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動物式”家教目標是爲孩子出人頭地

其他1.06W

2011年,中國的父母一下子有了與動物相關的代號:“虎媽”、“狼爸”、“貓媽”、“羊爸”在這場冠名賽中,初創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她的《虎媽戰歌》轟動全美,其中的許多育女招數讓美國人心驚膽戰,讓中國母親懼怕有加: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卓越教育老師爲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以供參考:

“動物式”家教目標是爲孩子出人頭地

“虎媽”一下子成了嚴厲教子的代名詞,不太會說中文的她還被請到國內,與溫和教子、鼓勵爲主的“羊爸”對話。

“虎媽”熱度不減。年中,“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狼爸”衝進人們的視野。“狼爸”是商人蕭百佑,有一兒三女,所著《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今年6月出版,寫的是自己如何將孩子中的3個兒女“打”進北大的。雖然在中國家庭中“打”孩子並不是個別現象,但這麼高調、公開地喊“打”,卻是少數。“狼爸”與“虎媽”齊名,不過更多的是討伐之聲。

不管“虎媽”是否能代表中國母親,把孩子打進北大的“狼爸”是否能夠複製,但客觀上確實引發了我們對家庭教育的對比、反思、探討,甚至是爭論。其實人們無非想搞清一些問題:在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方式是什麼?是該用嚴苛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自律,還是通過肯定培養他們的自信?是該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還是讓他們從小習慣競爭,從而成人之後獲得更高的成就?“虎媽”、“狼爸”武功不是一派,但終極目標一致:讓孩子出人頭地。

讓人難以思議的是,受“狼爸”將孩子打進北大的啓發,廣西南寧的一位父親自創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縫衣針教育”,孩子闖了禍,這位父親竟然用針刺孩子的外耳廓。不得不說,這真是“狼爸”惹的禍。

瘋狂之下也有理性。武昌實驗寄宿國小美林校區四年級的劉欣語,在10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本媽媽寫給她的書!21萬字的成長筆記,寫下的卻是拒當“虎媽”,以開放、大度、鼓勵的方式教育女兒的心路歷程,被媒體冠名“淡定媽”。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各種派別,以各種動物之名交錯飛揚。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孩子成長的3個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交織、接續,缺一不可。特別是作爲“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爲孩子們打底色,會在孩子們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甚至終生都不可磨滅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來越讓家長感到困惑,家庭教育也由此成爲2011年教育的熱點問題。

針對層出不窮的家庭教育新情況和新問題,各種研討、論壇不斷。以英語培訓起家的新東方,也開始涉足家庭教育研究,連續召開了4次家庭教育高峯論壇,試圖探尋在社會高度信息化、環境複雜、競爭殘酷、價值多元化之下,家庭教育的發展規律。

但無論是家庭教育論壇,還是虎狼貓羊爭鬥,總是缺少一個角色,那就是孩子。哪裏有壓迫,哪裏有反抗,一本“專爲6~12歲天天被家長罵的小孩編的書”《鬥媽大全》橫空出世,作者是兩個10歲小女孩。

“你老媽罵你的時候,你可以看着其他地方,想別的`事,不管不聽;你老媽使勁罵你的時候,你可以裝哭(使勁兒點)”這些圖文並茂的招數,獲得點評:“虎媽狼爸有多少,鬥媽大全就有多厚。”

當學齡兒童家長爲孩子成績、升學焦慮不安時,嬰幼兒的家長則被拖拽進另一陷阱。

一項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約有8000萬0至3歲嬰幼兒,每個嬰兒月平均用於教育的費用爲150元,全國學前教育市場總值約爲500億元。

然而,據有關專家介紹,早教市場目前缺乏監管,存在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收費標準千差萬別的情況,對於我國兒童早期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出臺更加健全的行業規範,對早教機構進行引導和監督。

家庭教育研究專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關穎無奈地嘆息:“家庭教育突出的問題是對兒童權利的漠視,‘虎媽’‘狼爸’受到一些家長追捧和盲目效法,‘鬥媽大全’由被罵產生,反映的問題都是父母凌駕於孩子之上,不尊重孩子的生存、參與的權利這是集體無意識,也暴露了多年來家庭教育指導的缺陷。”

可喜的是,今年頒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強化了家庭教育指標,同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措施,如普遍建立各級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建立家庭教育從業人員培訓和指導服務機構准入制度,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等,這些都是要給家庭教育提供國家支持和保障。

10年規劃,讓人們拭目以待。

不過,當“虎媽”、“狼爸”們爭着在2011年亮相時,一批家長反其道而行之: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

這些家長,大部分是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並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羣,作出這樣的選擇,緣於他們對當下中國小教育的諸多不滿。他們認爲目前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手段等多個方面都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識,不能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學習方法,並開始用行動表達不滿: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進入私人辦的學堂、私塾。

教育學者楊東平領銜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新教育現象,並於今年8月召開第一次在家上學研討會。

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等全國各地紛紛涌現出各式各樣的“在家上學”案例,教育階段從幼兒園到國小、國中、高中都有,其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父母在家對孩子自我教學,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一起學習,住在一個區域的孩子共同學習,這些新式的私塾、學堂等等有些經過多年摸索已經初具小型學校規模。

縱觀古老中國,私塾、家塾承擔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只是在學校教育一枝獨大的現今,“在家上學”才又成爲新鮮事。信息時代,技術先進、資訊發達,這種教育形式有條件、有土壤,定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當然,教育主管部門不必草木皆兵,“在家上學”永遠威脅不了學校教育的主流地位,因爲“教育”這門特殊科學是需要研究、實踐、修正的,學校教師的專業性不是任何父母都能取代的。只是教育如生態,一個地方草木、灌木、林木甚至地衣,物種參差多樣,整個環境纔可持續發展。同時,帶孩子“在家上學”的父母們的文章教訓,也能爲更多家長提供可以借鑑的對策和方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也許能讓在考試、升學競爭壓力下的孩子們輕鬆點、快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