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精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錦集10篇

作文1.5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錦集10篇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愛如一泓清泉,滋潤人們乾涸的心田;愛如一陣春風,撫慰人們受傷的心靈;愛如明燈,照亮黑夜中前行的路。

從古至今,愛都一直存在。

孟母三遷體現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疼愛。孟母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不受外界不好的影響,三次搬家。因爲這三次的鄰居是屠戶之類的人。孟母怕自己的兒子受影響,而不斷的變化居住地。終於,孟子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爲一位和孔子齊名的偉人。

“香九齡,能溫席”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敬愛。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香菱爲了使在田間勞累一天的長輩能在睡覺時得到溫暖,每天都比長輩早進被窩把被窩暖熱。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就是從這件小事上折射出了對長輩的敬愛,對長輩的孝。

程門立雪講的是一位學子對他的老師的敬重。程頤想請教老師問題,可又怕打擾到老師。於是一直在他的老師門前站立着。當時天上還下着大雪,可他依然一直等。等到他的老師出來的時候,他的衣服上已經佈滿了厚厚的一層雪。這個故事體現了程頤對其老師的敬重。

還有一個人,我已經記不清他的名字了。大概就是說他的家裏很窮,可他的妻子又生了一個孩子,可是糧食不夠吃,因爲他還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和一個孩子。於是他就想把這個孩子埋了來彌補糧食不足的`遺憾。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兒子對母親的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德歷久彌新。俯瞰歷史長河,你會發現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有很多大愛。有子女對父母的孝,有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有學子對老師的敬愛……

回首現代生活中的愛。最美司機吳斌,在被突如其來的物體擊中造成重傷後,仍然堅持把公交車停在路邊以保乘客們的安全;最美老師張莉莉,爲了救即將被車撞的學生,自己的一推,把安全留給了別人,把危險留給了自己,雖然高位截癱,但仍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最美孝心少年韓娜,爲了救重病當中的父親,毅然放棄美好的大學生活照顧父親……在現代生活中大愛也一直存在。

大愛無聲,愛,一直存在!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剪紙、貼對聯……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剪紙。

每到年底,人們總是剪一些福字,還有喜字表示慶賀。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比如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有一次,我奶奶費了很大的'功夫,剪了一個很大的福字,上面有很多小星星,我一看驚呆了。那麼好看的福字,真令我驚訝啊!掛在牆上,多麼的好看啊!這表示着我們一家人都有福氣。你們過年有什麼喜慶的事,也來展示一下吧!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對的,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半對的,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不對的。我市第二種意見,但我認爲,只有一樣不對。那就是武術。我們不談武術,談的是其他對的。

一般來講,人們批評的只是這幾個方面。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教育太死板;有人說,中國對婦女不公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科學不發達;有人說,中國太迷信;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閉關鎖國,才導致現在的落後。我認爲,這些不是錯的,而恰恰是對的.。

洋鬼子信的布爾什維克、馬克思等人,他們並不和其他的歐洲人有什麼不同。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辜鴻銘說,歐洲人是不道德的,這完全正確。在中國,封建、資本、共產,亂七八糟的主意哪個都好,只是中國人的文化是千年不變的。經書流傳五千年,胡適(陳)獨秀毀一旦。中國人很講禮貌,重禮節、面子,這都是由經書傳下來的。

中國的落後,並沒有什麼可惜。西方的科學都是僞進步。西方人因爲本質是不道德的,但我們中國人不是。洋鬼子沒有倫理道德,所以他們無權影響中國。

摘錄辜老先生的春秋大義一段:“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衆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爲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並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爲禮儀之邦,那厶其禮貌的本質是什厶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爲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中國對婦女的問題一直是世界聲討的事情。就這個問題,辜老先生就發表過言論:“女人難以駕馭,所以必須給予限制。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許有人會拿出來其他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中的“證據”部分大多是語助詞。

科學的問題,應該說,洋鬼子切實應該讓我們學習,但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陰陽學。陰陽學,其實就和洋鬼子的物質學是一回事。

至於閉關鎖國,那是最後一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證明:中國派遣的第一批留學生在美國把辮子剪了,長袍脫了,回來不得造反哪!這種情況,不閉關能行麼?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我國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爲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爲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傑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裏擺放着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爲“書畫雙絕”。

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爲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爲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指導老師:黃正平評語:文章從遠到近,從大到小,聯繫自己的實際,寫得很精彩!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個小小的藝術家。!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炊煙是什麼?

有人說,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有人說,炊煙是種在屋頂上的精神的莊稼;有人說,炊煙是抓在天空手裏的小辮子;有人說,炊煙是一種樸素的記時方式;有人說炊煙是圍着鍋臺轉的娘對野孩子的柔聲呼喚;有人說 。

我說,炊煙是一種能讓人感動得落淚的風物,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裏,炊煙已然絕跡。沒有土竈,沒有柴草,沒有煙囪,哪有炊煙。廚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煙的命。人間煙火,不必炊煙。時代的推陳出新,似乎炊煙與繁榮水火不相容。

鄉村是炊煙的最後一塊領地。如今的鄉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舊貌換了新顏,去年的燕子輾轉歸來,居然“找不到北”,舊巢舊巢安在否?燕子難覓舊巢,歸人難覓炊煙。液化汽、沼氣和電,取代了土竈、柴草和炊煙。炊煙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個晴好的冬日,我出發了。落葉樹光禿禿的,視野開闊,無遮無攔。我經過微綠點點的麥田,目極之處是地平線,地平線上是幾間老屋子,豎起一根菸囪,像桅杆一樣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煙囪分時段嫋出一筆炊煙,藍得自在,藍得純粹,藍得無限透明。哇噻——

可是,這不可能。“實踐”等於“落空”,像是一塊滿懷試探性質的石頭拋進了無窮無盡的深淵。節節拔高(鱗次櫛比、日新月異)的鄉村裏,炊煙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個詩人的浪漫,想象着無家可歸的自己,在鄉村,擇一高地,學習魯濱遜,以祖傳的勤勞和智慧,蓋一間土房子,砌一座土竈,煙囪通向屋外,撿來柴草,燒鍋做飯,炊煙像快樂的孩子樣在屋頂上一蹦三尺高……鍋裏煮着生活,煙囪嫋起炊煙。我一個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貪婪地呼吸着久違的帶有草木氣息的'微溫的炊煙,他鄉遇故知一樣不能自已……

老實說,我被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炊煙征服了。

炊煙在我心裏嫋出一筆蔥蘢的詩意。

我對炊煙的理解超越了貧窮的侷限。我嗅見了萬千種氣息,溫馨而甜暢的家的氣息。我心沉醉呵。

炊煙在我心尖上打上一個碩大的結……

也許,終有一天,我在課堂上講解炊煙時,費盡口舌,打盡手勢,孩子們仍然將頭搖成撥浪鼓,滿頭霧水的樣子讓我心焦。我靈機一動,置課堂教學常規於不顧,燃起一枝紙菸,注目淡藍的煙霧嫋嫋升起,聲情並茂地說,看,炊煙就是這個樣子!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不管怎樣,中國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緊急情況下,推開了兩名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雙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嘆她的舉動,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對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類似“埋兒養母”的極端行爲,這種行爲更讓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違當今社會主義所“規劃”的和諧藍圖的“傳統道德”如今註定要被剔除,倘若繼承這些糟粕,必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書”和“警察的手銬”。對那些垃圾道德必須剔除,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爲千年後的我們描繪了一個男權社會。“裹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那也註定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巨浪衝走,儘管它在某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今天的我們可以用千年後的眼光重審過去的歷史事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後人千年後亦會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今天我們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與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精華大都隨時間的拉長減輕了質量,甚至湮滅了。

不可否認,自中國打開大門迎接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便遭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才能佔到上風,而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大都失去了,或者改變了最初的形態,遭到扭曲,甚至泯滅,無跡可尋。“聖誕日”“復活節”充斥店家“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這是多麼的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間斷的文化精華,留傳至今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丈量的巨大財富,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區別於其他名族血脈的獨特精髓。換言之,這就是“本”這就是“源”。

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並發展精華,保持傳統道德的內在思想形態,維護精華的本原,將它帶入當今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它的基礎之上構建符合這一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不忘“本”,只因爲我們是中國人。即使外來文化與新思想侵蝕到了我們的每一寸土地,我們也無法丟掉傳統道德的“本源”。這“本源”,就是文明從未間斷的古國文化延綿至今的重要原因。傳統道德中的精華教會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倘若你已被新文化浪潮沖掉了這看似包袱的財富。請一定要找回它。

因爲,不管是什麼理由,只要我們是中國人,就絕對不能忘“本”!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7

沒有月的夜晚

沒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獨的,因爲他沒有了《月下獨酌》的灑脫;沒有月的夜晚,蘇軾是愁苦的,因爲他沒有了抒發對亡妻懷念之情的載體;沒有月,中國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爲泡影;沒有月,中國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樓閣,沒了根基。

月是中華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沒有了“月”,中華文化又將何去何從,中秋之夜,明月半牆,此等美景已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圓,也勾不起遊子思家的心。“望月懷人,見雲思友”已成舊談,因爲現代已無需“思念”。寄去一張照片,打一次電話,上次網見見面,比望月望雲簡捷迅速得多。看來“月”確實沒了用途,中華文化沒有了用武之地,現實社會忘記“月”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然而我獨愛月,有月的夜晚,我纔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覺有了歸宿。

李白的“少年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勾起我對幼時的懷念,對天真幼稚的嚮往;而“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則是打發無眠之夜的良藥,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開始。遙想東坡當年,獨自一人,觀“缺月掛疏桐”,聽“漏斷人初靜”,與“孤鴻”爲伴,與“缺月”爲伴,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雖已降臨,卻沒了人靜之夜,雖有缺月掛樹梢,卻沒了鳥的痕跡。此景不僅不能打發愁苦,反會使人更加抑鬱愁困,真羨慕蘇軾的月。在蘇軾人生的低谷,遙望到一輪明月,才使他釋然身輕,由庸俗走向灑脫,由喧囂走向幽靜。懷念蘇軾的月,是“千里共嬋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蘇軾的月,是“明月夜,短鬆崗”的真情之月;渴望蘇軾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無法忘記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牆”,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嚮往。似月光下的一張網,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無處可逃,月已無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無法走出月的輝光。

沒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捕獲我心靈的愁苦,沒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陽的光永遠撕不開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國更需要一輪“明月”照徹前方的道路。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8

我與端午不得不說的故事

聽書上說,它形成於戰國時代。它曾經繁華一時,它曾經廣爲傳播。而如今,它卻“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華大地上的節日可謂千姿百態。爺爺小時侯只記得重陽、端午、春節;父親小時侯過上了國慶、勞動、青年節;而我更多的卻是接觸了情人、萬聖、聖誕節。改革開放“引進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而端午節沉默着,沉默着,靜看着四周花枝招展的洋節,任憑洋節淹沒它漸顯蒼老的'身軀。

記得小時侯,每逢端午,父親都會帶我去江畔,看大小龍舟賽千舟競發中流擊水。那時侯對大詩人屈原懷着崇敬之情。依稀記得,商家食肆“魚翅糉、鮑魚糉”閃亮登場,“食糉大賽”熱鬧異常,有人5分鐘吞下16只糉子----家家戶戶懸掛鍾馗像,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一晃數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澀。而端午,也在諸多入侵者的打擊下節節敗退。糉葉市場上少見了,香艾芳蹤難覓了,鵝眼錢見不到了,香囊無人佩帶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無暇再去關注這位伴我成長給我快樂的忘年之交。直到現在,纔在瞬間凝眸裏,看着糉子傷痕累累卻隱忍無言的心。

是我的不對啊,不該將它忽略。忘卻是無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尋不到當年的盛景,一如我再也覺不到童年的足跡。

融會中華五千年文化底蘊的端午,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如今只剩下吃,但這糉子也開始“變味”。還有幾個人記得那位詩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邊是條多麼寬闊的公路啊,然而,一輛輛汽車呼嘯而過,揚起的漫天塵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邊依舊是匆匆車流。此際,唯我與它靜默着,交會着;此際,唯我與它相擁着,訴說者。瑩瑩淚光中,我彷彿又看到了千舟競發的場景,又聽到了喧天的鑼聲。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優美的民歌中,端午露出了微笑。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9

數千年的燦爛文明賦予華夏大地獨特的厚重,先哲們的思想言論留給炎黃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但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日漸受到年輕人的推崇,而偉大的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卻不被喜歡。

學習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俗語有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受人恩惠,要時刻記在心中,時刻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並不只是我們要報答所受的恩惠,更應該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鼓勵着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會讓我們的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未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燦爛活力。因爲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我們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他們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陪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教會我們去認識這個美好的世界。

我們感謝我們的老師,是他們孜孜不倦的傳授我們知識,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他們是辛勤的`園丁,精心的呵護着我們,讓我們的青春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們感謝我們的朋友同學,是他們時刻陪伴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一起成長,給我們建議鼓勵,我們結伴而行纔會使我們的人生路更加精彩。

我們感謝幫助過我們的人,人生路難免挫折坎坷,總有那麼多得好心人給予我們幫助。

我們感謝人生路給我們下絆子的人,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認識人生,讓我們成長成熟。

我想對周圍所有人說一聲謝謝!感謝有你們,讓我的人生更精彩!

感恩,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棄,一顆感恩的心不能少。

“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感恩責任”不僅是我們的宣傳主題,更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去感恩身邊的每個人,並感染身邊的人心懷感恩之心!

感恩,從我做起。感謝父母,那麼我們在空餘的時間多給我們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謝老師,那麼我們就應該按時上課,認真聽課,尊重老師。感謝朋友,那麼我們就應該與朋友互相幫助,友好相處。感謝他人,我們就應該尊重他人,以禮待人。

感恩,從我做起。我們得感謝我們的學校,給了我們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那麼我們就應該愛護我們的校園,尊重愛護我們校園的每一個人。

“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感恩責任”,我相信我們能做的更好!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0

今天上午,王老師給我們講了“傳統文化——餃子”,同學們對這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餃子的來歷、意義、以前的名稱……估計沒有人能回答上來。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餃子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是建安年初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發明的。當時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只好辭去官職,去給百姓治病。他一到家,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冬天,弟子幫他熬藥,他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進鍋裏,用沸水煮熟,然後用麪皮包上,在用水煮,這就成了“驅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時覺得全身溫暖,兩耳發熱。當然,人們被凍傷的耳朵都被他治癒了,歡歡喜喜過了個年。從此,每逢冬至到大年三十,人們都吃餃子紀念他。可吃餃子又有什麼意義呢?是這樣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健康、人丁興旺。

餃子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餃子最早出現在魏國。《廣雅》記載那時有叫“餛飩”的食品,相當於現在的餃子,到了南北朝時期,餃子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流行,而且裏面要放些蔥、姜、香菜、蝦皮、韭菜等小料。這種吃法仍在我國現在陝西、山西等地區流行;在唐朝,餃子變得和現在一模一樣,稱爲“湯中牢丸”;宋-明時期,稱“便食”、“時羅角兒”、“粉角”等。萬年曆《萬署雜記》中記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扁食也;清朝,因爲種類繁多,名稱也在不斷增多,先後有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等名稱。

那麼,我在家裏包沒包過餃子呢?嘿嘿,包過的。家裏每次包餃子,我都纏着媽媽:“我也要包!”“不行!”媽媽馬上反駁。“我就要包!”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無奈地點了點頭。我拿起一個麪糰,再拿起刀,這時,媽媽叮囑我說:“拿刀一定要小心。”“知道啦!”我不耐煩地說。我用刀小心翼翼把麪糰切成兩段,拿起其中一塊,在面板上上使勁揉啊揉,使它變成了一隻“小海蔘”,再拿起刀,把它切成一個個小塊,切好後,我拿起一個面塊,沒擀幾下,面就粘在了上面。失敗是成功之母,再來!哈!這次終於成功了。所有的面塊都擀好後,就開始包餃子。我拿起一個麪皮,不是把餡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最後竟然連皮都撐破了。這時,媽媽又說:“你這麼粗心,肯定包不好。”我情不自禁地小聲嘀咕起來:“媽媽真嘮叨。”我平時最喜歡搞惡作劇,趁媽媽不注意,我悄悄地包了一個白糖餃子。準備下餃子了,我還數了一下,驚訝地說:“這麼少?還不夠我塞牙縫的!”那個白糖餃子和其他餃子在一起,真是難以辨認。不過,我還是有祕訣哦!開始下了,餃子們迫不及待地跳進鍋裏,餃子在鍋裏翻滾着,白的似雪。一轉眼,餃子煮好了,我一眼認出了白糖餃子,並很快吃了它。媽媽向我投來有些嫉妒的目光,而我心理卻是樂滋滋的。

餃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美食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標籤:錦集 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