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紀錄片形態及其生成機制探索藝術論文

藝術2.16W

摘要 本文對紀錄片形態及其生成機制進行了分析。

紀錄片形態及其生成機制探索藝術論文

關鍵詞 紀錄片 形態 語境生成機制

紀錄片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形態體系,對於紀錄片形態及其內在生成機制的探索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爲綜合藝術的影視有自己的影視形態學,它遵從藝術形態學的一般規範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性,一是要考慮影視如何從“電影複合其它藝術的過程”以及電影由“複合到單一的形態構成”;

二是,“電影形態學”需要考慮“科學技術材料和手段的演變、構成及對電影造型的直接影響”等問題;

三是考慮電影歷史形態的構成對今天的藝術經驗積累問題;

四是要考慮電影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的狀態,需要研究“電影的文化形態”。

紀錄片形態作爲電影形態學裏的內容需要遵從以上基本規律,同時也具有自身作爲非虛構影片的自身特性。紀錄片的形態問題是擺在紀錄片人面前的一個具有中介性質的問題,它是連接在現實生活與紀錄片文本之間的一個結構層面和外在形式層面的環節。人們對紀錄片的認定首先就是一個基本形態的考察,什麼樣的影視作本站是紀錄片。形態首先是外在的,是具有標誌性區分的一種模式或標籤:與此同時,形態背後又深藏着一系列關於題材、“編劇”(稿本創作)、拍攝、剪輯、合成等影視工業化生產的綜合構建模式與深層理念。

而其中,紀錄片形態生成機制的探討就成爲紀錄片形態研究的首要問題。只有懂得紀錄片生成的基本因素。才能對紀錄片的具體形態有更深刻的認識。筆者認爲。紀錄片形態的生成取決於以下因素的綜合作用。

一、語境決定着紀錄片形態的大致走向

語境決定着形態的大致範疇。不同層次的語境之下對應着相應的不同形態。“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具體環境。”“語境可分爲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也稱作“狹義語境和廣義語境,或小語境和大語境兩種。”這裏的語境是一個超越了語言學內涵的廣義概念,爲此,我們將紀錄片的語境分爲宏觀語境和微觀語境。對紀錄片的制約和影響最大的首先是宏觀語境,借用修辭學的概念,再結合傳播學的原理,我們將紀錄片的宏觀語境簡化爲宣傳語境、傳播語境和市場語境。在此,需要明白“宣傳”和“傳播”到底有什麼不同,對此。有學者這樣界定:

“宣傳是試圖控制意見、影響觀念的單向政治性行爲。”而“傳播是人類傳通、交流及分享信息的雙向社會性行爲。”所以,“相對而言,宣傳語境具有專制、封閉和一元化等特徵,傳播語境具有民主、開放和多元化等特徵。”

這兩種不同語境下的紀錄片,具體形態和表現都不同。我們認爲,在宣傳語境中,紀錄片偏向於主觀的詮釋,以編導說理性語言描述爲主,畫面只是一種簡單的印證和點綴:而在傳播語境下,紀錄片則迴歸自己的紀實本性,極大地解放自己的發展路徑及表現手段,紀錄片的技巧模式得到多元化的張揚。對於紀錄片,特別是中國紀錄片。只有對宏觀語境有深刻地把握才能恰到好處地進行更具操作意義的微觀語境中進行藝術化創造。

不同的語境對紀錄片的影響不同,從宣傳語境到傳播語境的轉變標誌着紀錄片本性的迴歸,標誌着紀錄片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棲息之所。

紀錄片是以多種影視紀實手法,奉信真實的美學原則紀錄人類外部世界和人類自身活動,最大限度地接近或達到對社會與自然、歷史與現實的原生態紀錄的影視樣式,事實的非虛構是紀錄片的基本底線,紀錄片具有文獻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可以說,紀錄片只有在傳播語境中,才能真正發揮紀錄片的本來作用,也纔有它自身的本性顯現。但是,中國的政治語境和文化語境決定着紀錄片有着自己的一套模式和規律。

“中國特色”的.紀錄片也是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等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主要表現形態就是專題片。 專題片是以編導對某一問題提出一個基本的理論思路並事先形成分鏡頭稿本,然後編導嚴格根據稿本進行實際拍攝,由於稿本的規定性,專題片實際上一般都是從現實尋找可以印證文字的畫面,起主導作用的是文字稿本。當然,比較優秀的專題片也在盡力動用紀實手法,甚至可以根據實地拍攝情況隨時對稿本進行符合實際的修改。

以便更加貼近來自現實的具體情況。即使是真正的紀錄片都存在一個選擇的問題,專題片也不例外。專題片首先在稿本創作中就形成了一種題旨性選擇。接下來的具體拍攝雖有比較真實的生命感的東西。但在過早的問題預設中淹沒了現實的多樣化與真實性。

從廣義上說,專題片可以看作紀錄片的一種特殊形態,它其實就是格里爾遜式的中國化。客觀地講,專題片在發揮輿論引導、文化闡釋、歷史敘事、宏觀話語等方面都是其他紀錄片形態所無法比擬的。其實,大型的歷史類、文化類、偉人傳記類、理論文獻類紀錄片無不首先具有一種專題性,無論是爲了實現宏大的宣傳、教育功能。還是爲了達到更具體入微的創作實現。大型紀錄片的把握無不需要編導預先的集中“論證”。大選題一定意味着宏觀的策劃、編導和撰稿的集合,一定意味着一種大製作、大投入,所以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很好地把握。

電視需要首先發揮輿論導向功能,所以,宣傳問題就成爲電視首要面對的問題。當然。不同的時代對宣傳的理解也不一樣,在過去我們的宣傳多少有些強加於人,而今天的宣傳則要實踐“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改進宣傳手法和報道策略。這就更進一步爲新聞、紀錄片的良性循環與繁榮創造了條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今天的宣傳也是處於傳播語境之中的行爲,所以,紀錄片在今天迎來了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機,值得期待,值得珍惜,不斷開拓紀錄片的新境界。

傳播語境下的紀錄片,幾乎可以將所有紀錄片的歷史形態都融爲某種新的形態。跟蹤拍攝冷靜觀察的直接電影,從人物內心探尋一種深層真實的真實電影,拍攝者與拍攝對象出現一定互動性的反射式紀錄片,以某種虛構的手法達到更高真實的新紀錄電影,甚至今天風行的娛樂化紀錄片等等都可以自由地呈現。現在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集合表現。就是說,歷史上所有的紀錄片類型和手法在今天都能找到歷史的影子,它們在新的改造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紀錄片在開放的傳播語境中可以不拘一格地表現,因此,紀錄片在今天獲得了較爲多元化的發展。

紀錄片的另一重大變化。就是紀錄片適應市場語境的自身形態變革。紀錄片和市場歷來都似乎是個悖論,但是作爲媒介產品,必然要適應這種變化。在所有的影視形態中,紀錄片是“動土”最慢、“抱真守實”的節目形態,又是變革最快、影響最大的媒介形態。這幾年,紀錄片在一種新舊模式的磨合中不斷變革着自身的形態。其中一個適應了傳播語境的紀錄片文本,正在發展到兼顧適應市場語境的道路上來。所以,紀錄片的市場出路與形態、模式的變革時刻在檢驗着中國紀錄片人。傳播語境與市場語境的雙重作用,實際上爲紀錄片走進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