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各類經濟學名詞理論

其他2.3W

1、古典企業理論

各類經濟學名詞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們將企業當成一個生產函數,一種簡單的投入產出關係,其廠商理論一度成爲經濟學家對企業的主流看法。在一般均衡理論中,他們認爲,市場機制本身就可以自發調節各個經濟主體的行爲,在市場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各個經濟主體依據價格信號進行最佳決策,單個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單個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價格機制這隻“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調節資源在各部門間的配置。因此,他們認爲,市場機制依靠價格信號能夠使每個經濟主體都有效地進行經濟決策,因而任何形式的“治理”都是多餘的。這種理論只是抓住了企業的生產特徵,企業很多重要甚至本質的特徵都被抽象掉了。哈特認爲,傳統的新古典企業理論既是企業規模理論,又是部門或工廠規模理論。

2、交易費用理論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斯,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並以此爲基礎來闡述企業存在的原因。他認爲,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爲從交易費用的角度來看,市場交易費用相對較高,而企業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種交易費用,也正因爲如此,企業作爲一種獨立的組織形式才得以發展壯大。而企業的規模大小取決於市場交易和企業內部交易這兩種形式的交易費用的大小。但是,這種理論並沒有指出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哪些交易應該在企業內部進行,以及哪些交易應在市場上進行。而後來的另一位學者威廉姆森就從這方面進行了探討,並且他指出在不確定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較強的情況下,依靠市場組織完成各種交易的成本大於企業內部的組織協調的成本,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該種交易有必要從市場上向企業內部進行轉移。雖然交易費用理論從理論上闡述了企業爲何存在的問題,認爲從交易費用的角度來說,企業內部的交易費用在某些情況下低於市場的交易費用。因此,企業作爲替代市場的一種經濟組織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並且企業依靠良好的組織制度可以很好地節約企業內部組織與管理的費用。但是,遺憾的是,該理論並沒有對企業自身制度進行深入研究,沒有指出企業內部如何進行制度設計

3、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市場理論

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是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他們研究的焦點從使用市場交易費用轉移到解釋企業內部的激勵問題。通過對企業內部制度的觀察,他們提出團隊生產的概念,並且他們認爲企業最終的產出是團隊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因素,不可能對團隊各個成員的貢獻進行精確測量,這樣就會導致沒有辦法按照團隊每個成員的真實貢獻去支付報酬,如果這樣的情況不加以重視,勢必就會助長團隊成員的偷懶和搭便車的行爲。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認爲應該從制度上對企業的產權結構進行變革,有必要專門設立一個負責監督的職能部門,專門對團隊各個成員的工作業績進行考覈計量,這樣就可以避免團隊生產中部分員工出現偷懶和搭便車的行爲,從而提高團隊生產效率。雖然團隊市場理論看到了在生產過程中一個人的活動和行爲會影響到協作羣中其他人的生產力,但是他們將監督者與生產者完全分開,認爲監督者是專門從事監督的。而現代企業中,監督者與生產者的界限並不是非常清楚,甚至在有的企業還出現了生產者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現象,而團隊生產理論則無法圓滿地解釋這些現象。

4、兩權分離理論

制度學派的創始人索爾斯坦凡勃倫在出版的《企業理論》一書中,就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問題作了論述。他認爲,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能夠有效地將企業控制權轉移到專業的工程師手中,他們能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產能水平,並且認爲這種分離是有效的。這是首次從實踐方面分析兩權的分離,但是缺乏系統論述。伯利和米恩斯通過對現實企業的研究發現,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控制權已經不可避免要在所有者和經營者手中進行轉移。在《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一書中,他們首次系統地對所有權與控制權問題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伯利—米恩斯假說”。他們認爲隨着現代企業的發展,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已經發生了改變,從“受所有者控制”逐步改變爲“受經營者控制”,即出現了“所有與控制分離”。威廉姆森對現代公司的兩權分離從理論上進一步進行了闡述,在《現代公司:起源、演進、特徵》一文中,他闡述了對現代公司的演進過程的研究。他提出了資產專用性、完備性和等級分解三個原則,認爲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決策的複雜性也越來越高,爲了克服當事人的機會主義動機和利己行爲,有必要將企業的日常經營決策和企業的戰略規劃進行分離。這就要求企業的組織結構設置也要適應這一情況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按照決策問題的重要程度來進行相應的職能部門設置,而這就導致了現代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錢德勒則從美國企業的實際的制度演進過程出發,通過對現實企業的各部門以及行業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對現代企業制度中兩權分離的歷史演進過程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公司的股權已經進一步分散化,而這一進程的加劇迫使一些大公司聘任專業的管理人員專門負責企業經營決策。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現代大企業經營控制權已經完成了從所有者向經營者的轉移。雖然上述兩權分離理論從現實企業實踐以及理論上對企業所有權控制方式的變革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這些理論在對兩權分離後所有者如何約束激勵經營者這一問題上並沒有涉及。

5、委託-代理理論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代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在現代企業運營的實踐中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作爲企業的所有者,由於知識、能力和精力不足等因素不能繼續領導企業運營。而伴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社會中出現了一批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精力和能力,管理經驗豐富,能夠接受委託人的委託來專業地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因此,委託代理關係便產生了。但在委託代理的關係中,由於委託人與代理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目標,委託人追求自身財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身工資津貼收入以及閒暇時間最大化,不同的利益追求導致在實踐中可能出現代理人在經營企業過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時最終損害了委託人的利益。因此,該理論主要對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委託人如何對代理人進行激勵和監督的問題進行分析,即在現代公司的運營過程中,如何進行相關制度設計,建立和健全何種激勵和約束機制,來最大程度地避免代理人做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行爲,從而給委託人帶來風險,同時降低代理成本,增加代理收益。雖然這一理論對兩權分離背景下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兩者之間的委託代理問題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了委託代理中可能會出現的.代理風險,也提出了相關的制度建議,即應該從二者之間的契約入手,儘可能的在雙方的合同契約中對未來合同執行中的各種可能情況進行約定,明確雙方各自的權利以及責任。只有訂立一個完備契約,纔可以減少委託人的風險,增加其收益。雖然委託代理理論考慮到了契約在委託人和代理人雙方關係和行爲規範中的作用,卻沒有對契約訂立的基礎—信息不完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6、產權理論

以格羅斯曼和哈特以及哈特和莫爾的經典論文爲開端,哈特等人對不完全契約進行了正式分析,建立了一個所有權模型。他們對合約可能涉及的權利進行了分析,並將其分爲特定權利和剩餘權利兩種。特定權利是指在合約中明文規定的、委託-代理關係中各方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剩餘權利是指因各種原因未能在契約中列出的權利。由於締結完全契約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事後總會出現契約中沒有明確規定的或然狀態,需要通過相關制度設計來解決決策權和利益的分配問題。因此,治理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契約的不完備性的存在意味着在現代公司運營中還存在着一系列的關於剩餘權利的決策問題,只有讓最有動力做出決策的人擁有該權力,才能實現公司治理工作的合理安排,才能形成最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

7、後現代企業理論的興起

近年來,隨着企業的不斷髮展,出現了一種新的企業組織結構,即爲了更好地激勵經營者及員工,在企業制度設計上,出現了普通僱員與管理者分享企業部分剩餘並佔有一定股份,例如員工持股計劃、管理層收購等,使得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界限趨於模糊化。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產權模式、組織結構以及企業文化等也呈現不同的局面。無論是管理層收購還是員工持股計劃,都使後現代企業的產權結構實現了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多元化合一。當然,後現代企業的產權模式與古典企業產權模式相比,又不完全是對傳統企業的簡單迴歸。

總之,從古典企業的兩權合一到現代企業的兩權分離,再到後現代企業的兩權合一,公司治理結構的探索充滿了曲折和神奇。對現代企業理論中關於公司治理問題的回顧,可以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着的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革也有指導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