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推薦】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彙總5篇

作文2.0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彙總5篇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我國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爲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爲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傑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裏擺放着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爲“書畫雙絕”。

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爲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爲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指導老師:黃正平評語:文章從遠到近,從大到小,聯繫自己的實際,寫得很精彩!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個小小的藝術家。!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或許,那古老的鐵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駕着歷史的戰車悄悄逝去,但是,負載其上的中華民族燦爛而輝煌的傳統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復返?

春花秋謝,雁陣南移華夏民族從歷史的硝煙中一路走過來,她徘徊於“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長城前,縱橫於大唐盛世的舞榭歌臺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鐵騎太硬,晚。

清末朝的統治者太軟弱,西方侵略者的槍炮太利,風風雨雨,悽悽慘慘慼戚的近代民族史化爲無數仁人志士的花塚,懷抱傳統經典,胸懷文化末節而含恨長眠!

時至今日,遠去了刀光劍影,逝去了血雨腥風,安詳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爲傳統文化的守墓者與送終人先不說麥當勞文化在神州達地氾濫成災,法蘭西的名貴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華,英吉利的流行樂瘋狂席捲樂壇,還有日本的動漫腐化我們的青少年,單是那情人節朦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動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團圓之月更美麗

難道,蘊育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已行將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樣,在傳統文化被遺忘西化之日,也是華夏民族滅亡之時這並不是聳人聽聞,一個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深深融於我們每個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不竭動力

欣喜的是,近年來掀起的國學熱,古典文化研究熱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沉淪於歷史長河深處的文化經典開始浮現於人們面前于丹的論語“心得”,將孔子的思想精華用美麗易碎的`語言編織成現代人心靈的搖籃;易中天以幽默調侃的話語演繹了一部部超現代的《史記》、《三國》??片片感人,劇劇精彩且不說功利主義的解說違背了嚴肅的學術研究,但究其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貢獻卻是難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個人的聖人,而是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守望者;“三國”也不是易中天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說傳統文化的迷失與復活,將見證我們古老民族的崛起與復興

“盛世歌者蕭條人,悵望千秋一掬淚”,讓我們守望心靈的文化淨土,駕起歷史的罡風,仰天長嘯,看巨龍騰飛!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沒有月的夜晚

沒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獨的,因爲他沒有了《月下獨酌》的灑脫;沒有月的夜晚,蘇軾是愁苦的,因爲他沒有了抒發對亡妻懷念之情的載體;沒有月,中國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爲泡影;沒有月,中國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樓閣,沒了根基。

月是中華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沒有了“月”,中華文化又將何去何從,中秋之夜,明月半牆,此等美景已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圓,也勾不起遊子思家的心。“望月懷人,見雲思友”已成舊談,因爲現代已無需“思念”。寄去一張照片,打一次電話,上次網見見面,比望月望雲簡捷迅速得多。看來“月”確實沒了用途,中華文化沒有了用武之地,現實社會忘記“月”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然而我獨愛月,有月的夜晚,我纔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覺有了歸宿。

李白的“少年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勾起我對幼時的懷念,對天真幼稚的嚮往;而“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則是打發無眠之夜的良藥,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開始。遙想東坡當年,獨自一人,觀“缺月掛疏桐”,聽“漏斷人初靜”,與“孤鴻”爲伴,與“缺月”爲伴,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雖已降臨,卻沒了人靜之夜,雖有缺月掛樹梢,卻沒了鳥的痕跡。此景不僅不能打發愁苦,反會使人更加抑鬱愁困,真羨慕蘇軾的月。在蘇軾人生的低谷,遙望到一輪明月,才使他釋然身輕,由庸俗走向灑脫,由喧囂走向幽靜。懷念蘇軾的月,是“千里共嬋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蘇軾的月,是“明月夜,短鬆崗”的真情之月;渴望蘇軾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無法忘記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牆”,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嚮往。似月光下的一張網,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無處可逃,月已無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無法走出月的輝光。

沒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捕獲我心靈的愁苦,沒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陽的光永遠撕不開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國更需要一輪“明月”照徹前方的道路。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不管怎樣,中國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緊急情況下,推開了兩名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雙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嘆她的舉動,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對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類似“埋兒養母”的極端行爲,這種行爲更讓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違當今社會主義所“規劃”的和諧藍圖的“傳統道德”如今註定要被剔除,倘若繼承這些糟粕,必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書”和“警察的手銬”。對那些垃圾道德必須剔除,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爲千年後的我們描繪了一個男權社會。“裹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那也註定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巨浪衝走,儘管它在某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今天的我們可以用千年後的眼光重審過去的歷史事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後人千年後亦會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今天我們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與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精華大都隨時間的拉長減輕了質量,甚至湮滅了。

不可否認,自中國打開大門迎接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便遭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才能佔到上風,而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大都失去了,或者改變了最初的形態,遭到扭曲,甚至泯滅,無跡可尋。“聖誕日”“復活節”充斥店家“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這是多麼的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間斷的文化精華,留傳至今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丈量的巨大財富,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區別於其他名族血脈的獨特精髓。換言之,這就是“本”這就是“源”。

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並發展精華,保持傳統道德的內在思想形態,維護精華的本原,將它帶入當今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它的基礎之上構建符合這一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不忘“本”,只因爲我們是中國人。即使外來文化與新思想侵蝕到了我們的每一寸土地,我們也無法丟掉傳統道德的“本源”。這“本源”,就是文明從未間斷的古國文化延綿至今的重要原因。傳統道德中的精華教會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倘若你已被新文化浪潮沖掉了這看似包袱的財富。請一定要找回它。

因爲,不管是什麼理由,只要我們是中國人,就絕對不能忘“本”!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氣象萬千,這紛紛擾擾的城鎮化氣象何如?我覺得心中有一點堵。

改革開放的成就令人矚目,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從青瓦紅牆走上了高樓大廈。極目遠眺,鱗次櫛比的樓羣拔地而起,一層層,一幢幢,一圈圈,一片片。從多層到高層,一路造來,挨挨擠擠,蔚爲壯觀。然而,如此千遍一律,如此高發達的物質經濟追求,如此的城鎮化建設讓人困惑,文化的精神訴求又在哪裏呢?

我們不可否認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更認爲城鎮的發展不能偏了方向。

深圳,一夜崛起的都市。它的地位和成就不容忽視。可去過那裏的人,在不瞭解歷史的情況下,怎能聯想到她曾經小漁村一個呢?現在除了高樓大廈,還留下了什麼?那裏似乎早已失去了一些本地的傳統,一些特有的漁村文化正在消亡。川流不息的行人車輛,喧鬧繁忙的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目不暇給,一羣羣市民被關進了一個個小區的各個樓層的某某室,“當”的一聲,早已隔絕了交流,隔絕了親情,隔絕了友情,隔絕了傳統,更隔絕了世代承襲的農耕文化。南北間的建築差異,只在課本上才能發現,現實中的,盡是高樓。

這就是城鎮化的雄偉氣象嗎?非得要拆去傳統重鑄現代文明嗎?城鎮化,你的利弊究竟孰輕孰重?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是否就是將小屋建成一棟棟樓房,磚路澆成一片片水泥呢?想看看窗外自然的風景,卻只看到比你高一層的飯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還有幾人記得?更有誰能奢侈地領略?曾經隨處可見的畫面,如今只能到風景點尋覓,或從掛在牆上的一幅幅畫面裏去聯想與想象。此情此景,喜歡戀舊的人心中是何等的淒涼!中國的城鎮化建設的大氣象,是在用無價的文化底蘊,換來日益增長的利益數字。我們只看到了GDP在上漲,看不到歷史的痕跡正慢慢消褪。那些往昔的景象,逐漸成爲後代欣賞的紀錄片。我們一旦丟失了自己的文化,將不斷與其他文化趨同,最終失了特色,最終也將失去了民族自己。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環顧周遭,我們還是找到了一點希望,捕捉到了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

首先,區域化的整體保護凸顯城鎮化發展良好效應。江南水鄉烏鎮,是一個少有的保留了歷史文化韻味的小鎮。如今依舊是青石板、小溪橋、瓦檐矮屋扁舟搖。傳統文化的韻味浸染在釅釅的水波中。慶幸烏鎮市長當年的力排衆議;也慶幸還有人未被利益矇蔽了雙眼;更慶幸我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還未泯滅殆盡。

其次,點塊狀的保護與恢復銜接着小城的過往。我來到姜堰這個城鎮生活已十三年了,遊遍市區,感慨城市化進程太快,有許多我未來得及去記憶的,就已經在歲月的河流中消逝了。十三年間,家門前的那條小河,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填平,成了路。白求恩橋沒有了,曲江樓不見了,壩口廣場消失了。除了當年我邁過的國小大門,東嶽萬年臺還在!可是她在現代化建築中顯得極不和諧。儘管這樣,路過今日的北大街,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區,重建的復古的小平房,整潔整齊寂無喧鬧。然而,樣子那麼熟悉,感覺卻陌生了許多。

面對上上下下的城鎮化氣象,保留也好,改造也好,應該是大勢所趨吧?是否每座城市都應該留下一塊地方?它不用於房地產規劃,只是單純地保留,保留着去追尋歷史的一種方向。

讓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始終縈繞着氣象萬千的中國城鎮化吧!

標籤: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