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5篇

作文2.24W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講稿,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5篇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中學七(1)班的王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根》。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但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文化漸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我們在追求外來文化時,卻冷落了傳統文化。

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孕育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理念;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氣節;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社會美德……這些無不是前人心血與思想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無不是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標誌。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成爲連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紐帶;成爲振奮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爲中華民族延綿精神的支柱。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無人問津。端午節只剩下一顆糉子,中秋節只剩下一塊月餅,臘八節只有一碗稀飯……十二星座代替了“及笄”、“弱冠”……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減少……

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仔細挖掘提煉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互相結合,有益的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互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國文化烙印,形成中國現象,中國風格,使中國文化始立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瑰美“國寶”的薰陶下努力學習,爲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復興而奮鬥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2

今天一起牀,我看了看論語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爲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裏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裏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裏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20xx年9月新1版,20xx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糉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糉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糉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着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糉,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糉葉,右手將糉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糉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糉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糉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糉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着說:“糉葉沒有破,是因爲你沒有摺好糉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糉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糉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糉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糉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着包了幾個糉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着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爲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3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國小六(1)班的王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根》。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但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文化漸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我們在追求外來文化時,卻冷落了傳統文化。

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孕育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理念;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氣節;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社會美德。這些無不是前人心血與思想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無不是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標誌。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成爲連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紐帶;成爲振奮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爲中華民族延綿精神的支柱。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無人問津。端午節只剩下一顆糉子,中秋節只剩下一塊月餅,臘八節只有一碗稀飯。十二星座代替了“及笄”、“弱冠”。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減少。

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仔細挖掘提煉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互相結合,有益的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互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國文化烙印,形成中國現象,中國風格,使中國文化始立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瑰美“國寶”的薰陶下努力學習,爲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復興而奮鬥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能在這作爲教師代表發言。

有言論稱,當代中國社會有四大缺失:功德、法制、誠信、感恩。面對這樣嚴峻的現實狀況,國家對此十分重視,從提出“人文精神”到“八榮八恥”等各種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理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正本清源,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爲中學生的我們,更肩負着重大的責任和使命——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人格修養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傳統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 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成爲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 大力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重大。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 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賦予教育的神聖使命。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新的環境,新的要求,更有新的發展平臺,我們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作爲學校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在學校育人環境中,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促進學生成人成才爲目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助人爲樂的道德品質,使我們知愛、懂禮、行孝、誠信、勤奮、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爭做文明學生,形成獨具特色的一中校園文化。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沒有什麼比師行的榜樣更有無比的功能的了。因此教師必須身體力行。

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努力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並轉化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實踐、體驗,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踐履、感悟中華文化,讓教師和學生在校園裏一起結伴成長。那麼,我們的校園文化一定會充滿仁愛、禮儀之風,透射誠信、勤儉之氣、蘊涵愛國之民族精神。

最後,我衷心祝願我們的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同學都能認真學習踐行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實踐者。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x。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爲公”的胸懷,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舟”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梁啓超先生早就說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爲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爲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爲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九年級13班的x,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繼承優秀傳統 弘揚中華文化 。

這個週末就是聖誕節了,想必同學們對它期盼已久,有的同學也許已經開始準備賀卡或者小禮物了吧。但是對後天就到來的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冬至,大家瞭解嗎?

冬至作爲一個古老的節日,至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重要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一般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官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

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這種祭祖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對於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淡忘,這是一個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視的事實。說起感恩節、萬聖節或是愚人節,不少同學一定會頭頭是道。但是對我國傳統同節日內涵的文化,同學們又能說出多少呢?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全體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歷經磨難,一次次鳳凰涅盤,成爲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根植於民族基因的偉大精神支撐和崇高價值追求!x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者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也許,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外來思潮的衝擊,但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努力學習、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積極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艱難,我們也能爲此作出屬於自己的貢獻!

作爲當代青少年我們應從小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刻苦學習,開拓創新。我相信,中華文化一定會走向世界,再創輝煌。那麼我要說,繼承優秀傳統靠你、靠我、靠大家,弘揚華夏文化,爲你、爲我、爲國家!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二(17)班的蔣戈。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爲公”的`胸懷,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梁啓超先生早就說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

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爲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青少年前進的方向。

那麼作爲高中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爲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8

尊敬的指導,親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國小六(1)班的王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根》。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互相聯絡、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形成了如今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光芒歷史和燦爛文化。但隨着科技的飛速開展,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文化漸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我們在追求外來文化時,卻冷落了傳統文化。

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孕育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理念;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氣節;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社會美德……這些無不是前人心血與思想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無不是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標誌。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成爲連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紐帶;成爲振奮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爲中華民族延綿精神的支柱。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無人問津。端午節只剩下一顆糉子,中秋節只剩下一塊月餅,臘八節只有一碗稀飯……十二星座代替了“及笄”、“弱冠”……我們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減少……

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在廣徵博採的根底上,仔細挖掘提煉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互相結合,有益的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互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國文化烙印,形成中國現象,中國風格,使中國文化始立於世界文化開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瑰美“國寶”的薰陶下努力學習,爲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復興而奮鬥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友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日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老子《道德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學習體會告知大家,與大家一起共享,相互溝通,共同勉勵,促進我們高職訓練深化進展。

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珍寶,它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樸實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產生、進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對於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素養,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裏的道指的是規律,道家認爲“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掌握的。”要“充分尊敬規律,然後纔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特別樸實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究與思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道家對規律的熟悉,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仍舊是我們熟悉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對規律的科學熟悉,從小的方面說,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的方面說,對國家經濟社會進展,具有特別久遠的指導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這句話告知我們,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妙的品德。它的真正涵義是,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終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們學習老子這句話後,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能以自己的原則去推斷別人,然後打算是否與之交往;而是在樂觀與善人和聖人交往,向善人和聖人學習的同時,也要與不善之人交往,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爲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爲善人。假如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一個和善社會,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幸福,享受人生的歡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德經》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也是被人們廣泛傳誦的。它告知我們,任何宏大人物的成長,任何宏大事業的成就,都是從細小做起,要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不斷耕耘。任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行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就必需記住老子這句話,做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認仔細真學習,兢兢業業工作,朝着既定目標,一步一步邁進,那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不虛度人生,實現輝煌。

各位領導、老師們,老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進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同學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爲老師擔負着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深厚氛圍中,我們老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殊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寶,提高自身素養,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感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0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着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爲支撐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爲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傑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鉅製,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爲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遊歷四方。他遊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採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蹟,蒐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爲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終於完成了一部輝煌鉅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爲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在司馬遷的眼裏,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裏,他是個大人物,因爲他是個敢於指責黃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爲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爲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活和發展的精神財富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1

xxx: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麪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爲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裏,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爲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爲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着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爲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爲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糉字、吃糉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演講稿9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指的是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總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正因爲有了中華傳統文化所營造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發展狀大有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爲了把握文化根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築美好的精神家園,國家天下的興盛與衰敗,是每一個老百姓義不容辭的責任。

青少年要以祖國的繁榮爲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敗爲最大的恥辱,增強囯家的認同,培養愛國的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做一個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

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爲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國小階段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搓,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騖求知問學。

同學們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也是世界文明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感到自豪!

作爲一名國小生,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爲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聖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彷彿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麼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麼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着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裏面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裏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着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爲,傳統文化中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着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繫。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爲。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於我們奉黃帝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爲“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爲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繫的象徵。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着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血緣的聯繫。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纔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裏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蘊涵着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讚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於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脫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祕,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着。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於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慾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爲此,百年之後我華夏將何以爲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來者的責任! 對於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爲“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裏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裏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恆。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佔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3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

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澱,已經是非常之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但是,我最喜歡的有兩樣,一是節日,二是道德。

節日,這個詞語對我們華夏兒女來說非常熟悉,因爲一年四季都有許多的節日、例如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等。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爲它是可以讓所有的親人團聚,也是擁有重要意義的節日。春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個店鋪旁邊都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揚,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裏包含着濃濃的關愛之意,這時,在廣場上每個人都會拿出許多的煙花、鞭炮來放。在晚上時,一起衝上深黑的天空,迸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彩,猶如彩虹般美麗。好看極了。

到了晚上8點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觀看。

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裏觀禮。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對於這個中國的古老傳統佳節,還讓我想到了一首詩,一首對他鄉兄弟思念的感情詩。那是唐朝時期王維的詩: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當是重陽節時,就會想起王維那種思念他鄉親人、兄弟的情景,讓我也不禁地感傷起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何其之多,每一個都有故事,述說了節日的來源。每個節日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闡述了中華民族古人的智慧結晶。但是,現代又有多少人能夠完整的記住這些節日了。

每個人都差不多都覺得中國的節日低俗、無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國的節日。例如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但是在他們心中是不是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中國人,是否能忘本。或許在他們心中已經沒有心裏的那份堅持,對於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堅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別人,反而捨棄了對於自己的民族來說重要的東西—文化。當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國文化,只要我們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耙,爲自己所用,這是可以的,能夠讓我們借鑑他人的長處,來彌補己身的不足,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個底線,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人類爲什麼站在食物鏈頂端,就是我們心中有那份道德。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

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

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鎖的牢。

愛護動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

這是一首文明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的意義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爲,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之間都離不開禮貌這個詞語。它代表了一個人的涵養標準,品性等。一個好的禮貌態度,留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一定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麼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個高二的學生了,現在的我已經變得不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開口叫人,一般的時候也就會見到熟人才叫一聲,這還是老媽一直在我耳邊嘮叨的緣故,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在學校老師教導我們要守禮貌懂知識,見到老師要問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個乖孩子。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是現在的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嘴邊一直掛着叔叔、阿姨什麼的,會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學笑話,會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子。這也是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國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各種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東西已經在人們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壞,人也有好人,比如說:“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榜樣。爲什麼他們都會被很多的人牢記,就是因爲他們心中有對祖國的熱愛和心中的堅持。正是因爲這份心他們能夠做出讓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從他們的身心上我學習到了一些十分可貴的東西—謙虛、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線。時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但是禮貌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它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的自豪!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是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4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組成局部。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這些節日都是從古代開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和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開展是一個逐漸形成、微妙完善和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和社會的開展一樣,它是人類社會開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與大川的.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至少可以追溯到文獻中的《夏小正》和《尚書》。到了戰國時期,一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根本完成,後來的傳統節日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爲節日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大多數節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但習俗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開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的傳奇故事給這個節日增添了一點浪漫色彩;還有就是宗教對節日的影響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恆的紀念,滲透到節日中,這些都融入到節日的內容中,賦予了中國節日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這是中國統一後的第一個大開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大開展,爲節日的最終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隨着唐代節日的開展,它已經從原始崇拜、禁忌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變成了娛樂禮儀,成爲了真正的節日。此後,節日變得歡快多彩,出現了許多體育和令人愉快的活動,很快成爲一種時尚,這些習俗繼續開展和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歷代文人騷客爲每個節日都寫下了許多名篇。這些詩詞膾炙人口,廣爲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妙的浪漫,優雅而流行。

中國節日凝聚力強,包容性廣。舉國歡慶節日,這符合我國悠久的歷史,是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1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爲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聖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彷彿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麼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麼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着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裏面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裏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

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着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爲,傳統文化中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着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繫。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爲。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於我們奉黃帝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爲“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爲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繫的象徵。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着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血緣的聯繫。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纔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裏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蘊涵着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讚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於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脫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祕,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着。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於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慾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爲此,百年之後我華夏將何以爲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來者的責任! 對於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爲“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裏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裏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恆。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佔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標籤: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