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赤壁賦》賞析

其他1.7W

導語:以下是對《赤壁賦》的賞析,希望您能夠喜歡。更多的範文盡在聘才網!

《赤壁賦》賞析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爲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後寫出了《赤壁賦》、《後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間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於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遊於赤壁之下”,點明瞭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面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出了飄飄欲仙的神態,好像身體在天空裏,架着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情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達到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裏的“我欲乘風歸去”的心情。至此,蘇軾出遊的樂趣到達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着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特別是“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遊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緊接着下一段,作者又描寫遊人怎樣“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有清風,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手握酒杯,對酒當歌,朋友們敲着船舷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詞的大意是“桂木做的棹呵,木蘭做的槳,槳兒搖擊着水裏的月光,逆流而上,波影俱動,面對這良辰美景。我心懷悠遠,遙望伊人在天的另一方”。什麼叫“空明”?一輪明月,映在水中,水中之月,就是“空明”,什麼叫“流光”?月光照到水面,隨着水波流動,就是“流光”。棹槳拍打着水中月就是“擊空明”,小船在盪漾着月光的江面逆流而上就是“溯流光”。眼前的美景引起遊人的遊興,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風流人物,對景怎能不懷人呢?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簫伴奏,“其聲嗚嗚然”。先是籠統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裏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己的衷腸,這裏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心情。“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此處是用粗細來形容聲音的高低,怎麼“如縷”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子。“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裏是寫簫聲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己身世淒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現在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爲什麼?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發展極爲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現在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着,不像剛纔那麼悠閒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爲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曹操的詩不少,爲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面把自己和曹操進行了對比: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於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弔,寫得畫面鮮明、內容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可是象曹操這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託在簫聲之中了。這裏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客人的議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後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江水實際上並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並沒有虧損。因此,“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我們若從變化的角度來觀察,那麼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若從不變的觀點來觀察,那麼萬物包括你我,都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呢?蘇軾的回答,反駁了客人的虛無看法,闡明自己從宇宙的變化中看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地存在着,給予人生以積極意義。“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所有的,“雖一毫而莫取”。那麼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江上的清風,東山之上的明月,聽到的是風聲,看到的是皎潔的月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這種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比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爲達觀,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精神相類似。

蘇東坡的這一番話把客人說服了,於是在文章的最後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轉悲爲喜,相視而笑,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寫菜餚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盤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興的心情。於是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由於心情舒暢,睡得香,等到睜開眼睛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總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寫,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學意味的對話,都渾然一體,勝意迭出,文辭優美。特別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談話,完全不同於一般的說理文,它通過生動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聲月色,講出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抒情中帶說理。

蘇軾用清風、明月、江水、小舟、歌詩描繪了一幅詩意十足,含意深遠,意境優美的赤壁夜遊圖。使我們也好像遊了一次赤壁,心裏充滿了遨遊之樂。

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與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賦》既是一篇遊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標籤:賞析 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