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時尚

菜與調味品的搭配技巧

時尚2.24W

色、香、味俱全的菜餚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無窮。而菜餚最重要的“味”卻離不開合理調料的投放,我們看看下面的菜與調味品的搭配技巧,一起閱讀吧!

菜與調味品的搭配技巧
  菜與調味品的搭配技巧

1. 油

1.1油在烹調中的作用:

(1)促使菜品產生特殊的香味;

(2)促使菜餚形成特殊的質地、口感;

(3)促使菜品形成較好的色澤及光亮度;

(4)隔熱保溫;

(5)殺菌消毒。

1.2投油時間:根據各種烹調方法和原料特點選擇。通常烹調宜選擇七八成熱以下的油溫。使用”色拉油”或高級”清潔油”烹調時,五成熱的油溫即爲最佳油溫。

1.3具體投油方法:在中餐菜餚的烹製過程中,油的使用是烹製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炒菜時最好是“熱鍋涼油”,先把鍋燒熱,不要等油冒煙了才放菜,待油溫至八成熱時就將菜入鍋煸炒。也就是說炒菜時油溫一旦超過180℃,油脂就會發生分解或聚合反應,產生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煎、烹、炸200℃以下高溫最好。有時也可以不燒熱鍋,直接將冷油和食物同時炒,如油炸花生米,這樣炸出來的花生米更鬆脆、香酥,避免外焦內生;也有在菜餚加工中途放油的,如用明油勾芡,出鍋前需要邊顛邊往菜餚中淋入些油,起增香提味和保溫作用;而用麻油或炒熟的植物油做涼拌菜就需最後加油了;另外,蔬菜原料焯水時在沸水中加入少量用油,油分子將包裹原料表面,從而使原料更加碧綠光亮。其次,還要注意根據各種烹調方法及原料特點選擇用油。

例如:大豆油不適做長時間高溫加熱的菜,特別不能用來煎炸;花生油和葵花籽油適合不冒油煙的炒菜和燉煮菜,不適煎炸;豬油適蒸、煮、炒、燒,最適合用來煮綠葉菜的湯,不適用於涼拌和炸食:調和油蒸、煮、炒都可以,最適合用於炒菜:芝麻油適涼拌菜或菜餚烹調完成後用來提香。

1.4投油量:煸、炒、煎、烙、塌等用小油量;原料滑油用中油量;加熱炸制用大油量。

烹調用油的操作要領:準確控制火候,確保成菜效果;科學用油,確保人體健康。

溫馨提醒:

(1)用油量最好控制在每人每天25~30 g之間,25 g相當家單常用的白瓷勺兩勺左右;

(2)最好不同種類的油輪換吃;

(3)熱油鍋中加入少量的食鹽爆一下鍋。這樣可使黃麴黴毒素立遭破壞,同時能使食鹽中可能存在的不衛生因素被消除。還可以防止熱油炸鍋外濺:

(4)油一般儲存自10℃時,保存2個月左右,在-2℃時可保存10個月左右。

2.糖

2.1糖在烹調中的作用:去膩除臭,減少和抑制菜餚中原料的苦、澀味,緩和辣味,還可以調和口味,增進菜餚色澤的美觀,供給人體豐富的熱量。除了可起調味作用外,還具有轉色、粘接、拔絲、增光、防腐等作用。

2.2投糖時間:烹調時用糖,通常都是等到即將起鍋前才加入。等到約五分熟的時候,再依次放鹽、醬油。對於需要使糖味進入原料的內部烹調(如紅燒肉),必要時可將需加的糖分成兩次,即早期先加入相對少量的糖,使之溶解在較稀的滷汁裏,滲透到原料中去。待到原料烹熟即將起鍋時,再將另一部分(相對較多的部分)糖加入,此時收汁後,菜色油亮、觀感甚佳。

2.3具體投糖方法:一般烹調中先糖後鹽,如先加鹽,鹽有脫水作用,並使原料蛋白質凝固,這樣糖的甜味就難吸進去。用糖時,通常都是等到即將起鍋前才加入,經翻炒,糖溶盡、滷收幹後即可起鍋。如果加糖過早,經受熱溶化後會成爲粘稠的濃汁包裹在原料表面,妨礙其他調味劑的滲入,並且加糖後,滷汁將很快變稠收幹,此時可能原料尚未烹熟,而稠汁引起粘鍋糊底,產生焦糊味。

因此,過早下糖是不足取的,尤其在急火炒菜時更是如此。就食糖本身而言,有紅糖、白糖和冰糖三類,其中冰糖的純度最高,因而甜味純正,最能出味增色。製作湯羹之類甜食(如銀耳羹、蓮子湯等)時,冰糖更顯風采。紅糖與白糖相比,並無絕對的質量優劣之分。雖然紅糖未經精製,所含雜質較多,但紅糖不僅本身帶色,利於糖色的顯現,而且紅糖多帶有十分明顯的甜香味,用於製作各類麪食的糖餡時,更顯色香味兼備的優點。

當然,在烹製各類本色炒菜(如炒雞丁、肉絲苦瓜等)時,紅糖是不適宜的。製作調色劑時白糖入鍋,少量油,熬至呈醬油色時,加入3倍的水,熬至糖塊溶化後,即成糖色。糖色廣泛用於滷菜、紅燒類菜餚的調色等。製作糖醋菜餚,可產生一種類似水果的酸甜味,十分開胃可口,如糖醋魚、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糖醋茄子等等。

2.4投糖量:首先須服從於各地習慣。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素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江南尤其是蘇州無錫一帶的居民,在家常烹製菜餚時,無論葷素,總愛往裏面加糖,而北方的居民則很少在日常菜的烹製中加糖。因此,用糖時須考慮到食者的飲食習慣、菜的特點。

貼心提醒:

(1)白糖最好不要生吃,食用前應該進行加熱處理(一般加熱到70℃左右保持3 min就可以了)。

(2)糖可產生較高熱量,肥胖的人,糖尿病患者烹調中宜少用或不用;

(3)糖醋合用時兩者配比以2∶1爲宜,即糖二份醋一份。

3.料酒

3.1料酒在烹調中的作用:提香提鮮,去膩解腥。

3.2投酒時間:料酒通常總是早於其他調味品加入的,並掌握在火猛鍋熱之際,在加入料酒同時揭蓋翻炒,以助酒氣蒸發。最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在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

3.3具體投酒方法:在烹製雞鴨魚肉等葷菜時,料酒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調味品。烹調中使用料酒的目的,在於爲原料去腥、解膩、除膛、增香。而作料酒使用的種類又較多,除最常用的黃酒又稱“料酒”、“陳酒”外,白酒、啤酒等,都可充當料酒使用。由於各種酒中,惟獨黃酒的酒精濃度適宜、香氣濃、味醇和,在烹調中,能與菜餚原料有機地結合、不突出自己的氣味,故而黃酒一直是作料酒使用的首選酒種。相比之下,啤酒過淡、作用過弱。白酒則酒精度過大不易揮發,因此清淡的菜適合放酒精含量低的酒,味濃的菜適合放酒精含量高的酒。烹製不同菜餚時,具體的加酒時機並不完全一樣。例如:烹製紅燒魚時,須在魚塊煎炸過後開始燒時,即加入料酒;炒蝦仁時,蝦仁一經熠熟就要放酒;炒肉片、炒肉絲時,須在肉片(肉絲)即將煸炒剛畢時加酒;炒菜、爆菜、燒菜,酒一噴入應爆出響聲並隨之冒出一股水氣,這是用酒最佳時機;燉制雞湯、魚湯或蹄膀湯等須久燉久煮的湯類葷食時,則必須在湯水沸後改用小火燉煨時加入。

對一些新鮮度較差的原料如魚、肉等,可在烹調前加料酒浸拌,這是因爲料酒具有很強的滲透性,能迅速滲入原料內部與原料中的三甲基胺結合,經加熱與乙醇一起溢出,達到除腥,除異味作用;清蒸魚和烹煮肉類等菜餚,這些菜餚先加酒,經加熱後可與溶解後的脂肪產生酯化反應,使菜餚溢出濃郁香味,增加菜的複合味和鮮味,可使肥肉焦香爽口,肥而不膩;一些急火快炒的菜餚,由於溫度高,乙醇在高溫下易揮發,加料酒的時間應在起鍋前爲宜。

3.4投酒的量:用酒做調味品在量上沒有嚴格規定,一般每500 g肉加10 g左右酒就可以了。炒菜中(一盆菜量),料酒3 g左右(甚至幾滴)已足夠(應保證其能充分蒸發);燉湯也不宜加酒過多,通常1~2匙即可,以不留下酒氣爲度。總之,腥味越重的原料,下酒越早、用酒量也越多。

貼心提醒:

(1)上漿掛糊時,用酒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2)用酒忌溢和忌多:

(3)不是所有帶葷料的菜都必須放酒,如榨菜肉絲湯之類的,湯裏的酒來不及揮發,原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破壞;

(4)醬油中加些白酒可以防黴。

4.鹽

4.1鹽在烹調中的作用:調味和增強風味。用於糖類拌醃涼菜時少加些鹽,可使糖類更鮮美;

4.2放鹽時間:烹調中加鹽的時機可概括爲三大類,即:①先放鹽後烹製;②烹製過程中間加鹽;③烹製後期(菜出鍋前)放鹽。使用不同的油炒菜,放鹽的時間也有區別:用豆油和菜籽油炒菜,爲了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應在菜快熟時加鹽;用花生油炒菜則最好先放鹽,能提高油溫,並減少油中的黃麴黴素(致癌物質);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鹽,以去除葷油中農藥的殘留量,而後再加入另一半鹽。

4.3具體投鹽方法:主料投入後,先放入用鹽總量的1/3,當菜餚即將熟時再把餘下的2/3加入,這樣不僅調好味,且可防止熱油回濺。

當然,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方法投放鹽的時機應該是不同的。例如,烹製香酥雞、鴨,炸制排骨、魚塊,或是清蒸蛙腿、清蒸魚時,均須在烹調之前就投加食鹽,或用精鹽將原料體腔內外擦抹一遍,或預先用鹽水醬油脂漬一下,有助於成品的”入味”;而烹製紅燒肉、紅燒魚之類小塊的葷食菜餚或炒四季豆、炒土豆等素菜時,須在原料煸炒或油煎之後,立即放入食鹽等調味品,旺火燒沸後再以小火慢煮,可促使食鹽充分滲入,使原料的鮮味充分釋出:煨雞(鴨)、蹄膀等大塊原料,需寬湯久燉的菜餚時,應到起鍋前10 min左右再加鹽,否則過早加鹽則原料不易煮爛,並且還會影響原料中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溶出。此外,炒白菜、炒黃瓜之類含水量較大的素菜,也應在起鍋前才'加鹽,否則加鹽過早,使原料中的水分被吸出,結果燒成了”煮菜”,使菜製成後既老又韌,失去了應有的脆嫩。

同樣道理,涼拌黃瓜、涼拌蘿蔔絲之類涼拌菜,也應到進食前再加鹽,以保證菜餚的多汁和脆嫩。製作肉丸、魚丸時,加鹽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製成的魚丸柔嫩多汁。

4.4鹽的用量:

(1)製作湯類菜餚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燉菜餚時一般應控制在1.5%~2%的範圍內(因爲人的感覺最舒服的食鹽溶液的溶度是0.8%~1.2%)。“口重”嗜鹹的人(如北方人),烹調菜餚時可適當多加點鹽,盛夏季節,人體出汗失鹽,烹調菜餚時也可適當多加點鹽。

貼心提醒:

(1)每人每天不超過6 g(1 g食鹽也就是一個牙膏蓋的量),小鍋菜以瓦勺,大鍋菜以炒菜勺來控量:

(2)如烹製需要放糖的菜餚,要先放糖再放鹽,因爲原料中含有水分,先放糖可很快進味,如先加鹽,鹽有脫水作用,並使原料蛋白質凝固,這樣糖的甜味就難吸進去。

5.醋 5.1醋在烹調中的作用:祛羶除腥、解膩增香、壓鹹提鮮、減少辣味,保存維生素,促進鈣、磷、鐵等溶解,提高菜餚的營養價值。

5.2放醋的最佳時間:熱鍋時加醋。

5.3具體投醋方法:酸醋是常用調料之一,其主要品種有黑醋和白醋兩種,具體選用須根據烹成的菜色要求而定,如烹製糖醋黃魚、糖醋排骨時,宜選黑醋:烹製糖醋包菜、炒綠豆芽時,宜用白醋。在烹調過程中,醋的使用時機也有講究。通常熱鍋時加醋,是爲除腥去異味或增加原料中營養物質的析出而用醋;在炒菜放鹽前或烹調中期加醋,是爲使菜餚脆嫩爽口、增加鮮味;在烹調後期放醋,而是爲突出烹成的菜餚中醋的味感,使酸味成爲菜餚的主味。用於腥臭較重的水產品或臟腑類原料,如肚、腸、心等去臊解膩,可以提前用醋浸漬。

如炒土豆絲等菜最好在原料入鍋後加醋,可以保護土豆中的維生素,同時軟化蔬菜:而“糖醋排骨”、“蔥爆羊肉”等最好加兩次,原料入鍋後加可以祛羶、除腥,臨出鍋前再加一次,可以增香、調味。炒菜加醋時,順着鍋邊慢慢將醋倒入,這樣炒出的菜餚味道醇香,十分可口。

5.4具體投醋量: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能根據食者的飲食習慣、菜的特點掌握。

貼心提醒:

(1)料酒與醋分開用,即用料酒時不加醋,而加醋時不用料酒,但如遇到邪味重的原料時,就需要投放料酒和醋兩種調味品。此時應嚴格掌握先烹酒後烹醋的步驟,這是因爲料酒有很高滲透性,先烹酒可滲入原料內部,揮發後將腥臊氣味除去。另外後烹醋是因爲醋受熱後能產生一種香氣,如烹醋過早,香味揮發,菜餚會味酸而澀,風味頓漸。

(2)炒菠菜忌放醋,因爲菠菜中含有草酸,醋中含有多種有機酸,兩者共用會阻礙鈣質的吸收,還會損傷牙齒。

(3)烹飪海蔘,不要加醋,因爲海蔘富含膠原蛋白,加醋會破壞蛋白質分子結構,影響口感。

(4)不太新鮮的魚使用食醋比使用料酒更好,在使用醋時可加些食糖,不僅可防止魚肉酸味太重,且可增加鮮味。

6.醬油

6.1醬油在烹調中的作用:着色、定色、提色。

6.2放醬油的最佳時間:在菜即將出鍋前放醬油。

6.3具體投醬油的方法:醬油不僅是烹調中的常用調味品之一,而且也是烹調中的主要賦(着)色劑,是烹製紅燒等菜餚時所不可缺少。在放醬油的時機選擇上,除小火爆燉等烹調加工外,通常都主張安排在起鍋前加醬油,這樣既利於醬油調味作用的發揮,又可保持醬油的營養價值不被降低。而炒肉片時,爲了使肉鮮嫩,也可將肉片先用澱粉和醬油拌一下再炒,這樣不僅不損失蛋白質,炒出來的肉嫩滑。涼菜可以拌好後再加醬油,更清香可口。

6.4投醬油的量: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能根據菜的特點掌握。一般每份炒菜10~15 g,紅燒50 g左右。

貼心提醒:

(1)蘸食醬油或調拌涼菜時,要加熱後再用,以防所含雜菌危害。

(2)烹製綠色蔬菜應少加或不加醬油,加放醬油或放得多,會使翠綠鮮的色澤變得暗淡黑褐,不僅影響美觀還會掩蓋蔬菜的天然美味。

(3)儘量使用鐵強化醬油,可以預防或控制缺鐵性貧血。

7.味精

7.1味精【包括雞精】在烹調中的作用:增鮮。

7.2投放味精的最佳時間:菜炒好起鍋時加入(味精在70~90℃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

7.3具體投料方法: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不要提前,也不要與原料同時投入或烹調中途加入。涼拌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切不可像撒鹽那樣撒入味精,這樣味精不融化,不顯味,食用後還易引起消化不良症狀。注意不必每天必用,每菜必用。對於雞肉、雞蛋、鴿肉等菜餚及高湯烹製的菜餚,它們本身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不必使用味精。如果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對於海鮮類,如果放味精,那鮮味會蕩然無存了。對雞蛋、糖醋菜類,不宜使用味精。燒茄子也忌投放味精,因爲茄子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元素,本身就具有鮮味,加入味精烹飪會影響口感。

7.4投味精的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 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爲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爲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鹹非鹹,似澀非澀的怪味,起到相反的效果,一般一份菜4 g左右爲宜。

貼心提醒:

(1)每天允許攝取量(食物中原有除外),每千克體質量爲120 mg,及50 kg體質量的人每天允許食用6 g;

(2)不宜與鹼、小蘇打或含有這些物質較多的食物混用;

(3)3個月內的嬰兒食品中不宜使用味精;

(4)雞精比味精更鮮,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

(5)味精18 g相當家裏常用的白瓷勺1勺左右。

8.姜

8.1姜在烹調中的作用:除腥解膩,浸漬返鮮。

8.2放姜的最佳時間:油溫在二三成時爲佳。

8.3具體投姜的方法:在烹調中要視菜餚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用姜。

水產、家禽的內臟和蛋類原料腥、羶異味較濃,烹製時生薑是不可少的'調料。但怎樣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餚增鮮添色。如做“魚圓”時在魚茸中摻加姜蔥汁,再放其他調味品攪拌上勁,擠成魚圓,可收到鮮香滑嫩、色澤潔白的效果;又如“紅燒魚”,應先將薑片投入少量油鍋中煸炒熗鍋,後下魚煎烙兩面,再加清水和各種調味品,魚與姜同燒至熟。這樣用姜不僅煎魚時不粘鍋,且可去羶解腥;而“燒魚湯”加姜的時間卻是:將魚下鍋後煮至其蛋白質開始凝固,肉質收緊的時候效果最佳。如果薑片與魚同下或做熟後撒下姜米,其效果欠佳。

再如“炸雞腿”、“炸豬排”等,烹調時姜與原料不便同時加熱,但這些原料異味難去,就必須在加熱前,用薑片浸漬相當的時間,以消除其異味。浸漬時,同時還需加入適量的料酒、蔥,效果會更好。姜在烹調中用途很大,很有講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來調味,如單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調味,會“喧賓奪主”,影響本味。

8.4具體投姜的量:視菜餚的具體情況、姜的特點合理用姜。

貼心提醒:

(1)生薑熗鍋時,應切爲細末,這樣才易於受熱出味,而切段、片、塊則不易發揮作用,造成原料浪費。

(2)熗鍋時應注意油溫在二三成時爲佳。過低熗不出香味,過高會使姜熗糊變黑,不僅影響成菜外形,也影響口味。

(3)熗鍋要因菜而異,每種菜是否熗鍋應根據其口味和性質而定。宜於熗鍋的原料和菜餚包括海味類、肉類、野味類,特別是臟腑類和鮮度差的原料。

(4)烹調用姜不應選用新姜,老薑的味道更濃香。

9.蔥

9.1蔥在烹調中的作用:緩和寒性,解腥增香。

9.2放蔥的最佳時間:油溫在二三成時煸爲佳。

9.3具體投料方法:蔥是做菜時最常用的一種調味佐料,但用的恰到好處,還是有些不容易的。例如“炒雞蛋”,將少量蔥放油鍋內煸炒之後,倒入調好味的蛋液翻炒幾下出鍋,即可收到鮮香滑嫩的效果;如果把許多蔥直接放入蛋液(大多數人習慣這樣做),再入油鍋內翻炒,其結果不是蛋熟蔥不熟,就是蔥熟蛋過火變老,色彩不明快,味道也欠佳。對於清蒸、燉菜在剛出鍋放入較好。因此,以蔥調味,要視菜餚的具體情況、蔥的品種合理用蔥。例如:水產、家禽、家畜的內臟和蛋類原料腥、羶異味較濃,烹製時蔥是不可少的調料,特別是貝類。豆類製品和根莖類原料,以蔥調味能去除豆腥味、土氣味。單一綠色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就不一定非用蔥調味了。

9.4具體投蔥的量:視菜餚的具體情況、蔥的品種、蔥的特點合理用蔥。

貼心提醒:

(1)熗鍋時應注意油溫在二三成時爲佳。過低熗不出香味,過高會使蔥熗糊變黑,不僅影響成菜外形,也影響口味。(2)熗鍋要因菜而異,每種菜是否熗鍋應根據其口味和性質而定。宜於熗鍋的原料和菜餚包括海味類、肉類、野味類,特別是臟腑類和鮮度差的原料。

10.蒜

10.1蒜頭在烹調中的作用:解腥、增香、提味、消毒、殺菌。

10.2放蒜頭的最佳時間:熗鍋時油溫在二三成時爲佳。

10.3具體投蒜方法:宜先入鍋,留味於油或湯後撈起,菜熟後再適量加入,可使菜餚美觀。烹調雞、鴨、鵝肉時宜多放蒜,使肉更香更好吃。烹調異味大的肉類(如甲魚、海鮮等),一定要放蒜,不僅能降低膽固醇,而且能促進營養吸收。在蒸熟的茄子裏拌入些蒜泥、在炒空心菜梗子時用點蒜末、在炒莧萊時放幾枚蒜瓣、在炒四季豆即將起鍋時加些蒜片,均可極大地增進或改善菜餚的口味。做涼拌菜時拌入些蒜泥,可使香辣味更濃。可見,大蒜在素菜的烹製中,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10.4投蒜的量:視菜餚的具體情況、特點合理用蒜。

貼心提醒:

(1)熗鍋時應該注意油溫在二三成時爲佳。過低熗不出香味,過高,會使蒜熗糊,也影響味:

(2)熗鍋要因菜而異,每種菜是否熗鍋應根據其口味和性質而定:

(3)每天最佳吃蒜2瓣。

11.香料

11.1香料在烹調中的作用:提鮮、去羶。遮臭除腥,添味增香。

11.2放香料的最佳時間:因菜制宜。

11.3具體投香料的方法:烹調所用的香料,通常指桂皮、八角、花椒、小茴香和丁香等天然香料。如原本並無明顯香味的蠶豆,加入八角、桂皮、洋蔥、蒜頭等製成”宮廷蠶豆”時,其香撲鼻、風味獨具,己遠非一般的鹽水煮豆可比。在不同的烹調手法中,香料的使用是不相同的。一般來說,烹製滷菜(如滷豬心、滷豬肝等)時,須用上述各味香料配合,尤其桂皮的用量宜大;烹製紅燒魚、肉,尤其是腥味濃、原料不夠新鮮的葷菜時,須加大料調味。此外,在醃製雞鴨魚肉等葷食原料時,花椒大料也是不可缺少。香料用於素菜的烹製時,其添味增香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尤其是花椒。例如,在熱油中用花椒熗鍋,待花椒出香焦黑後撈出棄去,以此熬成的花椒油炒包菜、炒土豆絲等,烹製的菜餚香味四溢、沁人心肺。若用此花椒油加兌鮮醬油,配成複合調味汁,則既可用於涼拌菜,還可用於夏季拌涼拌麪,香氣、口味均佳。

11.4放香料的量:視菜餚的具體情況、特點合理使用。滷菜時,桂皮的用量爲其他香料用量的3倍。

貼心提醒:

(1)香料不同於蔥薑蒜,若投入量過大,則容易使烹成的菜餚顯現一股藥味。

(2)香料間搭配比例不當時,也會影響最終的複合香味效果。

(3)在使用花椒、茴香之類小顆粒香科調味時,宜用清潔紗布袋將其包裝後下鍋,這樣既可避免香料本身入口,也可便於撇除湯麪上的浮沫。遇香料氣味過濃時,還可隨時將其取出。

(4)香料久煮,苦澀味就會溶出、從而使菜餚變味,所以,使用香料調味,口味適中即將其取出。

標籤:調味品 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