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範文(精選12篇)

語文2.33W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範文(精選1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範文(精選12篇)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1

橋下一小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10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下面,我就這節課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重視朗讀訓練,較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點。

本篇課文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而指導學生把文章讀通順、讀流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位老師在教學中採用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分組讀、聽錄音朗讀等多種形式,達到了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的目的,從而爲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壞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提問設計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本文另一個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壞節:你認爲楊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裏?學生經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的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鳥”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這足以反映出一個九歲的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絕。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爲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當然,再完美的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這位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爲有下列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對文言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有蜻蜓點水之嫌。

《楊氏之子》是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覺得應讓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它與現代文的不同之處,從而真正認識文言文。而老師雖然設計了這一環節,但只有一個學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帶而過了。並未讓學生通過交流,達到真正認識文言文的目的。

二、對文言文的朗讀停頓落的不實。

《楊氏之子》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認爲,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這一環節公老師也處理得有點欠缺。我覺得在學生反覆讀了之後,讓他們動筆畫一畫停頓,互相交流,教師再統一意見,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達到感情朗讀、理解文意的目的。

總之,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條例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紮實有效,從課堂的積累展示到結課的推薦書目,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爲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可以說這樣的課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正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2

聽了林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受益匪淺。我認爲本堂課的教學體現出林老師教學紮實,感受到課堂知識充實,情感受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這五實中又透露出“巧”:

一、課堂導入“巧”——未成曲調先有情

老師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了羅斯福的故事,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並播放課文的誦讀,配上畫面。在課前,林老師讓學生誦讀古詩,體會古文特點,這樣很輕巧地讓學生以舊知拉近古今語言的距離,在心理上順利地接受語言,讀課題讀得有節奏,並以課題入手,舉例子,我是林家女,就稱“林氏之女”然後由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姓什麼,是“之子或之女”,學生答得其樂融融,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爲繼續學習做了態度定勢。

二、借信息技術“巧”授學習方法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一個問題:怎麼才能能讀懂它呢?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看插圖。而這些方法都利用信息技術展現在多媒體課件上,然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頻頻看大屏幕。感覺到這個方法是我們學習古詩總結出來的,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運用,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三、運用信息技術觀節奏變化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爲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爲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而林老師則是讓學生到多媒體的屏幕前,自己動手劃分朗讀的停頓和節奏,讓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究的念頭。於是老師採取範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品味。

四、運用信息技術悟主題“巧”

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林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的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聰明的人用心說話,高明的老師用平實的語言牽引着學生的心思,這堂課足見林老師的大智慧。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3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看得出易老師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他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書,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在課堂教學中,易老師先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以後,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就變得容易多了。

接着易老師就引導同學們讀古文,我明顯地感受到了這些學生在易老師的指導下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就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易老師拋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易老師主要抓住了孔君平和楊氏之子的對話來進行,通過比較讀、師生合作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引導學生品味文言文的語言,感受楊氏之子的聰慧。

聽完這節課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4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第一篇,本單元訓練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積累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而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教學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讀通古文,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馬老師的課堂圍繞重點精心設計,落實了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首先,學生自由讀,相機學習生字,並要求學生讀準確,讀通順,使初次接觸古文的學生感受到古文的特點。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於是馬老師就出示標有停頓的課文,並進行範讀,學生多次練讀,使學生讀出了古文的韻味。馬老師引導學生於無痕,卻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了讀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後,在完成了第一步“讀通、讀準”的目標後,馬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完成第二個目標:讀懂故事。在這個環節中,馬老師不但“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相機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聯繫上下文結合課文插圖等。尤其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加入動作,使課堂變得活潑有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學得有滋有味,不但讀懂了這則文言文的故事,學會了學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還感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接下來,馬老師提出問題“楊氏子是個什麼樣的孩子?”讓學生思考交流,通過精心指導,巧妙的點撥,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聰慧禮貌和語言的風趣,這個環節中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難能可貴的是這節課上配樂朗誦時,多數學生已經能將課文全部背誦下來,讓我們感到課堂的高效性。

最後,老師還相機介紹了《世說新語》一書,以吸引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鼓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拓展。

總之,綜觀馬老師的整個課堂,我感覺到了老師高超的課堂智慧,深厚的語文涵養。這節課中,每個教學環節都落到了實處,是一堂高效紮實的語文課。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5

今天,我們聽了學科組長柳老師的文言文教學《楊氏之子》,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收穫,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朗讀訓練和指導的有效性。

二、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三、重視書寫訓練的指導和訓練。

總之,柳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條例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紮實有效,從課堂的積累展示到結課的推薦書目,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爲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可以說這樣的課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正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6

鍾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第三單元訓練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積累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而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教學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讀通古文,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鍾老師的課堂能緊緊地圍繞重點精心設計,落實了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聽完課後,我最大的感覺是這節課裏書聲朗朗的,確實很有學古文的味道。下面我來分析一下鍾老師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的。

第一步,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讀準確,讀通順,使初次接觸古文的學生感受到古文的特點。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於是鍾老師就出示標有停頓的課文,並進行範讀,學生多次練讀,就這樣,同學們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鍾老師引導學生於無痕,卻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了讀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讀通、讀準”的目標後,鍾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完成第二個目標:讀懂故事。在這個環節中,鍾老師不但“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相機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讀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學得有滋有味,不但讀懂了這則文言文的故事,還學會了學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標完成了,鍾老師又抓住重點語句,通過精心指導朗讀,巧妙的點撥,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這個環節中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值得一提的是,鍾老師不但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而且鼓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拓展。在理解了課文後,設計了“講故事,讓學生補充語言”的環節,再次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後,老師還相機介紹了《世說新語》一書,以吸引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展視野。

總之,綜觀鍾老師的整個課堂,我感覺到了鍾老師高超的課堂智慧,深厚的語文涵養。這節課中,每個教學環節都落到了實處,是一堂高效的語文課。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7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簡潔,故事風趣,語言睿智,人物鮮活。本課設計,以情趣爲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以讀爲主線,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節奏韻律;以悟爲根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這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語言的韻味,體味這洗練語言中蘊含的情趣,生髮出對語言學習的趣味。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文言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教學導入的設計定位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上課伊始,課件出示幾句四年級日積月累的古代名言,讓生齊讀,然後,我說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從而消解了畏難情緒,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接着,引出本課課題,指導學生理解題目意思。這點佈置學生課前查工具書了,所以不難理解,同時也滲透了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用文言形式介紹自己,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氛圍,爲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做了很好的暖場。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語文教學要以讀爲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拿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我發現學生朗讀文言文文的語感還是欠火候。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學生配樂自由讀、男女生比賽讀的方法,讀了好幾遍,學生終於把文章讀得韻味十足。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孩子們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找到朗讀文言文的感覺了,學習興趣逐漸濃厚了。

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用文中一個詞回答。再問:你從文中哪裏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以及關鍵詞“應聲答曰”來體會。接着,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讀體會“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兩種表達的不同,來感受楊氏子應答之委婉。在這個過程中,我堅持“以讀爲本”的訓練,讓學生與語言充分地接觸,品嚐語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與文本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一些字有古義和今義的區別,不能簡單地憑着字的今義去歪曲文本的原義。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等方法都是巧妙滲透出來,學生可以更輕鬆地接受、掌握。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幾個問題: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詞句;這樣學生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接下來的遷移拓展內容及課後作業,及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語言的藝術,並學會積累、運用,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大語文”觀。

四、以生爲本,有效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要以生爲本,圍繞學生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了學情,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心理特徵進行教學設計;上課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以學定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這樣的課堂纔是有實效的。

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但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深淺,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穫不大也浪費時間。還有,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致於部分學生沒能大膽積極地發言,所以整體教學節奏顯得略微鬆懈,背誦任務也沒能當堂完成。所以,我要讓自己在課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和語言表現力,感染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我覺得自己在課堂評價語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評價語簡明準確,親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8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情節簡單到只三兩句話就能把“故事”講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說”。因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

1、會讀“爲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

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爲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爲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裏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麼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爲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於是我進行範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纔好。

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後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註釋學習,並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着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後,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着,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微視頻“選用恰當的句式增強表達效果”的運用,既是對教學難點的進一步說明,又是課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全文只有55個字,卻包含了這麼豐富的內容,因此我要求學生把它背下來。

小練筆“孔君平聽了楊氏子的回答後,他會想什麼?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還會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寫下來。可以用現代文,也可以嘗試着用文言文。”本篇課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提升。

最後,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並且蒐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麼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爲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佈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着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後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其次,因爲設備故障,聲音放不出來,微視頻和配樂朗讀沒有出來效果,遙控器不能用,自己總得在電腦旁邊按鼠標,走近學生的時間少了許多。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9

作爲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設計本課的初衷是想爲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個範例,做一個教材二次開發的嘗試。上完這節課,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誦讀是走進文本的最佳途徑。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並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讀古文,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指導;各種形式地讀,各種形式地評,讓學生自己去找讀古文的感覺。只要文言語感有了,至於停頓呀、節奏呀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東西就不言自明瞭。

二、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國小高年級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創編故事、拓展閱讀等環節都加大了難度,各個環節都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目的就是不僅要教他們讀懂課文,更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三、用好教材,合理開發教材

從使用教材的角度來看,本節課對教材的使用還是比較合理和充分的。從課文、註釋、插圖到課後習題,都很好地助力了課堂教學,也爲孩子們打開了學習古文的一扇窗。創編故事環節,雖算不上是對教學的二次開發,但卻用活、用實了教材,既是對課文閱讀的有效補充,也落實了課標中要求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節選自《世說新語》中的其他兩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環節,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用策略、用方法,激發閱讀的興趣,開啓閱讀經典的大門,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

回想着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笑臉,爭先恐後舉起的小手,妙語連珠的回答……這一刻,我明白了:其實藉助本篇教材爲孩子們學習文言文做一個好的示範和引領,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古代經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嗎?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的參與率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創編故事的時候,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緊。一看學生靜默的時間有點長,就下意識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擔心學生寫作有困難,實質上是對自己把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

當我們心中只有純粹的教學,眼裏只有學生的發展時,教材就會用活,課堂就會生花。正如曹培英說的: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寫、在活動,又怎麼會耽誤教學時間呢?

教學即是研究,研究更是爲了教學。化用《禮記》中的一句話來說:“教研相長也。”其此之謂乎?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10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文章行文簡潔,不足百字,內容淺顯,語言幽默,故事風趣睿智。對於國小生來說,孩子們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教學,以情趣爲重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品讀課文,體會語言魅力。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爲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圍繞這個目標,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爲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反覆朗讀感悟趣味

學習文言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學這節課時,從誦讀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導學生在不經意間走近文本,讓他們感覺古文並不遙遠、陌生,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學生讀着古文走進課文的時候,我沒有把讀懂當作唯一的環節貫穿到底,而是分爲“一讀(讀正確)——二讀(讀通順,讀好停頓)落實在初讀環節——三讀(品味語言)——四讀(感悟巧妙)落實在細讀環節”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讀的方式多樣,個別讀,挑戰讀,示範讀,男女生讀,師生讀等,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使教學始終處於移步換景的過程中,有效避免了學生學習中出現思維疲勞的現象,感受到“學習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以讀促悟,探究生趣

細讀課文發現,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楊氏之子的聰慧,教養、禮貌。因此爲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後交流討論。學生馬上找到了三個地方:

1、“甚聰惠”直接點出楊氏之子非常聰明有智慧;

2、“爲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很熱情;

3、語言巧妙,也拿姓氏做文章,把孔君平尊稱爲“夫子”,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準確。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在學習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理解,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有楊梅想到姓楊,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體會楊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您認爲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麼孔雀就是您家的鳥。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麼楊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通過師生讀句子,比較“孔雀是君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爲了讓學生讀好這兩句對話,我設計了“說說你覺得楊氏子會怎樣應聲答?”學生回答:“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地、飛快地、大聲地、自信地、機靈地;微笑着,眼睛咕嚕一轉,淘氣可愛地……“,接着我和學生進行對話,進一步走進文本,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感受到楊氏之子思維的機智,敏捷,讀出了對楊氏子喜歡的感受。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三、拓展延伸激活思維

語文教學不能侷限於教材,這樣學生的學習沒有深度,沒有思維的拓展,拓展課文內容,甚至延伸至課外閱讀,則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觀的體現。本課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拓展環節,在學對話時,我創設了情景,用“李”“黃”等姓氏來替換孔,如,李君平說:“此是君家樹。”讓學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積極,對答如流,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也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完課文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驚詫之態,楊氏之子的聰慧不得不令人佩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後拓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回憶今天學習古文的方法,自讀《世說新語》的小故事,激發他們讀懂其它古文的興趣。

四、感悟學法,學以致用

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句子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註釋,查工具書,查資料,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學完課文引導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讀,讀通課文—譯,翻譯意思—悟,感悟人物形象—誦,背誦課文。相信有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學生在今後文言文的學習中一定能夠學以致用,並且逐步產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語言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感謝各位聆聽,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於提高今後的課堂教學水平。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11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人家裏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爲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導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爲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爲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後,再讓學生帶着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三、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爲什麼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爲什麼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說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說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麼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裏來了客人,你怎麼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爲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3、把孔君平尊稱爲“夫子”,有禮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爲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爲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五、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後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後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楊氏之子聽課評課稿12

教學了《楊氏之子》後,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爲一篇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

首先,我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播放了《楊氏之子》視頻。不用說,作爲國小生能跨越時空傾聽於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薰陶,也有“化文字爲表情、動作”的啓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啓迪。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學了《楊氏之子》後的收穫,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衆說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爲孔君平是趁着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爲難的,至於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爲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爲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奇葩。

我認爲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爲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爲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