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

作文4.75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年味越來越淡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1

迄今爲止,我已經度過了15個春節。隨着時間更迭,那股總是令人歡喜的年味兒在逐漸轉淡。

很小的時候,新年是十分有意味兒的。家家戶戶走街串巷,每扇大門背後都掩藏着一片歡聲笑語。到晚上吃年夜飯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彷彿是故意要勾人胃口似的,那香氣聞起來只覺得通體舒暢,接着就愈發餓了。然而在小孩子眼裏,飯可以不吃,鞭炮絕對不能不放。草草扒拉了幾口飯之後,就連拉帶扯地把大人拉到外面空地上給我們放鞭炮,看着面前的火花四濺,這才盡了興。這兒是不守歲的,但是因爲有很多人在放煙花,那聲音同樣擾得人不能安眠。所以該打牌的.打牌,該看春晚的看春晚,該收壓歲錢的收壓歲錢,一大堆人擠在一個小屋子裏,十分熱鬧。

但是到了現在,我感覺新年味道大不如從前。

飯桌上,小一輩的都是“低頭族”,目光緊緊黏在那掌心大小的發光屏幕上,偶爾要敬酒給老人,這纔不情願地站起身來,手上仍握着手機。所幸,一頓年夜飯裏充斥的都是老一輩人的爽朗笑聲,時不時談些陳年舊事,倒也不索然無味。

讓我心寒的還在後頭。長時間待在上海、過年才得以回來的表妹來我家拜年,我正爲自己找到一個玩伴而歡喜,不料她見面第一個動作就是掏出手機,第一句話是問我:“你家的WIFI密碼是多少?”沒有惡意的一句話,卻足以給我當頭一棒。

晚上放鞭炮了,也許是覺得自己童心不再,五光十色的火花在夜空中雖十分引人注目,心裏卻一片木然。最後反而被它散發出的濃煙狠狠嗆了一大口。

過年,過年,越過越蔫。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2

傳說

關於過年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過去

媽媽說她小時候過年可好玩了,因爲平常吃不到好東西,於是村裏的小孩都盼望着過年,盼望着吃肉、吃餃子、穿新衣服、看煙花,別提有多開心了!

當姥姥煮餃子時,姥姥的孩子們就坐在旁邊看着,眼睛像是被姥姥控制一樣一直盯着姥姥。餃子煮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口的吃餃子,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守夜便更是歡樂。吃完飯就開始放煙花了——————“轟”隨着一聲巨響,一顆煙花衝上了天空,霎時漆黑的夜空變得一片透亮,大大的紅色球狀的煙花,把天空染得十分紅豔,慢慢地紅點四面散開了,人們的驚呼聲還未完,另一顆煙花帶着嘯叫又急急地飛昇入夜空,把紅色的夜空變成了明亮的綠色、眩麗多彩。

現在

可是現在呢?放假只爲了休息,也不盼望春節了,連新衣服、好吃的都構不成誘惑。

我問媽媽爲什麼,媽媽說:“打個比方,以前的人平常不吃糖,一到過年突然吃到了糖,所以開心、幸福;而你們呢,舌頭一直泡在蜜罐裏,早已麻木。你們平常就買新衣服,到了過年自然不顯得珍貴了!”

如今,網絡上已經傳瘋了—————年味真的淡了,可是究竟爲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經濟進步了,還是人心變了……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3

“砰!”伴着煙花在空中炸開的聲音,煙花隨之墜落,零星的閃爍在宣告它最後的榮耀。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年越來越沒有了年味。比起以往的年,今年的年味已經很淡了。有人說真正會過年的人就會發現年味漸淡,然而我並不是什麼會過年的人。我只會在家人團聚吃飯的時候快速吃完然後和玩的好的表妹一起走田間的小路,就這麼一直走到深林中不可以再開闢道路的地方再折返;我還會因爲害怕煙花炸開而躲在牆角玩單機遊戲,只在煙花升上天空的時候擡頭驚歎,下墜時冷漠低頭。

我能發現年味漸淡也許只是因爲今年的無聊,無聊到在鄉下幾天天天守在電腦面前,無聊到山頭一個接一個的走過。只因這次的年基本沒有讓我綻開笑容。猶記得以前的年,鄉下的屋前總會有個沙堆,在大家放鞭炮的夜晚幼稚的玩起沙子;在離家一條街的有沙堆的'地方蹲下來撿起像貝殼一樣的小玩意,還會可以找個杯子或者袋子小心翼翼的裝好帶回家。

是勞動成果,亦是小孩子的年味。總是有趣的。

猶記得一年,玩完沙子的我和表妹們,也不知是什麼原因的突然跑向鄰居家,雖然離鄰居家只有幾步之遙,卻像是長長的跑道,眼前只有路燈發出的光,好似明月。緊張的又覺得刺激的心情充斥這我,以至於我忘記了我口袋裏的手機,跑過去的時候手機摔了個粉碎。

敲開鄰居家的門,鄰居微笑着把我們引進家中,拿出瓜子和糖果讓我們拿個盡興。因爲這個,我們連回家的的步子都是一跳一跳的。

這纔是我映象中的年,年味。在放鞭炮時纔會好奇的觀看,一個又一個的升空,樂此不彼。

但它們都已經成爲了過去式。

今年,只有炮仗在屋外亂吼的聲音和屋內電腦鍵盤的叫囂。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4

生活越來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過年原本是最爲快樂和幸福的時刻,此刻卻引發很多年輕人集體吐槽,年輕人集體懷舊小時候的過年情節,更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因爲沒有勇氣面對過年回家種種責難與拷問,成爲“恐歸族”。媒體調查80、90年輕一代對中國年的感情,結果顯示年味隨着年齡增長熱度退減,昔日那個歡天喜地的中國年,已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懷舊。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爲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頗爲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爲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爲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小時候,過年吃頓餃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頭上插朵花,這些今天看來似乎再平凡不過,甚至老土的過年方式,就足以讓過來人大發懷舊之情。而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只有過年纔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家長可以隨時去買回來;而成年人買新衣服更不是過年的“專利”,現在只需輕輕點下鼠標就能搞定;原來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訂個套餐,免去油煙之苦……這些種種,讓人們對過年沒了期待,也迷茫着過年應該要幹什麼,“年味”慢慢變成了“乏味”。

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和傳真拜年,後用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現在連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老百姓似乎已經不會過春節了。

年確實變了,以前的'東西只剩下懷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實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中國人不變的情懷。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5

現在大家都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但其實這責任不在別人而在自身——人們已經不再主動過年,而是被動等年過!過去人們自己製備年貨,前後至少花半月時間!這半個月爲新年而忙,年味在其中矣!而現在人們去買年貨,半天就搞定!木有了主動參與,所以感受不到在事件中自己的存在,是年味越來越淡的根源。

這就像平常參加的各種活動,被動參與者與組織者,感受完全不一樣的——組織者從來都熱心,而參與者一般都漫不經心!所以希望大家以後不要抱怨,而要主動。因爲年味不是被動等來的,是主動創造的——工作忙木時間不是藉口!所以,要麼參與,要麼不抱怨!

但當初的小孩子又木有參與神馬年貨製備,爲啥長大,也覺得年味變淡了呢?原因在於,年味對大人而言是參與,對小孩子而言則是期待。:新衣、親人團聚、吃好吃的、玩好玩的……這種期待在過年就是年味,過節就是節味!而當小傢伙長大後,既不再參與制備年貨,又不再懷有期待,導致過年對於他們而言,與平常何異——這就是所謂的木有年味!

由此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另一個問題:小孩子既然有期待,那麼大人們又有沒有期待呢?分析顯示過去大人們還是有期待的,但當今社會,大人們已經失去期待了。由此我們就會看到另一個問題:隨着人類社會信息流通的`加快,人類已經不再擁有祕密,一切都是透明的!沒有了神祕感,自然不再有期待!很遺憾的是,神祕的過年,本來是小孩子纔有的想象!所以人們很懷念收到信件時的感覺:裏面充滿了未知!所以蘋果搞保密,就是爲了維持那一份神祕感,維持那一種期待與想象!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6

“年味越來越淡。”是每次年後被提及最多的話題。正如春晚歌曲《羣發短信我不回》裏的歌詞一樣“不管你是誰,羣發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給你面子,實在我覺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過,但是除了這些現代的賀歲方式外,似乎很多的傳統儀式都無聲無息地消解了。

其實春節本身就是儀式的集合體,像祭祖、守歲、貼春聯、鄰里之間互道祝福、走親訪友、發紅包等等。這些儀式不可偷懶,更不可省略,因爲儀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對於過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爲來自儀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國的鄉土鄉間過個年,便會感覺年味依舊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樣。但爲何鄰里之間拜年祝福的儀式在城市的小區、社區就進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這不應該拿城市化作爲藉口,這只是畫地爲牢的結果。想想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除了看春晚和發短信、偶爾發發微博之外,確無其他事情可做。這樣的話,其實不是各家各戶在過春節,而是春晚在幫我們過春節、本應該作爲春節的主體卻變爲了春節的看客。

再說回到這些消散的儀式,大家逐漸的讓他們消失是因爲春節的這些儀式總是莊重而又繁瑣的,但是儀式往往象徵着一種承諾、宣誓、結束和啓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節文化的重大儀式,是春節的靈魂;守歲——則是春節的核心。像貼春聯這種最傳統最簡單的儀式,其實是現代城市,不是不貼就是貼一副春聯不換,一勞永逸。

可以說,這些儀式正面臨着物化的侵蝕,像發紅包本是帶來財氣和喜氣的舉動,卻在近年紅包文化的異化中變了味道,連年水漲船高的壓歲錢儼然多了些送人情、還人情債的意味。而越來越後的錢包,儼然已經成爲不少人的一大負,甚至有人因爲回家過年發紅包壓力過大而選擇在外地過年,這多尷尬。

每年春節過後,面對着越來越淡的年味,總有會聲音指出要保衛春節,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沒有了一些儀式,自然就沒有了節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7

年味兒淡了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說有着傳統過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國小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說,過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煩惱,體會着家的溫馨,親情的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的話,和一般的.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纔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的積澱。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牀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纔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的回憶,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着旅遊團到遙遠封閉的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裏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着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裏,從噼啪作響的竈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年的感覺。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8

從小我就覺得,過年這回事,只有在等待的時候,才最像過年,心裏漲滿了期待、歡喜、激動和想象。以爲到了正日子,所有的期待、歡喜、激動和想象都會翻倍的。可是大年七年級一早睜開眼睛,卻發現它們全都消失在除夕的夢中了。

小時候的新年和現在的新年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精緻的窗花裝飾窗戶,火紅的燈籠掛在門前,從除夕的傍晚開始,炮竹聲就開始擎天撼地般在每個人的耳邊炸裂——那聲音紛紛揚揚,以一種莫名其妙的'激情喧鬧着,好像發誓要把所有房子的玻璃震得和它自己一樣支離破碎,把所有汽車的警報器震得和它們一樣響亮。

可是近兩年來,震耳欲聾的炮竹聲離我們越來越遠,只有零零散散的煙花衝向天空,以一種絢爛的姿態獨自爆炸開來,很少有人會察覺,很少有人會欣賞。不像是以前,說個話都要提起嗓門來說,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樣興高采烈地拉家常,別提有多開心。媽媽說現在這樣也好,減少空氣污染,清淨。可是這鬧騰騰的炮竹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子人的空蕩與無趣。

除夕的晚上是最熱鬧的的時候,奶奶興沖沖地拿出面板,像是寶貝似的撫摸着它。這面板已經用了很多年,雖然只是爲了擀餃子皮而存在,但它依舊是奶奶不捨得丟掉的老夥計,渾身上下都散發着一種懶得跟人解釋那麼多的元老氣息。媽媽包餃子的性質也沒有以前那麼濃了,不緊不慢地一個又一個地包着,小時候我會過去插上兩手,包上幾個難看至極並且合不上口的餃子,然後悻悻地離開。而現在呢,包餃子的興趣也沒有了,一個人抱着手機玩遊戲解悶。

那段難忘的日子就這樣遠去,新年,就像與我們隔着層玻璃,興高采烈的同時,又滿眼憂傷地看着那些傳統的民間習俗靜悄悄地停泊在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