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8篇)

藝術1.73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的藝術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8篇)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1

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或者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呢?這本小冊子以第一種假設爲基礎,而大多數人毫無疑問相信第二種假設。

但這大多數人決不認爲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爲,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

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爲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爲了使自己值得被人愛而採用的許多方法與人們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所採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贏得朋友和對他人施加影響”。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愛”無非是贏得人心和對異性有吸引力這兩種傾向的混合物而已。

產生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二個原因是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

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迄今爲止同我們一樣是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們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倆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爲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爲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迄今爲止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蹟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結合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蹟般的特點,一直到隔坤、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爲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2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說到了:

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與孩子之愛。

三、愛的對象。

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爲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得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得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而作者認爲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爲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後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後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說到的我們只是爲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爲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聖經裏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爲了自己的事業,爲了社會的事業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得不可想象,但現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爲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3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明白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_、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務必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職責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靠的。在成熟的人身上能夠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下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職責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感情裏,尊重和認識十分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到達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靠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期望的樣貌,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4

弗洛姆《愛的藝術》告訴我們,愛不是對象問題,而是能力問題。長期以來,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初始體驗同“身在其中”的持久狀態這兩者的區別。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現代人對自己、對他人和對自然的異化。他已經被弄成一件商品了,將自己的生命力體驗爲在既定的市場條件下必須給自己帶來最大利潤的投資。”而忘記了作爲人類的本質和終極需要。

弗洛姆提醒我們反思,“被弄到社會網羅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掉他是一個人,一個獨特的個人,一個只能活一次的人,一個帶着失望與希望、悲傷與恐懼,懷着對愛的'熱望、對虛無與疏離深深畏懼,只能活一次的人?”這個問題深深觸動了麻木和渾渾噩噩的我!

他告訴我們,“對於人類存在問題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於人際和諧,在於彼此之間的融合,在於愛。”

他告訴我們,“愛從本質上是應該是一種意志的行爲,是對將自己的一生完全託付給對方的決定。愛一個人不僅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這與《聖經》中“愛是恆久忍耐”是一樣的意思。

成熟的愛需要以給予、關心、負責、尊重和了解爲前提。愛是一種個人體驗,只能由個人親自爲自己體驗。我知道,我已有幸瞭解理論,唯有終身實踐,才能接地氣,而心平氣和,體會愛的真諦。

他提醒我們,“我們在傳授知識,但我們正在丟掉對人類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的知識:那種只能通過成熟的人、有愛的人的在場才能言傳身教的知識。”這讓我感嘆,現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掛羊頭賣狗肉者有之、披着羊皮的有之、濫竽充數者有之,劣幣逐良幣,有品、有德者,爲人師表者反而稀缺、罕見,甚至被摧殘。

最後弗洛姆再次總結和強調,“談愛不是說教,實際上是在談每一個人的終極的顯示的需要。這種需要被掩蓋,並不等於說不存在。分析愛的本質就是發現它在當今社會的匱乏,以及批評應該爲此負責任的社會條件。相信愛可以作爲一個社會性現象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一個例外的個人性的現象,是一個建立在人類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信念。”

路漫漫兮,吾將勉勵爲之。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5

在自己學習之餘,抽出時間認真的閱讀了大師佛洛姆的作品《愛的藝術》。感受十分深刻,我們學習工科的,平時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對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現象的分析,對愛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上,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處理中遇到很多問題。讀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頓悟。

《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所謂的"愛"與人們普遍認爲的那種"一個人偶然幸運地體驗並陶醉於其中的一種純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認爲愛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來描述愛的主動特徵,那麼,它主要是給予,而並不是接受。或者說愛是一個人的活動能力,而不是兩個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們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愛進行系統的學習,才能真正具備愛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實踐愛。

一個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人從開始有自己的意識以後一直在追尋的問題。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認爲,人存在的價值就是"愛"。這也是人與其他自然界東西的本質區別,我們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這裏體現出來的。當然會不會愛也就體現出人生的真正的價值。要想探索出愛的真諦,就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說起。

愛的起源應該追溯到人們從脫離自然界開始後的孤獨和無力感。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從自然界的束縛中逃離並獲得自由,卻又轉而依附另一種精神權威而逃避自由,就是爲了克服孤獨和無力感,但這種方式永遠也無法讓個體獲得真正的自我,實現人作爲人的真正價值。然而,作爲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終究要實現,並且這種發展的最終歸宿就是愛。

儘管當今社會的人們在愛的旅途中到處碰壁,比如高離婚率、自殺率、犯罪率等等問題對這個社會的和諧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人們對愛的實踐感到空前的茫然,對愛的關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時代。但是人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愛的本質含義,在行爲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儘管他們對愛如飢似渴,卻又認爲幾乎每一件事都比愛重要:成就、名望、金錢、權力——幾乎人們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研究如何實現這些目標"。這是作者對世人的這種行爲表達了深深的不滿,"難道只有那些能夠贏得金錢和名利的東西是值得學習的,而愛只對精神有益,在現實意義上並無利可圖,是一種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精力學習的奢侈品嗎?"可以看出愛才是最珍貴而且是人生的真諦。

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各種形式的愛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關心是首要因素,這在母愛中體現得最爲明顯,"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愛的本質是爲某物而勞作,是促使某物成長,愛和努力是分不開的。"從真正意義上講,責任完全是一種自願行爲,是我們對另外一個人表達或沒有表達的需要的反應,而當今我們理解的責任卻多是指職責,從外部加於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責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沒有尊重,責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佔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懼,它是指按照個體的本來面目,發現個體的獨特個性,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順其自身的規律和意願。瞭解是爲愛提供正確的方向和現實的依據。

所以愛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自已應該對愛有進一步的理解才能夠在愛的實踐中取得正面的效果。從而面對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諦,在生活中處理好"愛"。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6

《愛的藝術》五年前讀過,時至今日又饒有興趣地重讀起來。書本不厚,卻字字珠璣!關於愛情的理論,我想是這樣的。愛情,首先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是人內心生長出來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

愛情的第一要素,是給而不是得。

“給”在一個性格還沒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貪婪階段的人,對給的理解往往誤解爲是放棄,或是被別人奪走東西或是做出的犧牲。一個”重商主義“的人“給”,那一定要通過交換,只給不得對他們來說是欺騙。而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則不同,他們認爲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通過給體驗他們的力量。在物質範疇,給是財富,但給的最重要的範疇決不是物質範疇,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範疇。一個人究竟能給予別人什麼?

可以是最寶貴的東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這不代表他一定要爲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比如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等有生命力的東西。他給決不是爲了得,而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醒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從而使雙方都充滿快樂。

愛情就是這樣,有生命力才能創造愛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愛一個人,無法喚起他人對你的愛,那麼這樣的愛情是軟弱無力的,是一種不幸!

愛情的第二要素是關心: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則不是愛情,是一種情緒。愛的本質其實是創造和培養。

愛情的第三要素是責任心:

責任心不是義務,更不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責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覆。“有責任”意味着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願望給予的回答。

愛情的第四要素是尊重:

愛情如果有責任心而沒有尊重,那責任心就很容易變成控制別人和奴役別人。尊重別人不是懼怕對方,“尊重”一詞,從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尊重對方也就是說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而不是服務於我。如果愛對方,就應該接愛對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對方成爲我們希望的樣子。當然,只有當我們自己做到獨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對方的情況下,尊重對方纔有可能。愛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纔有真正的愛情。

愛情的第五要素是瞭解:

人們只有在瞭解對方之下才能談尊重對方。如果不以瞭解爲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性的,毫無益處。瞭解的方式多種多樣,作爲愛情的要素之一瞭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內容,而不是滿足於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興趣退居二線,才能真正的瞭解對方。

每個人都是立體的,多面的,包括我們自己,我們對自己是個謎,別人對我們永遠是個謎,我們必須客觀地去認識自己和對方,以使自己看到對方現實的狀況,只有客觀地瞭解一個人,我們才能在愛中瞭解對方的真正本質。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7

《愛的藝術》這本書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爲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經典現在看依然不過時,反而帶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本書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講述愛情,除了愛情之外還講了很多別的情感。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被別人愛是因爲我愛別人,而不是因爲我具有被愛的資本”。

作者弗洛姆不認爲愛是如此普通常見的東西,他通過自己的著作告訴世人,愛絕非那麼簡單易得,相反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煉。作爲一名教師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們的愛,就是這個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們的認可。幼兒是最單純的一張白紙,而恰恰是白紙,才最能感覺到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惡意。

這就好比愛情,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不可能有廉價的愛情。人與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兩個人在一起必須通過積累”愛“的經驗和磨練,容忍昇華彼此的差異,其實愛情本身就是彼此習慣和包容差異的過程,愛情的關係和政治中的關係一樣,都是企圖在歧異的現實上建立一致的理想。我們想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就是對愛的認知和實踐的一個過程,一種像小孩學走路般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體驗,才能慢慢地經由學習,在人生旅程中獲得彌足珍貴的最純粹的孩子們的愛。你的愛只能通過創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訓練,經由不斷實踐學習與成長。由此可見愛是一門藝術,愛的本質是創造和培養,愛是一種結合、責任、尊重、理解等等。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樣去理解“愛”,什麼才叫“愛”。弗洛姆認爲:愛,首先是一種給予,這種給予不是自我犧牲,而是因爲你有能力,有力量,通過給予的方式,把這種能力和力量表現出來;其次,愛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舉個例子,一個人說自己愛花,但是他老忘記澆水,這不是真愛!真愛是你有能力也願意對別人的要求給予答覆。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視對方,使對方成長爲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對方,而不是讓他長成你希望的樣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樣你才能真正瞭解對方。就像母愛。弗洛姆著名的“母親要有能力給予孩子乳汁和蜂蜜”的'理論。乳汁是物質上的愛,蜂蜜是精神上的愛。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給足了“乳汁”,但是“蜂蜜”,只有極少數母親才能做到。

很多母親都認爲孩子是從媽媽的肚子鑽出來的,媽媽在其成長過程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不由得爲他擔心,想幫他清除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爲孩子鋪設一條陽光大道。而這樣的煞費苦心,實質上有可能一種控制。

作爲老師,我們也要明白,我們所謂的給孩子們愛,爲了孩子好,也要講究愛的藝術。對愛的孩子關心、負責、尊重和了解,纔是真正的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8

愛是自由不是控制

弗洛姆大叔筆下的愛,不是縱慾,不是瘋狂,也不是控制。佔有並不是成熟的愛,“這種瞭解的意圖在於施虐狂的極端性”。“人永遠不應該是實現他人目標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他人的工具 ”。所以,依賴性極強的“共生性結合”是不足取的。怎樣纔是成熟的愛情呢?

“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爲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爲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真正的愛情只能產生於這樣兩個人中間,這兩個人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裏跳出來並互相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只有這種中心體驗纔是人的現實,纔是愛情的基礎。這樣體驗到的愛情是不斷地挑戰,這種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

“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纔成爲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纔會有愛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唱的那樣‘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神之愛——在體驗中得到統一

這一章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也是引發我思考最多的部分,卻又是最難通過三言兩語表述的。事先聲明,我對任何宗教都非常尊重,也從不認爲東西方各宗教有高下之分。只是就弗洛姆大叔觀點和我個人喜好進行探討。

熟悉我的人應該都大概瞭解我還是比較欣賞和喜愛道家的思想。老莊的境界心嚮往之,雖不能至。沒想到古老的東方哲學居然也得懂了西方弗洛姆大叔的推崇。

西方哲學強調邏輯和思考,而東方哲學強調體驗和統一。

“同亞里士多德邏輯對立的是人們稱爲悖論邏輯的理論”,“在中國和印度的思想中這種邏輯占主導地位”。“悖論邏輯不是把重點放在思想上,而把重點放在體驗上。這一態度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後果。首先引起寬容。”“悖論邏輯引起的第二個變化是應該重視改造人,而不是一方面發展教義,另一方面發展科學。從印度、中國和神祕主義的宗教立場出發,人的宗教任務不在於正確思考,而是要得到體驗並且要在聚精會神的禪坐過程中同一結成一體。”

所以,東方宗教中,“無論是婆羅門教,佛教還是道教,宗教的最終目的不是正確的信仰,而是正確的行動”。“因此東方的思想導致寬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導致技術),與此相反,西方的立場導致不寬容、教義和科學、天主教和原子能的發現。”

“在佔統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對神的愛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義和神的愛。對神的愛基本上是一種思想上的體驗。在東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祕主義中對神的愛是一種對統一和愛的強烈感情體驗,這種體驗同生活中的每一種愛神的表現不可分割。”

這一部分雖然我也大量剪切引用原文,但是邏輯上的剪切取捨很痛苦,不知道我有沒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原文更顯晦澀的邏輯(不管弗洛姆大叔的事情,翻譯的問題)讓大家看上去看的明白一點。

我想,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終也許就是導致西方文學大部分希望全體人叫好,而中國文人只希望有一兩位知音足矣的原因吧。

標籤:讀書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