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13篇

作文1.18W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13篇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情懷,凝聚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局部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榮,讓我們每個人都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奉獻自己的力量吧。謝謝大家!

  寄25中隊

20xx年4月7日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珍惜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美德。五千年的斗轉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的背影雖已漸行漸遠,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卻傳承至今,散發着永恆的魅力。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被保留到現在。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正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有些冷漠,瞭解甚少。11月24日,韓國成功申請端午節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消息傳來,舉國震驚,但同時也爲我們敲響了搶救中國傳統文化的'警鐘。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結。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節,國家將其定爲法定節假日的意義並不是簡單的放假休息,而是通過掃墓、祭拜等活動來追憶祖輩,傳承文明,弘揚美德,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先輩已爲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心懷感恩,繼往開來,奮力拼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予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寶貴財富,不要等它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節以來,中國大江南北都在發起“光盤”行動——吃“光”你“盤”子裏的東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爲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南中學子更應多瞭解傳統文化,並有責任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時刻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爲此,我號召全體師生: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節約水電,珍惜糧食,愛護公物,用實際行動來弘揚祖國的傳統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最後,讓我們以男生公寓樓的對聯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雙,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謝謝大家!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爲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有一種獨有的浪漫氣質。雖同樣是團圓的主題,但不同於元宵節的歡樂祥和、熱火朝天,中秋節是是典雅平和的,一家團圓一起把酒賞月,訴說衷腸;獨在異鄉的默默思念,百般滋味。沒有大喜大悲,有的只是內心的寧靜。正是這種獨有的氣質,讓我覺得中秋節是最具有“現代化”潛力的傳統節日。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不斷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西方節日就是其中之一,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不一而足。西方節日越來越有市場,越來越受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和商家的青睞,而傳統節日越來越被忽視,一些人痛心疾首,痛斥年輕人崇洋媚外,覺得“外國的月亮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外國節日就是“洋氣”,中國節日就是“土氣”。然而,不得不承認的事,中國傳統節日確實“土氣”,西方節日這個“外來和尚”確實“會念經”,當然,這個“和尚”不是來到中國纔會“唸經”,而是原本就會“念”。

歷史悠久的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農耕文明作爲主導,這是由中國大面積領土在內陸的.地理位置,和統治階級“重農抑商”的統治政策等原因決定的。所以中國傳統節日也打上了農耕文明深刻的烙印,祭祀祈求豐年平安,吃某種食物寓意吉祥等,這也是爲什麼現在農村比城市“節味”濃的原因,尤其現在祭祀活動寥寥無幾,在人們腦海中留下的,就只剩下過什麼節吃什麼東西了。筆者認爲,現在我國逐步的進行城鎮化必然會加劇傳統節日遇冷局面。

而西方則不同。西方主要節日來源於歐洲,歐洲國家國土面積小,且很多被海洋包圍,這使得他們很早就以商業文明作爲主導,且城市相對較多。西方節日“洋氣”不是因爲它們是“西方節日”,而是因爲它們適應城市。當然,西方節日也有限制,主要爲宗教習俗。所以一些節日改變了習俗,以適應大多數人。以我們最熟悉的聖誕節爲例,顧名思義,是爲了紀念耶穌誕辰,是宗教節日。然而倘若只是宗教節日的話,聖誕節決不會在今日那麼流行。所以聖誕節發展出了和藹可親的聖誕老人騎着萌萌的馴鹿挨家挨戶送禮物的傳說,全家圍坐在聖誕樹前“慶團圓”的習俗。其實聖誕節和春節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春節的各種習俗仍然帶有“慶豐收”的印記。而除了春節,大部分中國傳統節日除了吃之外都帶動不了其他消費。而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正由於應景產品種類多能帶動消費,使得商家賣力宣傳而又進一步帶動節日的氣氛。

論浪漫的“氣質”,中秋節比起聖誕節不遑多讓。而一到過中秋節,市場上除了月餅還是月餅,只是口味和包裝上的不同。月餅只是形式,團圓纔是主題。舉個小例子,市場上聖誕主題的八音盒那麼多,可否製造一些以中秋爲主題的八音盒呢?裏面放上悠揚的中國傳統音樂,增添一點中秋的氣氛。中秋節正是能夠順應時代現代化節日“急先鋒”。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不一定非要記住各種節日的傳統習俗,讓傳統節日順應時代發展,纔是讓中國傳統節日發揚光大,讓中華文化擴大影響的有效途徑。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4

女生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宏大的幻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見廢除中醫,還說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養。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殊驚異!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說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爲一個國際公民呢?

莫非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固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敬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根底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纔有可能成

爲國際公民!換句話說,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要成爲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牢記與敬重。比方說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說,但靠着對人類才智做出的巨大奉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爲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送,不是由於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根底,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丟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躲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爲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感謝!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守護共同精神家園》。 20xx年12月,公佈了《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方法〉的決定》,將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幾個重要傳統節日納入國家假日體系,這對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以及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

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局部,傳統節日被保存到現在。“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帶來了新年的期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將思念織成錦帛。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都是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表達。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結。昨天我們剛剛過了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不知你對端午節的瞭解有多少?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夏節等。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那麼據說是爲了避邪。可見,傳統節日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節日,而更是一種文化。

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很多的傳統節日已經被新生代忽略了。同學們對西方的節日過分偏愛:平安夜搖曳的燭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煙火;情人節浪漫的氣息,吞沒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的哀傷。現在,還有誰記得“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寒食節?又有誰留心“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的少女節?正當“洋節”在中國日益提高時,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悄然退回幕後,這種局面,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憂慮。前些年韓國人要將端午節申請爲世界文化遺產,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爲難,我們罵他們不要臉,罵能掩飾得了我們的爲難、難堪嗎?感慨是沒有意義的,我想從我們做起,從我們青少年做起,共同來傳承傳統文化纔是實在的。因爲,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傳統,還是一種尊嚴。我們不能看着傳統文化一點點消亡。當我們站在聖誕的霓虹燈下,不要忘記在除夕陪陪家裏的父母親和祖輩們;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的時候,不要忘記在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團圓;當我們過着洋節日的時候,不要忘記和親人們一起度過每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予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珍貴財富,作爲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傳統節日,並有責任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這樣我們才能在長大之後,以社會主人翁的身份,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學們,請獻出一份屬於你自己的堅持,讓我們用熱誠的心去繼承民族的精神,爲民族的精神注入新的芬芳。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6

女生們先生們:

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說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說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爲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纔有可能成

爲國際公民!換句話說,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要成爲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說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說,但憑着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爲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爲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爲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廊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璀璨的文化瑰寶。而傳統節日就是這些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縮影與沉澱。但如今,傳統節日似乎離國人越來越遠,往往流於形式,而“過洋節”卻成爲流行。對此,我們感嘆悲哀和遺憾之後,更應該思考如何讓中國優秀的傳統節日迴歸,讓寶貴的中華文化得到肯定。

取其精髓,保留傳統節日中的美德和情感。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無不是因爲其凝結着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端午佳節,是爲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歌頌其剛正不阿、抱石投江的愛國情操;中秋佳節,是爲了寄託思念家鄉,祈盼闔家團圓幸福的美好願景;九九重陽節,更是以登高遠眺、賞菊、遍插茱萸等傳統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愛老、助老的和諧新風……傳統節日的精髓就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流傳的優秀品質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發揚品質,傳播美德,永遠都不會過時。

去其糟粕,擯棄傳統節日中的陳規與陋習。雖然傳統節日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美麗的寶石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雜質”。春節,是走親訪友,增進情感的`好時機,有些人卻鋪張浪費、暴飲暴食,更有甚者選擇通過聚衆賭博來增添“年味”,殊不知這賭博行爲纔是讓年味消散的元兇。清明節,是緬懷英烈、祭奠先人、寄託哀思的節日,然而每到清明祭祀時節,燒紙焚香祭奠之風盛行,灰紙滿天,煙霧瀰漫。這既影響了社會風氣,又污染了環境,更帶來了諸如火災等社會安全隱患。美麗的寶石需要經過打磨才能綻放異彩,傳統節日也需要擯棄陋習才能愈久彌新。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呼喚傳統節日的迴歸就是呼喚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重視,呼喚國人的自身文化認同和愛國情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節日更加絢爛,大放異彩。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著名作家沈從文就寫過這樣一段與節日有關的文字:“一般吃的如年糕、糉子、月餅、臘八粥,玩的如花炮、焰火、鞦韆、風箏、燈綵、陀螺、兔兒爺、胖阿福,穿戴的如虎頭帽、貓貓鞋、作鬧龍舟和百子觀燈圖的衣裙、坎肩、涎圍和圍裙……”這些民俗物件、吃食穿戴充分體現了節日與百姓農耕生活、四時演變、習俗文化息息相關。

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節日裏,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許多傳統節日通過民俗、生活事象來表現文化,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轉化爲日常生活和日常表演時,使人可感可觸,生動形象。

有學者認爲: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有趨吉避凶的文化內涵,都會涉及福、壽、祭、結、娛、情xx個方面,是集體文化記憶的載體。人們的節日文化是心靈相通的。拿端午節爲例,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賽龍舟等民俗活動,會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出去拔蒿子、拔菖蒲,會不約而同地給小孩做荷包,會在這一天吃糉子,其實並沒人通知要這樣做,這反映出一種心靈相通。這些習俗,反映出是人們追求天下太平、家人團圓的觀念,是一種祈求國富民強、風調雨順的符號。人類本能都有追求美好的東西、防範不好的東西的傾向,在這些對自己美好命運的追求中,反映出了自己的信仰。這些信仰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傳統節日中,所以,幾乎不存在沒有信仰的節日。很多傳統節日都反映出一種原生態的膜拜。

自20xx年起,國家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爲法定節日。加之許多西方的洋節,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裹挾着消費主義而來,節日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讓人們應接不暇,但是,節日的儀式感逐漸淡化,傳統節日文化受到商業大潮的極大衝擊。儘管政府一再強調歷史內涵,推出了許多文化活動,但在大衆層面,幾乎所有節日都被消費所沖淡。聖誕節、萬聖節這些“舶來節”自不待言,就連那些最純粹的'本土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上元節,以及春節,也都被裹上一層濃墨重彩的商業外衣。而這些節日所代表的傳統生活方式,卻日漸被人遺忘。土生土長的“乞巧節”,因牛郎織女的傳說而被稱爲“中國的情人節”,但商業味濃重,真正的文化內涵卻被遮蔽。事實上,即使是西方的情人節,也是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意涵的,絕不等於互相贈送鮮花和巧克力這樣簡單。xx月8日國際婦女節,多少人血拼搶購。商家們似乎一致認爲,“關愛”女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誘惑她們買更多的東西。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節日起源於1857年xx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抗議,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xx小時工作制和低薪。女性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權利,纔是這個節日真正的意義。即將到來的國慶節,屬於最重要的政治類節日之一。怎樣過國慶節,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本身,就是成熟公民自然意識的體現。然而1999年國務院推出“黃金週”應對金融危機後,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的國慶方式。國慶節成了集中消費的節日,我們很難想象,通過旅遊和消費歡度“黃金週”的國人,究竟會有多少心思去思索“愛國”的問題。有人說,淘寶正致力於把每一個節日都變成購物節。當所有的節日都被粗暴地改造爲消費主義的儀式,無疑構成了對於文化傳統的巨大創傷,從文化母胎中傳承下來的血脈聯繫被硬生生割斷了,節日的儀式感、關於節日的共同文化記憶、節日的本源、節日與集體無意識的聯繫都逐漸被淡化和物化。人們關注着更多形式上和物質上的東西,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也因此和許多美好的東西擦肩而過,包括過節的快樂。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使人們能夠安定地生活下來的,正是信仰的力量。”走上物化迷途的節日定例註定是無法成爲鈕系整個民族團結和社會共同體的洪荒之力。當然迴歸節日的本源不是回到復古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花錢過節”,消費主義都無可厚非,讓節日迴歸其本來的意義,關鍵在於弱化缺乏文化內涵的“消費”在節日慶祝方式中扮演的角色,讓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真正返還民間的日常生活。

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和社會應該採取相應措施,重現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傳統節日的發展給予積極引導。同時通過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活動組織加強青少年對節日內涵的傳承。另外,政府要積極創設濃厚的節日氛圍,報紙、電視、網絡等大衆媒體應積極宣傳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等內容,爲傳統節日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另外應該注重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創新,與當下民衆鮮活的生活節拍與韻律相協調,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韓愈說過,“民俗既遷,風氣易隨”。讓我們期待!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9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日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酷熱的愛國情懷,分散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氣,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照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常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局部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妙的抱負、才智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憧憬,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漂亮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久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榮,讓我們每個人都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奉獻自己的力氣吧。感謝大家!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隨着清明節的即將來臨,各地也開啓祭掃模式。對這樣傳統節日來說,其實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內容。清明節裏,我們追思緬懷先人,目的就是爲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傳承先人遺留下來的最好傳統。而對於傳統節日來說,對我們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來說,無疑都是最好的精神原鄉。所以,如何建造好這樣的家園,如何才能夠將這樣的精神原鄉打造好,成爲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基本話題。而傳統節日作爲“我們的節日”這樣的話題勢必會再次被提及,同時也能夠演繹成爲最美的精神原鄉。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首先在於傳承。傳統是現代的精神根基所在,傳統節日裏深深浸透着文化的基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源遠流長的都是文化因素,比如春節,我們舉家團圓,這是最好的“和”文化傳遞;比如清明節的緬懷先人,是最好的傳遞傳統的表達;中秋節裏的團圓,又是最好的閤家歡樂的表達。從這裏出發,我們都應該能夠懂得,傳承纔是首要的因素。第一,需要傳承傳統文化的“形”,讓傳統文化能夠演繹成爲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在精神原鄉里能夠有更多精神寄託;第二,我們也需要能夠懂得,傳承傳統節日更在傳承其中的“神”,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係,懂得其中的固定邏輯。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更在於創新。可以說,創新也是傳統節日不能夠或缺的因素之一。在這裏,我們需要看到,對傳統節日來說,一方面需要賦予其中與時俱進的內涵,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隨着時代的進步能夠出現新的內容,比如春節搶紅包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以往的春節中,沒有搶紅包這樣的環節,如今隨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出現這樣的環節,這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一種撫慰。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應該順應這樣的潮流和趨勢。另外一方面,對於傳統節日來說,源遠流長的過程中,需要創新的內涵釋放,這包含着主動和被動兩個層面的意義。在主動層面上,傳統節日需要在地方文化部門的推動下努力賦予新內涵;被動層面上,需要接受更多的進步因素,這些都是傳統節日創新的基本內容。

在傳承和創新中,傳統節日能夠在年年的流傳中,不僅傳遞傳統的因素,賦予我們文化的積極價值,更能夠給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帶來更多的啓迪,不斷讓我們回首過去,懂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從歷史和文化資源中吸收積極的因素,給我們前行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讓傳統節日成爲我們共同的精神原鄉。

謝謝大家!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1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情懷,凝聚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讓我們每個人都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吧。謝謝大家!

寄25中隊20xx年4月7日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2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20xx年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爲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佔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佔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聖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爲什麼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於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於韓國的無恥,因爲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導他們重視,讓更多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6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爲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爲娛樂禮儀型,成爲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爲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爲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 篇13

各位同學:

大家好!

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清醒,秋意已經佈滿了牀邊。涼快的秋風、金黃的落葉,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其次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中秋之野,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聚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聚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予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家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厲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

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很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如“但願人長期,千里共嬋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都是流傳至今的佳話。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很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皓月當空時,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個習俗,月餅象徵着團聚。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講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像了。

關於中秋節的傳奇也有許多。其中,最爲人熟識的固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傳嫦娥偷走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有許多版本。奔月後,嫦娥住的廣寒宮其實是一個很孤獨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兔子,就別無他物。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裏的嫦娥遙祭。

教師們,同學們。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每個民族長期積存的文化傳承,傳統節日蘊涵着民族的精神。蘊涵民族的價值取向,蘊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作爲當代青年學生,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後所隱藏的價值。“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才能長期。”

海上升明月,天際共此時。最終,預祝大家中秋歡樂,閤家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