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傳統文化作文【錦集10篇】

作文1.0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作文【錦集10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拉一曲二胡之歌,賞一世離愁之悲!

在大多數人眼裏,二胡是一個貶義詞。具體怎麼說呢?大體就是一中年男子戴着墨鏡,滿臉惆悵,隨意找個街頭,奏一曲《二泉映月》罷了。慢慢開始,這種傳統的音樂,在人羣裏慢慢淡化,慢慢扭曲。

“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的經典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對他的核心價值應該深懷敬畏之心。”這句話是寧宗一講的。然而現實中敬畏心,慢慢的淡化,例如二胡這種看起來沒有鋼琴、小提琴高貴的樂器。

二胡是孤獨的象徵,琴身只有兩根弦,只有中上部分,綁繩的部分(千斤)是緊密相挨的,而上下則只有一段隔離,相望卻不能全身相挨。二胡只有兩根弦,全靠左手來改變音,若全心投入悲傷,二胡必定可催淚。

我學二胡是童子功,小時候只覺得新奇好玩兒,隨着慢慢長大,同齡孩子學的都是街舞、吉他、古箏、小提琴、鋼琴……這些看起來更新奇高級的東西,但二胡相對卻成了冷門。人們眼裏認爲二胡是老年人消遣的東西,不知這是封建思想沒有糾正過來,還是一些閒人的造謠。像我這樣學二胡的倒成了異類。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傳統文化助力中華走向盛世。中華上下5000年的'樂器,戲曲,如今還在傳承的有多少?完整的又有多少?人們開始追求新意,潮流,時尚,開始淡化最開始的文化,這是利還是弊?二胡這種樂器,現今還有多少人在學?

小時候因學樂器是冷門,而覺得丟臉,而如今我爲我學習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現今的人,我們要拿住遠古再攀索未知,自己本身都沒了,何談未知呢?

拉一曲二胡之悲,嘆世俗變化之大!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20xx年新春佳節之際,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推出一個特別調查節目“家風是什麼?”,引發人們對家風的熱議。許多人認爲,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人品,家風會影響人的一生。

那麼,家風究竟是什麼?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爲的一種傳統風尚。

追溯歷史,不管是大家還是小戶,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彼此會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家風是我們引以爲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很多現代的事物衍生出來,很多傳統的東西漸漸淡去。“家風”一詞對現在的很多家庭來說已經開始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家規被淡忘。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又有誰會談論家風家規呢?

家風雖說只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卻是社風民風的基礎,很多貪官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於家庭這道“防火牆”失去效力。家風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爲公的情懷;家風不正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風與民風。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向善的,一個家的所有家庭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麼一個社會定然是和諧的。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神、淵遠流長。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除夕、剪紙、中國書法、中國結、兵馬俑、對聯、餃子、中秋月餅、煙花、樂器……

其中,我給你介紹一下兵馬俑和樂器吧!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爲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月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泥塑藝術的峯頂,爲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有的兵馬俑是人牽馬,馬拉人,在民間它包含着傳統文化的喜氣。雖然年已久,但再仔細觀看,他們的頭髮、臉型各不一樣,微妙微稍。也各有特徵。兵馬俑是秦始皇叫農民百姓做的,整整做了38年才完工。

笛子分梆笛和曲笛,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適宜獨奏、合奏,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我還喜歡許多傳統文化,我們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發揚廣大!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農曆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糅合成八閩傳統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端午節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鎮平裏聯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着“三通”實現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糉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徵老而彌堅。臺灣民衆採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里故土的寄託。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如果說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那對我而言,一年中最有趣的節日是年三十了!在那一天,我們不僅要吃團圓飯,還要守歲。

記得在那天吃好團圓飯後,大大家開始打牌、聊天、打麻將,我們小孩子呢,就開始玩起了有趣的炮竹,有各種各樣的品種,有“雷王”、“飛毛腿”、“三角雷”等等,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我還時不時跑到屋裏去看看電視中“春晚”表演的好笑的'相聲和小品,我和我的小夥伴都笑的前仰後合,看到魔術表演中那些大魔術師們表演的神奇的魔術節目,我們都驚歎不已。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間就到11:45分了,突然外面響起了一陣陣響亮的爆竹聲,我們也興奮地加入其中,剛打開門,只見五顏六色的煙花正在爲漆黑的天空伴舞呢。

在11:50分,我們迫不及待的把剛包好的餃子倒入煮沸的開水中,爸爸媽媽把鍋蓋蓋上,煮了一會兒,12點整,終於開鍋了,爺爺奶奶把餃子一個個盛出來,我從老遠就聞到了餃子的香味,直奔廚房,當嚐到那幾個色香味俱全的餃子,心裏樂開了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當過了年三十,意味着春天來了,新的一年也開始了!!!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它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也有的說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但是我們不用去糾結到底是爲了紀念誰,因爲在千百年的傳承中已經變成了一種愛國的精神的傳承。

端午節最有意思的還是划龍舟,包糉子,記得我和媽媽包糉子的時候,媽媽總說:“包糉子是不能換手,手也不可以移動,否則糯米就漏出來了,綁繩子的時候不能太鬆。”關於糉子度來歷,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糉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裏。說明糉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爲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爲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糉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而划龍舟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着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彙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羣衆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歎。划龍舟分遊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爲感人。在屈原故里,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競渡,而且對奪標尤爲重視,“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年船”之說,奪標歸來,不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還會帶來一年的豐收和幸福。

這些傳統文化都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同時又體現出了祖先們對自然的崇敬。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節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溢着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衆多節日中最新鮮最獨特的一個節日。它還承載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春節也叫做“年”,有關年的'由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個叫“年”的怪物,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最終,有人發現“年”怕響聲、紅色、火。最後“年”被殺死。於是,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有關春節的傳統文化也有很多。在春節這天,家家戶戶走門串巷,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現在長輩爲晚輩準備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量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爲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過春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貼春聯,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春聯也叫“門對”、“春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關於春節的傳統文化太多了,一時間也說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我通過這幾天學了生活中的傳統文這一課,我收集到了許多關於剪紙的資料,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剪紙是我國最爲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爲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先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爲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爲禮物贈送他人。人們從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學完了這一課之後,我收穫到了許多的知識,希望你們看完這篇作文後能收穫到知識。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閤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傳統文化作文 篇10

我一睡醒,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我馬上想到今天是端午節。我趕緊穿好衣服,起牀吃早飯。我迅速地把牙齒刷好,臉洗好,興奮地跑向餐桌,只見:一桌子上滿是糉子,大大小小,有我最喜歡的肉糉、紅棗糉……還有其他像白米糉、豆沙糉……我高興極了,立即叫奶奶幫我煮三個小糉子、一個大糉子,我一說完,奶奶就拿着糉子進了廚房。不一會兒,糉子就煮好了,奶奶把糉子慢慢地端出來,我馬上跟了上去,先從盤子裏拿了一個小糉子,迅速撥開糉子皮,一口氣把一個糉子吃了下去。

吃完早餐,爸爸媽媽一起帶我去常熟看賽龍舟。一到常熟,運動員們已經準備好了,只聽見一聲槍響,運動員們奮力向前劃,般頭的運動員在奮力擊鼓。“一、二、三,比賽結束”。最後一條船也到達了終點。我樂不思蜀、流連忘返,爸爸媽媽拉着我回了家。

這真是個美好又精彩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