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關於欣賞音樂的作文5篇

音樂4.32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欣賞音樂的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欣賞音樂的作文5篇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1

走進音樂的世界,我隱隱約約聽到一種輕柔但略帶悲傷的歌曲進入我的耳朵。那就是《月光曲》。

在《月光曲》柔弱的音調中,我聽出了貝多芬的悲傷,他一個人獨自在一個小屋裏,面對着雙耳失聰的慘痛事實,彈奏着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在悠揚的歌聲中,不僅帶有悲傷,還有一絲堅強和失落。

在優美的音符中,我聽出了李清照的婉約與堅強。她在宋王朝腐的敗的危急時刻,對苟安的南宋統治者發出“汝爲誤國賊,我爲家人破”的怨憤之言。隨後,丈夫去世,她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苦難,但她仍然沒有失去“生當作人傑,死爲鬼雄”的豪心壯志,即使多了一絲憂傷。

我聽出了大文豪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時不捨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與汪倫原本不相識,來此後才萍水相逢,卻一見如故。臨別之際,兩人依依不捨。李白並沒有因此對生活失去希望,在他50多歲時,用出言驚人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抒發自己的憂愁。

我聽出了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他獨自一人背井離鄉,那種寂寞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有誰能感受到?他與貝多芬一樣,一樣的寂寞,一樣的無助。

在《月光曲》悠揚的音調中,我感悟到了什麼是堅強,什麼是不屈。正如作者貝多芬一樣,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作出震撼人心的一個個音符,這是一種何等的精神?

在寂寞人靜的時候,點着微弱的燈光,聽着《月光曲》再伴着香濃的咖啡,那是一種何等的意境。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2

什麼是音樂欣賞?對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音樂欣賞就是音樂。確實,聽就是欣賞的俗稱,一般人都是這樣用的。我們常說:"去聽音樂會,""請你聽聽這段音樂",卻很少有人文縐縐地說:"去欣賞音樂會,"和"請你欣賞這段音樂。""聽"在這裏和"欣賞"是同義詞,面且用得更爲普遍。 不過,嚴格地說,欣賞和聽還是有差別。欣賞,是從審美的角度去聽音樂,而不是隨隨便便地聽。要求有所不同。 音樂欣賞,說得清楚些,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去感覺音樂,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和認識的滿足。它是音樂作品與表演的最後的歸宿。

無論是音樂創作或表演,歸根到底,都是爲了供人們欣賞的,如果沒有音樂欣賞這個環節,它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產意義。一位美國音樂學家默賽爾說得好:"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可見無論是哪個時代,也無論是哪種傾向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們的藝術創造活動,不管是有意識的或是下意的,都是圍繞着音樂欣賞這個中心環節來進行。有一些現代派的音樂家喜歡談什麼"超前意識",似乎他們的音樂不受羣衆歡迎不要緊,將來總有一天羣衆會理解它。其實這種觀點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被欣賞者儘快理解的。

就連十二音體系的創始人勳伯格也說:"用十二音寫作,僅僅是爲了便於理解,別無其它目的。 話說回來,做一個稱職的音樂欣賞者也不是很容易,這裏面的學問也真不少。首先,他必須具備理解音樂的知識和能力,也說是說,他必須善於掌握音樂這個審美客體,懂得它是怎樣構成的,構成音樂的要素是什麼,作曲家是怎樣運用這些要素來表現的,演奏家又是怎樣加以再創造的,不同體裁不同流派的音樂各有什麼特色,對於二三百年來歐洲浩如煙海的那許多經典性作品是否熟悉,等等,都是我們掌握音樂時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我們的欣賞能力。

有了這些知識以外,還需要進一步培養欣賞音樂時的審美能力,從審美的角度去聽音樂,進入音樂審美的範疇,這是更高層次的音樂欣賞。 人的審美能力是一種文化的累積,是歷史地形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審美感官及其審美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人們一旦進入了審美的範疇,他和外界社會的關係。這樣,他不僅僅要通過自己的眼睛客觀地理智地來看世界,而且還要帶着感情的眼光來看世界,要動真感情。這個感情的投入,就是審美欣賞的第一個關鍵之點。正所謂"萬水千山總是情",沒有這個情字,人和社會的關係可就冷淡多了、乏味多了,而且也沒有了藝術

審美能力的研究,是對審美主體--欣賞者的研究。這個研究的內容也很多,現代音樂美學特別把目光轉向音樂的接受者,把它提高到音樂創作與表演同等重要的地位。欣賞者在音樂客體影響下所產生的感覺,是欣賞者意識中所產生的心理性的東西,它和音樂作品本身是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東西。音樂欣賞歸根到底是欣賞者主體性的意識活動,在欣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體意識滲入到欣賞對象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着音樂本來的在面貌,體會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對音樂欣賞的主體性與創造的研究,是一個新的美學課題。 最後還要強調指出:音樂欣賞並非僅僅作爲音樂的接受環節面存在,它同時還以反饋的方式給音樂創作和表演以影響,它的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往往能左右作曲家和表演的審美選擇,每一個嚴肅的音樂家都不能不注意傾聽音樂欣賞者的信息反饋,來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藝術創造。我們堅信:格調高尚的音樂能潛移默化,培養出格調高尚的音樂欣賞者。反過來,具有高度審美趣味的高尚的音樂欣賞者同樣可以培育出品格高尚的音樂。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良性循環。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3

當我聽到《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那雄壯的主旋律奏響時,渾身的細胞似乎被激活了,音樂把我帶到惡劣一望無際的俄羅斯白樺林,我彷彿看到了白樺林裏生機盎然的生靈:奔跑的小鹿、自由飛翔的鳥兒……尤其是連續八度的彈奏,那火熱的激情表現了俄羅斯民族粗獷而旺盛的生命力,催人奮進。

當輕快的《鈴兒響叮噹》奏響時,我的眼前出現了一組鏡頭:在冰雪覆蓋的北國,幾輛由馬拉着的雪橇衝破風雪、飛奔向前。雪橇上坐着歡樂的年輕人,他們唱着奔放的歌曲,趕着馬兒,馬兒脖子上的鈴鐺“丁零丁零”響個不停。

當延長、漸弱的高音DO結束全曲時,彷彿雪橇已漸漸遠去,而歌聲仍在風雪中迴盪,讓人回味無窮。《聖母頌》那優雅、舒緩的旋律,自然、流暢,似乎把我帶到了天堂:美麗、溫柔的聖母瑪利亞抱着聖子耶穌,臉上呈現着慈祥、幸福的微笑,聖子耶穌沉睡在母親懷裏,極其安詳。平穩流動的豎琴扣人心絃,委婉動人,全曲營造的純淨、聖潔的氣氛洗滌了我的靈魂。

每一首樂曲都把我帶入不同的境界。音樂豐富了我的童年、少年生活,陶冶了我的靈性,滋養着我成長。感受音樂的同時,我發現了生活的美好!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4

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音樂,是最賦感情的藝術;音樂,是多姿多彩的藝術;音樂,是千變萬化的藝術。

提起音樂,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那一次的音樂鑑賞會。會場上人聲鼎沸,談話中無不流露出人們對音樂的熱愛。會場上充滿音樂的味道——清揚、舒緩。音樂鑑賞會很快開始了。工作人員搬出一臺鋼琴,開始介紹鋼琴悠長的音樂歷程。從鋼琴初涉問世,到進入音樂世家,再到進入尋常百姓家,最後成爲音樂不可割捨的一部分。鋼琴不愧被稱爲“樂器之王”,因爲鋼琴承載了音樂的'精華和奧妙。當時我已經學鋼琴兩年,深入音樂世界的我早已諳熟音樂,卻從未了解鋼琴。

之後是“名師講座”,音樂大師那一番話語,飽含着對音樂的熱愛。大石油一句話讓我十分難忘:“音樂如人,持有自身的情緒。”這“音樂情緒”,或愉悅輕快,或沉重哀傷,或高昂激盪。愉悅輕快的曲子給人以美感,沉重哀傷的旋律讓人低沉,高昂激盪的音調讓人鬥志昂揚。一切的情感,訴說豐富的故事,展現多彩的世界。

欣賞名曲的時候,全場霎時間安靜下來。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5

直到學了音樂好多年後我才清楚,我所學的這些是屬於古典音樂的範疇,當然不可以望文生義的理解爲古代而經典的音樂,而是狹義的古典,特指發端於17-18世紀的歐洲,由我們所熟悉的 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師羣體所創造的那些文明成果。那不是僅僅學幾首名曲,而是從記譜法到音樂理論、音樂作品、教學系統,創作方法、審美原理以及哲學思想一整套的體系。

西方的進步不僅僅是科技和政治,而是全方位的, 就說西方那些音樂大師們吧,也真是能幹,短短二百多年的時間把他們的音樂文明發揮到登峯造極的高度,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山峯讓人無法企及。如果說我們五千年的音樂文化浩如煙海,而西方大師們每個人都是一片深海。我們這些音樂後人掉進這一片片海里除了接受已沒有其他任何選擇的餘地。一些搞民族音樂的總習慣說借鑑西洋什麼手法之類,我總以爲那不過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而已,不是借鑑,而是在西洋音樂體系框架下還能保留多少民族元素的問題。

上大學時王澍老師給我們講西方音樂史,曾經帶領我們“認祖歸宗”,從我們的師承關係逐級追溯,還真能追溯到貝多芬、巴赫等師爺,着實讓我們又新奇又有點自豪。天天與大師同行,時時與大師對話,那真是一段沉迷的時光。

但學府之外音樂界卻熱鬧的多,八十年代伴隨改革開放,人的思想趨於多遠,音樂也日趨多元,流行音樂已經開始已不可阻擋的勢頭而風靡,我們這些人便如衛道者一般還堅持着一份清高與孤傲,對流行音樂抱着一份輕視與排斥。

上大學前我常去山東藝術學院學習單簧管,有一次琴房外面有人大聲唱了一句當時很火的流行歌,頓時很多琴房門口探出一個個腦袋,有一位教聲樂的老教授立刻出來追查,那位唱歌的學生如大逆不道滿臉愧疚,趕緊承認錯誤。大概老師是怕把嗓子唱壞吧,聲樂,也就是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用假聲,而流行歌用真聲是也。

孩子很喜歡音樂我甚感欣慰,以爲我那許多沒有實現的夢有所安放了,我拼命上課,教學生也教孩子,教樂器也教聲樂,家裏便琴聲歌聲不斷,感覺如魚得水漸入佳境。可是逐漸的孩子對所學的這些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反感,再三聲明自己將來不這樣用假聲唱歌,尤其令人沮喪的是她竟說聽着這樣捏着嗓子唱歌就令人噁心。

我是深深驚異於這世事的翻覆,兩代人僅差二十多年,鴻溝竟至於如此深闊。莫非是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時代潮流?思想保守?多年古典音樂的浸潤已使我油鹽不進了嗎?我要重新審視這一切了。

不知道是不是感情的原因,這過程異常的順利,很快我的藝術觀便產生一次極大的轉變。突然發現流行唱法 或通俗唱法(我現在把它叫做自然唱法)不是比美聲唱法更具備藝術的本質嗎?藝術是講究一個“真”字的,但這真卻怎麼能排斥表現手法即聲音的真實呢??藝術是最講究個性的,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但假聲又有多少個性呢?現今不是都在抱怨那些美聲 民族歌手千人一面不分彼此嗎?自然唱法用的是自然的真聲,表達自然的真情,只爲黎民舒心聲,不爲帝王唱讚歌,這不正是最高的藝術境界嗎?美聲不是藝術的全部,無論哪種唱法都只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段而已。

至於孩子,我怎麼會再去勉強她去學不喜歡的美聲呢?人各有夢, 那精美絕倫的美聲咱就捨棄了吧。

標籤: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