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其他6.88K

散文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隨着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接下來由小編爲大家整理出關於朱自清散文集摘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1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裏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細雨如牛毛,揚州稱爲毛雨。

這是在花園裏。羣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有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着芳春的銷歇麼?是感着芳春的睏倦麼?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裏沒了?鬱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溼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裏,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爲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朱自清散文集2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散文集3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着,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裏面,嫩而滑,彷彿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薰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着“洋燈”,也還是陰暗。圍着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着臉,覷着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裏。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鍋,等着那熱氣,等着熱氣裏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裏坐小划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隻划子。有點風,月光照着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檔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擡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伕問要不要上淨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裏,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唸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着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裏收特稅了,以後便沒有消息。

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裏。只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裏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裏的風聲,跟天上一隻兩隻的鳥影。夏末到那裏,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並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着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爲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只在家裏坐着。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着。外邊雖老是冬天,家裏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着,並排地挨着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裏出來,滿自在。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朱自清散文集4

正義是在我們的心裏!從明哲的教訓和見聞的意義中,我們不是得着大批的正義麼?但白白的擱在心裏,誰也不去取用,卻至少是可惜的事。兩石白米堆在屋裏,總要吃它乾淨,兩箱衣服堆在屋裏,總要輪流穿換,一大堆正義卻扔在一旁,滿不理會,我們真大方,真捨得!看來正義這東西也真賤,竟抵不上白米的一個尖兒,衣服的一個扣兒。——爽性用它不着,倒也罷了,誰都又裝出一副發急的樣子,張張皇皇的尋覓着。這個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我的聰明的同伴呀,我真想不通了!

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只見過它的彎曲的影兒——在“自我”的脣邊,在“威權”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後。

正義可以做幌子,一個漂亮的幌子,所以誰都願意念着它的名字。“我是正經人,我要做正經事”,誰都向他的同伴這樣隱隱的自詡着。但是除了用以“自詡”之外,正義對於他還有什麼作用呢?他獨自一個時,在生人中間時,早忘了它的名字,而去創造“自己的正義”了!他所給予正義的,只是讓它的影兒在他的脣邊閃爍一番而已。但是,這畢竟不算十分孤負正義,比那憑着正義的名字以行罪惡的,還勝一籌。可怕的正是這種假名行惡的人。他嘴裏唱着正義的名字,手裏卻滿滿的握着罪惡;他將這些罪惡送給社會,粘上金碧輝煌的正義的籤條送了去。社會憑着他所唱的名字和所粘的籤條,欣然受了這份禮;就是明知道是罪惡,也還是欣然受了這份禮!易卜生“社會棟樑”一齣戲,就是這種情形。這種人的脣邊,雖更頻繁的閃爍着正義的彎曲的影兒,但是深藏在他們心底的正義,只怕早已黴了,爛了,且將毀滅了。在這些人裏,我見不着正義!

在親子之間,師傅學徒之間,軍官兵士之間,上司屬僚之間,似乎有正義可見了,但是也不然。卑幼大抵順從他們長上的,長上要施行正義於他們,他們誠然是不“能”違抗的——甚至“父教子死,子不得不死”一類話也說出來了。他們發見有形的撲鞭和無形的賞罰在長上們的背後,怎敢去違抗呢?長上們憑着威權的名字施行正義,他們怎敢不遵呢?但是你私下問他們,“信麼?服麼?”他們必搖搖他們的頭,甚至還奮起他們的雙拳呢!這正是因爲長上們不憑着正義的名字而施行正義的緣故了。這種正義只能由長上行於卑幼,卑幼是不能行於長上的,所以是偏頗的;這種正義只能施於卑幼,而不能施於他人,所以是破碎的;這種正義受着威權的鼓弄,有時不免要擴大到它的應有的輪廓之外,那時它又是肥大的。這些仍舊只是正義的彎曲的影兒。不憑着正義的名字而施行正義,我在這等人裏,仍舊見不着它!

在沒有威權的地方,正義的影兒更彎曲了。名位與金錢的面前,正義只剩淡如水的微痕了。你瞧現在一班大人先生見了所謂督軍等人的勁兒!他們未必願意如此的,但是一當了面,估量着對手的名位,就不免心裏一軟,自然要給他一些面子——於是不知不覺的就敷衍起來了。至於平常的人,偶然見了所謂名流,也不免要吃一驚,那時就是心裏有一百二十個不以爲然,也只好姑且放下,另做出一番“足恭”的樣子,以表傾慕之誠。所以一班達官通人,差不多是正義的化外之民,他們所做的都是合於正義的,乃至他們所做的就是正義了!——在他們實在無所謂正義與否了。呀!這樣,正義豈不已經淪亡了?卻又不然。須知我只說“面前”是無正義的,“背後”的正義卻幸而還保留着。社會的維持,大部分或者就靠着這背後的正義罷。但是背後的正義,力量究竟是有限的,因爲隔開一層,不由的就單弱了。一個爲富不仁的人,背後雖然免不了人們的指謫,面前卻只有恭敬。一個華服翩翩的人,犯了違警律,就是警察也要讓他五分。這就是我們的正義了!我們的正義百分之九十九是在背後的,而在極親近的人間,有時連這個背後的正義也沒有!因爲太親近了,什麼也可以原諒了,什麼也可以馬虎了,正義就任怎麼彎曲也可以了。背後的正義只有存生疏的人們間。生疏的人們間,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自然可以用上正義這個幌子。至於一定要到背後才叫出正義來,那全是爲了情面的緣故。情面的根柢大概也是一種同情,一種廉價的同情。現在的人們只喜歡廉價的東西,在正義與情面兩者中,就儘先取了情面,而將正義放在背後。在極親近的人間,情面的優先權到了最大限度,正義就幾乎等於零,就是在背後也沒有了。背後的正義雖也有相當的力量,但是比起面前的正義就大大的不同,啓發與戒懼的功能都如攙了水的薄薄的牛乳似的——於是仍舊只算是一個彎曲的影兒。在這些人裏,我更見不着正義!

人間的正義究竟是在哪裏呢?滿藏在我們心裏!爲什麼不取出來呢?它沒有優先權!在我們心裏,第一個尖兒是自私,其餘就是威權,勢力,親疏,情面等等;等到這些角色一一演畢,才輪得到我們可憐的正義。你想,時候已經晚了,它還有出臺的機會麼?沒有!所以你要正義出臺,你就得排除一切,讓它做第一個尖兒。你得憑着它自己的名字叫它出臺。你還得抖擻精神,準備一副好身手,因爲它是初出臺的角兒,搗亂的人必多,你得準備着打——不打不成相識呀!打得站住了腳攜住了手,那時我們就能從容的瞻仰正義的面目了。

  朱自清散文集5

夢,人人都熟悉,卻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由古至今困擾了許多人,然而她始終蒙着厚厚的面紗,任由人們努力地把它一層層撥開,卻怎麼也見不到。

我們的祖先一度認爲“至人無夢”,“至人”既聖人,聖人沒有妄念,也就不會做夢了;而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曾說:“好人做夢,壞人做惡。”難道聖賢愚魯,好人壞人,真的有做夢與不做夢的區別嗎?

再看看現在的人是怎麼說的:“入睡時做夢,對於所有的人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些人習慣於醒時做夢。”

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夢:或多,或少,或美夢,或噩夢。只是正常與不正常的問題,到底正常的人多還是不正常的人多呢?我想也許不正常的人多吧!因爲自己也時常醒着做夢,老是愛幻想,幻想着自己能如何如何,怎樣怎樣……有時自己也不免笑話自己,應該已過了幻想的年齡啊!天知道怎麼還如此的幼稚!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於是乎,就在晚上做着各種怪異的夢。經常夢見自己張開雙臂在天空中飛翔,飛過高山飛過大海,而且輕功也了得,一躍就能躍上房頂,一切盡在自己的腳下。不過不是每次都能飛的高飛的遠的,也不是想飛多高就能飛多高,有時候夢裏只能飛到一定的高度,再往上就很難了。

於是,專門查了關於解夢的書籍,據夢學大師的分析:飛翔的主體所顯示的是關於“高高在上”時的情況,或“青雲直上”時的情況,或“不斷提高”的情況。但由於飛離了地面,有時候也表示的是不“腳踏實地”,或是“好高騖遠”的表現。甚至,有時候飛翔只是逃避,逃入幻想的表現。夢裏飛不高的原因意思就是你可以有所成就,但是你的成就是有限度的。或者說,你的水平高度是有限的。

聯繫和分析一下自己所做的夢,不得不說這樣的解析有一定的準確性,有時飛翔不是出於能力和成就,而是出於一種逃避現實的願望,這種飛翔夢往往帶着緊張焦慮的情緒而不是快樂的情緒。

總算明白了爲什麼老是做飛翔的夢,原來如此!是因爲自己喜歡做白日夢的緣故,真的有道理!

  朱自清散文集6

買書也是我的嗜好,和抽菸一樣。但這兩件事我其實都不在行,尤其是買書。在北平這地方,像我那樣買,像我買的那些書,說出來真寒塵死人;不過本文所要說的既非訣竅,也算不得經驗,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來也無妨的。

在家鄉中學時候,家裏每月給零用一元。大部分都報效了一家廣益書局,取回些雜誌及新書。那老闆姓張,有點兒抽肩膀,老是捧着水菸袋;可是人好,我們不覺得他有市儈氣。他肯給我們這班孩子記帳。每到節下,我總欠他一元多錢。他催得並不怎麼緊;向家裏商量商量,先還個一元也就成了。那時候最愛讀的一本《佛學易解》(賈豐臻著,中華書局印行)就是從張手裏買的。那時候不買舊書,因爲家裏有。只有一回,不知哪兒來檢《文心雕龍》的名字,急着想看,便去舊書鋪訪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廣州套版的,要一元錢,買不起;後來另買到一部,書品也還好,紙墨差些,卻只花了小洋三角。這部書還在,兩三年前給換上了磁青紙的皮兒,卻顯得配不上。

到北平來上學入了哲學系,還是喜歡找佛學書看。那時候佛經流通處在西城臥佛寺街鷲峯寺。在街口下了車,一直走,快到城根兒了,纔看見那個寺。那是個陰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個人。到寺裏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這股傻勁兒回味起來頗有意思;正像那回從天壇出來,挨着城根,獨自個兒,探險似地穿過許多沒人走的鹼地去訪陶然亭一樣。在畢業的那年,到琉璃廠華洋書莊去,看見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並不容易找。想來想去,只好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貓皮)水獺領大氅親手拿着,走到後門一家當鋪裏去,說當十四元錢。櫃上人似乎沒有什麼留難就答應了。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樣,領子小而毛雜——原是用了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的。父親給做這件衣服,可很費了點張羅。拿去當的時候,也躊躇了一下,卻終於捨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將來準贖出來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贖出來,這是直到現在翻那本字典時常引爲遺憾的。

重來北平之後,有一年忽然想蒐集一些杜詩。一家小書鋪叫文雅堂的給找了不少,都不算貴;那夥計是個麻子,一臉笑,是鋪子裏少掌櫃的。鋪子靠他父親支持,並沒有什麼好書,去年他父親死了,他本人不大內行,讓夥計吃了,現在長遠不來了,他不知怎麼樣。說起杜詩,有一回,一家書鋪送來高麗本《杜律分韻》,兩本書,索價三百元。書極不相干而索價如此之高,荒謬之至,況且書面上原購者明明寫着“以銀二兩得之”。第二天另一家送來一樣的書,只要二元錢,我立刻買下。北平的書價,離奇有如此者。

舊曆正月裏廠甸的書攤值得看;有些人天天巡禮去。我住的遠,每年只去一個下午——上午攤兒少。土地祠內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來往。也買過些零碎東西;其中有一本是《倫敦竹枝詞》,花了三毛錢。買來以後,恰好《論語》要稿子,選抄了些寄去,加上一點說明,居然得着五元稿費。這是僅有的一次,買的書賺了錢。

在倫敦的時候,從寓所出來,走過近旁小街。有一家小書店門口擺着一架舊書。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見一本《牛津書話選》,燙花布面,裝訂不馬虎,四百多面,本子也不小,準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時閤中國一元三毛錢,比東安市場舊洋書還賤些。這選本節錄許多名家詩文,說到書的各方面的;性質有點像葉德輝氏《書林清話》,但不像《清話》有系統;他們旨趣原是兩樣的。因爲買這本書,結識了那掌櫃的;他以後給我找了不少便宜的舊書。有一種書,他找不到舊的;便和我說,他們批購新書按七五扣,他願意少賺一扣,按九扣賣給我。我沒有要他這麼辦,但是很感謝他的好意。

  朱自清散文集7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春天的腳步近。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眼。山朗潤起來,水長起來,太陽的臉紅起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一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一軟一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裏帶着甜味,閉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一摸一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一溼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一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一毛一,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還有地裏工作的農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

天上風箏漸漸多,地上孩子也多。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着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散文集8

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丟了一個親人是一件不可彌補的損失外,別的一切,感謝——照例應該說感謝上蒼或上帝,但現在都不知應該說誰好了,只好姑且從闕吧——總算平平安安過去了。這三年半是中國多事的時候,但是我始終沒離開北平一步,也總算是幸福了,雖然我只想到了個人。

在我,也許可以說在我們這一些人吧,北平實在是意想中中國唯一的'好地方。幾年前周啓明先生就寫過,北平是中國最好的居住的地方,孫春臺先生也有《北平乎》一文,稱頌北平的好處:這幾年時代是大變了,但是我的意見還是和他們一樣。一個地方的好處,也和一個人一件東西的相同,平時不大覺得,到離開或丟失時,便一樁樁一件件分明起來了。我現在來說幾句北平的好話,在你們北平住着的,或者覺得可笑,說我多此一舉吧?

北平第一好在大。從宮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樹柳樹下的道路。一個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來,說他的感想:“那樣天井我受不了!”其實南方許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氣兒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至於樹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有人從飛機上看,說北平只是一片綠。一個人到北平來住,不知不覺中眼光會寬起來,心胸就會廣起來;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養大,便是爲此。北平之所以大,因爲它做了幾百年的首都;它的懷抱裏擁有各地各國的人,各色各樣的人,更因爲這些人合力創造或輸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雜處的都會,但它僅有工商業,我們便只覺得繁囂,惡濁了。上海人有的是聰明,狡猾;但寬大是他們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我們都知道北平書多。但是書以外,好東西還多着。如書畫,銅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豐富,私人蒐集,也各有專長;而內閣大庫檔案,是極珍貴的近代史料,也是盡人皆知的。中國歷史,語言,文學,美術的文物薈萃於北平;這幾項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這裏。北平的深,在最近的將來,是還不可測的。胡適之先生說過,北平的圖書館有這麼多,上海卻只有一個,還不是公立的。這也是北平上海重要的不同。

北平第三好在閒。假如上海可說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北平的一切總有一種悠然不迫的味兒。即如電車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風馳電掣,有許多人上下車都是跳的。北平的車子在寬闊的路上走着,似乎一點也不忙。晚九點以後,確是走得快起來了;但車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幾個人,像是乘汽車兜風一般,也還是一點不覺忙的——有時從東長安街槐林旁馳過,茂樹疏燈相掩映着,還有些飄飄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閒人其實也很少,但大家骨子裏總有些閒味兒。我也喜歡近代的忙,對於中古的閒卻似乎更親近些。但這也許就因爲待在北平大久的緣故吧。

寫到這裏看看,覺得自己似乎將時代忘記了。我所稱讚的似乎只是封建的遺存,是“布爾”或小“布爾”的玩意兒;而現在據說非“普羅”起來不可,這可有點兒爲難。我實在愛北平,我所愛的北平是如上面說的。我沒有或不能“獲得”“普羅”的“意識形態”,我也不能“克服”我自己;結果怕只該不說話或不說真話。不說話本來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說話大約在現在也還不能就算罪過吧;至於撒謊,則我可以宛轉地說,“我還沒有那種藝術”,或乾脆地說,“我還沒有那種勇氣!”好在我這通信是寫給一些朋友的,讓他們看我的真話,大約是還不要緊的。

我現在是一個人在北平,這回是回到老家去。但我一點不覺着是回家,一切都像出門作客似的。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沒有走就想着回來;預定去五個禮拜,但想着南方的天井,潮溼,和蚊子,也許一個月就回來了。說到潮溼,我在動身這一天,卻有些恨北平。每年夏季,北平照例是要有幾回大雨的,往往連下幾天不止。前些日子在一個宴會裏,有人問我到什麼地方避暑去;我回答說要到上海去;他知道上海不是避暑的地方。我卻知道他是需要避暑的,就問,是北戴河麼?他答應了之後,說:北平太熱了,而且照例的雨快要來了,沒有意思!我當時大約說了“是”,但實在並不知道北平夏天的雨究竟怎樣沒有意思!我去年曾坐在一間大屋中看玻璃簾外的夏雨,又走到廊下看院中的流水,覺得也還有些意思的。但這回卻苦壞了我。不先不後,今夏的雨期恰在我動身這天早晨起頭!那種滂沱不止的雨,對於坐在大屋中的我也許不壞,但對於正要開始已生疏了的旅行生活的我,卻未免是一種虐政了。我這樣從西郊淋進了北平城,在恨恨中睡了一覺。醒來時雨到住了,我便帶着這些陰鬱的心情搭早車上天津來了。

七月十日,天津丸中。

某君南去時,我請他寫點通信來,現在以付此“草”,希望“源源”而來。他趕大暑中往江南去,將以受了熱而怪張怪李,卻難說。此文對於北平,雖懷戀的成分多,頗有相當的平允的。惟末段引需要避暑的某君的話,咒詛北平的雨,卻未必盡然。我以爲不如咒詛香爐灰式的道路。

七月十九日平記。

  朱自清散文集9

有自己纔有別人,也有別人才有自己。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許多人不能行這個道理。本來自己以外都是別人,可是有相干的,有不相干的。可以說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干的別人,其餘的是不相干的別人。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家族親友;不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社會國家。自己也許願意只顧自己,但是自己和別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別人就無所謂自己,所以他得顧到家族親友,而社會國家更要他顧到那些不相干的別人。所以“自了漢”不是好漢,“自顧自”不是好話,“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死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所以孔子之道只是個忠恕:忠是己之所欲,以施於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件事的兩面,所以說“一以貫之”。孔子之道,只是教人爲別人着想。

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爲別人着想也有個層次。家族第一,親戚第二,朋友第三,不相干的別人挨邊兒。幾千年來顧家族是義務,顧別人多多少少只是義氣;義務是分內,義氣是分外。可是義務似乎太重了,別人壓住了自己。這纔來了五四時代。這是個自我解放的時代,個人從家族的壓迫下掙出來,開始獨立在社會上。於是乎自己第一,高於一切,對於別人,幾乎什麼義務也沒有了似的。可是又都要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甚至於改造世界,說這些是自己的責任。雖然是責任,卻是無限的責任,愛盡不盡,愛盡多少盡多少;反正社會國家世界都可以只是些抽象名詞,不像一家老小在張着嘴等着你。所以自己顧自己,在實際上第一,兼顧社會國家世界,在名義上第一。這算是義務。顧到別人,無論相干的不相干的,都只是義氣,而且是客氣。這些解放了的,以及生得晚沒有趕上那種壓迫的人,既然自己高於一切,別人自當不在眼下,而居然顧到別人,自當算是客氣。其實在這些天子驕子各自的眼裏,別人都似乎爲自己活着,都得來供養自己纔是道理。“我愛我”成爲風氣,處處爲自己着想,說是“真”;爲別人着想倒說是“假”,是“虛僞”。可是這兒“假”倒有些可愛,“真”倒有些可怕似的。

爲別人着想其實也只是從自己推到別人,或將自己當作別人,和爲自己着想並無根本的差異。不過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確需要相當的勉強,不像“我愛我”那樣出於自然。所謂“假”和“真”大概是這種意思。這種“真”未必就好,這種“假”也未必就是不好。讀小說看戲,往往會爲書中人戲中人捏一把汗,掉眼淚,所謂替古人擔憂。這也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可是因爲人和地只在書中戲中,並非實有,沒有利害可計較,失去相干的和不相干的那分別,所以“推”“設”起來,也覺自然而然。作小說的演戲的就不能如此,得觀察,揣摩,體貼別人的口氣,身份,心理,才能達到“逼真”的地步。特別是演戲,若不能忘記自己,那非糟不可。這個得勉強自己,訓練自己;訓練越好,越“逼真”,越美,越能感染讀者和觀衆。如果“真”是“自然”,小說的讀者,戲劇的觀衆那樣爲別人着想,似乎不能說是“假”。小說的作者,戲劇的演員的觀察,揣摩,體貼,似乎“假”,可是他們能以達到“逼真”的地步,所求的還是“真”。在文藝裏爲別人着想是“真”,在實生活裏卻說是“假”,“虛僞”,似乎是利害的計較使然;利害的計較是骨子,“真”,“假”,“虛僞”只是好看的門面罷了。計較利害過了分,真是像法朗士說的“關閉在自己的牢獄裏”;老那麼關閉着,非死不可。這些人幸而還能讀小說看戲,該仔細吟味,從那裏學習學習怎樣爲別人着想。

五四以來,集團生活發展。這個那個集團和家族一樣是具體的,不像社會國家有時可以只是些抽象名詞。集團生活將原不相干的別人變成相干的別人,要求你也訓練你顧到別人,至少是那廣大的相干的別人。集團的約束力似乎一直在增強中,自己不得不爲別人着想。那自己第一,自己高於一切的信念似乎漸漸低下頭去了。可是來了抗戰的大時代。抗戰的力量無疑的出於二十年來集團生活的發展。可是抗戰以來,集團生活發展的太快了,這兒那兒不免有多少還不能夠得着均衡的地方。個人就又出了頭,自己就又可以高於一切;現在卻不說什麼“真”和“假”了,只憑着神聖的抗戰的名字做那些自私自利的事,名義上是顧別人,實際上只顧自己。自己高於一切,自己的集團或機關也就高於一切;自己肥,自己機關肥,別人瘦,別人機關瘦,樂自己的,管不着!——瘦癟了,餓死了,活該!相信最後的勝利到來的時候,別人總會壓下那些猖獗的卑污的自己的。這些年自己實在太猖獗了,總盼望壓下它的頭去。自然,一個勁兒顧別人也不一定好。仗義忘身,急人之急,確是英雄好漢,但是難得見。常見的不是敷衍妥協的鄉愿,就是卑屈甚至諂媚的可憐蟲,這些人只是將自己丟進了垃圾堆裏!可是,有人說得好,人生是個比例問題。目下自己正在張牙舞爪的,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來多想想別人罷!

  朱自清散文集10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岩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擡起頭,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兒裏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着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着;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着;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衝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着了。那濺着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着。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裏,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着。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着有些遠呢!這平鋪着,厚積着的綠,着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⑺着,像少婦拖着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着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着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裏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爲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爲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撫摩着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