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推薦】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六篇

作文1.06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六篇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數千年的燦爛文明賦予華夏大地獨特的厚重,先哲們的思想言論留給炎黃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但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日漸受到年輕人的推崇,而偉大的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卻不被喜歡。

學習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俗語有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受人恩惠,要時刻記在心中,時刻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並不只是我們要報答所受的恩惠,更應該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鼓勵着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會讓我們的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未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燦爛活力。因爲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我們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他們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陪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教會我們去認識這個美好的世界。

我們感謝我們的老師,是他們孜孜不倦的傳授我們知識,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他們是辛勤的園丁,精心的呵護着我們,讓我們的青春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們感謝我們的朋友同學,是他們時刻陪伴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一起成長,給我們建議鼓勵,我們結伴而行纔會使我們的人生路更加精彩。

我們感謝幫助過我們的人,人生路難免挫折坎坷,總有那麼多得好心人給予我們幫助。

我們感謝人生路給我們下絆子的人,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認識人生,讓我們成長成熟。

我想對周圍所有人說一聲謝謝!感謝有你們,讓我的人生更精彩!

感恩,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棄,一顆感恩的心不能少。

“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感恩責任”不僅是我們的宣傳主題,更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去感恩身邊的每個人,並感染身邊的人心懷感恩之心!

感恩,從我做起。感謝父母,那麼我們在空餘的時間多給我們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謝老師,那麼我們就應該按時上課,認真聽課,尊重老師。感謝朋友,那麼我們就應該與朋友互相幫助,友好相處。感謝他人,我們就應該尊重他人,以禮待人。

感恩,從我做起。我們得感謝我們的學校,給了我們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那麼我們就應該愛護我們的校園,尊重愛護我們校園的每一個人。

“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感恩責任”,我相信我們能做的更好!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爲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佛教爲天竺所傳,但如今中國境內的佛教早已被漢化)。 中華文化 ,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爲,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遊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遊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今天上午,王老師給我們講了“傳統文化——餃子”,同學們對這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餃子的來歷、意義、以前的名稱……估計沒有人能回答上來。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餃子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是建安年初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發明的。當時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只好辭去官職,去給百姓治病。他一到家,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冬天,弟子幫他熬藥,他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進鍋裏,用沸水煮熟,然後用麪皮包上,在用水煮,這就成了“驅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時覺得全身溫暖,兩耳發熱。當然,人們被凍傷的耳朵都被他治癒了,歡歡喜喜過了個年。從此,每逢冬至到大年三十,人們都吃餃子紀念他。可吃餃子又有什麼意義呢?是這樣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健康、人丁興旺。

餃子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餃子最早出現在魏國。《廣雅》記載那時有叫“餛飩”的食品,相當於現在的餃子,到了南北朝時期,餃子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流行,而且裏面要放些蔥、姜、香菜、蝦皮、韭菜等小料。這種吃法仍在我國現在陝西、山西等地區流行;在唐朝,餃子變得和現在一模一樣,稱爲“湯中牢丸”;宋-明時期,稱“便食”、“時羅角兒”、“粉角”等。萬年曆《萬署雜記》中記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扁食也;清朝,因爲種類繁多,名稱也在不斷增多,先後有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等名稱。

那麼,我在家裏包沒包過餃子呢?嘿嘿,包過的。家裏每次包餃子,我都纏着媽媽:“我也要包!”“不行!”媽媽馬上反駁。“我就要包!”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無奈地點了點頭。我拿起一個麪糰,再拿起刀,這時,媽媽叮囑我說:“拿刀一定要小心。”“知道啦!”我不耐煩地說。我用刀小心翼翼把麪糰切成兩段,拿起其中一塊,在面板上上使勁揉啊揉,使它變成了一隻“小海蔘”,再拿起刀,把它切成一個個小塊,切好後,我拿起一個面塊,沒擀幾下,面就粘在了上面。失敗是成功之母,再來!哈!這次終於成功了。所有的面塊都擀好後,就開始包餃子。我拿起一個麪皮,不是把餡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最後竟然連皮都撐破了。這時,媽媽又說:“你這麼粗心,肯定包不好。”我情不自禁地小聲嘀咕起來:“媽媽真嘮叨。”我平時最喜歡搞惡作劇,趁媽媽不注意,我悄悄地包了一個白糖餃子。準備下餃子了,我還數了一下,驚訝地說:“這麼少?還不夠我塞牙縫的!”那個白糖餃子和其他餃子在一起,真是難以辨認。不過,我還是有祕訣哦!開始下了,餃子們迫不及待地跳進鍋裏,餃子在鍋裏翻滾着,白的似雪。一轉眼,餃子煮好了,我一眼認出了白糖餃子,並很快吃了它。媽媽向我投來有些嫉妒的目光,而我心理卻是樂滋滋的。

餃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美食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傳統節日,我爲你不平

手微微地顫抖着,恨憤憤地燃燒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報紙,一字又一字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這竟然是真的: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爲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驚訝,我憤怒,我感到莫大的恥辱。怎麼可能?怎麼可能?這怎麼可能?兩千多年的攜手相伴,兩千多年的榮辱與共,兩千多年的悲喜交織,難道一瞬間,就這樣被強行撕裂、一筆抹殺了嗎?難道華夏神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兩千多年的歲月積澱所形成的文化大廈,就這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嗎?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這不是真的,不是,絕對不是……

身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能時刻牢記自己身份的,除了我們的母語外,恐怕也就只有我們的傳統節日了。在無數稍有良知的中國人心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爲我們的文化標記。傳統節日承載着歷史的滄桑,承載着文化的寶藏,承載着我們對先人的追念與景仰,亦承載着我們對未來的祝福與期望。透過它,我們隱約聽到了春節時,那遼闊夜空上五千多年來不變的爆竹聲響;透過它,我們似乎看到了中秋佳節時,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圍坐賞月、把酒歡談的溫馨夜場……

然而,透過它,我們也看到了傳統節日所面臨的危機。

對於我們中的某些人而言,他們或許不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但他們絕對記得聖誕節是耶穌的誕辰;他們或許不瞭解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但他們絕對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該買什麼花送給什麼人;他們又或許不明瞭中秋節有着怎樣悠久而典美的傳說,但他們絕對清楚愚人節源於一個多麼“乏味、無聊、意義膚淺”的故事……

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我們數億中國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穌呢?爲什麼我們對外國節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對我們自己的節日冷眼相待呢?爲什麼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過一個個毫無內涵、毫無文化底蘊的外國節日呢?是不是因爲我們害怕耶穌,害怕當我們死後,它會阻擋我們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爲我們愛慕虛榮,不知情人節會被別人笑話爲“老土”?又或是不是因爲我們爭強好勝,不過愚人節顯現不出我們的聰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當端午節時,一個國小生竟不知爲何要吃糉子的時候,我們憂心了;當重陽節時,一箇中學生竟不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詩人在何時有感而作的時候,我們傷心了;當中秋節時,一個月餅賣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時候,我們痛心了。於是,我恍然大悟:在傳統節日日漸失落的背後,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失落;伴隨着商業的浮華與城市的喧囂,我們的傳統文化正一點一點地被蠶食,被湮沒……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無知,是我們,是我們將它親手拋棄,又親手埋葬。

傳統節日在哭泣!

傳統文化在哭泣!

傳統的中國人在哭泣!

哭泣聲中,屈子漸漸地沉沒了,嫦娥漸漸地憔悴了,織女也漸漸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聲中,慢慢地消失、散盡、直至難覓蹤跡。

傳統節日,我爲你憂心,爲你不平!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炊煙是什麼?

有人說,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有人說,炊煙是種在屋頂上的精神的莊稼;有人說,炊煙是抓在天空手裏的小辮子;有人說,炊煙是一種樸素的記時方式;有人說炊煙是圍着鍋臺轉的娘對野孩子的柔聲呼喚;有人說 。

我說,炊煙是一種能讓人感動得落淚的風物,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裏,炊煙已然絕跡。沒有土竈,沒有柴草,沒有煙囪,哪有炊煙。廚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煙的命。人間煙火,不必炊煙。時代的推陳出新,似乎炊煙與繁榮水火不相容。

鄉村是炊煙的最後一塊領地。如今的鄉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舊貌換了新顏,去年的燕子輾轉歸來,居然“找不到北”,舊巢舊巢安在否?燕子難覓舊巢,歸人難覓炊煙。液化汽、沼氣和電,取代了土竈、柴草和炊煙。炊煙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個晴好的冬日,我出發了。落葉樹光禿禿的,視野開闊,無遮無攔。我經過微綠點點的麥田,目極之處是地平線,地平線上是幾間老屋子,豎起一根菸囪,像桅杆一樣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煙囪分時段嫋出一筆炊煙,藍得自在,藍得純粹,藍得無限透明。哇噻——

可是,這不可能。“實踐”等於“落空”,像是一塊滿懷試探性質的石頭拋進了無窮無盡的深淵。節節拔高(鱗次櫛比、日新月異)的鄉村裏,炊煙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個詩人的浪漫,想象着無家可歸的自己,在鄉村,擇一高地,學習魯濱遜,以祖傳的'勤勞和智慧,蓋一間土房子,砌一座土竈,煙囪通向屋外,撿來柴草,燒鍋做飯,炊煙像快樂的孩子樣在屋頂上一蹦三尺高……鍋裏煮着生活,煙囪嫋起炊煙。我一個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貪婪地呼吸着久違的帶有草木氣息的微溫的炊煙,他鄉遇故知一樣不能自已……

老實說,我被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炊煙征服了。

炊煙在我心裏嫋出一筆蔥蘢的詩意。

我對炊煙的理解超越了貧窮的侷限。我嗅見了萬千種氣息,溫馨而甜暢的家的氣息。我心沉醉呵。

炊煙在我心尖上打上一個碩大的結……

也許,終有一天,我在課堂上講解炊煙時,費盡口舌,打盡手勢,孩子們仍然將頭搖成撥浪鼓,滿頭霧水的樣子讓我心焦。我靈機一動,置課堂教學常規於不顧,燃起一枝紙菸,注目淡藍的煙霧嫋嫋升起,聲情並茂地說,看,炊煙就是這個樣子!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王開嶺曾經提到:文化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正是這個宗,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身份的認同。想來的確是這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未間斷過,因此文化成爲每個時代的“宗”,成爲人們奉行的事物,成爲永恆。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大致可分爲三段時期。第一段時期是從天地初開到19世紀初,在此期間,歷史舞臺上有過百家爭鳴,有過焚書坑儒,有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儒家作爲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成爲中國影響最大的學派。儒學的核心“仁”和“禮”成爲維繫社會安定和諧的“工具”,也鑄造了無數英雄氣節。

第二段時期是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末期,列強的入侵,帝制政治的腐敗,使中國文化日益暴露出不能與時俱進的窘迫,不少思想家宣告西方文化優於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並要求全盤西化,但時間證明這種觀點的錯誤性,在此期間,中國傳統文化雖停滯不前,但從未間斷,並將最珍貴的部分保留下來。

第三段時期是20世紀末至今,我們如今擁有的文化稱作現代文明,它將傳統文化再次煥發出新的光芒,時間濾去了傳統文化中陳舊的積習,對那些精粹思想加以發揚,融合形成現代文明,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而現代文明隨着時間的流逝終將會成爲傳統文化。

在社會中生活,因此我對於古時與當今社會生活方面的文化感觸較深,首先是衣着方面。中國傳統的服飾帶有明顯的階級色彩,衣服的面料、顏色、款式、圖案都成爲區別貴賤尊卑的標誌,其中以皇帝的龍袍爲最高級,黃色是土地的顏色,象徵着佔有天下的統治者,因此皇帝的一切服飾幾乎都是黃色的。而平民只能穿不着一色的白衣。反觀如今,人潮中有着無數種色彩、樣式,顏色用來襯托人的美,用來顯露人的心情,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顏色,穿着任何顏色都與身份、地位、階級無關,色彩的禁錮被打破,因此我認爲服飾文化的發展是進步的。

快與慢也是深刻的體會。古代社會是慢的,而現代社會卻是快的。古時寫一封信、等一封信是慢的,卻也存在着等待中想象的幸福,而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卻使一封e-mail在兩三秒內穿越大洋、越過山巔來到地球的另一端,極速卻少了等待的幸福。古時的饅頭是手工製作的,慢工出細活,嚼在口中是溫暖的味道,具有人情味,而現代卻出現了大機器生產下三秒製作一隻灌湯包的極速,但每每看到那從同一個模具中製造出的食物,總是容易失去食慾。中國傳統文化是需要泡一杯茶,靜下心去體驗去感受的,靜心養神,樂亦在其中矣,而現代文明更像是一杯速溶咖啡,快節奏的生活有些浮躁,但不是全部的浮躁。

慢給予人感受的時間,快給予人感受的東西,前者要求質,後者要求量,說不上誰好誰壞,就全都交付時間去過濾、去積澱吧,留下來的就是最好的。

在傳統社會沒有新航路,沒有麥哲倫,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奏,那時的文化安靜又古老;現代的社會有計算機,有汽車,各國文化思潮迅速衝擊、交融,卻失去了慢生活的悠閒。我們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這裏的繼承是指整個社會的精神氣質的繼承,而不是將文化典籍束之高閣或封藏在計算機的某一角落,繼承也是一門學問。當然我們也需要發展,發展需要一個方向,發展纔是硬道理。

萬變不離其宗,縱使世界如何變化,文化始終是不變的東西,它如同夜空中的北極星,是我們的信仰,也是我們引以爲傲的東西。

標籤: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