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電視媒體如何傳播傳統節日文化論文

作文1.4W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 電視 傳播方式

電視媒體如何傳播傳統節日文化論文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改革開放後,隨着民衆對西方文化的推崇、對西洋節日的追捧,導致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逐漸式微之勢。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要改變這一局面,電視媒體作爲大衆獲取信息首選媒介之一自然承擔起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任。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起源於先秦時代,它在流行和演變過程中,吸取了儒、道、釋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如今,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

然而,在現代工業文明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下,一個個舶來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在我國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於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內涵的缺失,中國傳統節日處於尷尬境地。清明節一度成了“燒紙節”,端午成了“糉子節”,中秋成了“月餅節”。這兩者的此消彼長加劇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斷層現象,致使傳統節日文化從形式到內涵都正在走向虛空。而電視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和巨大的影響力,在傳播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前電視媒體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方面,也存在衆多問題。

一、當前電視媒體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1、電視媒體節目形態單一

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傳播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形式,而當今,傳統節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藝晚會類節目爲主,訪談對話類節目、雜誌類節目、綜藝娛樂節目、益智遊戲節目、情景劇等節目形態甚少,節目形態過於單一。

2、電視媒體沒有將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常態化

衆所周知,每年有春節、端午、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期間,電視媒體纔會製作相關電視節目來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而節日一過則銷聲匿跡,這不利於電視發揮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作用。

3、節目資源整合力度低,造成節目資源浪費嚴重,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二、電視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優勢

1、在現代大衆傳播媒介當中,電視普及率高

我們所講的“普及性”是說它是“雅俗共賞”的。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幾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們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賞其節目,就是最好的印證。

2、電視傳媒所特有的視聽兼備、聲畫並茂的優勢,使它在傳播領域確立了重要地位

報紙和廣播都是單通道傳播媒介。電視的傳播符號是圖像、聲音、文字、色彩等多種符號的綜合傳播,是一種雙通道傳播媒介,具有聲畫並茂的優勢以及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衝擊力。

3、電視傳播的綜合性

電視因其自身的傳播優勢和技術優勢而成爲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電視形象直觀、生動靈活,給受衆一種直觀形象,極具誘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圍,因而更容易對受衆產生移情作用,獲得一種想象的快感、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悅,對受衆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三、電視媒體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方式多樣

如今,我們正在經歷着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的趨同傾向是一個突出問題,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無論在任何時候,深厚的傳統節日文化都是一筆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生存和進步的寶貴資源,我們應去弘揚和利用。電視媒體作爲大衆獲取信息首選媒介之一,自然承擔起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會概念——將晚會類、綜藝娛樂類、益智類節目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電視節目形態的引進,使節目在欄目設置、主持風格、節目題材等諸多方面呈現出嚴重的趨同現象,缺乏差異化使節目的吸引力急劇下降,從而使節目的生命週期也大爲縮短。近幾年,雖然專家倡導“弘揚中國傳統節日、保護傳統節日文化”,但這並沒有引起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

面對這一尷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節,安徽衛視製作了一期與衆不同的電視節目——《7月7愛傳萬家情歌會》,這場晚會將七夕的傳統浪漫情懷和晚會類節目的現代元素結合在了一起。對節目主題、宣傳語、片頭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場地、聲畫造型、音樂、節奏、色彩、色調。等元素進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與節目內容相融合。據百度數據報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數在1個月內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萬次,網絡視頻點擊量過百萬,安徽衛視貼吧點擊量,在播出當天成爲上升量最快的貼吧之一。該節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爲它擺脫了常態的晚會類節目,將晚會類節目、綜藝娛樂類節目和益智類節目元素融合在一起。節目有《愛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戰》、《戀愛足球》等綜藝類節目;主持人羣推出的《鵲橋會》和魔術等娛樂節目;還有衆多的晚會類節目,節目形態多樣,並且將各個節目都融合在了一臺晚會中,緊緊鎖定了上億觀衆的眼球。 2、實行“編播季”節目編排策略

多年來,電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打造傳統節日時,重節目內容和質量,而輕節目整體編排和節目資源的重新整合,這一做法無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也沒有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面對這一現狀,央視、重慶電視臺、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從自己的節目資源、頻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發,實行了“編播季”的節目編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編播季”節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節、分時段的編排策略,這種季節性的編排策略不僅有助於培養觀衆的忠誠度,而且還可以提高電視的市場競爭力,重慶電視臺是“編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慶臺將旗下的都市頻道臨時改爲“暑期頻道”率先試水,結果市場反映十分理想。對頻道架構做出“改版性”的調整,此舉讓重慶衛視在全國省級衛視的收視排名衝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慶衛視利用元旦、春節兩節緊密相連的機會,從元旦開始,跨越春節,直至元宵節,推出了“黃金月、中國結”的編排項目,同時在這時提出了“編播季”的概念。這個“編播季”以元旦晚會拉開序幕,以春晚爲高潮。2007年,又以“閤家歡·中國結”作爲節目編播主題,“黃金月”編播緊扣中國老百姓的審美期待,突出歡樂、團圓、回家、感動等關鍵詞,同時爲黃金月量身定做節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節目。

“編播季”對節目資源和頻道資源進行變革,把過去那種單純的、靜態的、封閉的節目播出方式轉化爲整體的、組合的、動態的、開放的播出方式,“編播季”與中國傳統節日結合起來,實現了各種電視資源的優勢集合和聯動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節,同時賦予了電視傳媒更大的影響力,而且也促進了傳統節日與現代傳播方式的互動,實現了“互贏”局面。

3、通過電視專題片的形式來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電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不能僅侷限在節日的特定日子裏,要形成連續的、持久的“攻勢”。因此,即使不在節日期間,電視完全可以利用專題片來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專題片要力求精美的製作。專題片無論從畫面、配音、配樂和形式創新等各方面都有明顯力求精美的意識,這樣才能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給觀衆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特別是在解說詞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細緻精美的解說詞來贏得觀衆。

2009年,寧夏衛視頻道《印象寧夏》拍攝製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並解說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十集系列專題節目春節期間在寧夏衛視播出後,引起強烈反響。郭文斌以獨特的、精美的詩化語言風格,從喜慶、團圓、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點燈時分(上下集)、傳承、興旺發達八個方面全面深入地詮釋了傳統春節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蘊。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出發,通過對春節的闡述和發揮,循循善誘,把觀衆帶到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聽來回腸蕩氣,引人入勝。不少觀衆認爲,這個節目是對中國古老的春節文化的一次昇華和推進,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次激發和再認識,這期節目非常成功。

結語

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面對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傳播路徑,充分運用民族傳統節日,大力弘揚民族優秀的節日文化,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對於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國的電視媒體正在逐步走向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電視既能鞏固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又能在國際傳播中豐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並在國際範圍內確立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世界認同,最終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傅德岷、韋濟木、馬培文:《中國八大傳統節日》[M].重慶出版社,2005:8

②高曉紅、劉羽、張紹剛,《電視節目形態分析》

③韓永青、李芹燕,《傳播媒介對“象徵性現實”的策略性重構》[J].《新聞界》,2009(2)

④李建秋、夏光富,《傳播季:提升電視頻道價值》[J].《傳媒觀察》,2007(12)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