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中非阿瓷器藝術交流

藝術2.37W

“中國的經濟影響已經遍及全球,但非洲人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卻鮮有體會。”非洲加蓬的Pendy教授坦言。近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景德鎮市政府和景德鎮陶瓷學院主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非、阿陶瓷藝術與景德鎮學交流活動”或許提供了一種中國對外藝術援助的新範式。也因爲有了深圳紅鑽100萬美元種子基金的培育,使得中非阿藝術因深圳相逢於瓷器藝術創意,開啓了一段跨越亞非的文化尋根之旅。

中非阿瓷器藝術交流

一羣非洲藝術家的瓷都溯源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峯是此都”。景德鎮制瓷千年窯火,生生不息,“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成爲中外陶瓷愛好者的聖地。全國唯一的陶瓷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坐落於此。

2012年10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促進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弘揚文化多樣性合作計劃之中國、非洲與阿拉伯國家間陶瓷藝術與景德鎮學交流活動” 在景德鎮陶瓷學院拉開序幕。非洲和阿拉伯的陶藝家不遠萬里,以朝聖者的身份來到了世界瓷都景德鎮,與中國陶藝家共同開啓了中華陶瓷藝術尋根之旅。

短短兩天時間,當摩洛哥藝術家Karim在瓷板上畫起頗具印象派風格的“印象馬”,當加蓬藝術家Pendy把面具拆成畢加索式的抽象元素揮灑在瓷板上,當突尼斯藝術家Basma躍躍欲試想把她的礦石制泥技藝傳到景德鎮來,他們都非常堅定地相信,有一些美好的化學反應正在悄悄進行。

突尼斯的Basma是個感性的美女藝術家,她說:“我每天都以爲(現有的藝術設計作品)是最好的,到了第二天卻總是發現還有更好的。每在這裏呆多一天,就愛它多一天。”飛越了千山萬水回國的Karim已迫不及待地從摩洛哥發回了兩封郵件,表達感謝、感動和期待。

一段深圳大運會的文化夙願

此次非洲藝術家的瓷器尋根之旅,還要追溯到深圳大運會召開之際。

2011年8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蓮娜·博科娃在出席第26屆深圳大運會開幕式之際,與紅鑽集團和深圳紅鑽足球俱樂部董事長萬宏偉博士簽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紅鑽戰略合作協議》,後者向教科文組織捐贈100萬美元種子基金,用於保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多樣性,並通過加強其能力建設來改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協議的簽署得到了深圳市、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動就是由該基金歷時近一年的策劃下展開的。

本次活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景德鎮市政府、景德鎮陶瓷學院主辦,並在中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紅鑽戰略基金、2012年中國景德鎮國際瓷博會執行委員會、景德鎮陶瓷學院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協同中心支持下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漢斯·道維勒、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全委會祕書長杜越、景德鎮市長劉昌林、景德鎮陶瓷學院黨委書記馮林華及江西省、景德鎮市的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及來自加蓬、摩洛哥、突尼斯3 個非洲與阿拉伯國家的陶瓷專業師生等中外來賓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儀式。

一場中非阿的創意合作模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漢斯·道維勒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重視中、非、阿瓷器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認爲這是在新的世界歷史條件下,保護瓷器這一人類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方法,並開創了中國與非洲、阿拉伯國家在文化與智力合作上新的“南南合作”範式。他強調,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人類的共同責任,更是促進世界和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共識。漢斯還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馮林華、陳雨前、劉遠長、李文躍和葛軍5位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大師頒發教科文證書。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祕書長杜越、景德鎮市長劉昌林、景德鎮陶瓷學院黨委書記馮林華分別對此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這不僅是中國陶瓷藝術家、教育家與非洲和阿拉伯國家同行交流的盛會,也是向世界推介中國瓷器文化藝術,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嘗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紅鑽戰略基金中方負責人萬宏偉博士,應邀介紹了此次活動的歷史背景及遠景。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玉玲,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張慶善,深圳紅鑽足球俱樂部主教練特魯西埃,中國足球協會副主席林曉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非洲陶藝家代表喬治都表達了對此活動的祝福。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對我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搭建的這個平臺非常好,是實實在在的中外交流,而非‘做秀’,在推動中外陶瓷藝術交流時,對提升中國陶瓷藝術的國際地位,幫助中國陶瓷藝術走向世界意義重大。我與劉大師有同感。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談弘揚中國陶瓷文化,說再多的大話,不如紮紮實實做個項目,從而完成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後一公里’工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戰略規劃特別顧問徐波說。

徐波認爲,“最後一公里”是人們用來形容完成一件事情最後關鍵性的步驟,如《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明確要求加強成員國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將國際公約和崇高理念項目化、草根化,從而讓成員國的民衆真正瞭解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而非那種冗長的政治辯論和晦澀的法律文件。這就是教科文組織對外溝通的“最後一公里”。也正因如此,本中非阿藝術家瓷器交流項目得到總幹事博科娃及成員國的高度重視。也是中國外交“南南合作”、“中非傳統友誼”等理念的“最後一公里”。

徐波說,“十七屆六中”提出打造“文化強國”後,中國各地、各界對挖掘傳統文化興趣濃厚,然而,沒有項目化支撐,文化交流走不遠,只會剩下口號和轟轟烈烈的運動。事實上,隨着國力迅速崛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已無處不在。此次莫言獲諾獎,再次驗證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世界影響力。但無論是莫言的小說,還是中國的陶瓷藝術,其魅力均源於其植根的生活土壤及強烈個性和共性色彩。

徐波說,加蓬的藝術家喬治告訴他,陶瓷“火與土”元素及其用途在各個文明都一樣,具有普世性。他發現,人們總認爲只要政府出面,一切均會按時間表推進;但由於此類活動一般以政府主導爲多,民間參與不多,行政主體又偏好行政實施平臺,與社會的相關性較弱。因此從表面看,大家多在做文化,但真正做“最後一公里”的人並不多。事實上,國際交往的主體已越來越向扁平式的民間社會發展,後者的參與“拾遺補缺”,起着“最後一公里”的臨門一腳的作用。惟有中國社會廣泛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得到提升。從此意義上講,紅鑽在參與教科文事業也已邁出“最先一公里”。

聯合瓷藝設計將參展文博會

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校長、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長陳雨前2004年提出“景德鎮學”,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陳雨前說,幾百年前在歐洲,中國瓷器貴比黃金,是法國傳教士把景德鎮製陶工藝和原料以兩封長信的方式介紹到西方,開創了歐洲陶瓷新時代。就在不久前,這兩封長信輾轉了數百年後又回到了江西省博物館。他希望通過中非阿藝術家交流創作項目,把景德鎮變成一個集大成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藝術交流中心。這個想法得到了與會交流三國教授的積極響應,陳雨前也相信,當年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引來無數思想家朝聖又迸發出更多思想結晶的盛況,也許能在我們這一代的中國實現。

陳雨前與非洲三國的陶瓷藝術家已經相約,明年4月再來景德鎮合作創作,並把體驗式聯合創作的瓷器作品一起送到深圳文博會參展。組織方也計劃待項目4年期滿後,將其拍成紀錄片參展,並組織所有中非阿藝術家攜創作成果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進行彙報展,實現技藝提升、市場機會開發以及“南南合作”和“能力建設”的多重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