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4篇

藝術2.11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生活的藝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4篇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1

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一種成長,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當我第一次翻開《生活的藝術》這本書時,我就深深地被林語堂先生幽默、風趣但又不乏書生雅興的文筆吸引住了,捧着書如獲至寶,廢寢忘食地研究了起來。書中幽默的文筆、獨到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誰說中國式的悠閒文化只有富到人家才能享受,住在山腰上的隱士天天都能享受到‘鳥鳴澗‘的樂趣……”看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青山、綠水、茅廬,聽見了水聲叮咚、鳥鳴啾;當我看到“大隱隱於市,一個僧人如果回到城市中吃肉、喝酒而不糜爛心靈的話,纔是真正的’高僧‘“時,我忍不住想進入書中,與林語堂先生暢談一番;林語堂先生筆鋒一轉:”人性本由動物化成,我們人人都有如孫悟空一般“看到這裏,我一下子沒忍住,”噗哧“一聲把口中的水全噴了出來…...

書中有曰:“……松下有石,石欲怪;石旁有路,路欲曲;路盡有橋,橋欲危;橋頭有室,室欲幽……“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白牆粉瓦,小橋流水,彎彎曲曲的小路看不見盡頭;一戶人家的炊煙已經升起,竹林密疏有致卻不見人影;一拐彎,跨過一道門兒,只見那戶人家的兒女正在嬉戲;叮咚溪水,清澈見底,裊裊炊煙,熱情人家,使我流連忘返……

漸漸地,自己彷彿就是這書中所描寫的一個人,喜怒哀樂完全和文字融爲一體,現實世界的事卻如夢一般渺茫不可及。

不記得是誰曾說過了:讀書就像隱身地串門兒。的確,我在書中見到了行酒令的熱鬧、品茶的優雅、鳥鳴澗的悠閒與詩人聊天時的盡興。但事實上遠遠不止這些,書中有孔孟對後人的諄諄教誨、宗教與人性的詮釋、中國式生活的悠閒自在怡然自得……

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一種成長、一種體驗,更是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2

《生活的藝術》是國學大師林語堂在1937年出版的一部英文作品,曾佔據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我看的是中文譯本)。這本書也是我和一位書友交換得來的,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地看了兩個月左右。

《生活的藝術》無疑是一本好書,官方介紹這樣說:林語堂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訴諸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效仿的完美生活方式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這本書的前面大部分內容我是沒看進去的。中國字都認識,但讀過去之後卻沒有進入大腦;或者讀懂了,但感覺沒有什麼收穫。我硬着頭皮往下啃,一邊反思自己爲什麼讀不進去,吸收不了。直到看了“讀書的藝術”這個小節才搞明白。之前認爲,這本書寫於1937年前,那個時候作家的用語習慣,語境與現在不一致;或者作家的思維方式跟理工科的漢子有差異,導致看不懂。讀了這一小節之後,才發現問題出在自己的心境上。這本書本身傳達的是貼近自然的生活觀念,需要舒緩的.心境才能讀得下去。在學校,自己的大腦處於高速運轉狀態,想的是用盡量短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這本書卻需要細細地品,慢慢地讀,方能讀懂。

讀這本書還是有不少收穫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尚未達到可讀一本名著的相當時期時,他即使勉強去讀,也必覺其味甚劣。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自身水平不夠的時候,他的鑑賞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面對一個作品時,不能妄加評論和下結論,很多時候要從自身開始反省。一個人的心境也很大程度影響着一個人的品味。不同時候讀同一本書,滋味也是不同的。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回到家以後心境慢慢地閒適起來,也更加能夠欣賞這本書了。讀這本書時,也發現了書中好多處的觀點都可以回答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即現代科學爲什麼起源於西方。作者從哲學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

受限於個人水平,我對這本書的分析是不夠徹底的。當你的心境不急躁,當你能心平氣和地面對生活時,是可以讀下這本書的。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3

讀完林語堂先生《生活的藝術》一書後,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然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語堂那裏,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質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靈肉一體”。這種打破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法,從而給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底色。在林語堂看來,中庸哲學的近情是基於個人主義內涵的。正是基於個人主義之上的情感,纔是判斷取捨的重要依據,而集體脾性和民族性格則是由各個個人的情感匯聚形成的。天才並非像中世紀神學的“靈魂”那樣一個神話實物,而僅僅是一個比喻;國家天才不過是它的行爲的一種性質和做事的方法罷了,天才的作用不過是在國家危急時的選擇與取捨傾向,決定着國家的最後行動途徑。在林語堂那裏,人類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國家將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樂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樂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國所能貢獻給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禮物。在西方人,凡是隻須合於健全邏輯的,便認爲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國人雖然在邏輯上已是很對時,也還不能認爲很充足,同時還須求其近於人情,作爲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着述頗豐。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着哲思。他懷着一顆仁慈之心引領着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4

人生最大的焦慮之一就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終點都有可能發現自己虛耗了生命。

我們終此一生,其實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慾望,找到真正的自我,讓我們的內心歸於從容和安寧。

大多數人都期待美好的生活,但只有少數人知道如何擁有它。因爲,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紛擾太多太多,有來自他人的,有來自自身的,我們可能會經歷焦慮、悲傷、憤怒、慾望、失敗……這些都是阻礙我們獲得安寧的消極情感。在面對這些紛擾時,很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最不重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擁有那最重要的。現在想來,是我們缺乏一種一以貫之的人生哲學,或者說是人生觀。

所謂人生哲學,就是告訴你生命中什麼事情是值得擁有的,什麼事情是不值得擁有的,以及如何去獲得那些值得擁有的。採納一種人生哲學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可以指引並修正你的行爲,爲你提供選擇的標準,讓生活簡單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學,我們就會有錯誤生活的危險——浪費生命去實現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標,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實現的目標但是卻無法實現它。

期多葛學派認爲內心的安寧是幸福生活的核心,併爲獲取或維持安寧避免煩惱設計了各種心理技巧。我深感認同的有三個:用消極想象的方法把今天當做最後一天一樣來生活,讓人學會控制慾望,珍惜已經擁有的幸福;用控制三分法區分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以便我們不再爲不能控制的事情焦慮,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夠控制的事情上,並對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學會將目標內化;對過去和現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采取宿命論主張,放下過去以及現在。

踐行斯多葛學派人生哲學的前提是擁有理性和自我約束,這也是人性中最難做到的兩個方面,也是很多人望而卻步的原因。我們不想做聖人,我們只想追求安寧,避免煩惱,所以我們不必按照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只要做到足夠理性,足夠自律,總歸是更容易獲得快樂、幸福和安寧,就行了。

標籤:讀後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