際鐵路。客運樞紐以太原站、太原南站和瀟河新城站爲主要客站,交井站、榆次客站、北六堡站、清徐站、陽曲站爲晉運客站。

軌道交通——大力建設組團間軌道交通,實現公交引導的TOD新城發展模式。2號線經榆次迎賓路東延。2號線支線連接榆次北部新城、高新校區,進而轉南,與榆次老城南北向進行鏈接。1號線沿南部CBD核心區進行東西向連接,跨汾河與軌道交通6號線形成換乘樞紐,加強南部汾河東西兩岸跨河聯繫。1號線、5號線南延至新機場及空港新城。形成連接“汾東中心—規劃省行政中心—省高校新區中心—榆次老城—修文中心—瀟河新城中心—清徐中心”的半環狀軌道線。兩端與2號線和6號線連接。充分利用鐵路線網進行交通建設。

(六)宜居太原丨生態篇

戰略要求: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修復爲主抓手,着力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生態治理修復、全面推進污染治理、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

城市空間發展落實:打造市區生態安全格局,劃定生態紅線。建設基本生態網絡,形成貫通的綠網體系。集中城市化地區綠地系統,營造社區宜居休閒環境。加強汾河流域生態治理,東、西山生態修復及城郊森林公司建設。

手段:

1、加強礦區環境綜合治理,恢復礦區生態環境。通過地表沉陷治理、煤矸石治理、水資源保護、土地復墾、水土保持、礦區造林綠化、植被恢復等手段,根據礦山所處的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生態恢復與環境治理的技術經濟條件,按照“整體生態功能恢復”和“景觀相似性”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注重成效、因地制宜採取切實可行的恢復治理措施,恢復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實現煤礦的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建設礦山文化遺址公司,形成綠色、低碳、循環型的新型產業體系,加快採礦、優質冶金、裝備製造、清潔能源、精細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的改造升級,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醫藥等新興工業的發展壯大。

2、集中城市化地區綠地系統,營造社區宜居休閒環境。以“環、楔、廊、園”爲基本格局,與市域生態空間相互貫通、有序連接。規劃通過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明確達到出門“500米內要有一塊集中公共綠地”的標準,有條件地區提升至“300米見綠”,以構築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爲目標,通過生態景觀風貌規劃引導,體現水網、綠網交織、營造社區宜居休閒環境,塑造新城市綠化空間體系。

3、劃定生態紅線。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土地空間開放格局,理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改善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綠色太原”。

4、建設基本生態網絡,形成貫通的綠網體系。以構築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爲目標,加強城市內部大型綠地建設,形成“多層次、成網絡、功能複合、貫通城市內外”的綠網體系,促進市域綠地、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融合連接,維護“山、水、田、城”的自然生態特徵,塑造太原地區的“山水城市”生態格局。環山、臨水、臥田成爲太原城市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特徵,結合現狀河道梳理整治和生態河道建設,

在中心城區外圍、中心城區與新城之間保留大面積生態開放空間,維護城市生態結構調整,形成融山水、河流、綠化等自然生態要素爲一體的開放式、彈性化、生長型的城市發展模式,提升宜居環境。

三、實踐感想

通過這次參觀我明白了,城市規劃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併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佈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壞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爲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城市規劃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佈局和綜合安排以及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也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我想這大概也是學院組織我們此次實踐活動的意義所在吧!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未來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去規劃我們美麗的城市,讓城市發展更美好!

城市社會報告11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城市社會報告12

曾經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良心都讓狗吃了,而狗變得越來越有良心了,而人卻失去了自我,變得像禽獸一樣,喪心病狂!我最靜在我家後院發響了幾隻流浪貓,一共六隻。如果按這個比例推算,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在一生中都發現一支流浪貓的話,那枚全中國起碼有上幾億只流浪貓了!當然這個推算不太正確,但我只想說,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流浪動物實在太多了。作爲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幫助它們。——引言

一、流浪動物羣體的形成原因

據我調查,流浪動物的形成原因有以下方面:

1.由於人類的不負責任,在飼養寵物的時候,如家中有了小孩兒不能養寵物,或是因爲感到自己不能適應飼養寵物的生活,或是因爲當初養寵物致使一時衝動,爲做好心理準備等。因此導致不馮寵物淪爲流浪動物。

2.由於人們在養寵物前爲接觸過養寵物的知識。不知道要給家養的非經濟寵物做絕育手術,導致家養寵物在發情期在未能找到合適的伴侶下,與流浪動物發生配對行爲,導致家養動物與流浪動物所產生的後代又繼續過着流浪的生活。

3.由於人們的迫害,如毒打家養寵物或拿家養寵物當作發泄心理不平衡的工具,到這家養寵物被迫離家出走。

4.由於對養寵物的管理政策缺乏瞭解,在認養寵物之後不辦理領養寵物的許可證,或不在規定區域內認養規定種類的寵物。導致怕麻煩,在將要被查出時將寵物遺棄。

說明:1、家養非經濟寵物:以家庭爲單位所養的不是爲獲得經濟利益的寵物。

二、人類對流浪動物的看法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姓對於流浪動物的態度是包含同情與關心,並能夠積極的儘自己所能幫助它們。我醒我們的社會應該是好的,能夠幫助弱勢羣體的社會,但是時恰好相反。某日,在某城市的街頭,一對男子看見路上的一隻流浪貓,不知當時他們怎麼想的,就用極爲殘忍的手段,將有毒的食物爲給貓吃,最後將貓殘忍的殺害了。人沒對於生命的態度令我難以相信,人類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們的朋友,對待一個弱勢羣體,對待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調查對象:未成年人成年人

調查人數:未成年人100人成年人100人

調查方法: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1)是否見過流浪動物

未成年人:85%成年人75%

(2)是否救助過流浪動物

未成年人:61%成年人32%

(3)是否有救助流浪動物的意識

未成年人:75% (大多由老師教導,爲付出實際行動。)

成年人:25% (大多數認爲沒必要它可自生自滅)

(4)不救流浪動物的原因:

未成年人:害怕害怕被染病父母不准沒見過

成年人:害怕染病沒見過沒有必要沒意識漠視態度

總之,我的數據不能說明一切,但是從媒體上可看到,濫殺無辜流浪動物的'行爲屢禁不止,有些報道讓人難以置信,毛孔悚然,人類對弱小生命的漠視與冷淡、冷酷無情已達到了一個難以相信的境界。我國還沒有立法來保護流浪的動物,唉!我不知該說聲麼好。一句話:大部分人對於濫意傷害弱小的流浪動物成支持態度,認爲它們的生存權利是可以任我們剝奪的,我們不用管它們。

三:分析流浪動物的心理

據調查家養寵物被拋棄後它們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創傷,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

(1)、在被主人拋棄後或因某種原因成爲流浪動物後,它們的內心深處仍然一直信任人類或主人,覺得他們只是一時衝動而捨棄了自己,對重新被人認養報以信心,仍讓相信人類使他們的好朋友,這一類即相信人類型

(2)、在被主人拋棄後或因某種原因成爲流浪動物後,它們由於受到打擊太大,已完全不相信人類或是主人,認爲人類就是我的敵人,不再讀人類報以任何信心,認爲只能靠自己,人類是不可信賴的,既不相信人類型

說明:在第一節中,所提到的流浪動物形成原因,一類原因和四類原因所產生的流浪動物爲相信人類型,而二類原因和三類原因所產生的流浪動物爲不相信人類型

四、如何保護流浪動物

如何保護好流浪動物,這是我寫這篇暑期社會實踐調報告的原因。保護流浪動物,不是說我們要把流浪動物帶到醫院後,給它們治病。當然這是很必要的!但魯迅先生說:“要救國,不能只治身體上的疾病,還要治心理上的疾病,要精神就亡。我們要教育我的後代與人民,要他們知道保護流浪動物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是我們必須作的。這樣才能堵住殘害流浪動物的源流,從根本上保護流浪動物的生存權利。我們還要制定保護流浪動物的法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流浪動物的權力。總之,要讓後代知道保護流浪動物是對的,要立法保護他們。

城市社會報告13

一、 調查目的

(一)對廣西民辦國小黨建工作的現狀進行調查,爲加強廣西民辦國小的黨建工作提供良好建議。

(二)利用暑假組織大家深入社會調查,拓展同學們的視野,增強對社會的認知。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三)通過調查並寫出調查報告,提高同學們的思考、寫作能力。

二、調查對象

廣西區內民辦國小——分桂東、桂南、桂西、桂北、桂中選點調查

三、調查方式

(一)通過文獻研究方法,研究加強民辦國小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

(二)通過與各民辦國小領導、教師進行訪談,瞭解、掌握廣西民辦國小黨建工作現狀。

四、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5日~20xx年9月10日

五、 調查內容

通過對廣西14個城市民辦國小進行選點,調查各民辦國小的辦學規模、學校黨員人數、是否成立黨總支、黨建工作開展等情況,瞭解、掌握廣西民辦國小黨建工作現狀。

六、 調查結果

經過一個漫長暑假的調查,我們通過與各民辦國小領導、教師進行訪談,以及收回的調查問卷中瞭解到了很多黨建問題。

在南寧市區對民辦國小黨總支的建設比較重視而其他各個地區民辦國小相對較少重視。相對於發展較低的市,發展較好的城市的民辦國小對黨建工作做得較好。而各個地區民辦國小黨總支發揮作用主要在於監督和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黨在各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且無論是黨員還是非黨員,大都願意成爲黨內一員。說明黨在民衆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黨在各方面都做得比較好。

但在黨的建設方面,某些地方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如在各地區的民辦國小雖然共事多年,但是還存在着內部人員互不認識,黨內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等現象。各個地區民辦國小不夠重視黨建工作,是因爲擔心影響學校的日常工作,所以爲學校日常工作的進行,減少對黨建工作的開展。在各個地區中,制約民辦國小黨建工作開展的主要原因是學校人員的流動,使得難以連續的將黨建工作順利開展。現在民辦國小的教師都只是工作半年或是一年就離開,新來黨員對本校黨內事務不瞭解,使得黨內工作很難接手,無法照常開展。這些現象都對黨的建設存在着很大的阻礙。

綜上所述,從社會實踐調查的結果來看,截至目前,各界對民辦國小黨建工作的瞭解還比較薄弱,民辦國小黨建工作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加強我區民辦國小黨建基層工作尋找有效途徑,不僅有利於黨對我區基礎教育事業的領導,也爲統一我區民辦國小教師的思想、鞏固民辦國小教師隊伍、促進我區民辦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民辦學校黨建工作有其特殊性,如果沒有黨的監督與指導,容易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從而影響學校的健康發展。

七、調查經歷及體會

彈指一揮間,暑假已經結束,而這個暑假對於我們來講卻是意義深遠的暑假。在這個暑假中,我們在漸漸長大、漸漸成熟,也學會了許多東西。回眸這個踏進建院的第一個暑假,當同學們都滿懷歸心似箭的心考完最後一個科目後,我們卻接到了繫緊急開會的通知。滿懷疑惑的走進東教那殘破的教室後,馬主任及各位領導與老師開始講訴會議的主要內容。隨後開始了詳細的佈置“暑假三下鄉”關於調查民辦國小的校名、地址、校長聯繫電話、及有多少黨員是否成立黨總支的工作安排。當開完會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彷彿身上突然間壓上了千金重。畢竟我們每個人、每個團隊的身上都肩負着這次調查的重任,因此也註定了這個暑假是個不凡的暑假。

這個暑假,我們暫放課堂的`學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熱火朝天的開展我們的社會實踐調查。雖然我們調查的人數比較少,但是我們還是圓滿完成了任務,得到了我們想要的結果。但回望暑假社會實踐調查的經歷,不免有許多心酸與苦楚。正是因爲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是面向學校及教育局,要經過面對面的交談,所以在溝通上要有一定的技巧。艱辛知人生,實踐知才幹。在難得的暑假期間,我們看着別人幸福的到處旅遊,而我們早早起牀,睡眼惺忪的走出家門,中午還依然頂着灼熱的夏日陽光,相約某地,乘坐巴士,一路顛簸的來到幾公里以外的地點,飢渴時依然還在調查地點路線間奔走,努力開展我們的調查。調查過程中,曾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但也不缺困難重重的心涼時刻。

我們首先在網上查出各地區的國小,再從這些國小中調查出其中的民辦國小。當我們滿懷期望的來到教育局開始民辦國小的名單確定時,由於奔走的路線上出現了交通故障,被阻礙了許久,當調查回到家中時已經天色灰濛,萬家燈火已經點亮。也曾不知道有些學校沒有人暑假值班,而白白勞累的奔波一個上午,來到那個學校居然吃了閉門羹,一無所獲。心中有說不出的焦苦與無奈,但還是不得不踩着一個月沒人打掃的枯枝落葉失落而歸。雖然在做調查的時候我們都首先聲明我們的調查來由及出示我們的調查介紹信,爲避免別人誤會我們有不懷好意之心。可是還是有些調查對象總是敷衍我們,聲稱自己不知道,要等校長來的時候才能告訴我們。也有人遇到學校不開門的時候去教育局去問,可是教育局的人回答是等學校開學你們再來。如果等他們開學,我們也就開學了!更有甚者,直接下逐客令。每次走出那些調查的學校及調查的學校,我們的都覺得步履艱難,心也涼了半截。直至在暑假社會實踐調查中,我們才深深體會到,求人是那麼的難,願意幫助自己的人是那麼的少。有時還真的有點開始害怕去問別人,害怕別人用另類的眼光看我們。在他們眼中彷彿怕我們居心叵測,要對他們學校不利。雖然每次都會在調查中遭遇別人的冷眼,也曾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可是越是艱難,我們不願失敗的心就越強。將上次的失敗用記憶的枷盒將它收藏,忍着被冷漠浸到入骨的冷的心,忍着飢渴交加的肚子繼續奔走於我們的調查地點。雖然每次我們回到家中都重重的將自己摔在牀上,什麼也不想做,但是我們從未想過要放棄,要退縮。心想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們便只顧風雨兼程。

在暑假時期,每位老師也都捨棄了那難得的休息時間,依然在學校和市區裏奔赴暑假社會實踐的工作中。每夜,校園已經一片寂靜,鳥散蟲鳴,暑熱在大上久久不願散去,夜晚逍遙一下是最好不過的,然而那辦公室的燈還是不知疲倦的在寧靜的校園一角還依然亮着。每天,別人在旅遊景點玩得不亦樂乎,盡享人間繁華,而他們還在忙碌中度過,不顧身體焦脆,依舊頂着睏乏在堅持暑假三下鄉的社會實踐調查工作的進行,卻從沒有抱怨過什麼,也沒有因爲自己是休假而減少過對暑假社會實踐的關心。他們如沙漠中任風沙無情侵襲,卻依然挺立在最前線的胡楊。

在這次社會實踐調查中,我們不僅僅瞭解到民辦國小上級佈置的任務,也瞭解到了民辦國小存在的其他問題,在調查的民辦國小有些學校所開設的課程不規範。由於學校的資金不足,學校的資金運轉困難,所以學校佔地較少,活動場地缺乏。看着學校囊中羞澀,爲學生買圖書還四處籌集資金,心中不免有無盡的感慨,也產生憐憫與同情。且民辦國小大多數都是外來農民工的子女,他們揹負的學費壓力較大,生活極爲困難。在調查中還發現民辦國小隻注重課本文化的教育,對於發展自我愛好的課程較少,學生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通過這次調查,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民辦國小的教育,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他們。相信民辦國小的學生在大家的點滴幫助下能開心、快樂、無後顧之憂的學習、生活。

通過這次暑假社會實踐調查,我們受益匪淺。在調查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衆志成城。如果是一盤散沙,我們將寸步難行。暑假社會實踐更好的拉近了我們與社會的距離,體會到了民間疾苦,民辦國小存在的教育等問題。我們更多的是學會了與人交流的能力,溝通的技巧。我們在累與苦中得到了鍛鍊。如今我們不再是那高高象牙塔上的大學生,不識人間疾苦,不知社會冷暖。在艱苦和無奈的時期,我們學會了忍與讓,在與社會接觸中瞭解更多在高牆圍繞的校園中從未學到的東西。也正是因爲這次的暑期三下鄉,使我們更加自信,能力得到提升,從中也學會了用平靜與踏實的經歷生活的起落,用智慧與勇敢去面對生活中的困苦。

城市社會報告14

一、基本村情

縣村從屬於縣城地點地街道,地處縣城東南郊,是正在建設中的新城區的中心區域。該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3215人,耕地上積700多畝,村民的收入首要起原於水稻、蔬菜栽種、在縣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隨着縣城新城區大路商住樓、汽運城和鳳凰猴子園等項目標陸續開工,該村很多土地被徵用,耕地由最多期間的20xx多畝,縮減至目前的700多畝,人均耕地上積不足0.3畝,其中有6個村民小組的耕地全部被徵用,1300多人成爲無地農民。

二、存在的疑心與影響

在郊區城市化的進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斷擴展的城市圍住,局部天然村實踐上曾經由郊區變成了市區,有的'甚至已處在城市中心區域。落空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道路上正發生悄然轉變——村子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但就當前而言,村及其村民僅僅是完成了寓居地區的變遷和身份的轉變,而思想觀念、生產方法、行爲方法和社會組織形狀的改變仍沒有實時跟上,縣政府的相關保證、服務工作也相對滯後。這種矛盾的實際,給村及其村民帶來了一系列後遺症。

症狀一:保證缺掉,被徵地村民抗風險才能差

當前,農民基本上是自我保證,其首要方式是土地保證、家庭保證。農民的養老方法也首要是土地養老、家庭養老、村集體福利養老,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養老保證手段。村村民土地最初被徵時,均是採取錢幣安頓、自立就業的方法,沒有處理響應的養老保險,只是爲少量完全無地的村民處理了鄉村低保。加上村民對土地徵用賠償費短少合理規劃,沒有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再生產,而是用在消費上(如大多數人把徵地後的賠償費用於建房、供後代唸書等),這些有限的徵地賠償費一旦用完,他們今後的生活將逐漸墮入窘境。有的村民即便手頭上還有局部賠償款,但因爲落空了基本的生活保證,沒有不變的經濟起原,時間一長也將會晤臨堅苦,其中的一局部人將成爲無土地、無資金、無生活保證的“三無農民”。

症狀二:再就業難,被徵地村民無地即賦閒

被徵地村民在向非農就業轉移進程中,除少量人能應用發展時機自謀職業外,大多數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觀念妨礙,加上文明本質和勞動技藝遍及較低,在就業崗位競爭中處於劣勢,難以完成新的就業。特別是40歲以上的掉地村民,再就業難上加難。當前,村的被徵地村民大多數在城區從事建築工地小工、搬運、蹬三輪車等重膂力勞動。這局部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設中不斷升值,而本人又沒有充分享用到土地升值所帶來的益處,往往輕易心思掉衡。再加上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較爲親密,很輕易組織起來進行羣體性上訪和集體肇事。

症狀三:治理難到位,違規亂建屢禁不止

城郊村全部都處於縣城規劃範圍內,按有關規則是不答應村民擅自建房的。特別是村地處縣城新城區開發建設的中心範圍內,對村民建房更是嚴厲節制,地點街道辦事處對符合建房前提、提出建房請求的村民,也只能採取壓的方法,如村最多的時分壓了68戶符合房前提的建房請求。因爲不足有用的引導方法,村民違規突擊建房、形成既成現實的景象屢禁不止,並且都不撤除老宅基地,而是採取異地新建,招致該村一方面建房蕪雜無序,另一方面很多老宅閒置、曠費。例如該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組內很多老祠堂、老房屋因無人寓居成了危房,總面積達40畝。

症狀四:文明差別,被徵地村民難與城市文明相融

因爲文明程度偏低、勞動技藝較差、行爲方法與城市情況方枘圓鑿等,城郊村農民雖然長期生活在城區邊緣,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難以融入城市生活,不足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一點在村村民身上顯示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對城市治理中的一些準則法律、市民原則等視若無睹,自行其是;在社會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緣、地緣關係爲紐帶的交往方法;在生活習氣上,仍堅守一些不文明、不衛生、不科學的成規陋習。

城市社會報告15

目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爲我國一個極爲嚴峻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着我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由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年人希望有更好的養老條件,養老模式多元化以及老年羣體不斷壯大與養老機構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爲了全面瞭解畢節市城市居民對養老的思想認識、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現狀,有效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畢節市社科聯課題組於20xx年3月至5月,深入10個縣(區)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進行了深入調查,形成本調查報告。

一、調研對象及內容

一是對全市10個縣(區)23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60歲以下城市人員和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及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僅限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以訪談、問卷(分1、2、3類)的方式進行。問卷1就60歲以下城市人員的養老觀念進行調查,問卷2就在家養老人員的養老意願進行調查,問卷3就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人員的養老感受進行調查;二是實地走訪了全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通過填寫調查統計表,訪談負責人,就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經營性質、建設情況、運營狀況以及各機構對政府的訴求進行了解;三是分別與各縣(區)民政部門負責人、部分老齡委負責人、部分街道辦事處及社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就城市社會養老工作開展情況聽取他們反映的問題、困難及建議。

二、調研數據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

課題組向60歲以下城市人員發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2份,有效率97.5﹪。向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發放問卷239份,回收有效問卷237份,有效率99.16﹪。向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100﹪。

1.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下城市人員與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分別爲59.6﹪和64.98﹪;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女性居多,爲55﹪。

2.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下城市人員31歲至40歲、41歲至50歲的人較多,合計達66.34﹪,這部分人員是即將迎來父母養老問題或正面臨着父母養老問題的主要人羣;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61歲至70歲的人羣爲主,佔66.67﹪,他們基本能反映當前這個階段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意願;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71歲至75歲、76歲至80歲的人羣爲主,兩者合計爲72.5﹪,他們是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主力軍".

3.問卷顯示,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60歲以下城市人員中,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計只佔25.64﹪;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國中文化程度爲主,佔40.51﹪,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計僅爲4.22﹪;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高中(中專)文化的較多,佔35﹪,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計佔20﹪,與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相比,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4.問卷顯示,60歲以下城市人員公職人員佔比不高,爲17.31﹪,無業的、自由職業的合計佔51.28﹪,農民佔31.41﹪;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公職人員佔比更低,僅爲8.02﹪,無業的、自由職業的合計佔51.9﹪,農民佔40.08﹪。各縣(區)黨委、政府爲加快城市發展步伐,採取了一個重要的手段,即撤銷城區附近鄉鎮、設立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管理體制,是爲了促進街道非農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民向居民、農村向城市轉變步伐的加快,從而進一步推進城區建設。問卷1、問卷2中"農民"身份的佔比在一定程度上還這麼高,說明多數人員對"農民"到"居民"這一身份的轉變認知不足,思想停滯不前,仍然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且是"失地農民"的身份。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公職人員爲主,佔到57.5﹪,這表明公職人員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接納程度較高。

5.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下城市人員是獨生子女的不多,只佔18.27﹪,以2個、3個兄弟姐妹的人員最多,合計佔65.71﹪;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選擇2個和3個子女的合計佔到了72.57﹪。在撤銷鄉鎮、設立街道前,多數人員均是農民,受生育觀念、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多兄妹、多子女的現象不足爲怪。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子女爲獨生子女的比例較大,爲47.5﹪,這與他們的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

(二)養老觀念

60歲以下城市人員的養老觀念對老年人是否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有直接的影響,或者說,他們的養老觀念直接影響現在與未來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及市場需求。

1.62.18﹪的人"希望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55.13﹪的人對當地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數量"不瞭解",12.5﹪的人認爲當地的城市社會化養老機構數量"已經滿足社會的需要".65.38﹪的人對當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服務"不瞭解".通過訪談那些認爲當地的城市社會化養老機構數量"已經滿足社會的需要"和選擇對當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服務"基本滿意"和"滿意"的人員,調研組瞭解到多數人員還停留在對社會福利性質敬老院的認知上。所以,有94.35﹪的人首先認爲"國家辦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可以放心,至於"私人辦的",只有44.87﹪的人認爲可以放心。由此可知,大多數人墨守成規,還在按老經驗思維,不關注城市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性質並未完全清楚,居家養老的方式還是絕對的首選。

2.在反對父母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考慮上,77.56﹪的人是因爲"跟父母住在一起,平時可以照顧",同時,71.47﹪的人"對養老院不放心,擔心父母受虐待".還有52.56﹪的人擔心"養老院收費太高,承受不了".由此可見,除了受傳統美德文化及"盡孝"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外,費用高低、管理規範、服務優質等因素也是決定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3.在支持父母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考慮上,57﹪的人是因爲"自己工作忙,無法照顧老人",40﹪的人認爲"到養老機構,父母的娛樂、精神生活比在家更豐富",至於"養老機構照顧比保姆照顧更放心"、"父母不願意同住"等,考慮的比例很低,這說明一部分人員懂得從現實角度出發,並知道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這將是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的土壤。

4.有84.94﹪的人認爲"父母在,不遠離"、"養兒防老"這樣的傳統觀念"值得弘揚".在考慮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上,"養兒防老"的觀念佔很大比例,因此,58.97﹪的人選擇了"與子女居住",還有選擇"與幾個朋友一起住"和選擇"居家養老,請保姆照顧"的,只有31.41﹪的人選擇"進養老院".由此可知,中年人的傳統觀念改變不大,對未來自己的身體狀況、子女的生活狀況以及朋友的各方面情況不能做到"深謀遠慮",對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產生了過高的期許。

(三)養老意願

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在家養老的理由,以及他們對社會養老的看法、對理想的老年生活的描述,可讓我們探尋這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顧慮以及期望,能夠爲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提供參考。

1.問卷顯示,因爲"身體好,能自食其力",是選擇在家養老的主要原因,佔74.26﹪。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選擇"和子女在一起,能照看小孩,減輕子女的負擔"的比例較大,佔48.1﹪;而"子女不讓去養老院"、"怕別人笑話"則分別佔32.91﹪和36.29﹪,這說明一部分老年人同樣被傳統觀念影響着。選擇"喜歡以往的居家生活",佔到50.64﹪,這也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密不可分,比如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感等。也有20.67﹪的老年人擔憂"養老院收費太貴,負擔不起",有18.14﹪的老年人認爲"沒有理想的養老機構",35.02﹪的老年人"今後會選擇進養老院",這說明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有一定的潛力,只是費用問題是比較關鍵的因素。

2.問卷顯示,31.22﹪的老年人仍然保留傳統觀念,認爲"應該提倡子女養老".贊同社會養老的老年人佔到了57.81﹪,但是,在訪談中,調研組發現部分老年人未必懂得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意義,未必會真正主動參與進來,他們之所以選擇"值得提倡,應當鼓勵",是因爲他們喜歡的養老機構是"國家辦的"(66.67﹪),就好比福利性質的敬老院一樣。歸納梳理這部分老年人對社會化養老態度的緣由,加上"對社會化養老的看法"、"喜歡的養老機構"選擇"不知道"的,課題組認爲多數老年人對城市社會養老存在不完全認知的狀況。當然,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觀念開始在轉變,課題組發現,通過與他們交談,對他們的養老觀念是有觸動的。

3.問卷顯示,多數老年人嚮往的老年生活通常是在"衣食無憂"、"生病有人照顧"、"不需要子女操心,也不操心子女"的情況下,還能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受人尊重,有價值感","可以做自己喜歡、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希望子孫和睦、平安、常回家看看。但是,對"有人一起娛樂,有團隊感"這樣的社會需求,選擇的老年人相對較少。可見,多數老年人一直以"家"爲中心的思維方式還未轉變,缺乏融入社會集體生活的理念。

4.調查表明,老年人最擔憂的是"突然生病無人知道,耽誤治療",其次是"行動不便時,不能吃上可口的飯菜",對"子女遠在他鄉,自己孤單寂寞"、"社會保障不落實,養老金不按時發放"不太放在心上。根據訪談的情況看,調查的多數老年人跟着子女在一起生活,所以,他們內心認爲這樣的顧慮是多餘的。

5.問卷顯示,對於月收費2500元—3500元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有10.55﹪的老年人願意承擔;月收費3500元—4500元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僅有1﹪的老年人願意承擔。在訪談中,有少數老年人表示月收費20xx元以上,他們就不能承受了。

(四)養老感受

瞭解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感受、評價以及入住原因等,可爲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在優化產品服務等方面提供參考,幫助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也能作爲政府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時的有力依據,從而推動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壯大。

1. 調查顯示,62.5﹪的老年人選擇進養老院的考慮是"子女工作忙,無時間照顧",47.5﹪的老年人是因爲"子女不在身邊,在家孤單寂寞",可見,子女不能陪伴、照顧,是老年人選擇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主要原因。通過訪談,部分老年人在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1—2年後,心態由被動入住轉爲主動入住,合計有72.5﹪的老年人"雖然生活還能自理,但喜歡集體生活,有樂趣","感覺在養老院生活比在家自在快樂".

總的來說,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對養老院的環境"基本適應",佔到90﹪,沒有"不適應"或"很不適應"的。因此,合計有67.5﹪的老年人對子女、朋友經常探視的態度是"不想"或"無所謂",95﹪的老年人最盼望的養老方式是"進養老院".

2.70﹪的老年人在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感覺"很開心快樂,無後顧之憂",30﹪的老年人感覺"有些無聊,打發時間".問卷顯示,大部分老年人會"參加一些健身活動、散步","找人聊天、打牌、下棋","曬太陽、擺龍門陣",但是,在實地走訪中,課題組發現一些老年人則基本是"集體枯坐",不善交流,通過觀察,這與他們的文化程度、心理狀態有關,也和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有關。

3.在住房條件上,60﹪的老年人選擇"雙人間",40﹪的老年人選擇"單人間",可見,他們還是希望在相對獨立的空間裏有一個夥伴,便於相互照應。問卷顯示,飲食健康、醫療服務是老年人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主要關注點,對於"不定期舉行親子活動、生日聚會"等集體活動,只有10﹪的老人有要求,這囿於老年人年齡大、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也體現了他們不喜歡吵鬧的心理。通過訪談個別學歷高、曾經是公職人員的老人,課題組認爲,未來入住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會越來越高,他們對於文體活動、親子聚會、生日宴會等集體活動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4.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其中的便利,所以,72.5﹪的老年人覺得費用"一般,還能承受".同時,他們也比較認可社會養老,在調查所在地養老機構的數量問題時,75﹪的老年人認爲"很少,滿足不了老年人口所需";有95﹪的老年人認爲今後養老機構是"大勢所趨,大有可爲".不過,3/4的老年人認爲養老機構的發展應該是"國家投入,政府主導",這既表明觀念陳舊,又預示着城市社會化養老機構要走向市場,形成產業,還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前瞻性引導。

(五)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及養老體系

調查發現,畢節市100﹪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是20xx年以後才建立的,掛牌運營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只有5家,其中公辦性質的1家、民辦性質的4家。除七星關區、納雍縣外,80﹪的縣均沒有運營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根據座談和實地走訪瞭解到的情況,目前,織金縣有1家公建民營性質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基本建設完成,即將投入使用;金海湖新區正在籌建公立的養老院——畢節市康樂福利養老院。

1. 公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收費及運營現狀

畢節市社會福利院建築面積4958m2,有職工54人(含聘用人員),牀位90張。在保障七星關城區部分社會兜底人員入住、退伍軍人療養的情況下,該院開設了老年公寓,面向社會開放。目前,共有38位老年人入住,入住率達到90﹪以上。該院管理服務比較規範,各項工作制度健全,擁有專業的醫護服務人員,設施齊全。公寓設有棋牌室、讀報室、書畫室等。在收費管理上,根據老年人護理需求的程度,牀位費、護理費、伙食費三項合計分別爲2200元/月(有自理能力老人費用)、2400元/月(半失能老人費用)、2600元/月(全失能老人)。

畢節市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作爲全市唯一一家公辦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由於設施完善、服務規範、收費不高,又地處七星關區,交通方便、地理環境優美,深受入住老人和家屬的好評,時常出現一牀難求的現象。

2.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收費及運營現狀

(1)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收費

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收費一般由其根據運營成本、參照市場行情自行確定收費標準,與當事人簽訂協議進行收費。位於七星關區的"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2900元/月,但受制於條件的因素,他們不收住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家庭老年公寓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2600元/月,對於失能老人的費用標準約在5000/月左右;畢節市拱攏坪療養中心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4960元/月。位於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2700元/月。此外,各機構均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及需要護理的等級、房間配備需求等相應增加費用,收費總體上高於公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

(2)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運營現狀

畢節市拱攏坪療養中心屬於公建民營性質,建築面積10500m2,有牀位200張。該中心是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工作制度健全,擁有專業的醫護服務人員,設施齊全,環境良好。但由於消防等設施未完全整改完善,還未真正進入運營階段。

就正常運營的3家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而言,其運營現狀如下:

A.規模偏小,條件比較差

根據實地走訪的情況看,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規模偏小,條件比較差。規模較大的"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建築面積8000 m2,有牀位229張,但設施不配套,沒有獨立的棋牌室、讀報室、書畫室等娛樂空間,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較爲空乏、單調。七星關區的大家庭老年公寓、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建築面積只有500 m2,牀位分別爲50張、20張,條件較爲簡陋。大家庭老年公寓長期租用一幢兩層小樓的民房,原本狹窄的房間內擺放2—3張牀,更顯逼仄,這裏收住的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即使護理人員收拾乾淨,但由於房間通風不暢,空氣質量、居住環境可想而知。大家庭老年公寓目前遇到的窘境是因爲七星關區城市建設,小樓也即將拆掉,何去何從他們也很茫然。

B、入住率低,投資回報慢

調查數據顯示,入住率低是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普遍現象。"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擁有牀位229張,入住老人有36人,入住率僅爲15.7﹪;七星關區的大家庭老年公寓擁有牀位50張,入住老人只有22人,入住率爲44﹪;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擁有牀位20張,入住老人8人,入住率爲40﹪。

投資回報慢,是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面臨的另一個挑戰。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於20xx年營運,總投資50萬元,20xx年淨利潤4萬元,最快也要10年纔可收回成本。"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20xx年營運,投資600萬元,近兩年的收入也一直在往養老院裏投入,加之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他們,該機構負責人擔心回報的線拉得太長,自己無力支撐。

C、運營成本高,經營風險大

調研中,幾家機構負責人均表示,房屋租金、人員開銷、設備修理等費用完全靠自己支撐,儘管政府按入住老人數每張牀位補貼3000元,但由於是分三年補助,每年得到的補助經費簡直是"杯水車薪",運營成本依然很高。

由於是租住的房子,在消防等設施上是否達到國家的要求,一些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負責人未必道出實情,以調研組的觀察,安全問題是堪憂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經營風險。另外,有的家屬把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當成"保險箱",老人來了就不能出問題,但是,由於老人視力、聽力不好,腿腳不便,時間長了,難免不出點問題,所以,經營風險也很大。

D、招工難,缺少護理人員

調研中,有的機構負責人反映,由於護理工作苦、髒、累,責任大,收入少,加之社會地位不高,多數人選擇當保姆、做家政,不願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做護工,導致出現"招工難"的窘況,缺少護理人員。

(3)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

按照國家提倡的."90·6·4"養老模式(即90﹪爲居家養老,6﹪爲社區養老,4﹪爲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市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據大部分社區負責人介紹,房地產開發商幾乎不建社區活動區域,多數社區面臨一無陣地、二無人員的境況。即使有的社區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但牀位、活動場地、照管人員根本不能滿足社區內老年人的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難以發揮作用。

綜觀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及養老體系的現狀,全市養老呈現出粗放化、低端化、本土化等特徵,城市社會養老產業發展滯後,這勢必導致現在乃至將來,養老質量得不到保障,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爲和養老尊嚴將大打折扣。

三、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養老觀念非常落後

受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畢節市經濟發展相對較慢、信息相對滯後,導致人們養老觀念非常落後。一方面絕大多數人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帶來的衆多矛盾普遍認識不足,沒有把社會養老服務提高到反映社會文明進步,提高生活質量,保持社會、家庭和諧穩定的高度來認識;另一方面,"養兒防老"等觀念根深蒂固,認爲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養老是老人無後、兒孫不孝的表現,導致對社會養老這一新事物存在排斥情緒,新興的社會養老觀念難以接受,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養老市場的有效需求,從而成爲制約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的主要瓶頸。

(二)養老機構嚴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嚴重不足,甚至可以用"空白"來形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參差不齊,欠賬太多,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觀念的改變,以目前的狀況,將難以滿足越來越多社會養老需求,且多數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設施簡陋、功能單一,難以提供照料護理、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七星關區有城市老年人口32400人,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僅有牀位369張,按"90·6·4"計算,需要牀位1296張,缺927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除七星關區部分社區較爲規範、正常運行外,多數縣(區)尚處於起步階段。

(三)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優惠政策很難落地

調查中,課題組瞭解到有部分外來人員曾到畢節市部分縣(區)考察,擬投資城市社會養老產業,最後還是一走了之,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有的部門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優惠政策很難落地,因爲建設用地供應不足,項目審批覆雜、回報週期長等因素,影響了這些社會力量到畢節市投資養老產業的積極性。

(四)經營形式比較單一,入院費用普遍偏高

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經營形式單一,呈粗放型、低端化的格局,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吃、穿、住。沒有專業化的服務組織、服務機構加入,服務項目、服務質量、服務環境和服務設施根本無從談起,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等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更是相去甚遠。由於沒有制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收費標準,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有很大的隨意性,且不說費用是否與提供的服務相匹配,就調查的情況而言,與畢節市社會平均工資、物價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絕大多數人員認爲入院費用偏高,難以承受。

(五)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專業人才較爲匱乏

公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有政府的投入,在人員保障、場地建設、設施配置上,較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要優越得多,而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因自主經營、自籌資金,需要考慮成本問題,無論是場地,還是設施都較爲簡陋、薄弱,在人員配備上,護理人員大多爲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鎮下崗職工,知識水平和專業化程度低,隊伍穩定性差,缺少醫療方面專業人才,且經營人員自身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這些原因導致對老年人生活照料、安全和風險防控、規範管理上的整體水平不高,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四、對策建議

日前,市人民政府印發了《畢節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養老服務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1+7"配套文件,就今後一段時期全市養老服務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工作措施等作出了具體部署,是今後養老機構發展的根本遵循。《意見》明確,到20xx年,全市養老服務牀位達到3.5萬張,所有社區建有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可以說,目標宏偉、任務艱鉅、難度不小,全市各級部門應高度重視、努力工作,方能如期完成。

(一)加大宣傳力度,轉變養老觀念

各級政府和全社會要儘快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通過報刊、網站、"兩微一端"等官方媒介營造輿論氛圍,另一方面組織黨員幹部深入社區發放宣傳資料、與社區居民交心談心,通過組織文藝匯演、抄寫黑板報、張貼宣傳畫等,多形式、全方位引導人民羣衆認識到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帶來的衆多矛盾,讓廣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瞭解推進社會養老的好處和重要性,切實幫助人民羣衆摒棄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接受新興的社會養老觀念,樹立積極的消費意識,促使全社會正確看待並積極接受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二)完善養老機制,鼓勵民間參與

一是完善養老機制,根據畢節市實際,優化養老保險待遇結構,提高養老金標準,並對老年人予以適當傾斜,同時,引導激勵符合條件的居民早參保、多繳費,積累個人賬戶資金。二是鼓勵民間參與,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在資金、土地、項目審批等方面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強有力的保障,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養老事業的建設中來,大力發展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總之,要注重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儘可能避免政策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隨意性,使之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要切實落實畢節市人民政府制定並下發的《意見》中有關土地、經費補助、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使之落地落實落小。

(三)強化社區功能,提高服務半徑

一是將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用房列入社區配套用房,允許街道辦事處、社區利用廢棄廠房、閒置辦公樓等公共資源改造或建設居家養老服務場所,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設施建設,爲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的"日託"服務和文娛活動場所。二是加大社區醫療隊伍建設與醫療設備投入,爲社區醫護提供保障。醫院可向社區提供"購買服務",搭建康復理療室,爲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服務。三是以信息化爲基礎,創建"大數據+互聯網+養老平臺",對社區內老年人建立信息檔案,實現社區內信息化管理,以及網上問醫詢診,網上購物、點餐等智慧服務。四是轉變觀念,強化自治意識,讓社區居民成爲社區事務管理者,激發他們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開展志願服務的熱情,培育、發展一批志願者隊伍,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總之,要想方設法強化社區功能,進一步提高服務半徑,爲社區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在社區建起一座"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四)整合衛生資源,推進"醫養結合"

一是整合衛生資源,引導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和就近醫療機構的交流合作,由醫院對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中的老人實施醫療服務,同時,政府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要高瞻遠矚,宏觀把控,將新建的醫院與新建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就近規劃,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二是探索"公建民營"、"民建民營"機制,出臺"醫養結合型"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准入、規劃、管理、服務等相關實施細則,鼓勵資本等社會潛在力量承辦、開辦"醫養結合型"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化,實現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三是醫療保險制度要實現養老機構全覆蓋,將"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內醫療消費納入醫療保險範疇,最大程度減少"醫養老人"家庭的經濟負擔。

(五)規範行業標準,優化服務質量

城市社會養老事業在畢節市處於起步階段,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用房標準、補貼標準,以及對養老服務的項目、質量、評估等的行業標準及規範,從而保證監管有據可依,不流於形式,服務質量進一步得以優化,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能夠健康發展。

(六)加大投入力度,彰顯政府職能

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爲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提供土壤,彰顯政府履行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決心。一是要加強資金保障,設立城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並根據財政收入的增加逐漸增長,重點用於城市社會養老服務補貼、城市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對公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建設經費的補助比例,提高對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建設的運營補助標準,探索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建設運營的經濟獎勵辦法,以獎代補。二是加強用地保障,在每年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中安排相應指標,確保社會養老機構建設用地需求。特別要充分利用好畢節市"綠色資源"、"氣候資源"的優勢,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醫院+綠色"爲抓手,優先選擇在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地方合理佈局,吸引外來資金參與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建設中,吸引區外老年人到畢節市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推動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產業的發展壯大。

標籤:報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