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國小語文趣味知識

語文2.61W

上課同學們可能會覺得無聊,特別是記憶類的語文課,一些趣味語文知識還是可以提起大家的興致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趣味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趣味知識

  之1

一僧欲之(1)南海,詢於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應。其獨往,其待也與?均之(4)二策,僧以簞食瓢飲至南海,誇之(5)於唐僧:“此何難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之(8)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之(9)乎?”

解析:(1)動詞,可譯爲“到”、“往”。(2)助詞,調節音節,用在時間詞後,不譯。(3)代詞,可譯爲“他”。(4)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爲“這”。(5)代詞,可譯爲“這件事”。(6)助詞,賓語前置標誌,不譯。(7)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8)結構助詞,可譯爲“的”。(9)人稱代詞,表第一人稱,可譯爲“我”。

譯文:一個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詢問(打算邀請他同去),過了很久,唐僧也不迴應他。是獨自去呢,還是等待(唐僧答應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這兩個想法,這個僧人憑藉着很簡陋的條件到達了南海,(回來後)向唐僧誇耀說:“這件事有什麼困難的呢?”唐僧說:“你百折不撓的精神的確值得欽佩。但是你的話也有些過分了吧,你要驕傲地笑話我嗎?”

  與2

朝過夕改,君子與(1)之,吾亦贊同。然今人與(2)古人孰智,廟堂與(3)坊間之識,相去甚遠。爲國者,與(4)清廉之君子,離奸佞之小人,身體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於彼百姓者,獨何與(5)?吾等與(6)君建言,又恐君自與(7)吾復算耳。

解析:(1)動詞,讚許。(2)與“孰”組成文言固結構“與……孰……”,相當於“跟……比較,哪一個……”。(3)連詞,表並列,和,跟,同。(4)動詞,結交,親附。(5)通“歟”,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呢。(6)介詞,表施動者發出動作行爲所涉及的對象,相當於“爲”。(7)介詞,和,跟,同。

譯文:(一個人如果)在早上犯了過錯到晚上就能改正,(那麼)君子就會讚許他,我也贊同。但是,現代人與古人誰更有智慧,(對此)朝廷與百姓的認識,相差很大。治理國家的人,親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遠離奸邪而善於諂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則親身實踐,事業纔會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卻不能到達本國百姓那裏,(這)唯獨是爲什麼呢?我們給您提建議,又害怕您跟我們算賬啊。

  則3

“此則(1)岳陽樓之大觀也”,道出岳陽樓之美,然岳陽樓之聞名,非徒藉此也;若如此,則(2)天下如岳陽樓者多矣,何獨顯其名?範希文若不應邀作賦,文播寰宇,則(3)岳陽樓能名揚天下與?當世之風,位卑則(4)足羞,官盛則(5)近諛,範氏則(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調。友人被貶,未別離去,衆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趕至河邊,則(7)已在舟中矣,足見其性情之篤。

解析:(1)副詞,表示肯定,起強調、確認作用,可譯爲“就是”,“是”。(2)連詞,表讓步轉折關係,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爲“倒是”。(3)連詞,表示條件、假設關係,用在後一句句首,表示敘述的事、理中是一種假設或推斷,可譯爲“那麼”“那就”“就”。(4)(5)連詞,並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譯爲“就”,或不譯。(6)連詞,轉折,可譯爲“卻”(7)連詞,表承接,第一件事不發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後才發生第二件事,譯爲“原來是”“原來已經”。

譯文:“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觀啊”,(這句話)說出了岳陽樓的壯美,但是岳陽樓名滿天下,並非只憑借這個;如果這樣,那麼普天之下像岳陽樓的(建築)多了,爲什麼只有岳陽樓天下聞名呢?範希文如果不應邀作賦,文章散佈天下,岳陽樓能名聞天下嗎?當今的風氣,與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認爲這是值得羞恥的事情,遇到官職高的就追隨着阿諛奉承。範希文卻不是這樣,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調子。(他的)朋友被貶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來不及。等到(他)知道了,急忙追趕到河邊,朋友已經在船上了,可見他性情的忠厚。

  爲4

“天行有常,不爲(1)堯存,不爲(2)桀亡。”此爲(3)至理,當爲(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爲(5)巫所惑。巫者,以詭爲(6)業,其所爲(7)皆爲(8)利也。故爲(9)其來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爲(10)天下除殘去穢,乃吾輩本分,何辭爲(11)?

解析:(1)(2)介詞,表動作、行爲的原因,相當於“因爲”。(3)非虛詞用法,動詞,是。(4)介詞,表示動作、行爲的對象,相當於“對”。(5)介詞,與“所”構成固定結構“爲……所……”,表被動,相當於“被”。(6)(7)動詞,作爲,做。(8)介詞,表動作、行爲的原因,相當於“爲了”。(9)介詞,表示動作、行爲的時間,相當於“當”、“等到”。(10)介詞,表示動作、行爲的替代,相當於“給”、“替”。(11)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於“呢”。

譯文:“上天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爲聖君堯就存在,也不會因爲暴君桀就滅亡了。”這是真理,應當對世人說說它,千萬不要讓他們被巫師迷惑。巫師,拿騙人當職業,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爲了利益。所以當他來到的時候,就用這個道理斥責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會清除壞的風氣習俗,(這是)我們的分內之事,爲何推辭拒絕呢?

標籤:語文 趣味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