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的講話

作文2.54W
  關於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篇一:過傳統節日,揚傳統文化國旗下講話

 過傳統節日,揚傳統文化

關於傳統文化的講話

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主要形式。傳統節日是帶給我們兒時最歡樂的記憶,是陪伴我們人生歲月的紀念日,是和家人、國人共歡樂的盛大聚會,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紐帶,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意義深遠。倘若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節日,就不能稱其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

然而當今中國,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卻受到了西方節日的重大影響,他們幾乎不知道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中國傳統節日的深層意蘊,對西方節日卻如數家珍,趨之若鶩。 形成這種現狀,與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力量有關,也與青少年學生缺乏足夠判斷的盲目接受有關;既有商家唯利是圖的商業利誘,也有大衆傳媒毫無頭腦的推波助瀾。這股盲潮的涌流泛濫,已經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面對這種衝擊,我們不能漠然視之,但也並非畏之如虎,我們深知:只有海納百川,才能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我們既不是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需要的是運用歷史地、辯證的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我們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是固步自封,需要的是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更不能不加選擇不加節制去崇尚西方節日,帶着媚俗醜態去奉迎西方節日,甚至在盲目崇拜中迷失自我。

再過兩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

淨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賦詩一首記敘了沅江的一次賽龍舟活動。“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吃可口糉子。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糉”。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存在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轉 載於: :關於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最後,會考將至,已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長風破浪會有時”我在這裏祝同學們在這次考試中,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順利地考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

謝謝。

  關於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篇二:中國文化遺產 國旗下講話稿

每年的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文化遺產日。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載體。祖先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真實見證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對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爲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蹟、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的文物及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還包括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與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中華民族的這些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揚向上的活力維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綿延不斷,這是中國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國在世界上引以爲榮的寶貴財富!同學們,就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保護國家的文化遺產,讓我國的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並光大下去吧!

  關於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篇三:國旗下講話:傳統文化

國旗下講話:傳統文化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尊老愛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一個有良知的炎黃子孫,都應該牢牢記住和遵行我們的祖先留下的這一文明規則。今天我在此向各位同學提出三點要求和希望:

 一、做到敬老愛幼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

我們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天廣地闊的。在每個人的身邊有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父母、老師、同學、鄰居、路人等等。因爲有了這些不同身份的人,我們的生活才充滿情趣,充滿人氣。因此,我們每位小朋友在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不能、也不應該只想到自己,以自我爲中心,唯我獨尊。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家庭寵貫的背景下,更應該注意,只有心中有他人,才能成爲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二、遵行敬老愛幼的文明規則,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

衆所周知,做任何一樁有意義的事情,都需要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同樣,要真正履行尊老愛幼的文明規則,自然要從小事做起。比自己年紀小的人,你要愛護他,比自己年紀大的人你要尊敬人,跟自己是同輩的人,包括同學、玩伴等,你同樣要尊重和理解別人。這裏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父母包括家庭中的其他親人,他們是你接觸最多的人,你是否力所能及地幫忙幹活;是否體諒他們,包括飯菜做得不合你口味、沒給你錢買零食等小事;是否對父母的勞累有感恩之意,包括說聲您辛苦了、給父母倒杯茶等小小的舉動。敬老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

 三、敬老愛幼的行動應該是無處不在的日常行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能經常想到一句話,就是“我能幫你做些什麼”,那一定是一位文明人,敬老愛幼,就是在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樂意幫助別人,能這樣做的人一定是個感到天天幸福、處處快樂的人,這樣的生活環境就是和諧的、美好的。敬老愛幼,需要我們人人行動,時時行動,這樣,我們這個大家庭,人人創造幸福,人人享受幸福。

同學們,我們要時時有敬老愛幼這種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幸福的人。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標籤: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