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找規律》評課稿精品(15篇)

其他4.4K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找規律》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找規律》評課稿精品(15篇)

《找規律》評課稿1

老師上的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這節課與傳統概念教學相比,特別是新授課開始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下面幾方面值得借鑑:

一、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對結論的記憶和模仿,而新課導入時老師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新課例題教學環節,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生動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密碼門,放手讓學生讓學生去觀察、感悟,並且進行大膽探索,動手擺一擺,在小組共同探討中得出結論,進而又進行了驗證。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循環排列這一規律環節,老師利用小精靈當嚮導,從畫外音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密碼門的設置,把知識與日常生活掛鉤,又不失兒童喜愛的童話世界,如此生動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慾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學數學之樂,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快樂數學的綠洲。

三、注重學生語言的培養。

由於低年級學生語言運用上會有一些障礙,但在這教學環節上,老師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雖然有的學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瑣不清晰,特別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述排列的規律從左往右看,或從上往下看得規律時,老師就充分展現教師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的地位,步步啓發,引導學生讓簡潔完整的數學語言去表述規律,展現數學的簡潔之美。

老師的課上得精彩,學生學得開心。這成功離不開老師的精心備課,以及對課獨到的見解,本節課是成功的一堂課。

《找規律》評課稿2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爲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裏特徵。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佈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並提出問題接着往下排該怎麼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侷限於課

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

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爲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彙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說完,說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找規律》評課稿3

《找規律》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通過活動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所以吳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經歷過程。

吳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再過一個多月“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們高興嗎?到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的教室佈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們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從來也沒有親手佈置過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麼佈置的?(出示主題圖)感覺怎麼樣?問:

1、你們看到了什麼?

2、這些彩旗、彩花、燈籠是不是隨隨便便、亂七八糟放的?讓學生去看、去說,當時學生特別興奮,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雖然話語不夠標準,但是他們感悟到這些排列是有規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規律:(出示課件:彩旗按紅、黃交替出現,最後一面沒有顏色)。請大家猜一猜,最後這面彩旗會是什麼顏色?看看對不對(課件:最後一面變成黃色)?。你們是怎

樣想的?(課件:出示規律的劃分線說說彩旗的規律是什麼?再採用2人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彩花、燈籠和小朋友隊伍的規律。

二、蘊涵情感和數學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裝飾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爲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慶祝圖”作爲課的開頭,讓學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規律,在課堂中其實也要蘊涵數學美,因爲美就在我們身邊。

三、增強運用意識,讓學生自己去“聯繫生活”。

加強運用意識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因此吳老師在課中設計了“說一說生活和學習中的規律”這一壞節,有學生說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有規律的,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音樂中的節奏也是有規律的。這樣,把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過馬路時的紅綠燈是有規律的,有的說人行道上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有的說教室裏的電燈排列有規律,還有的人的兩隻走路時也是有規律的。讓學生感受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律。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

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着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4

《找規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它蘊含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本節課毛老師從感知規律,認識規律,鞏固規律到欣賞規律,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聽了之後,我有以下幾個感想

1、毛老師非常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本節課毛老師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來解釋生活的現象,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在生活中產生的美,有效地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

2、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動手和動腦的結合。 我們知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動手了,纔會有深刻體驗,對規律纔會有深刻認知。本節課中,林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的實踐活動,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同時讓學生利用材料創造規律充分體現了動手和動腦的有效結合。

3、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好,用遊戲貫穿整節課,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點,每個教學環節以闖關的形式出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毛老師的教學板書簡單明瞭,還特別美觀,教師的語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師通過一串有規律的數字引入,直奔主題,不拖拉,目的性強。在新授課部分節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組以及每組重複出現的次數要多強調,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由於這裏強調的比較少,以至於老師在後面提出“什麼是規律”時,學生答不上來。

6、毛老師一邊課件播放拍手歌,一邊讓學生跟着做動作,這一環節學生的興趣特別高,但後來讓學生找規律時,就會發現好多學生根本找不出來,因爲動作比較多,歌曲也稍長了點,學生有點亂,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地設計拍拍手遊戲,這樣比較容易找出規律。

7:毛老師在學生說出老師有戴眼鏡的和無戴眼鏡的時候,應該要及時指出錯誤,並強調怎麼排列我們才能說這是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5

xx老師上的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這節課與傳統概念教學相比,特別是新授課開始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下面幾方面值得借鑑:

一、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對結論的記憶和模仿,而新課導入時xx老師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新課例題教學環節,xx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生動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密碼門,放手讓學生讓學生去觀察、感悟,並且進行大膽探索,動手擺一擺,在小組共同探討中得出結論,進而又進行了驗證。xx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循環排列這一規律環節,xx老師利用小精靈當嚮導,從畫外音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密碼門的設置,把知識與日常生活掛鉤,又不失兒童喜愛的.童話世界,如此生動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慾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學數學之樂,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快樂數學的綠洲。

三、注重學生語言的培養

由於低年級學生語言運用上會有一些障礙,但在這教學環節上,xx老師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雖然有的學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瑣不清晰,特別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述排列的規律從左往右看,或從上往下看得規律時,xx老師就充分展現教師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的地位,步步啓發,引導學生讓簡潔完整的數學語言去表述規律,展現數學的簡潔之美。

xx老師的課上得精彩,學生學得開心。這成功離不開xx老師的精心備課,以及對課獨到的見解,本節課是成功的一堂課。

《找規律》評課稿6

今天下午參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可惜只有一節王旭曉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找規律》,感覺少一些。

先說說本課中個人感覺的幾點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其中複習鋪墊環節複習了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行規律。分別以文字、圖片、數學三種形式呈現,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此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題來完成,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課展開學習中,讓學生分別選擇二個字母,三個字母,或者五個數學來創造規律中,教者也比較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

(2)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獨立思考,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如在比一比動物排隊與圖形排行的有什麼相同嗎?在學習總結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新舊與舊知的聯繫。對學生主動建構新知應該是有幫助的。

(4)教學設計合理,看得起來比較花心思,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分層目標要求明確。同時,力求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意圖。

其實作爲一線教師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複習鋪墊這一環節在本課時的教學有沒有必要?個人感覺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因爲這一課時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規律沒有學生最近學習發展區的關聯,關係不大,屬於規律兩種的不同類型,一種是簡單排列,一種是循環排列規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導入新課,必竟低段的學生注意力在課時的前十五分鐘的黃金時間。

(2)規律個人認爲是指重複出現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整體來表述,如第一列與第二列的關係,可以四列一起來看,從上往下的.規律,或者是從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規律。再譬如新課環節中○△□☆、△□☆○請學生畫下去,這個規律應該說是不完整的,學生如果沒有上面動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這二列循環,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環。○△□☆、△□☆○、○△□☆、△□☆○……我可以以二列爲一單元循環排行,所以筆者認爲至少要出現三列纔算科學。

(3)找規律一課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讓學生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找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手段,教者沒有提供學生學具進行操作,只有個別學生上來板演,感覺學生對於循環排行規律的認識可能還是單薄一些,我們不能因爲操作可能產生對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讓學生親力實踐一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廣角的內容比較開放,與學生的生活聯繫也比較密切,同樣也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認識特點,所以應多挖一下這方面的教學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筆者就認爲教材上的例題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找規律》評課稿7

《找規律》這節數學課,讓我受到了很多啓發。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周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聯繫生活實際,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剛開始出示彩旗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周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周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着,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周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寓教於樂,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纔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知識。低學段兒童對枯燥無味的講解很難理解,甚至不感興趣,但一聽到“遊戲”、“活動”這類詞時,馬上打起精神,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在學生做動作時,他們相當活躍,馬上就自己創造其他有規律的動作,並迫不及待地想上臺來,讓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並安排活動讓學生創造規律,讓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互相交流、溝通共同來完成規律的創造。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增強自信,開發潛能。整堂課學生學得輕鬆、主動。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周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爲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他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

《找規律》評課稿8

本學期聽了胡老師的找規律這一節課,現在說說我的感受。兩節課兩位老師都合理運用了課件,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收放自如,以生爲本,課堂互動良好。在最後的練習方面,練習內容還要甄選一下。找規律的過程要深入到數學的本質。對於間隔的排列規律,學生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學走到這一步還是淺層次的,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爲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規律?要引領學生走到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層面:對應,讓學生藉助這個工具,達到對規律的本質認識。

規律的描述不應強求統一,而應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習慣。不少教師教學時,先借助主題圖教學“兩端的物體”“中間的物體”,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其實教材沒有給出標準的敘述。我想教材的意圖還是讓學生自由表達,只要準確就可以了,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過變式去理解規律,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間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題中的兩端相同的情況,還有兩端不同,排成圓形的情況。通過畫圖、實物展示、動畫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如果兩種物體對應,有剩餘,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沒有剩餘,就同樣多。通過變換的形式去認識不變的本質。

《找規律》評課稿9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組織開放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我認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課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生活化

本節課主要分5個情境展開,情境1:兩頂帽子3個娃娃,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採用了4人一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爲有了實物的模型,可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情境2:兩束鮮花4個花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這裏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說,第一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第2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學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組織學生外出郊遊,爲穿什麼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裝與下裝的搭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生的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境4:爲郊遊準備食物,引出3種點心與4種飲料之間的搭配,引導學生有序搭配,從點心配飲料想起,每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4種方案,3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12種搭配方案,或者從飲料配點心想起,4一種飲料配3種點心得到3種方案,4種飲料得到12種方案,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再設情境:小紅只有10元錢,她能買哪種糕點跟飲料,共有多少種方法,真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將數學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這裏適時點撥,可以從從經濟角度思考,從營養角度思考,省錢角度思考,讓學生在學會數學方法的同時做到靈活運用數學。做好了郊遊的準備之後,教師再設情,境情境5:教師給出了旅遊路線,讓學生有規律地選擇旅遊路線。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掀波瀾,本課的情境創設均來源與生活,通過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啓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數學課堂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本節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反思、總結。例題教學部分,教者沒有對有關規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這樣處理的:一是根據問題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顧學習過程的方法進一步的探索,三是採用簡明的符號進行思考,通過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如: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畫格子的遊戲,選2種顏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讓學生初涉探索過程。在第1個情境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然後脫離實物,如果沒有模型,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帽子和娃娃?並給出點撥:用你喜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這裏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再通過平臺展示學生的創造,敘述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給予一一肯定,尊重學生的創造,通過學生經歷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並相應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3、重視思維的有序性《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本節課教者在引發學生有序搭配的過程中,出示了三種學生搭配的方法:一種是無序的,學生在搭配過程中容易遺漏,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爲基準,與其他三個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爲基準與其他兩頂帽子搭配;這種有序的搭配是通過學生上臺展示,集體研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而得到的知識,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後,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提升,這裏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帽子的頂數和娃娃的個數與搭配種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把問題拋給學生,真正體現“找規律”的“找”字,使學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規律: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實物搭配——體會符號思想——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這種數學思維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體現,如:衣服搭配問題中,教師不急於得出結論,而是從衣服的分類開始,學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爲上裝和下裝2類,通過實物連線,找到搭配的種數,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律:上衣的件數×下裝的件數=搭配的種數。糕點與飲料的選擇上同樣突出了“找”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在信息繁多的數學問題中,同樣有規律可循:糕點的個數×飲料的瓶數=搭配的種數。尤其是最後一個遊戲中體現更加明朗,同時仍2個骰子,每次朝上的數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種,面對這個數學問題,如果一一列舉顯然比較麻煩,直接運用規律可以很快得出結論:6×6=36(種)。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兩數相加最大是幾?最小是幾?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重視數學思維的有序性,不僅僅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更應成爲我們教師平時課堂關注的焦點。只有課課重視,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纔可能真正得到較大空間的發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事情作爲數學原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受學生歡迎。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本節課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械傳授,幾乎做到了不着痕跡的點撥、引導,處處迸發着思維的火花,讓我懂得: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但課堂上生成出來的新思想、新方法,卻找不到書本原型。

商榷之處:1、帽子與娃娃搭配的時候,投影不清楚,建議直接用實物來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課中將衣服分爲2類之後,提問學生可以怎樣來搭配,一學生起來回答時,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裝搭配得到5種,另一件上衣跟下裝搭配再得到5種,這裏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選擇上採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褲子搭配。我覺得這裏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回答,如果能順着學生的回答來引導會更好,或者等學生敘述完這種方法之後,再提問還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嗎?我覺得這樣會更民主一些。

3、《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上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找”,而不是利用這個規律解決類似問題,我們檢驗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這節課究竟我們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所以我們不必將視角唯一鎖定在問題的解決上,而應是引導學生有序地展開觀察,運用多元化的解決問題策略尋找規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規律解釋自己的數學行爲,學會在比較中感受數學思維的簡約性。課中也有這方面的小結,但是我覺得力度還不夠。本節課教師沒有整體梳理一下這節課究竟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如在教學新課時或者在鞏固練習時,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規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

《找規律》評課稿10

賈老師的這節《找規律》課,是一年級下冊的內容。

一、是一堂“看似簡單,實則豐富”的課

賈老師在彩旗這一教學內容中,通過讓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在學生的不斷說出紅、黃、紅、黃時能夠適時引導“小朋友都提到了紅、黃就稱爲一組”,緊接着課件移動這一組“像這一樣的叫做重複”。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倒出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當學生找出了燈籠中的規律時,學生表述“紫、黃、紫、黃”時,賈老師馬上引導“你可以說得更簡單點嗎”,重點直指本節課的重點。

二、是一堂“形式簡單,層次分明的”的課

在教材主題圖的內容中,先是彩旗重點教學規律的內容,花朵和燈籠則是再次突出找規律的內容,在小朋友這幅圖中則讓學生體會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觀察得出不同的規律,一層一層逐步遞進,突出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練習中,也通過顏色、形狀、顏色和形狀、兩個一組、三個一組、四個一組,對學生的要求依次提高,最後更是讓學生創造規律和欣賞生活中的規律,體現規律的美和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縱觀整節課,內容很紮實但有顯得內容樣式不足。一個概念包括了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節課很好的紮實了規律這一概念但卻在概念的外延上稍顯不足,如可以在規律的形式上,有聲音的、肢體的,而不僅僅體現在顏色和形式上,去開闊學生的思維。在規律上規律的樣式不僅可以是—(橫排的樣式)找規律,可以以(環狀的樣式)、(豎排的樣式)。在豐富的材料中,使學生的每個感知都充分去體驗規律的意義和美。

《找規律》評課稿11

xx老師教學的四年級上冊《找規律》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的排列特徵及其規律。課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縫”簡單導入,直接而又生動,很快引導學生感悟到“指、縫、指、縫、指、縫、指、縫、指”的間隔排列規律。接着,她創設多種情境,逐步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她利用多媒體手段,鮮活的課件畫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手帕、柵欄、夾子等等多種間隔排列的'物體中,觀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規律,即: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接着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間隔排列的種類,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整堂課,學生學習都很積極,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xx老師的數學基本功也很紮實,教學語言乾脆利索,表現出良好的名師風範。從整體上來說,教學目標很明確,教學過程是精心安排和設計的,教學效果也很好。間隔排列規律教學就是要搞清三點:

第一,什麼是間隔排列。

第二,間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種間隔排列有什麼特徵,其規律是怎樣的。

由於此課是第一課時,因此,第一個問題學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對於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學生只是初步感知,還不是很清晰,隨着後面的學習,學生會越來越清晰。建議:本節課上,利用已有的練習資源和教學情境,可以試着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後兩點,步子再大些,比如,間隔排列的物體,當兩端的物體相同時會怎樣?當兩端的物體不同時又會怎樣?當物體圍成一圈時又會怎樣?加強比較教學,在比較中初步體會間隔排列的不同類別的不同特徵,從而更好的揭示規律,併爲下一課打下牢固的基礎。

《找規律》評課稿12

找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體會規律本身的內容,並能初步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更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運用了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對規律的體驗,提高發現和概括數學規律的能力。

王老師在《找規律》一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特點,有簡單到複雜有層次的進行教學。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出示了例題之後,放手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後逐一彙報,課堂上得到了“列舉”、 “計算”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老師先讓學生用有序列舉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導學生研究了框2個數,接着馬上研究如果框3個數結果又會怎樣?在這兩次操作的基礎上,部分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的規律已經有所感悟了,於是,在第三個問題“如果每次框4個數時,不少學生根據規律已經能直接想到答案了。之後,老師把活動中“每次框幾個數”“平移的次數”“得到幾個不同的.和”作爲表格欄目,引導學生結合每一次操作的過程和得到的具體數據進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現數據,便於簡明地反映“每次框幾個數”、“平移次數”和“得到幾個不同的和”這幾組數據的關係。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將各次活動得到的感性認識加以適當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數和每次框出幾個數有什麼關係?”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問題,啓發學生作進一步思考和交流。並通過老師啓發性的提問,幫學生理清了思路,這樣便能引導學生順利發現並概括相應的規律。本節課學生是自主探究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切實掌握圖形覆蓋問題的規律。

最後,老師在本節課中讓學生直接用找到的規律計算進行解答;我想是不是還可以介紹直接框出最後一組數,直接得到答案。對於這兩種方法,讓學習自主感悟到這兩種方法各自的優勢所在,從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有選擇的使用最爲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解答。

《找規律》評課稿13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有效。在新課的導入階段,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爲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在練習中,屠老師通過塗一塗,說一說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習慣培養,始終如一。屠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找規律評課稿5

本學期聽了胡老師的找規律這一節課,現在說說我的感受。兩節課兩位老師都合理運用了課件,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收放自如,以生爲本,課堂互動良好。在最後的練習方面,練習內容還要甄選一下。找規律的過程要深入到數學的本質。對於一一間隔的排列規律,學生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學走到這一步還是淺層次的,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爲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規律?要引領學生走到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層面:一一對應,讓學生藉助這個工具,達到對規律的本質認識。

規律的描述不應強求統一,而應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習慣。不少教師教學時,先借助主題圖教學“兩端的物體”“中間的物體”,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其實教材沒有給出標準的敘述。我想教材的意圖還是讓學生自由表達,只要準確就可以了,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過變式去理解規律,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一一間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題中的兩端相同的情況,還有兩端不同,排成圓形的情況。通過畫圖、實物展示、動畫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如果兩種物體一一對應,有剩餘,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沒有剩餘,就同樣多。通過變換的形式去認識不變的本質。

《找規律》評課稿14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xx老師,本週爲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找規律》。本節課教師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也正是有了導入環節與自主探究環節的有效落實,才創設了合作交流環節的良好的互動交流的氛圍。本環節教師設計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這組圖形的排列規律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按照這種規律小組同學合作塗一塗。雖然只是一句話,卻從多個角度訓練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是”找“,找規律既是對自主探究環節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又爲下面的塗做好了準備。然後是“說”,本節課教師時時注重引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注重表述的嚴謹性。最後是“塗”,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孩子們面前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本節課合作交流環節,正是教師設計了有效的問題,纔給學生創造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欣賞規律帶來的美感。所以我認爲這節課是成功的。

《找規律》評課稿15

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陳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以遊戲情境帶學生進入教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陳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課時,在導入部分設計遊戲“猜一猜”,讓學生看着屏幕畫面猜下面出現的是什麼水果,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老師的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學生也馬上會用流利的準確的語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以活潑語言形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陳老師能關注國小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整節課組織教學中,充分展現個人教學魅力,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動聽,例如陳教師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想的?”“你真棒!”“你很聰明”等等,老師因此因勢利導,用概括的語言加以總結,教師恰當運用引導性的.語言,通過學生親身的感受,較好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識,學習印象也特別深刻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這樣的語言既開啓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熱情。

三、把握好教學時機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動手操作

皮亞傑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於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陳老師能很好設計教學環節,把握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最佳時機。一年級學生課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對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陳老師巧妙設計動手環節,讓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基礎上動手操作,通過擺圖形、設計手鍊等環節,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參與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具有低年級教學特色,不失爲一節好課。

標籤:評課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