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實用的回家過年作文四篇

作文1.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回家過年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回家過年作文四篇

回家過年作文 篇1

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趕着回家,車站裏也是人山人海。我們也不例外,天還沒亮,我們就起了牀,準備出發。其實,我們最怕的就是打不到出租車,而耽誤了坐車的`時間。

我們打到出租車後,立即上了車,匆匆忙忙地來到了車站等車。上了長途班車後,我很興奮,因爲我馬上可以見到爺爺奶奶了。我焦急地等待着,終於到了爺爺奶奶家,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大年三十到了,晚上十二點家家戶戶都要放煙花。咚!咚!咚!……十二點到了。人們在院子裏放起漂亮的煙花,煙花在夜空中竟相開放。有一個煙花像一隻美麗的鳳凰,起先它從一個盒子裏“飛”了出來,再是一聲響亮而又清脆的“鳴叫”,然後它展開雙翅,在夜空中自由飛翔,真是漂亮極了!

過年喜氣洋洋的,十二點過後,炮聲還是不段作響,久久不能平息,而我就在這鞭炮聲中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回家過年作文 篇2

在老家過年,有濃濃的年味,一家人都在一起說說笑笑,和和睦睦的。今年,媽媽帶我回老家過年,我一想到過年有好吃的,就迫不及待”飛”回老家。

過年,首先從準備年貨開始,可在我的老家,自己家裏喂的有雞、牛,到集市上去買一些飲料和其它的蔬菜就能夠了。每家每戶都要剪窗花,貼門簾,大街小巷都蔓延着幸福和快樂的氣息。

在我的家鄉,除夕夜當然裏少不了主食啊,那是漢陽鎮最著名的蒸盆子,裏面有蘿蔔湯還有燉肉,最好吃的是蛋餃子,這種餃子的皮是雞蛋做出來的呢!還有午餐肉,豐盛的不得了。

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外婆他們滿臉笑容。我們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話題,一邊商量收多少壓歲錢,一邊狼吞虎嚥,大家都開開心心,爐子裏的火越燒越旺,這表示新的'一年大家平平安安,日子一天比一天開心。

吃完飯,大家都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晚上,我們都圍在院子裏放煙花,那璀璨奪目的煙花將這片悄無聲息的天空驚醒了。

放完了煙花,就到了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環節,那是發壓歲錢,外婆、外公,小姨和舅舅他們一人給我一個,一數,總共有一千五百元,真是發財了!我笑的合不攏嘴,媽媽還笑我是小財迷呢!

大年九年級,我們一家人就要去祭祖,鞭炮聲響徹了小鎮,我們小孩子嚇得跑到了大人們身後,在新的一年中,我想,我們大家一定會財源滾滾。

到了正月十五,我們一家人就開始做甜甜的湯圓,湯圓,象徵着來年團團圓圓。我最喜歡吃芝麻味的湯圓了。

在老家過年真好,以後我還要在老家度過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新年!

回家過年作文 篇3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約五歲,那時提起過年,我們差不多同齡的夥伴們高興得就像一隻頑皮的貓兒,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興奮勁兒——簡直像當上皇帝一般。

像我們那時的孩子,因爲過年會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餓,大一點的孩子更可以擺脫平日的“勞役”,因此會開心個不停。

或許怪那時的日子太過清貧,平日裏要吃得上一頓好的是極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貴客來的時候,孩子們才勉強可以解一解饞;或就是在走親戚,“吃酒”的時候。那時候,寨裏要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幫忙的大人總是帶着孩子,並且趁人不注意把一兩片豆腐或其他什麼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裏。

又或許是那時的生活過於枯燥,所以人們在玩的都比較簡單,快樂也簡單,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過,日子順順溜溜地流。那時過年,大人們總喜歡湊在一起玩紙牌,玩牌的方式簡簡單單:一副撲克變換着玩“上游”、“怪嚕”、“三五反”之類,輸了的就罰站或鑽“板凳腳”。(我就是那時常跟在父親身邊問這問那的,現在還清晰記得那些玩牌的花樣。)大家共娛共樂,輸了牌卻贏回快樂,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勝利者。

父親喜歡在大年七年級、八年級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間手抄或刻印的《柳蔭記》、《八仙圖》之類的書唱個不停,他周圍就圍着媽和其他年輕年老的婦女,動情處大家唏噓喟嘆,有的還流眼淚,聽不明白的時候大家就議論紛紛。我們那一帶像父親年齡差不多的男女都會“唱書”,幾年前回家過春節還聽父親給媽唱了幾段,很是動聽。

對我而言,那時爸唱書的聲音就是最好的音樂,所以對一些如“攢十字”、“蓮花落”之類的唱腔至今還有印象。那時寨裏有一臺唯一的收音機,音樂從那個小東西里飄出——很悅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陽城——湖上——”,偶爾也飄出“何日君再來”的感慨。但這種奢侈的聲音我們很少聽到,有時只是在較遠處聆聽。有收音機的那戶人家很少放歌給我們聽,一般要有客人來或過年的時候才能聽到,更別說是親自看看摸摸那“小傢伙”了。我的記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聽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頭,寨裏沒有通電,收音機只能用乾電池,捨得買電池的人家很少——別說用收音機了,就是用手電筒的人家也很少,我們家那時點的是煤油燈。用油燈燈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飯後就洗腳熄燈就寢;有時熄燈後坐在火爐邊聽母親講“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間傳奇或鬼故事。那時聽鬼故事時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媽之間,不敢靠近門,生怕有個東西推門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從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麼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時最佩服他了!妹妹還在呀呀學語,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聽故事的高興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卻用纏着媽一遍又一遍的講,自己就一邊聽一邊幻想一邊害怕了。

至於玩的呢,就簡單得過分了。除了“抓瞎貓”、“躲貓兒”或學唱花燈外再無其他花樣,但那時過年,我們就成天跳來跳去,唱來唱去,變換着玩熟悉的遊戲,快樂無窮。有時被大一點的孩子欺負,哭一陣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過年”這一詞在那時是什麼概念?我只記得那種興致了。以至以後長大在寨里老祖公那裏聽他“擺大傳”,讀那些《徵東》、《徵西》的幾百部“大傳書”都無法把兒時的記憶抹滅。

但這些年,從我九八年起異地求學直到工作數年後的今天,我對過年的興致淡得很,真有“過年如過關”般艱難的感覺,真正感受到一個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說這幾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裏不比兒時的條件強?家裏不是早有了彩電、音響了嗎?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歡嗎?但總覺得少了些實在。

過年真正的快樂是屬於孩子們的。但我對他們的玩法有些不一樣的感觸。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對武俠大戲裏的動作津津樂道,大一點的孩子們聚在一塊玩着紙牌輸壓歲錢,也有湊在屋子裏看大人們“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現在的娛樂也只是看看春節的電視節目和玩玩麻將了,偶爾對着麥克風唱幾首歌。回家過年又有什麼好玩的呢?不過是爲了陪着雙親,一家人吃湯圓,一塊看“春晚”,話話家常,如此的簡簡單單。只是給兒時給我唱書講故事的父母一絲寬慰,讓他們在年老的時候感受到全家團圓的滿足——作爲父母,或許他們每年的願望不過如此,質樸而平凡。

但留在我們心上的無聊、死氣、沉寂是過年的鞭炮聲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鄉土戲,聽寨裏的老人將“西遊”、說“水滸”,聽大叔的笛聲,學着一兩首新鮮的曲兒……只是如今事過經年,一切恍在夢中。

而今天,書還少嗎?音樂還少嗎?可就是沒有那時的探求慾望了。

這就是長大的煩惱吧——也恰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們還得回家過年,爲久盼兒歸的年邁、鬢白的雙親——爲兒時給我唱書、講故事的雙親。

當然,還爲我們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該爲他們做些什麼了。

……

畢節市層臺鎮斯慄村楊春考551709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約五歲,那時提起過年,我們差不多同齡的夥伴們高興得就像一隻頑皮的貓兒,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興奮勁兒——簡直像當上皇帝一般。

像我們那時的孩子,因爲過年會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餓,大一點的孩子更可以擺脫平日的“勞役”,因此會開心個不停。

或許怪那時的日子太過清貧,平日裏要吃得上一頓好的是極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貴客來的時候,孩子們才勉強可以解一解饞;或就是在走親戚,“吃酒”的時候。那時候,寨裏要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幫忙的大人總是帶着孩子,並且趁人不注意把一兩片豆腐或其他什麼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裏。

又或許是那時的生活過於枯燥,所以人們在玩的都比較簡單,快樂也簡單,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過,日子順順溜溜地流。那時過年,大人們總喜歡湊在一起玩紙牌,玩牌的方式簡簡單單:一副撲克變換着玩“上游”、“怪嚕”、“三五反”之類,輸了的就罰站或鑽“板凳腳”。(我就是那時常跟在父親身邊問這問那的,現在還清晰記得那些玩牌的花樣。)大家共娛共樂,輸了牌卻贏回快樂,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勝利者。

父親喜歡在大年七年級、八年級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間手抄或刻印的《柳蔭記》、《八仙圖》之類的書唱個不停,他周圍就圍着媽和其他年輕年老的婦女,動情處大家唏噓喟嘆,有的還流眼淚,聽不明白的時候大家就議論紛紛。我們那一帶像父親年齡差不多的男女都會“唱書”,幾年前回家過春節還聽父親給媽唱了幾段,很是動聽。

對我而言,那時爸唱書的聲音就是最好的音樂,所以對一些如“攢十字”、“蓮花落”之類的唱腔至今還有印象。那時寨裏有一臺唯一的收音機,音樂從那個小東西里飄出——很悅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陽城——湖上——”,偶爾也飄出“何日君再來”的感慨。但這種奢侈的聲音我們很少聽到,有時只是在較遠處聆聽。有收音機的那戶人家很少放歌給我們聽,一般要有客人來或過年的時候才能聽到,更別說是親自看看摸摸那“小傢伙”了。我的記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聽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頭,寨裏沒有通電,收音機只能用乾電池,捨得買電池的人家很少——別說用收音機了,就是用手電筒的人家也很少,我們家那時點的是煤油燈。用油燈燈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飯後就洗腳熄燈就寢;有時熄燈後坐在火爐邊聽母親講“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間傳奇或鬼故事。那時聽鬼故事時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媽之間,不敢靠近門,生怕有個東西推門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從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麼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時最佩服他了!妹妹還在呀呀學語,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聽故事的高興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卻用纏着媽一遍又一遍的講,自己就一邊聽一邊幻想一邊害怕了。

至於玩的呢,就簡單得過分了。除了“抓瞎貓”、“躲貓兒”或學唱花燈外再無其他花樣,但那時過年,我們就成天跳來跳去,唱來唱去,變換着玩熟悉的遊戲,快樂無窮。有時被大一點的孩子欺負,哭一陣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過年”這一詞在那時是什麼概念?我只記得那種興致了。以至以後長大在寨里老祖公那裏聽他“擺大傳”,讀那些《徵東》、《徵西》的幾百部“大傳書”都無法把兒時的記憶抹滅。

但這些年,從我九八年起異地求學直到工作數年後的今天,我對過年的興致淡得很,真有“過年如過關”般艱難的感覺,真正感受到一個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說這幾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裏不比兒時的條件強?家裏不是早有了彩電、音響了嗎?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歡嗎?但總覺得少了些實在。

過年真正的快樂是屬於孩子們的。但我對他們的玩法有些不一樣的感觸。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對武俠大戲裏的動作津津樂道,大一點的孩子們聚在一塊玩着紙牌輸壓歲錢,也有湊在屋子裏看大人們“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現在的娛樂也只是看看春節的電視節目和玩玩麻將了,偶爾對着麥克風唱幾首歌。回家過年又有什麼好玩的呢?不過是爲了陪着雙親,一家人吃湯圓,一塊看“春晚”,話話家常,如此的簡簡單單。只是給兒時給我唱書講故事的父母一絲寬慰,讓他們在年老的時候感受到全家團圓的滿足——作爲父母,或許他們每年的願望不過如此,質樸而平凡。

但留在我們心上的無聊、死氣、沉寂是過年的鞭炮聲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鄉土戲,聽寨裏的老人將“西遊”、說“水滸”,聽大叔的笛聲,學着一兩首新鮮的曲兒……只是如今事過經年,一切恍在夢中。

而今天,書還少嗎?音樂還少嗎?可就是沒有那時的探求慾望了。

這就是長大的煩惱吧——也恰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們還得回家過年,爲久盼兒歸的年邁、鬢白的雙親——爲兒時給我唱書、講故事的雙親。

當然,還爲我們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該爲他們做些什麼了。

……

回家過年作文 篇4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說到春運回家過年,那可謂是一場無聲勝有聲的“戰爭”啊,春運期間,一票難求,遠在異地的遊子們爲了能回趟家過個年,真的算得上是歷經千辛萬苦,其中的心酸也只有自己能明白。

帶好行李,背上行囊,站在買票口,那雙眼飽含的是解不開的憂愁,望眼欲穿辛苦不已。後來出現了12306網上訂票,那也是跟鬼畜的驗證碼大戰了300回合,要是搶不到想要的日期,還得一等再等再三等,回家的日子一拖再拖,讓人心疼。那麼,在古代,會不會也有回家難的例子呢?下面,小編就找到了一位名人——詩仙李白,回家的難度也不算小。

在古代,沒有火車、汽車、動車、高鐵,無法實現一兩天就能到家的交通工具,那時候的人們普遍都是以馬車爲主,《從前慢》這一首美麗的小詩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所以說古代要回一趟家那要在幾個月前就要着手準備了,一路上慢悠悠,要是有閒情逸致還能沿途賞花漫遊,要是歸心似箭,那可真的無可奈何了。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大詩仙李白在京城宦遊了一年,一心想要拜謁京官實在是不容易,厭煩了官場的.爾虞我詐,豪氣的他揮一揮衣袖,就要準備回家了。

李白的老家位於四川江油市,從陝西西安到四川江油,途徑大散關,再到陳倉道,要翻越秦嶺和大巴山,最後沿着金牛道回到家中,全程路途長達1800公里,其中崎嶇的山路佔了1200公里,,整個路程耗時按一天100裏算,也要走上整整一個月,倘若遇到雨天,行路就更難了。

基本上的交通工具就是雙腿和馬車,一路上走走停停,翻山越嶺。難度係數絲毫不遜於現代回一趟老家的難度啊。因此有人將李白的《蜀道難》改成了一首《回家難》,來表達這位大詩仙的回家不易程度,算不上調侃,也就是爲了博得人們一笑。“噫籲嚱,危乎遠哉!回家之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路上二人租馬每天200文,共需花費6000文;吃飯住宿每天200文,總計6000文,將這三項費用加起來一共需要耗費12000文,也就是12貫,換算成現在的物價來說,李白回家單程路費要3萬元,來回路費6萬元,按他後來翰林院編修的收入計,回家一次路費等於3個月的工資,這還不包括他回家給親戚家小孩發紅包,給父母包紅包的費用。古人沒點重要的事,真不敢隨便回家啊!

標籤: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