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融合的作文

作文9.26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融合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融合的作文

融合的作文1

自然萬物於心,合四海爲家之情——題記三月的霧靄隱隱地衝破了冬季堅如磐石的寒冷,我站在十八樓的窗前,窗外卻是一幢幢毫無生氣的高樓大廈。只能不斷地吟誦着蘇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歸時,綠水人家繞”類的句子來慰藉自己的複雜的內心。我睜大眼睛,極力遠眺,卻怎麼也找不到那記憶中天地融合的地方。想起剛纔那個低沉的男音:“世博會給我們展示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民族與民族的融合,它是一個……” “姐姐,融合是什麼意思?”幼小的妹妹仰起頭好奇地問我。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竟然有些無力。

難道我的答案只是人類科技與藝術,領域與領域,民族與民族,價值觀與價值觀的互相交融?還是描繪我內心深處深深烙印着的那幅畫面?不由地又想起我一直熱愛的那位老人奧爾多?利奧波德。老人靜靜地坐在午後的康斯威星的沙鄉農場裏,金色而神聖的陽光從樹葉子的縫隙中透過,靜謐均勻地灑在他的肩上,鬍鬚上。彷彿聽到了色彩斑斕的鳥兒們在樹林中的`召喚,舞出歡快的旋律,吟誦着自然。好像他已完全與自然成了共同體。他的雙眸充滿着暖暖的愛意,用目光撫摸着他眼中的一草一石,用父親般的愛輕輕地召喚着人們對土地,對自然的尊敬。

可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理解那種將自己與自然深深融合的心境,人與自然萬物是共同體的思想?我們習慣了獨立,是不是就忘記了一顆寬博的心;我們習慣了以自我爲中心,是不是就忘記了在茫茫土地之間,我們不過“似毫末之在馬體,稊米之在大倉”;我們習慣了與同類的種種融合,是不是就忘記了養育我們,給予我們養分的大地母親;我們習慣了愛人,是不是就忘記了愛天地之物,謂之物者數萬……曾經的綠洲,化作今朝汪洋的沙土,曾經的河流已爲大地乾涸的眼眶。我們的視覺與聽覺被雜論無章的娛樂而麻痹死亡,我們的心感受不了“沾衣欲溼杏花雨”的美好,春風撲面的溼潤,我們的耳朵聽不到“潤物細無聲”“人閒桂花落”的細微。

我們的身心愈趨封閉,我們對萬物充耳不聞時,這個世界何談融合?春天來了,可我們內心的寒冷何時才能被驅趕?“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我輕輕地吟道。心中響起了三毛的一首詩: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畝田,用來中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驀地,我好想又聽到了大雁的呼喚,我等不及了,奶奶家的梨樹該開花了吧……

融合的作文2

之前看《聖經》對人類建塔那一段可算是刻骨銘心了,從此以後人類就分割開來,語種之間的差異和膚色的不同,造就瞭如今世界的格局。雖說無神論者對此不屑一顧,但也無力去改變那些自相殘殺的狀況。

在那麼長的歷史中,大陸逐漸四散分裂,人類漸漸識不得自己,而今遠渡重洋只爲見親人那麼一面。

我像是從身體裏頭聽到了血液的歡慶聲。

可那種帶點荒唐的期盼就像是地中海一樣,有生之年大概看不見它變成死海,只能在心裏默默地等待。

我是欣賞這樣的事兒卻也牴觸的。怎麼說呢,當中文版的舞臺劇上演後,我就知道人們心中原著的重要性了。料想大概國家也想不通罷,爲何其他國家翻成其他語種,總是滿堂喝彩,自己卻孤掌難鳴。其實不是的,只是留下的印象有些偏激了。中國從早些時候開始,就是個語種不同的國家了,也不去提那張“九一一”的報紙,但與世界總有那麼些詭異的隔膜——我自然是愛國的,不願意讓它受到傷害的——但你終究還是得將心門再敞開些啊!

不去說臺灣,大陸啊,那纔是真正的祖國的大地。

不去說網上那恨鐵不成鋼的罵聲,剽竊?抄襲?言論再向一邊倒去的時候,不少國人便在心裏頭淌下了血淚。

我想說的是,無論是你購買了版權還是怎樣,無論這世界是你擁有何種龐大的,足夠你不可一世的金錢與地位,無論你是窮困潦倒還是欣欣向榮,這都從未是主體的。在億萬年以前,或億萬年以後,你不會成爲獨一無二的`,也不會淪落到衆矢之的,因爲大家都不會忍心的。

只是,無論這世界是甘願融爲一體還是被迫的,是正大光明地還是在一個未知的時間地點悄聲無息地,你不會凌駕於之上,也不會在這之下。我們都信任你,也知道,這一刻不會總那麼姍姍來遲。

就像血與鐵的燒鑄,在太陽的光芒下,翻滾像是海浪的波動一樣的泡沫,看上去輕鬆涼快,可實質上那種炙熱的東西,穿梭過無垠宇宙的東西,是對本身無期的折磨的悔恨嗎?消亡的一剎那,卻總有新的光輝,像鳳凰涅槃從已冷卻的灰燼裏頭奮力鑽出來,然後生生不息。

這像是慶賀辛亥革命的文字,但大家都懂,無論百年前,百年後,中國的血脈從未被污染過,而世界性的融合,也在中國點頭應允的時候,顫抖不已。看它們都早就瞭解了,也就你自己看不清自己了。

你是那顆在星雲中最耀眼的光球。

融合的作文3

不知怎麼的,想到了先聖孔子,或許是出於民族心理,每每想到融合,就自豪地想到逐漸興起的漢語學堂與聲名遠播的儒家文化。

正如文題所言,融合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古至今,不外乎於此。而依我所思,融合二字,應是建立於,文化與經濟之上,又此而發,方可施爲。

時常於文言文中看到譬如蠻夷之輩的詞藻,至如今早已如煙雲飄渺隨萬史長河逝去,文諸君爲何,諸君必定答曰“融合”,是的,漢民族文化的包含性,吸納性與同化性是極強的,這不是靠着武力亦或其他強制性的外因,而在於漢文化中的禮、文、德,亦或君臣父子之綱等浩大的文化底蘊的存在。

於此我便想到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作者納蘭性德,憂怨如離殤,情濃如浩瀚的《木蘭花令》如今誰能想到是個善於騎射的'滿族人所作,而到了康熙年代,則有律令,生爲滿族兒女當會騎射,善哉,甚至強烈反感官員們與漢人通婚,這是怕極了漢文化的那“溫柔而不知不覺中”的融合。文化融合之強,可見一致。

而在唐朝年間,更是早有了萬國來朝的“大融合”,除了文化傳播的因素,便在於帝王們懂得且樂於與外交流。經濟上的商貿便得到極大發展,這些事我們耳熟能詳的,便不多綴述。而相比於清朝末期的閉關鎖國,孤傲自大,使得文化與經濟的停滯,從而引發了國難,這也是極有利的論證了文化經濟的交流融合的重要性。

至如今,東西方融合亦是大勢所趨,現代化的世界,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是驚爲天人的,大量文化涌入,無數理念的衝擊。雖然有優劣之分,但不可因微暇而掩其光輝。

而經濟的交流更是立國之本,唯有於外相助相輔,才能屹立於這片土地,孤家寡人,只能貽笑大方。

淡止於此,躊躇一番後不得不說,在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不可忘了“根”,唯有存在了特有文化,獨有的精神,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心理”,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民族”,否則便不是融合,而是“被同化”。

我們的民族,因其古老,所以一直伴隨着憂患,到如今的安定,五千年的文明與經驗,相信足矣使我們很好地與世界融合,文化與經濟的充分交流更足矣與各個領域相融。

融合,乃大勢所趨焉!!

融合的作文4

閒來無事,便打開電視睡意調臺,突然兩個聲音傳入耳畔中,是宋祖英,是一位新民歌的歌唱家,而另一位則是在流行樂界叱吒風雲的“周天王”——周杰倫。兩人合唱一曲《辣妹子》,可謂新鮮味十足,令人生趣。如上,便是一種很好的融合,新事物魚舊事物的衝擊,西洋與古典的碰撞,現代與復古的和諧,在這個發展迅速的世界裏,融合的極爲巧妙,更是爲這世界增添色彩。

如和服和旗袍的融合,使女子着上後既留東京櫻花下漫步的倩走的端莊又不失旗袍女子的嬌羞風雅。然而最令我驚奇的則爲街畫藝術,特別是中西合璧後留給人的衝擊力,中國圖騰大多淡雅娟秀,但一旦經過街畫藝術的絢爛衝擊,運用一種矛盾文化頓顯出一種鬧中取靜,大隱隱於市的灑脫之美,實在令人歎服不已,這便是一種很美很好的融合。但,顯然並非所有的事物都要將融合進這個發展過於迅速的世界。就如我調動着電視,一條新聞便襲來絲絲寒意,亦是“不法商人用過量的添加劑導致……”的字句,這實在讓人心寒不已,中國,一個製造大國,卻讓“彩虹饅頭”,“染色粉條”,“重加工香腸”,“大頭奶粉”,等不勝枚舉的食品問題致使烏煙瘴氣。而這歸根結底便是中國的發展沒有與中國商人的商德完美融合,那麼是否該讓這發展迅速的中國停一停,或是,中國的'商人們!快覺悟吧!

追上這本應融合爲美好的世界中!不過,生在中國,我應該覺得幸福,至少可以在這個大環境中感受到融合。那麼,在一些難民地區的孩子是否能感受到融合,答案是悲涼的否定,我曾看過一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一個非洲難民的照片,他弱小的身軀被密密麻麻的蒼蠅所充斥,標題名爲:他,一羣蒼蠅的食物,是的,這個孩子即便死了,他無助的眼神證明了這一切,他因無法進食,即死即沒,甚至他好似只是來這個世界受懲罰的天使。所以,我多麼希望融合,這一名詞絕非局部而是整體的,讓每個人都可以融合進這個美好的世界,讓一切貪婪,貧窮,悲傷,殺戮的糟糕遠離,獨留一片因融合而顯得和諧美好的世界!

融合的作文5

當我們在音樂廳欣賞管絃樂的動聽曲譜之時,也許跨過一塊陸地,白皮膚高鼻樑的外國紳士正在體會中國京劇的魅力;當我們走在南京路上試穿新款西裝時,也許越過一片海洋,金髮碧眼的女郎正在唐人街購置中國旗袍;當我們在醫院拍X光片、照CT時,也許穿到地球的另一邊,西裝革履的異國朋友正在靜靜的讓老中醫把脈診斷……

縱觀世界,我們不難看出各國的文化理念均以其本身爲中心畫圓,將其文化擴散至海外。而隨着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各圓的半徑不斷增大,所及範圍愈來愈廣,各圓的面積從相離至相切,再從相切至相交,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重合融合成一個世界的大圓。

從古時孝文帝改革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近代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的爆發,直至如今我們向國外學習和借鑑科學技術,可見在各國文化互相融合和滲透中,我國有了較好的發展進步。現在再走到繁華的紐約大街上,街中的大屏幕中會播放中國的形象宣傳片,在異國之路中能尋捕到中國的身影,文化的融合可以說是以世界爲平臺,讓各國在互相瞭解的同時也促進各國不斷進步,搭建友誼的'橋樑。

可是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有融合必然會存在矛盾。在各國理念一絲一縷的融合之時也會存在民族分歧,就像美國人和中國人同樣買房,美國人不懂中國人爲何要花大筆青春年華去拼命工作賺足錢再去買房享受,而中國人卻不理解爲何美國人會先貸款買房享受等享受夠了再去賺錢還貸款。

各國固有的生活傳統模式讓有些理念存在着明顯的差異,這會讓各國融合之時會出現矛盾點。

近日美國的“佔領華爾街”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中一則報道其新聞時一位外國人手裏拿着“China Daily”的報刊,並指着這張報紙說“我們要這樣的國家,看看中國每年GDP增長近10%”。面對這則採訪之時,我反而有些哭笑不得,現如今中國每一位高中生的政治課本中都詳細解剖了中國國情,深知中國現實發展的我們要怎麼去和一位外國人解釋這增漲得10%GDP分攤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時還剩下多少呢?況且這10%的GDP是增長在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的中國。

雖然融合已經成爲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並已經逐步滲透至各個領域,可是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必定先要做到互相理解和感觸,而不是僅存於表面之上,往小了說,如果同學,同事,家庭之間遇到分歧不能做到互相體諒,互相包容,那麼在世界文明的融合之時,我們又怎麼能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呢?又如何去成長成爲一個多元化,國際化的強國!

融合的作文6

記得第一次接觸“融合”這個詞是在國小,老師告訴我們把一勺糖放進水裏就可以變成我們愛喝的糖水。之後聽到一則故事:一頭驢在河裏不小心摔了一跤,卻意外發現背上的鹽袋變輕了。當時太過年幼,並未深究箇中緣由,天真的以爲水可以融合一切。長大後才知道,只有可溶性物質纔可以與水互相融合。現在靜下心來想想,融合其實早已成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還記得當年中國實施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嗎?統治者荒謬到只留下一個通商口岸與外國進行少量的交易。在外國均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中國成了聾子和瞎子,還自恃天朝大國,殊不知早已成爲別人的盤中餐,一場戰爭擦亮了統治者的眼睛,想拼命補救,但爲時已晚。

這用血換來的教訓足夠讓整個中國痛心疾首。走一條屬於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與外國建立友好關係,成了當務之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諸如此類的的話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於是乎,每個大中小企業都成立了自己的.智囊團,並多於外企聯盟,力圖攜手打造更輝煌的明天。所以,現在去買車,你經常會聽見售貨員介紹,車的零件是哪裏生產的,車的外形是哪裏組裝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話。世博會的餘熱還沒有散去,相信每位參觀過世博會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場震撼人心的盛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與衆不同的特色,但又統一的表達着統一主題,彼此融合,彼此映襯,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歎爲觀止。上述種種,我們不難發現融合的理念已經滲透到每個領域。

紅色加上藍色,便變成了綠色;英語中假如中文的語法,變成了中國式英語;當代的潮流衣服加上古典花樣,便變成了復古的板式……大千世界,以不同的比例融合不同的元素便可得到千千萬萬種不同的結果,但千千萬萬中不同的結果中均有神似的東西,讓人看來如出一轍。這時便需要我們運用創新的意識,尋找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講這些元素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和特色。相信在不同的比例的融合之下,在創新意識的引領下,中國一定能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屹立於世界之林!

融合的作文7

融合,似乎是這個世界發展的潮流與大趨勢。其實,融合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麼遙遠與龐大,每一天,當我們與不同的人交流,溝通時,實際上,已是最簡單的、最直接的一次融合。所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我們每人依然只有一個蘋果;而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一下,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思想的碰撞,即是一次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徽,列國紛爭,諸侯混戰,然而,請允許我借用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所說的這句話來描述一段複雜的歲月: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大動盪的時代,更是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正是在這個不安定的環境中,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奇觀。儒、法、墨、道……哪一個不想用自己的理論來扛杆天下?然而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矛盾與碰撞,纔有了其後的融合與統一。無論是後來西漢時黃老之術的盛行,還是更其後儒家思想的一統天下,隨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勢,思想的融合與統一必然是來自先前的矛盾與碰撞。有“不和”,纔會有“融合”。

然而,融合必是趨勢,必是潮流,我想,這更體現在人們“天下大同”思想觀念上。從新航路開闢開始,分散的古代世界就漸漸演變爲融合、整體的現代世界。在菲律賓,至今仍可看到一面雙面碑,記載着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碑的一面,清楚地記載着,島上的人民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如何經歷了侵略與屠殺;然後,碑的另一面,卻是這樣的文字:偉大的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來到此島,不幸遇害身亡,其船員繼承着他的.精神,繼續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這一塊雙面碑,無疑是站在世界平等、融合的角度上,記錄了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如若這個民族沒有足夠的包容心,與世界一體的融合心,又怎能兼顧到民族與世界,立下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塊碑?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在一首小詩中寫過這樣一段:失去了一個島嶼,歐洲就失去了它的一角;不論誰離開了,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失去了;我從不問喪鐘爲誰而鳴,它爲我,也爲你。這是何等的一種大包容、大融合的心態?人類是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敗俱敗,只有擁有了這樣大悲憫的融合心態,我們,纔是一個完整的人。沒有民族與宗教的任何束縛,世界、人類就是一個大融合的存在。

先有“不和”,纔會有和;融合,必是大潮流,大趨勢。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人類、世界、自然永是一個融合的集體。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融合的作文8

清水融入了糖纔會變得香甜可口。什麼是融合?融合便是因爲兩者之間的兼容而擦出的不一樣的火花。融合這一理念已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創新之舉,也因爲融合人類纔會得到更深一層的進步。

回望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許多統治者都意識到了融合對他們維持統治的重要性。忽必烈在位統治時期,就曾提出“漢化”這一概念,目的就是爲了讓更多滿人融合到漢人的生活中去,使全國上下統一,便於統治。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國歷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卻未認識到這一點,他在完成天下統一的大業後,並未去兼容其他劉國之人,反而將他們抓入宮中爲奴爲婢。最終也爲其短暫的統治埋下伏筆。綜上所述,忽必烈的英明之舉就在於他懂得去融合,去兼容他人,他當然是成功的,而秦始皇卻未如此。可見,融合這一理念對於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融合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使我們的社會更先進,在日常生活中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產業便是互聯網產業,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它的影子。它可謂是真的包羅萬象。互聯網與教育的互相融合,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互聯網與商業的互相融合,才孕育出了淘寶,噹噹等一系列的購物網站,使我們體驗到網上購物的樂趣,讓我們的購物更加便利;互聯網與通信的互相融合,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便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我相信,互聯網與更多行業的融合,會使我們的生活出現更多的新奇。因此,融合的確可以創造出很多的精彩和奇蹟。

融合是一種渠道,它使我們擁有更多的收穫。近幾年,中國的GDP不斷上升超越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這與中國的政策是緊密不可分的,中國懂得怎樣去融合,吸引外商來中國辦廠。從而使就業率,GDP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和提升。這可謂是一舉多得啊!因爲有了融合外商這一概念的萌發,中國的發展變得更加迅速。融合的確是一種良好的方式,讓我們去兼容更多的事物,獲得不一樣的收穫。

融合是一個偉大的理念,它讓我們的生活體現出不一樣的精彩,使我們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爲有了融合,世界纔會進步,纔會得到發展。它在各行各業的滲透,也使人類創造了更多的奇蹟與神話!

融合的作文9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融合漸漸成爲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上海這個包羅萬象的城市在中國的覺醒下屹立在其東方。它的成功,它的輝煌來源於兩個字——融合。再者,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融合乃是所有成功的前提之一,而上海是由中國帶領着前行的。

當太白帶着西域的豪情壯志闖入中原朝廷時,那種氣囂勢高的態度讓久坐高堂的皇帝、讓美豔驚人的貴妃、讓朝野百官在驚歎中折服欽佩。不得不說的不是他那天賦異稟的文采,是那細雨中子代的狂野與豪邁沸騰了他的血液他的心,是那塊富饒而神祕的土地賦予了他的.霸氣,是他那一顆與土地一樣不甘被束縛的膽識,在屬於他的世界馳騁。

這正是一種地域的差異而產生的融合,若沒有那塊西域土地的滋潤,李太白怎會穩坐詩仙的高位,帶着他飄渺浪漫的詩讓我們欣賞到他那時的情、那時的月?而這種融合也促成了當今世界的一種風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絕不僅僅靠了那一棟棟建築,而是人們可以在上海這一塊土地中見證到世界各國的融合,見識到地球村的和諧,這種融合就如那交錯的赤道,緯度,經度一般交錯而無法分割。

孔子帶領他所教的弟子周遊四國,以德爲師,以智爲師,以仁爲師讓他的言行舉止被弟子記錄成《論語》,而這部儒學經典成爲後事推崇的原因不單單是它的深刻性和理論性,更是因爲孔子集百家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集合。當他遊歷諸國,或許是融合了西邊的事理、東邊的言論,在深入淺出的話語中他教會了爲人、處事的道理。這是融合了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各個方面的集合。這種教育,就如他在杏樹下淺淺教導着孩子一樣、溫和。而上海的教育體制也在這種方向的驅動下,重視客觀人才培養,吸收各地高校畢業生與特長生,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從科技到服務,一步一步地爲上海的高速發展鋪下基礎。同時,也不忘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任務,學習他國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大力推進中外合資的經濟體制,集外國的長處,在發展中改變自己。這是一種人才、地方、科技的融合,是一種集百家之長的融合。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精華。

我堅信這座融合了玩家的城市會在世界永遠散發光芒,我也深信當地域風情、人文事理融合在一起時,它的胸懷會更大,不愧於“東方之明珠”。

融合的作文10

人與人之間是交流熟識;城與城之間是文明進步;而心與心之間是融合新生!

世界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融合的腳步,從前這樣、現在已久、我想未來也不會改變。從春秋時期的孔丘遊說各國再到後來的辛亥革命,以致現在的世界博覽會,期間有着無數的事例來證明融合的重要性。

對於外來的新生事物,,我們從不會拒絕,畢竟那是個人、甚至是我們身處的城市的.一個新生動力,那會使我們成長,使城市發展,使世界壯大。

時間如白駒過隙,回首往昔,那人如潮水般的世博會排隊場景依舊清晰。在那個夏季,我們興致高漲地在館外等了3個小時,我們不喊累、不嫌熱,原因是什麼?爲了看熱鬧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作爲一名學生,我來吸取知識;作爲一名公民,我來學習大千世界。在這個多彩的世界上,我們所未知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的也有許多。倘若我們不看、不學,又怎麼能去發現?又何談豐富自己,使社會進步?

我們可能還無法認清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之快,這個快並非是時間上的24小時過一天,而是不斷涌出的新生事物,可能前一秒還是山青水綠,下一秒則會是水枯石爛,正如汶川地震、利比亞戰亂、佔領華爾街。可能這是負面的,但你有否想過汶川災後卻得到了各地的援助,如今的汶川是個重拾美麗的地方,它融入了各地的特色、文化。融合並非一朝一夕,也並非是長久古老,它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

匆匆的一個月學習生活,不知不覺過去了。還依稀記得我們在烈日下唱軍歌。而最爲難忘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融合。我們班與他班拼宿舍,而最後融合出了一個新集體——“2104”。我們人不多,卻也互相熟知。可能只是從今以後的一起共進午餐、可能只是運動會上的助威吶喊,但這不夠嗎?我們互相交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談着我們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可能不是真實而實際的,但也可謂心與心的坦誠相待。這正是融合的結晶,不是嗎?

你無法質疑融合,因爲你身處一個被融合的大家庭,而你也在潛移默化的被融合着。可能融合的力量並非足夠強大讓你有感而發,但是它的確影響了你我他。不然我們的只是從何而來,我們的社會如何進步。

從人到世界,再從世界到人,我們的成長伴隨着無數的融合,而世界的變化也承載了太多的融合!

融合的作文11

融合,顧名思意就是將原來分離的事物合二爲一轉化爲一種新的事物,其後從而讓新事物發揮它的優越性,它可以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遠。在平日的社會教育中融合往往是關鍵,三四十年前,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佔了近70%,因爲他們的吃苦耐勞,並不養尊處優的個性,使他們完全能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的比例已降至10%,歸根究底是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儘管政府已出臺相關措施但卻沒有找到癥結所在。城裏的學校新制定了一條校規:貧困的農村孩子可以免費使用“特困生免費自行車”,上面有醒目的橙色條形碼,讓別人都能知道你“特困”,果然無人來借。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一種,更多的是一種使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力量,那可以是人文關懷,是心理疏導,弄幾輛特困自行車就能將他們融合於城市生活嗎?

當務之急是減小城鄉差距,使兩者共同發展,有了這樣的“融合”,中國纔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中國的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構想,是我以爲是最完美的“融合”。將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向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緊密相融,留其精華,剔其糟粕,才能一方面推動大陸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使港澳臺佔更加繁榮、穩定。使兩岸的.文化緊密相融,就好比留下了澳門70%的賭場,暫不論賭場是好是壞,它是澳門收入來源的80%,我們能作爲中央領導政權將其全部廢除嗎?當然不,我們應學會融合,將對事物發展有利的一部分留下,即便是賭場都有它可以被留下的理由,更不用說我們兩岸的傳統文化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融合,纔是對中國最有利的。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最開始是源於他國對我國的尊敬。周恩來逝世時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命令應爲總理降半旗,他所獲得的尊敬是源於他的一句“求同存異”,他倡導和平共處,世界共同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更應友好,取長補短,相互融合,世界人民都才能幸福。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說到面對之前主人留下來的大房子,徘徊不敢進入的,全部佔爲己有的,都是昏蛋,我們應當將其中的煙槍煙桿取一部分拿到藥店作爲藥材使用,另一部分就在博物館警戒後人,姨太太則一眼也別看。這就告訴人們要學會佔有、挑選。而這也是“融合”的最根本原則。將好的融合,不好的揚棄,纔是真理。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只有接受融合,才能進步。

融合的作文12

長江,融合了高山的險峻方顯其洶涌奔騰;長城,融合了其地勢的高低起伏、陡峭險拔,才襯托出它的雄壯偉岸、翹首莫及;中華大家庭,融合了五十六個民族,而向世界展現出其文化的多樣性、人民的團結心和頑強的生命力……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融合的理念早已成爲人類文明躍進不可或缺的大功臣。這早已紮根於人們心中融合的理念,推動着世界和諧發展。

如果說如今高度騰飛的科學技術是長江,那麼融合就是其始源的涓涓細流。如今神舟載人航天的成功讓世界對我們中國人刮目相看,而要把火箭這個大傢伙推上天,起初不知融合了多少力學原理。並且火箭的內部結構、所有部件也都同樣融合了爲祖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技術人員們的辛勤汗水。而這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融合,給我們十三億中國人臉上增添了一份自豪的笑容。

如果說如今安穩的.社會是長城,那麼融合就是支撐起它的起伏丘巒、穩定基石。國家、政府融合了多項制度、政策,以保民生。再也沒有了擊鼓喊冤,國家、政府融合了公安機關爲百姓明斷是非、懲惡揚善;難以見到了孤寡老人流落街頭、黯然神傷,國家和政府融合了養老保險,讓老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可以幸福安康地度過晚年;少見了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大學的有志學子,社會融合了助學基金,爲那些身貧志堅的青年點燃了希望的光芒……醫療保險、工亡保險、社會福利……國家融合的所有利民政策讓社會更加美好、安定。

如果說如今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中華大家庭,那麼融合就是五十六個民族。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時代進步的同時,融合了許許多多的娛樂項目,讓我們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去放鬆自己。因此,“生活”這個詞變得豐富了。並且與此同時,生活的豐富也融合了幸福和快樂。一切,也就自然而然的變得那麼有意義。

如果沒有上游涓涓潺潺的細流,哪裏會有下游浩浩瀚瀚的波濤?如果沒有腳下穩固的基石,哪裏會支撐起萬里雄偉的長城?如果沒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哪裏會有中華民族光輝多彩的今天?

如果說生命的本質是原子,那麼就是這形形色色、千姿萬態的原子之間的融合,才造就了千千萬萬的物種。融合,是天地萬物間最基本也是最穩固的基奠。人類文明的進步、世界的發展都離不開融合,那麼就讓這意義無窮的融合創造我們精彩輝煌的明天吧!

融合的作文13

我出生在老北京,整個青蔥童年都是在曲折幽深的衚衕,大雜院和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裏瘋鬧長大的。北京胡同似乎是北京這座歷史沉澱了幾個朝代改朝換代老城市的一大見證。但在這座林立起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的國際化大都市,衚衕竟成了一些商家眼中的突兀。於是關於現代化建設要拆除北京胡同的問題便展開了。

堅持拆的一方以北京是國際化大都市要現代化建設爲名,而堅持留的一方以保護歷史遺產爲由,開始了激烈脣舌之戰。我的爺爺奶奶這樣在衚衕裏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家,聽聞要拆除衚衕也像失了命根子,惶恐不安。究竟衚衕這樣文化歷史遺產和現代化建設是否存在矛盾呢?難道不能兩全?不能融合雙方之精華麼?融合是使社會更美滿和諧的手段,我這麼認爲。像衚衕這樣大面積的文化遺產,我們是需要留下來的,但並非全留。讓現代化樓房取代那些破舊不堪的大雜院,這是不可逆轉的時代需要。

但在兼顧改善舊城人居環境和保護古都風貌方面,我們需要保留,恢復和改善一批適宜居住而且京味濃郁的衚衕和四合院,以此作爲體現北京風情的窗口。這樣,在保護好北京這座歷史名城的同時我們也能夠進行現代化的改造了。這便是融合,融合是一種慈悲,和平的方法,也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各國各民族高科技的'技術和先進的思想理念的融合,使得世界共同進步,人類文明共同發展。融合的理念已滲透進各個領域。在文學教育上,現代和古典的融合。將老前輩們的歷史教訓用現代淺顯易懂的話語,詼諧幽默的文字傳承給現代人,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易中天教授。

通過他的語言,歷史也變得生動有趣,那些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的人物都鮮活起來,似乎都在身邊七嘴八舌着,手舞足蹈着,叫囂着。在繪畫方面的融合,倫敦國家畫廊裏擺放着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緻描繪的人物繪畫,著名的拉斐爾室和法國印象派的畫作。這裏是熱衷於古典藝術的人的天堂。而倫敦又有着像泰特現代美術館這樣展示現代藝術的地方。這些都將這座城市渲染地無比迷人。

來到這裏欣賞,如同親身經歷了幾個世紀變幻萬千的美術史。融合似乎也有了新的定義,不爲了未來捨棄過去,不爲了高科技捨棄古典,而是將兩者合二爲一,讓人們在現代化社會高速奔跑中也能偶爾駐足停下欣賞古典藝術,這不是落後,這是一種精神層次上的昇華。我又再次想起那些瓦片,雨滴落下傳來的清脆婉轉。高大的楊樹擎着團團濃綠越過一排排四合院,風呼啦啦翻動着它的葉子。我似乎又看了那個扎着羊角辮奔跑在衚衕裏的小女孩。

融合的作文14

融合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融合的理念已滲透進各個領域。國與國之間需要文化的融合,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家與家之間需要交流的融合,才能改善鄰里的相處;人與人之間需要情感的融合,才能奏響和諧而美好的樂章。文化的融合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類在不斷的前進。經過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奴隸制度的封建社會和世界大戰的戰亂時期,人類早已步入了健康文明的信息時代。沒有了原始的粗魯,封建的腐朽和戰爭的血腥,我們迎來更多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促談、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不斷交流融合。

“取長補短”是融合的至理名言,東方文化有它的博大精深之長、西方文化亦有其精妙絕倫之處。只有兩種文化不斷的融合,才能從中誕生出更優秀的新文化,促進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文化的融合是社會發展的載體,是國家進步的源動力。交流的融合時代快節奏的步伐已打亂了人們原本緩慢的生活,不斷的消減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沒有了石庫門弄堂裏乘涼聊天的老上海人;沒有了穿梭在弄堂裏叫賣的商販們;沒有了雨天在樓下提醒鄰里收衣服的阿婆們……取而代之的是樓道里堆放雜物的角落;是忙於工作漸行漸遠的鄰里關係;是因一點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的“鄰里情”……

古人云“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原本是我們在居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最好的求助者,有一位好的鄰居你的生活也會因此增色不少。然而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鄰里之間的'交流,多見的是擦肩而過。如果能像老上海人那樣鄰里之間談笑風生、和睦相處,家與家之間頻繁往來,這種不分彼此的家庭融合,一定能使我們身邊的文明得到更大的改善。交流的融合是生活環境的載體,是幸福生活的源動力。

情感的融合“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人爲我們所總結的經典語錄。人,本性善良,卻仍然會在不經意間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也會因利慾薰心、刻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捨棄了人本性的善良。當這些發生時,人們缺乏的是情感的融合、缺失的是內心深處被遮蓋的善良。物質生活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該得到良好的詮釋,人與人之間應該有更多的包容、理解與和諧,應該將感情互相融合,才能更好的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情感的融合是文明生活的載體,是交流溝通的源動力。

融合——一個形象而又抽象的詞彙,將事物的優點彼此融匯,繼而合爲一體,它需要的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積極的參與、寬容的對待以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信賴融合,改善融合,做到融合,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絢麗多姿!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諧!

融合的作文15

《三國演義》宮過數萬,開頭卻是“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觀我國曆史,每一次的“民族大融”之後,必是一個盛世;清廷閉關鎖國也難擋世界經濟融合的洪流,在炮火中叩開了國門。無論人力如何阻攔,融合並不會就此停滯。因此,融合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爲外力所改變。

無行有常,天地運行自有其規律,不會無緣無故的創造或毀滅。融合也有它的目的。

融合的.目的在於進步。世無完美,融合卻能使它更臻完美。漢武帝時期,政治融“禮”“法”於一爐,創造了一個盛世。“儒表裏法”,剛柔並濟,這樣的手段,比暴虐的“秦”,寬鬆的“周”更具約束力。漢雖然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了,但只能說明他不夠完美,這以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們無法阻止融合,是否有什麼方法使融合變得更加柔和、輕快呢?

融合需要兼容幷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以其無雙的勇武,率蒙古鐵騎統領大片領土,卻不到百年已是分崩離析。歸其根源,是因爲森嚴的民族等級。只有兼容幷包、一視同仁,纔是融合。使用武力,強行拼接,那只是組合。組合是不會長久的,更不會完美。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一切,試着去包容他,這纔是融合。

融合需要取長補短。世上稱得上偉人的並不多,但鄧小平絕對是一個,他以寬廣的胸懷,取長補短,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加入到我國的體制當中,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安於現狀,不去主動的行動,取長補短,卻去被動的接受,融合會變的亢長,無奈。使融合缺少動力與方向。

融合也不是海納百川,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我們在吸收文明的同時,也吸收了詬病。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偉大與遺害是雙生子。”融合之中,必須去除有害物質,否則融合之後,只會是一個“更好”卻“更壞”的世界。

融合是絕對統一嗎?答案是否定的。君子合而不同。古老的八卦圖,太極生兩儀:兩儀四象循,四象生八卦。雖然它們融合,但它們不同,才衍生出無窮。融合中允許個體的不同,因爲這是融合的材料;因爲我們需要一次次的融合、一次次的進步。

融合,融之爲一,合之不同。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