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三顧茅廬》評課稿

語文2.73W
《三顧茅廬》評課稿1

一、優點:善於開發、拓寬語文課程資源。

《三顧茅廬》評課稿

許老師的《三顧茅廬》在文本的拓展上也處理得很有新意。在學完課文之後,教師巧妙地插入了《出師表》片段,既豐富了文本,又引導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當時的心情,從而更深地感受到劉備的誠意。這個課例給我們一個啓示:語文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作爲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其次要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不斷更新、拓寬,不斷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將是取之不盡、豐富多彩的。

二、建議。

1、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三顧茅廬》對教材的整體把握是不錯的:以體會劉備的誠意爲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談感受;引入《出師表》片段,讓學生走進諸葛亮的內心世界,深刻感受劉備的誠心;最後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劉備對話,產生了生成性語言。整個的教學設計很有層次。但教師在有些環節仍表現爲牽着學生鼻子走,這主要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教師在教學“二顧茅廬”、“三顧茅廬”時都用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出劉備的誠意?這個問題的出示一下子框住了學生的感受,限制學生只能從“體會誠意”這個角度去解讀文本。而事實上,學生閱讀課文後,會有多種不同的感受,或喜歡張飛的率真可愛,或討厭劉備的工於心計與虛僞,或感動於劉備的誠意。教師最好先讓學生接觸文本,自主體驗、感悟,給他們暢談感受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引導與點撥,拔高他們的閱讀體驗。

2、營造大氣的、富有時代氣息的`。 《三顧茅廬》最後讓學生談談對這個成語的理解,這個環節我特別欣賞。但可惜僅僅停留在“誠”這個表層上,如有個學生說到“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而事實上“三顧茅廬”這個成語還有更深的含義,那就是對人才的重視,尤其在對人學生的回答才高度需求的現代社會,這個成語更有其現實意義。如果教師再追問一句“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爲了什麼呢,難道只是爲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爲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有什麼啓發呢?”也許能引導學生領悟到這個成語更深的意蘊,從而使整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更大氣,更富有時代氣息。

《三顧茅廬》評課稿2

聽了張老師課,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巧妙合理。從全班開始誦讀名言:“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到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教學板塊清晰,接着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研討“三顧茅廬”的意思,讓學生通過品讀劉備與張飛等人的對話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最後進行適度的拓展,整個流程如行雲流水一般,張弛有度。

二、重點突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張老師緊扣劉備尊重人才這一中心組織教學,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特點。通過劉備和張飛語言的對比,師生幾次品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通過學生自讀課文,加深學生對劉備尊重人才的感受。

三、尊重主體,課堂教學紮實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張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是自主的,與老師的關係是平等的,在課堂上時時展示着張老師的信任與鼓勵,如讀張飛說的話時,老師說:“讀得真好,如果聲音再大點就更好了,老師相信你會讀好的。”有這樣的信任鼓勵孩子能不讀好嗎?

建議:張老師的課堂上感覺學生讀得太少,語文課以讀爲主,如果以讀代講,安排不同形式的讀,而且讀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讀中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課文語言,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否會更好。以上是本人愚見,與張老師共同學習。

標籤:評課 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