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按兵不動的反義詞

語文1.24W

按兵不動的反義詞是什麼?那麼,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按兵不動的反義詞

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按兵不動成語解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 《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呂氏春秋·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後不肯做

【結構】兼語式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衆、興戎動衆、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並重、行師動衆、調詞架訟、欺世惑衆、......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燈謎】休戰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故事】: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於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着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並約好在一個月後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爲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採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爲什麼耽擱這麼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幹,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後,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弘農,澠池兩地出現了兩條白龍,白色,可是晉朝的國色。

幾天後,大晉迎來了它的太子,司馬衷。這孩子後來說出一句名言,——“何不食肉糜”?這位皮蛋瘦肉粥的推薦者,腦子不太靈光,一直到青壯年,智商都比較接近正常值的下限。

在司馬炎的眼中,這點可以忽略不計,因爲,他必須立自己的長子爲繼承人,因爲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位置,是經過一番爭議才得來的,對手,就是他親弟弟司馬攸。

話說司馬攸這些年來形象愈加光輝。未成年時,就歷任散騎常侍,步兵校尉,安撫軍營部署,恩威並施,大有風範。晉朝受禪之後,司馬攸得封齊王,總管軍事,撫內安外,百官歸心。這是他有才的一方面,這傢伙還有另一個耀眼的閃光點,德!

孝悌是德的首要準則。司馬攸在遭逢司馬師的'大喪時,就好好表現過一回。當親爹司馬昭去世時,他哀痛到絕食的地步,十八九歲的青年,走路要拄柺棍,我估計這是連悲痛帶飢餓的綜合效果。不幾年後,王太后薨了,他照樣又來了一遍。

看着弟弟的舉動,司馬炎簡直像坐在高壓鍋裏。天子,爲天下表率,這一點怎麼能輸給齊王呢?於是,他在自己身上恢復了古代服喪禮節。

按古代傳統,服喪儀式分五個級別,稱爲“五服”。

第一等叫斬衰(cui),粗麻布,斬斷處外露,且不緝邊,以示無心裝飾。一般是臣爲君,子女爲父,嫡孫爲祖父,父爲長子,妻爲夫等,服期三年。

第二等叫齊衰,粗麻布,緝邊。從三年到三個月不等。三年的,一般是父卒爲母,母爲長子。一年的,父在爲母,夫爲妻等叫杖期,男子爲伯叔父母,兄弟,其他兒子,女子爲孃家父母,媳婦爲公婆等叫不杖期。服期五月的,爲曾祖父母。三個月的,爲高祖父母。

下面三等,依次叫大功,小功,緦服。喪服的布料採用細麻布,服期也依次遞減,分別是九個月,五個月和三個月,這三等的服喪對象,親緣上也越來越疏遠,就不細說了。

俗話常說“出五服”,就是關係遠到可以不按上述五服服喪了。此外,孝子還要執孝杖(俗稱哭喪棒),女子髮髻上還要系段麻繩,稱“衰”。

但從漢文帝起,就把這套規矩取消了。他有他的道理,因爲服喪不是穿件喪服那麼簡單,還有很多規矩和禁忌,孝子必須“守制”。

如果是平民百姓,你要謝絕應酬,喝酒打牌K歌那是絕對不允許的。如果是官員,就要解除職務,在家守孝丁憂。就算你職位太重要了,朝廷“奪情”,讓你繼續幹,你辦公的時候還是得穿素服,不能參加朝會,祭祀等禮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