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數學《植樹問題》評課稿

其他1.74W

國小數學《植樹問題》評課稿1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啓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國小數學《植樹問題》評課稿

1、開課的導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裏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裏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爲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爲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國小數學《植樹問題》評課稿2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爲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孫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孫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後教---展示反饋三個模塊爲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孫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遊戲,這個遊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在遊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爲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遊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孫老師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後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並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孫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3、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後,爲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係,孫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孫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昇華,逐步提高。

4、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係。例題結束後,孫老師緊接着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孫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侷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後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5、注重逆向思維的啓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孫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裏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孫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摺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着內在的本質的聯繫,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孫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國小數學《植樹問題》評課稿3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爲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對呂老師呂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我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先來說說這節課的亮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這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是學生在一節課中學習的方向,呂老師詳盡、明確地表明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尋找手指上的數學信息,引出間隔數的概念,通過植樹問題尋找其規律,然後欣賞有類似的現象的圖片,從而培養學生髮現美創造美的情操,最後運用所學的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標中“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三、例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上的例題是“在100米長的路一側每隔5米栽樹”。讓學生理解並算出這麼長的公路一側能植幾棵樹?比較抽象,特別是特困生就會沒興趣。在這裏呂老師先把100的小路改爲20米的小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就能找出答案,讓學生知道用線段圖的方法,也是一種數學解題方法。然後引導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規律來計算結果。最後把這種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到解決其它植樹問題上來。這種先降低例題難度,然後在練習中提高難度的動態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我想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對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很有指導意義。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我認爲學習植樹問題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即給出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情境,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再應用數學模型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發現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呂老師的教學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數學問題引入,再分別探究三種植樹情況,最後應用所得規律解決問題。

在第一種兩端都種的種植情況展示後,呂老師設計了自行設計其他情況下的植樹方案,完成表格1的環節,在這裏有的學生出現的疑惑,他們不理解老師的要求,我想在這裏可以明確說明其他情況就是同樣的米數,不同的間隔數,或者不同米數不同間隔數。在這裏我有另外一個思考,在這個環節之前師生已經列出了求棵樹可以用總長除以間隔長度的這樣的式子,而這是屬於我們的猜想,接下來這一環節應該是要驗證並明確規律。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已經把這一結論當作是正確的,是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學習過奧數,在這之前可能已經掌握,而未接觸過這一學習內容的學生,對於這樣的結論還是將信將疑的,他們需要通過其他的例子來驗證這一結果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