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實用)傳統文化作文

作文4.15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傳統文化作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爲“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新春佳節,看春晚是中國傳統。而這一次我們家要看的卻是我們孩子表演的春節聯歡晚會。

還有三天就要過年了,我又緊張又開心。緊張是因爲過年就要表演了,開心是因爲過年大人就會給小孩發紅包。這段時間我,姐姐,表姐,弟弟,還有表弟,正在抓緊時間好好的進行排練……

今天就是大年三十啦!下午我和兩位姐姐在練唱<財神來到我家門>這首歌。而弟弟和表弟在練唱<兩隻老虎>這首兒歌。我是最忙的,因爲我又要練唱,又要練魔術,還要當主持。當然我兩位姐姐也是主持的。

晚上7點57分我的心口就像有隻小鹿在亂闖,因爲8點鐘我們就要正式表演了。“8點啦!”表姐在我耳邊大聲說到,我生氣了對錶姐說:“知道啦!”我上臺說:“春節聯歡晚會正式開始。”剛說完,外面轟的一聲,接下來連續幾聲響,原來是姐姐在外面放炮竹呀,我又說到:“接下來有請小嬌,欣欣和我表演<財神來到我家門>”唱完了歌,姐姐上臺說:“接下來有請李思月爲我們帶來精彩的'魔術表演。”魔術表演結束了,我博得了觀衆_家長們熱烈的掌聲。最後弟弟們表演的<兩隻老虎>也博得了大家的鼓掌聲和讚歎聲。

我們的表演就這樣結束了,這是我們過得最快樂的一個春節,這也是我們第一次的表演,我們大家都很開心。

在這兒我祝所有的小朋友們新春愉快!學習更上一層樓!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雖然我的老家在外省,但我出生在溫州,並在這裏讀書,所以我發現這裏有很多對我來說全新的事物。如我家就有一個彌勒佛雕塑,它神態動人、栩栩如生,每一個細節甚至袖口間細小的褶皺都有體現。 家裏的長輩說那是黃楊木雕,十分珍貴,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於是我查看了相關資料, 原來黃楊木雕來自溫州樂清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裏說,相傳黃楊木雕首先由清末一名叫做葉承榮的放牛娃發現。他在廟裏跟着一位老人學習圓塑、泥塑、上彩、貼金、浮雕等技藝。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黃楊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也因此,民間藝術黃楊木雕就這樣誕生了。

通過查閱黃楊木雕,我對原材料黃楊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黃楊質地堅韌,紋理細膩,表面色澤如同象牙一般,古樸內涵,還會隨着年代的久遠而不斷加深,因此通常被用來雕刻,但由於其生長緩慢,很少有作爲大件的.傢俱存在。

我很喜歡黃楊木雕,不僅僅因爲它優雅美觀,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失的優秀工藝。黃楊木雕蘊藏着雕刻大師們的智慧與技巧,代表了溫州人民長久以來的精神財富,爲溫州創造歷史文化名城添上濃重的一筆!

文化就是因爲有了歷史的沉澱才顯得彌足珍貴,可歷史的洪流也總悄然將文化席捲而去。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失傳的危險,黃楊木雕,困境重重。工藝複雜,材料缺失,技術不佳,種種問題都擺在了大家的眼前。爲了瞭解黃楊木雕的現狀,我還特意去了好幾家木質裝飾店詢問,黃楊木雕裝飾物價格昂貴且稀有,店家爲了盈利也不願意去購進。可見黃楊木雕迫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百姓的重視,它每一道工序的精細較之其他雕刻類藝術作品都是不可同語的,也是因爲這樣的複雜和精細,更值得去保護。但是又不只是黃楊木雕,它更像是個縮影和代表,折射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窘境。在這個人人追尋中國夢的時代,當然少不了溫州夢,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爲歷史書寫了不朽的篇章,它們的傳承與發揚必將是溫州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遺面臨的衆多問題並非不能解決,我願意爲黃楊木雕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更願意爲非遺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萬華夏兒女的責任,倘若每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可磨滅的非遺夢,那麼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結晶必將越過時間的阻攔而長存!

非遺夢,我的夢!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滿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體驗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激之心;從我出生以來,每時每刻都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中,同時,我也學會了關愛,做有孝心的孩子。

一天,我放學回家,剛進門,就聽見媽媽在呻吟,咦?媽媽怎麼沒去上班?我感覺不妙,奔進臥室,只見媽媽臉色蒼白地躺在牀上,此刻,我眼睛充滿淚花,媽媽微笑着說:“沒事,先做作業吧”,“媽,怎麼會沒事呀,吃藥沒有?”,“待會吃”我學着平時媽媽的樣子,用手摸媽媽的額頭,啊!好燙呀!我非常果斷的說:“不行,讓我來吧!”可是,我的腦海一片空白,該怎麼辦呢? 突然,我想到以前我發燒的.情景,於是,我跑到洗手間,用水把毛巾浸溼,擰乾放在媽媽的額頭上,並把溫度計放在媽媽的腋下,忙完一切,我坐在牀邊問媽媽病情,媽把媽撐起笑着說:“好多了,去學習吧,”但是,此刻我心裏涌起一股力量和責任,必須堅守在媽媽的身邊。

在等待漫長的十分後,我一看體溫計,媽呀!三十九度!我趕緊在藥箱裏翻出幾瓶退燒藥,認真地看着說明書,上面寫着“飯後服用”,於是我決定先給媽媽做飯。

媽媽曾在我發燒是,給我做了麪湯,並告訴我,發燒喝麪湯比較好。

好!就決定做麪湯,並在湯裏下了一個荷包蛋,麪湯的香味撲鼻而來,這時,我的肚子開始抗議了,但我忍住飢餓把麪湯端到媽媽面前對媽媽說 “媽,先喝碗麪湯吧.”媽媽激動的點點頭,我看了鼻子一酸,心裏十分難過,愧疚,我知道,這是由於我平時不懂得關心孝敬而這次讓媽媽十分感動.以前把媽媽的愛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想想看,我真不應該.我默默的想着.輕輕地舀了一勺湯,用嘴輕輕地吹了幾下,感覺不燙時,才餵給媽媽喝.媽媽平時就是這樣照顧我的.媽媽服了藥睡下後,我一直守在媽媽的身邊,給媽媽換毛巾.漸漸的媽媽的燒退了,我這纔想起作業還沒寫,便趕緊去寫作業…… 第二天我一早起來,就來到媽媽的屋裏,問她怎麼樣了.她說好了,她和爸爸不停地誇我: “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回照顧媽媽了,真是個有孝心的孩子.”我聽了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孝”讓我真切的體會到親情的溫暖,奉獻的偉大.同時,我也瞭解 “孝”的真正含義—— 其實就是發自內心的關愛! 讓 “孝”串連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世界永遠充滿真情!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中國的傳統文化——舞龍中國的傳統文化——舞龍舞龍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一直以來,龍在中華民族代表着吉祥,尊貴和勇猛。人們在喜慶的日子裏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龍的`精神更是中華精神勤勞,勇敢,不屈不饒的精神體現。

傳說中的龍是由駱頭,蛇身,鹿角,龜眼,魚鱗,鷹爪等等,這種複合結構,意味着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龍是一種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驅邪,祭神和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包含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意思。舞龍的種類也有很多種,如:花龍,草龍,火龍,板凳龍……。我印象最深的是板凳龍的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出現了旱災,秧苗被火熱的太陽曬死了,河水也被曬乾了。這事被東海的一條水龍知道了,它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就觸犯天規,猛地衝上天,施下了一場傾盆大雨,結果被天帝知道了水龍亂施雨,便把它砍成了一段一段的,朝地面扔去。人們撿起水龍的屍體用板凳連接起來,希望水龍能活過來……。

人們爲了紀念水龍,每逢元宵節,我們社區總能看到“板凳龍”,它由幾十人組成,板凳上有漂亮的紙燈,一條板凳龍在夜光下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這條“龍”一會兒在嬉戲,一會兒在翻滾,並做出了各種字樣:元宵快樂,歡度新春等姿態……。我國的傳統文化舞龍真是豐富多彩啊!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要求回放: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蒐集了不少資料,有文字,有圖片,也有實物,我們還看到、聽到了許多許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訴大家的,把它們理一理,寫成一篇習作。寫完後,大家交流交流,選出寫出得好的裝訂成一本習作集。

要求分析:

1、國小語文課標明確:國小三年級的作文是習作,既不是成人的寫作,更不是文學創作,而是一種書面表達的練習。只要求國小生"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因此,這節習作指導課只是把上節課(口語交際)中瞭解到的有關“生活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寫下來,這是對學生綜合性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示方式,也是檢查學生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描述的訓練過程,是對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的檢驗和昇華。

2、學習段式,作文時注意做到表達清楚,描寫具體,還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寫出自己的感想

習作範圍:

1、學會把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聽到的、自己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寫下來。

2、可以寫本次活動過程。

教學目標:

1、學會把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聽到的、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寫下來。

2、引導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介紹一個傳統文化。

3、把學生的習作裝訂成冊,讓學生有成就感,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

課前準備:

1、組內交流,讓組內同學充分了解大家蒐集到的祖國傳統文化。

2、各小組將自己的資料(文字、圖片、實物、手抄報等)展示出來。

3、推選一名同學作爲小組“代言人”,準備代表本組向全班作介紹。

4、中國傳統文化調查表。

教學難點以及對策:

1、第一個難點是要解決寫什麼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在綜合課時做好做足前期工作,要讓學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明白,這次寫作範圍很廣,可以介紹一個文化傳統,一個風俗習慣,一處人文景觀,一個古建築,一種民間工藝,一個戲曲,甚至於活動的過程可以寫,同學們活動中的表現也可以寫。只要是你感興趣的,都可以寫下來。

2、第二個難點是解決怎麼寫的問題。學生通過綜合課的學習,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點簡單的瞭解,但沒有頭緒,在腦海裏是一團亂麻,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材料組織起來,整理好,形成文字寫下來。

3、本次習作訓練的`難點還在於它的綜合性,在於如何體現着一個學生的認識能力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如何突破難點?我想,應該結合這個單元的重點訓練來進行,在前面幾篇課文的教學中,提前滲透,有意識地指導。如在講《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學會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來介紹一座橋,介紹一幅畫。在進讀《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如何把一件歷史故事介紹清楚。

教學過程:

一、再現傳統文化,體會寫什麼。

1、回憶上節課口語交際內容。

你知道哪些中華傳統文化?舉例說說。

2、你最喜歡我國的哪個傳統文化?你最想向大家介紹哪個?

(1)、學生展示,老師小結。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

一個神話故事、一處古建築、一種民間工藝、一種戲曲、一幅名畫、一個節日、一個傳說、一個吉祥物、一個習俗、一個少數民族……[1] [2]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爲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爲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譁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着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熱戀聖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

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麼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爲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裏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爲保護民俗文化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從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爲了法定節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後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衆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的掃墓,端午吃糉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爲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20xx年中國傳統文化作文作文。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爲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