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培養音樂審美意識與高師音樂理論課教學改革論文

音樂2.46W

論文關鍵詞:音樂審美教育 音樂審美意識 音樂理論課程

培養音樂審美意識與高師音樂理論課教學改革論文

論文摘要:對審美意識的關注和培養是音樂理論課程的重要環節,以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的音樂理論課程,片面地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使音樂課教學逐漸脫離了藝術範疇。本文分析了音樂理論課程在本質上所具有的審美意義和藝術性特徵,並探索在理論課教學改革中突出音樂美感和加強音樂審美意識的多種方式。

音樂審美教育作爲美育的重要內容,是以藝術化的音響之美感染人們的心靈,啓迪人們的審美意識,而後潛移默化地善化人們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談舉止的。作爲高師音樂院系(包括音樂學院音教系)中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其未來的主要任務是在基礎教育中以音樂去實施審美教育,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如何,直接關係着中國小基礎教育中的音樂課教學質量,關係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實施和廣大中國小生的藝術素質水平。因此,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中,如何充分體現音樂審美方面的意義,如何加強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關鍵問題,特別是以往在這方面比較薄弱的音樂理論課程,還應把加強音樂審美意識作爲其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高師音教專業在音樂理論方面的課程一般包括樂理、和聲、歌曲創作、曲式、視唱練耳、音樂史、音樂欣賞等,它們通常被認爲是以知識性和基礎技能爲主的課題,因此,灌輸式的、機械訓練式的教學方法比較盛行,死記硬背、公式化做題、應試性地訓練聽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學生“應付”理論課程的主要手段。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理論課教師並沒有關注音樂的美感屬性,而只是突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即習慣於把理性成分和技術成分從音樂中剝離出來,然後在教學中予以強化。例如,教師致力於音響美感之外的記譜方法說明、和聲序進講解、曲式結構分析、歷史背景介紹、音樂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於音程、和絃、節奏模式的分辨、記憶等與音樂審美脫節的技能訓練。即使在應該突出審美意義的音樂欣賞課上,用於“講”音樂的時間也往往比用於感受音樂的時間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音樂理論課教學長期以來忽視了課程中的音樂本質因素——音樂的藝術性成分,因此,沒有把音樂理論課當成要重視藝術審美因素的課程來看待,或者把音樂理論課視爲理論掌握第一、審美感受第二甚至對此不予考慮的課程,造成音樂理論課的教學在不同程度上脫離了藝術性的範疇,遠離了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如此,理論課教師帶給學生的常常不是作爲生命整體的音樂藝術,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樂技術和音樂知識。學生面對大堆的資料和反覆進行的機械訓練,也只是疲於應付考試,並無學習熱情可言,更談不上從中體驗到音樂的美和獲得身心的陶冶。以這樣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是比較欠缺的,對音樂的藝術本質也認識不清,往往難以勝任基礎教育中的美育任務。

音樂理論課程雖然名爲“理論”課程,實際上卻是在經歷了對音樂美感的體驗之後,對音樂的藝術特色、藝術背景、審美價值及形式法則進行歸納、總結和學習的課程。這些課程沒有一門能夠真正脫離實際的音響審美感受和藝術理解,因此,它們依然是藝術性課程,是必須凸顯音樂藝術魅力和審美意識的課程。比如,在和聲課上所講授的和聲學規則來於對歷史上衆多音樂家的名作所進行的理論總結。和聲效果本身是這些音樂作品中重要的藝術表現成分,因而,在學習和聲課時,要感受和品味各種獨特的和絃音響與有美感意義的和聲進行效果,才能理解和聲原則和建立基本的和聲感覺;樂理課上的各種樂譜記法、表情術語和常用規則,均與音樂作品中的多種音響表現需要密切相關,對樂理的認識和掌握,也同樣需要通過欣賞經典的音響例證來獲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樂歷史的構成更突出了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和音樂美學觀念在其中的重要意義。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歷史就是音樂作品的歷史、審美體驗的歷史,只有通過聆聽不同歷史階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樂文獻。從音樂審美的角度把握住它們的藝術特點和美學價值,才能獲得音樂歷史的發展脈絡,認識到音樂歷史內部的藝術發展規律;還有,視唱練耳課中選用的音調片段及節奏模式,也並非簡單拼揍出來的音高和節奏組合。它們或者是可用於構成音樂作品的.常見藝術形式,或者就直接源於許多音樂名作,有着內在的藝術組織原則和美學意義,因此也需要用帶有美感的視譜演唱和從審美角度出發的聽音方式,才能更有利於辨別、記憶以及認識其音響特點等等。可見,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內容並不是音樂理論課程的全部,相反,作爲音樂領域內的課程,它們的基礎始終是建立在對音響藝術的審美體驗、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說,離開了對音樂藝術的審美過程,所謂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把這些脫離了音樂美感的理論知識與基礎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獲得的將只是死板的教條和盲目的技術,而不是音樂藝術。

高師音樂理論課的教學目的與其他高師音樂課程一樣,都是爲了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師資,主要是培養有能力實施審美教育的中國小音樂教師。因此,高師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改革,與音樂表演類課程一樣,都需要抓住音樂課程中的藝術性本質,在傳授技能與知識的同時,重視對音樂音響的審美感受,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 以和聲課的教學爲例,要體現其中的藝術屬性和審美要求,就應當在聽覺審美的基礎上,重視對和聲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比如,運用現代多媒體的技術,把書本上的所有譜例轉化成具體的音響,包括把譜例中的名作片段以樂隊、鋼琴或聲樂的原創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給學生聽,或者採用先細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譜例與習題的各個聲部、各種和絃單獨呈現之後,再做聲部合成、和聲序進的處理,其間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譜例和習題與聽覺上感知的音響效果能直接對應,然後,教師再有目地地引導、指點學生鑑賞不同的和聲效果帶來的不同美感特徵和音樂表現意義,贊助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爲直觀的音樂審美感受,從中認識豐富的和聲效果,並擁有基本的和聲藝術感知能力。在和聲作業方面,可以把鍵盤和聲的練習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書面和聲作業都能以鋼琴彈奏的方式體現出來,並注重專門在鍵盤上進行的和聲連接訓練,使學生更多地從聽覺的角度鑑別、記憶和選擇各種和聲效果,積累自己對和聲美感的體驗,而後掌握相應的和聲基礎理論與應用原則。相對於過去死記和聲規則、強調書面習題完成質量的教學方式,重視和聲音響的鑑別能力和聽覺審美意識,將能切實提高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對和聲效果進行合理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也更接近音樂學習的本質。而且,就高師音教專業的學生而言,寫出高質量的和聲書面作業不是其學習的重點,具有正確鑑別和聲效果及欣賞音樂美感的能力纔是關鍵,因爲他們以後的主要任務是在基礎教育中以音樂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講授和聲課或者專職於音樂創作活動。

與此類似,樂理、視唱練耳、歌曲創作、曲式音樂史、音樂欣賞等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目的,也是爲了使學生具有更好的基礎教育能力,能夠更充分地完成音樂美育的工作,因此,都需要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出音樂的藝術性本質,重視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比如,樂理課的教學改革,應當像和聲課一樣,把書本上的譜例轉變成實際音響,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各種常用符號和術語的音樂效果。此外,還可以選用學生熟悉的音樂名作片段作爲輔助例證,使學生在審美的狀態下深人理解作品中的音樂符號、表情術語、記譜法知識等內容的音樂表現意義,從而更準確、更牢固地掌握樂理知識;視唱練耳課的教學,需要在訓練聽音、視唱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對待視唱和練耳的曲目,包括用具有美感的聲音演唱和以審美的態度聆聽各種曲調。爲此,教師應積極選用有審美價值的音樂文獻片段作爲教學內容,力求以音樂本身的美感魅力感染學生,使其在深切感受到音樂魅力的基礎上主動地追求和記憶音樂,改變以往那種被動地以應試的態度去訓練視譜和聽辨音能力的學習狀況;而對於審美意義更爲突出的音樂欣賞與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把審美感知還原到它本該置於的重要地位,使多年沿襲的知識灌輸型、資料堆砌型教學模式,轉變爲在音樂審美意識的統領下,圍繞着音響美感而引發、延伸相關文化知識的教學方式。這樣,通過把廣泛的音樂文化知識和音響的感染力緊密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和愛樂之心,調動他們參與對音樂藝術、音樂歷史進行討論、分析的積極性,從而,在充分的音樂薰陶中,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藝術理解和良好的藝術素質。

音樂的藝術內涵體現在對音樂美的創造、表現以及相應的感知、認識之上,音樂教育因此也就成爲必須貫穿着審美意識的藝術教育形式。高師音樂教育院系的音樂理論課,屬於音樂藝術類課程的重要一環。無疑,音樂審美意識也是這一類課程的核心成分,是這些音樂課程的藝術屬性得以體現的基本前提。所以,在高師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應當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要避免過去那種只講授知識性和技能性內容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突出課程本身的音樂審美本質,挖掘課程中的審美因素,把理論課程置於音樂性感知和藝術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以音樂自身的美感魅力去感染學生,激發其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建立充分的音樂審美意識並獲得較高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不但可以使其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而且也爲其一生熱愛音樂、執着地追求音樂的藝術魅力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