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濃郁的課堂文學氛圍的營造

語文1.89W

現行的中師《閱讀和寫作》教材中,選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古今名篇、中外佳作兼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齊聚。文學作品的教學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非文學作品的教學相比,有迥然不同的特點。其中,致力於營造一 種濃郁的課堂文學氛圍便是一主要特性。

濃郁的課堂文學氛圍的營造

別林斯基說:“政治經濟學家被統計材料武裝着,訴諸讀者或聽衆以理智,證明某一社會狀況由於某一原因業已大爲改善或大爲惡化;詩人被生動而鮮明的現實描寫武裝着,訴諸讀者以想象,在真實的圖畫裏顯示某一社會狀況由於某一原因業已大爲改善或大爲惡化。

所謂營造濃郁的課堂文學氛圍,指教師在準確、全面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靈魂底蘊、藝術表現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講解,表情神態,動作活動,美術音樂等,繪聲繪色、形神兼備地於堂上營造出一種爲該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如親臨其境,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作品,消化作品。

怎樣營造濃郁的課堂文學氛圍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感修養。

羅曼·羅蘭說:“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先有。”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嚴謹的態度,還要有從事語文工作所必須的敏感、多思,富於激情的藝術家氣質、詩人氣質,做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很難想象,一個感情平淡、反應麻木、讀書無動於衷的教師,能以情動人,激發學生對美和光明的強烈渴望與追求。

其次,要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在情感上都有一個基本格調,或豪放、熱烈,或優美、恬靜;或清新、淡雅,或凝重、厚實;或冷峻、哀婉,或輕鬆、幽默;或昂揚、深邃,或悲切、肅穆;……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的情緒籠罩全篇,渲染出一種不滿黑暗現實,卻又無以超脫的苦悶、?徨之情,構成了“淡淡的哀愁”的基調。

備課時教師要深刻領會課文蘊意,將作家傾注在作品中的豐富情感化爲自己的真情實感,投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處境、性格命運中去,爲在堂上“傾訴”這種情感作好準備。

第三,要藉助朗讀、講解、表情、動作摹擬形象,外化作品主題,構築作品意境。

教師朗讀課文、講解作品,要飽含作品的情感,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不同情境的不同情愫,“因情制宜”,須昂奮時昂奮,當低沉處低沉,做到時有氣吞山河之慨,時有滿口流香之美,時有拔地急起之動,時有寒塘映月之靜,讓濃郁、飽滿的情感一如江河之水,汨汨流入學生的心田,如《娘子關前》一課,講到日寇的鐵蹄踐踏太行山區後留下的淒涼景象,“半夜我冷醒,聽見屋外的風吹得呼呼地作響。在風裏,遠遠的有嬰兒哭聲”時,教師的語言應低沉。緩慢、沉重,傳達出“悲悲慘慘悽悽”的藝術情感。而到了“還我河山”一節,則怒火陡起,力量激增,借震撼人心的吶喊表現出消滅敵人、討還國債的滔天怒火和無窮力量。

教師豐富的面部表情,往往能把某些難以言表的微妙、複雜、深刻的思想感情,準確、精密地顯露出來。教學時教師要依循着作品情感的變化、發展的脈絡,自如地調整着面部的表情、神態,喜則眉飛色舞,怒則切齒圓睛,哀則蹙額鎖眉,樂則笑逐顏開。貼切、得體的動作、活動,是一種體態語言,同樣能描摹事物的複雜情狀,披露人的內心的'微妙情感。

第四,藉助視聽教學手段,渲染課堂氣氛。

視聽教學包括電影、電視、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繪畫和攝影等實施教學的手段,它們形象、生動、具體,直觀性強,可收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現潮效果。充分使用視聽教學手段,是創設情境、感染學生的良好途徑。如講授《長江三峽》,可以找一些描繪三峽的繪畫或攝影作品懸掛在黑板上,或放映有關影視片,對照課文,聯繫畫面,讓學生“親眼”目睹三峽的絢麗風光,加深對課文的感受。講解《爲了忘卻的記念》一文,可用錄音機放出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旋律,藉以烘托出悲愴、沉重的氣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郁的課堂文學氛圍,可以開啓學生心扉,深入學生心靈,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領悟作品的精髓。從而豐富學生情趣,提高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形成健康、成熟的審美觀,使學生的心靈變得更純淨,更豐富,更優美,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