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科技

關於校企合作學生科技俱樂部模式與運行機制探索的論文

科技2.21W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一定程度滿足了人民羣衆對招生數量增長的需求。但是,擴招也帶來了資源緊張,教育產業化等一系列問題,已經使高等教育遠離了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文章立足於探索高等教育大衆化背景下,通過工科院校實行校企合作——學生科技俱樂部這一嘗試,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創新人才,進而達到本科畢業時,零適應期過渡爲工程技術人員的目的。

關於校企合作學生科技俱樂部模式與運行機制探索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零適應期 校企合作 科技俱樂部

1999年我國高等院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就業率卻在逐年下降,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爲困擾學生、家長、學校的棘手問題,備受社會各方關注。當下我國高校教育,過於偏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一邊是企業求賢若渴,另一邊是學校一籌莫展,由此可看出現今高校教育體制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差距在擴大,校企聯合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不失爲一條有益的道路。

近一年來,西安郵電學院和江西理工大學等高校已經行動起來,創辦了大學生電子協會、電子愛好者俱樂部、嵌入式興趣小組、c語言俱樂部等學生社團,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吸引學生,建立起課堂之外的交流和實踐平臺,參與其中的學生在意識、思想和技術諸方面,得到了顯著地提高。

  一、學生科技俱樂部的探索與嘗試

“就業難”成爲重大社會問題,而用人單位招不到急需人才,導致“招聘難”,“兩難”問題的出現,反映了社會對高層次人力資源的需求逐漸從以數量爲主轉爲以質量爲主的變化。對此,從2007年開始,西安郵電學院計算機系在原有興趣小組的基礎上,與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創辦了西郵——周立功“3+1創新教育”實驗班。實驗班由企業出資,學校出人員場地。學生經過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的考覈面試選拔進入。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學生大部分來源於開放實驗室和興趣小組,有一年以上的實踐磨鍊。這些學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成績拔尖的“優等生”,但其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過硬的思想作風,明確的職業定位,面對難題挑戰的自信,對技術的執著追求。而這些可能正是當代大學生中最爲寶貴的品質。就是這些成績“一般”的學生,經過3+1實驗班的歷練,2008屆和2009屆畢業生實現了100%當年就業,而且主要集中在研發、測試等高技術崗位。

傳統思想教育所用的說教,被實踐檢驗是失敗的。而大一新生擁有大量的課餘時間,又處於興趣激發的黃金時間。如何引導大學新生,使他們的興趣能成爲學習的推動力,並在有益於學習的氛圍中被薰陶,勵志成才,進而改善學風小環境。我們認爲這些應該是“高校質量工程”以學生爲本的重要內涵,也是高校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校通過技術學習社團這一平臺和載體,由高年級的優秀學生現身說法,影響他們,請企業人士進行職業規劃的啓蒙,以計算機技術的多彩世界來吸引他們,以俱樂部的人文氛圍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經過幾年來師生們艱辛的努力,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成爲解決思想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成爲營造優良學風的新途徑。

應該看到,用人單位招聘難的最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工科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差,創新能力缺失。目前高等學校工科專業中,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設置比例大於4:1,而發達國家工科學生在校期間此比例接近1:1。例如“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是電類專業很重要的一門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學通常在45~55學時,但大多數高校僅安排8~10學時的實驗課時,這樣的培養方案是難以磨鍊出產業界需要的人才的。

要破譯實踐教學比重偏低和質量不高的難題,通過修改教學大綱,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瓶頸在於實踐教學的硬件資源不足。須知,單靠加大教育事業經費投入,總量缺口很大,遠水不解近渴。我們在教改實踐中總結髮現,畢業生中動手能力強的,無一例外是利用課餘時間,從事大量實踐活動的。固然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寢室或自習室進行技術學習,問題在於真正有此覺悟的同學很少,而且缺少高手指導,很難堅持,更難達到一定水平。

從2003年開始,在教師的組織號召下,部分基礎較好、動手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同學自發地成立嵌入式興趣小組、linux興趣小組等,通過有目標有組織的團隊學習,明顯提高了同學們的實踐動手水平。

興趣小組的嘗試取得成功後,考慮到面對的主要是高年級的一小部分同學,受益面不夠大。因此我校又於2009年3月成立了西安郵電學院周立功c語言俱樂部,下設多個方向的興趣小組,整合原有各小組資源,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

除此以外,指導教師還要求俱樂部骨幹學生義務爲廣大低年級新生開展業餘講座,舉辦科技競賽等經常性活動,將俱樂部“團結協作,崇尚實踐”的文化氣息向整個校園播撒。予人玫瑰,手有餘香,骨幹學生的示範作用不但比教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而且這些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學生,自己也因爲幫助別人而收穫了快樂和自信,收穫了自我價值實現後的滿足,還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

  二、學生科技俱樂部的模式與運行機制

學生科技俱樂部是探索工科院校如何培養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益嘗試。我們在計算機類俱樂部的學習實踐活動中,要讓大一學生學好c語言,大二學生學好硬件電路,大三學生學好嵌入式系統,大四學生進行項目實踐,從而使學生在4年的學習中c語言不斷線,電路能動手,建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觀念。通過開展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及實踐學習,進而強化學生的理論水平,夯實基礎,提高動手能力,成爲創新教育的主人翁,通過校企交流,逐步完成從學生和消費者,向技術人員和勞動者的兩個身份轉變,有力地推動了我校實踐教育的質量工程改革。

學校科技俱樂部需要有力的根據地。我們利用學校中註冊成立的社團爲依託與平臺,利用社團這一活動基地,吸引匯聚廣大學生中的活躍分子,對於俱樂部的成立進行統籌規劃。在取得相關院系領導的支持後向學校相關機構進行註冊,建立起俱樂部。此後,“3+1”班學生便可以在指導老師的宏觀指導下施展自己的技術與組織才華,讓更多同學深入瞭解“3+1”創新教育,聆聽技術講座,參與實踐學習活動。

俱樂部的骨幹來自“3+1”創新教育班,按照職能分爲管理團隊(主席、副主席、委員若干名)和技術團隊,兩個團隊是俱樂部的核心力量,是俱樂部最寶貴的財富。團隊成員由具有奉獻精神、積極主動、善於溝通、動手能力比較突出、基礎紮實的同學擔任。管理團隊負責社團的活動組織策劃、會員管理、網站建設維護、財物管理等日常運營工作。技術團隊則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程度的同學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與理論助學輔導,如義務技術講座、上機實踐指導等活動。

俱樂部的招新安排在新學年伊始,宣傳實踐類技術競賽的內容,並展示歷屆學生科技成果、獲獎作品,通過以往作品的實物、資料圖片等全方位展示俱樂部風采與文化,吸引感興趣的同學加入。俱樂部規模大了,會員異動(加入、退出、僅僅掛名等情況)就會增多,因此每學期初應該設定一個註冊期限,未按時註冊的老會員予以除名,原則上本學期內不得再申請加入。以此保證社團的紀律性,並且對會員情況心中有數。同時,可以選擇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與“3+1”創新班聯合進行校園展示,宣傳“3+1”和俱樂部文化,擴大影響力。

應該看到,一部分大學生剛入校時還保持高中時代的學習狀態,滿腔熱忱。但逐漸會產生迷茫、厭學等消極情緒,很多人從此沉淪,依靠網遊、玄幻、戀愛來支持。因此,我們必須爲這些學生提供必要的平臺,讓他們發現計算機之美、實踐動手給自己帶來的充實感,進而參加到俱樂部隊伍中來,重新找回人生的鬥志及奮鬥目標!看到學生所走過的彎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都會感到痛心,教師應當主動出擊,從學生一進校園就給予必要的關心引導。

實踐證明,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是其他工作開展的前提,並且要堅持不懈地抓,貫穿俱樂部整個生命週期的抓。通過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吸引同學們先關注,再走近,後加入。俱樂部新老成員間、指導老師與成員間、企業工程師與成員間的.種種良性互動無處不在,潤物無聲的思想薰陶,能有效催化激發其自身化學反應,從而使其擺脫“迷茫的大學”,擁抱積極的人生。

輔導助學團隊主體由技術團隊負責,針對大一學生開展c語言輔導,對大二學生開展電子線路輔導,對大三學生開展嵌入式系統輔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根據技術團隊自身以及學校的情況可適當調整。責任教師可以請專家對助學大綱做方向性把握。充分利用課餘與週末的兩天時間強化技術學習,原則上由技術團隊給會員每週安排一次課,課程內容應深入淺出,特別注重與會員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要與傳統授課方式有一定的區別。同時,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專家教授一企業工程師、青年教師一高年級學生會員的俱樂部三級指導體系。

針對大一學生助學輔導,主要解決c語言程序設計的入門問題,通過助學輔導,使之產生濃厚興趣。針對大二學生助學輔導,主要解決程序設計入門後,如何解決較複雜問題的能力,通過“電腦鼠走迷宮”這一項目,讓他們體會數據結構和算法的強大威力。針對高年級學生助學輔導,主要通過若干個電路diy實驗,培養學生的硬件設計能力,進而通過如“智能小車”等綜合型項目將軟硬件系統結合起來,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開發。

實踐證明,我校的學生科技俱樂部的模式與運行機制,以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爲目標,以嵌入式系統項目設計爲導向,以培養學生儘快掌握高新技術爲特色,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三、結論

“校企合作學生科技俱樂部模式與運行機制探索”這一教改嘗試,以其校企合作的背景,學生科技活動的形式,着力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學習的興趣、動手能力、團隊精神等,其目的是走出一條在高等教育大衆化形勢下,培養基礎知識紮實、創新與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零適應期”優秀本科生的工科院校教學改革之路。

此教改嘗試,涉及高校與企業、學生與教師。從前期實施的情況來看,達到了多方受益的效果。首先是學生對技術學習的興趣濃厚,培養其動手能力、團隊精神等;其次是企業可以招聘到更多綜合素質高的“零適應期”優秀本科生;再次,教育者、教師也可通過校企合作,接觸企業和最新應用技術,鍛鍊成長爲“雙師型”人才(指教師+工程師);最後,這一教改嘗試還讓學校受益,作爲教育部質量工程的重要內涵之一,在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方面闖出一條新路。總之,“校企合作學生科技俱樂部”內涵豐富,適用於工科院校各電類專業,對理論教學是非常有益的補充。在現行教育體制機制尚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普遍背景下,不啻爲一種積極有效的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嘗試。

以上是我們對工科院校大學生科技俱樂部教改實踐中所取得的經驗,教改仍需完善進步,還望更多的有責任感的企業和高校加入到創新教育的實踐中來,進一步提高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優化教育結構,形成服務特色,提高服務層次和質量,進一步開創校企合作共贏的廣泛前景,爲創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