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教學總結六篇

歷史9.76K

總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況,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加以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麼樣的?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總結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教學總結六篇

歷史教學總結 篇1

忙忙碌碌的一學期過去了,今年我擔任高三文3班、文6班歷史教學任務。一學期以來,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教務處和高三年級組薛主任的具體組織和指導下,高三第一輪複習工作進展順利,現已完成教學計劃的各項任務,較好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現就本學期本人對高三歷史教學教研工作的感觸做一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第一輪複習,貴在因材施教,夯實基礎,注重實效,穩步推進。根據本人所帶這屆高三文科班3班、6班的學情實況,早在暑期補課前制訂了較周密的教學計劃。由於本屆高三學生歷史學科基礎參差不齊,各班又有數個音體美專業生,專業訓練會耽誤大量的複習時間,使得有限的複習時間更加吃緊,文6班作爲實驗班又需要單獨教學和訓練。因此爲了提高複習效率,保證高三第一輪歷史複習的進度,我針對各班學生不同的學情特點,精心設計不同的教案學案,做到有重點有分別地將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化,使不同基礎的學生在每節課都有明確的具體學習要求和任務。根據本屆高三歷史教學組的複習規劃,我們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每節課都有明確的知識目標和能力要求,每一章都有針對近年大學聯考題型特點和要求的相應的檢測訓練,做到學以致用,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將歷史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有機的統一起來;在注重學科內知識系統歸納、綜合的同時,隨時加強文科綜合知識的相關連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爲第二輪歷史專題複習作好鋪墊。

二、充分利用課外輔導,督促學生及時準確牢固地掌握好基礎知識,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加強對個體學生的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思路的指導。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傳承知識、創新知識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基礎薄弱,根本上說明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缺乏正確的方法,因此,我認爲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是穩步提升學生掌握知識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的主要方法。爲此,我在課外輔導時間,特別注重個體學生在鞏固知識和答題方法上所暴露出的問題,是普遍性的問題要幫助學生找出癥結所在,反覆講解答題思路和規律;是特殊性的問題,要及時針對個性特徵加強具體指導,並舉出相關的題型,幫助認識掌握好具體的答題規律。

三、加強交流,及時總結教學經驗,不斷修正教學方法,做到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共同提升教學質效,實現大學聯考目標最大化。質效是人們一切活動的追求目標,教學質量的競爭實質是學校整體教學資源整合優勢的競爭。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加強教學交流與合作,是整合教學資源、挖掘潛力、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歷史學科的特點是過去性、綜合性、階段性和規律性,學生對歷史學科既感到有興趣,更覺得難學,正是與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有關。因此,我們高三歷史教學組針對本屆高三學情的普遍特點,經常交流教學經驗和學情特點,加強第一輪歷史複習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共同探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及時調整複習進度和方法,共同印製輔導方案和有關訓練資料,做到經驗共有,資源共享,整體提升高三歷史複習效果,穩步推向大學聯考目標最大化。同時,我們還注重加強與政治、地理教師的交流,將歷史、地理、政治學科知識有機地連接,把文科綜合題型訓練分解到具體的學科知識中,培養學生綜合答題能力。鼓勵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目前,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必修部分已將要結束,複習的任務仍然很重,我有信心有能力一定會找準切實的方案,會把今後的複習工作做好。

四、備課組團結合作,步調一致,資源共享。作爲備課組長,加強備課組成員之間的聯絡和溝通,組織集體備課。我們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調整修改,每週進行集體備課,探討歷史問題;相互聽課,誠懇地指出各自的優點和不足;做到教學步調一致,教學設計共享,練習和資料一致。

五、在個人學習方面,積極學習教育教學和新課改理論,以及歷史專業理論知識,購買了大量書籍,充分利用備課剩餘時間來學習。通過學習本人的業務能力也得到明顯的提升。參加了縣市省三級課堂教學大賽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比賽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也發現了自己和最優秀教師的差距。明確了下一階段努力和提高的目標與方向。工作因此更加充實和快樂,生命因此而更有意義。

學期中間,省教科所組織江南講師團來我縣進行優質課示範,銅陵二中歷史特級教師錢要武老師在我校進行了公開課示範,亳州地區很多學校都派教師前來觀摩。我也是認真學習和交流。受學校委派,本學期末我還和其他幾位備課組長遠赴旌德縣參加了皖南八校月考分析會,聽取各理事學校的月考分析與教學工作總結以及下一階段工作計劃,深受啓發,回來後我們向全體高三教師和領導做了彙報和建議。另外我還積極參與教育局組織的大學聯考報告會,同馬鞍山二中李代貴老師做了很多的交流,也是受益頗多。

反思我的高三歷史教學,還有很多不足,工作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績有限。爲了我們的學生能考高分上大學繼續深造,爲了我們的學校能完成指標考出名聲,也爲了我們教師自身更好的發展,我們將不斷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實,爭取更好的成績。

歷史教學總結 篇2

本學期,本人任教八年級級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爲年輕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主動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教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我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簡便、認真的形象去應對學生。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爲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愛心事業,爲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主動應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經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我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夢想。

作爲教八年級歷史課的教師,明白自我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爲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經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性,提高教室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經過一學期努力,能制定好複習計劃,並能認真備好複習課,培養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幫忙差生。但由於本學期授課時間較短,複習資料較多,複習比較倉促,同時發覺很大一部分學生理解本事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加上本人對教材生疏,同時要到廣州進修本科,無暇顧及六個班面積較廣的差生,致使本學期教學成績未達所想。

總的來說,一年來我在歷史教學上取得了必須成績,但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如何更新知識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讓儘快地轉變觀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如何發揮學生在教室上主體地位作用如何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將經過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提高。

歷史教學總結 篇3

本學期,我任教八年級年級7到12班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以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我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特別是楊恆老師),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爲本,結合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我認爲教育應該以鼓勵爲主,所以本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比較注意鼓勵學生,比較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育是愛心事業,爲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學生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作爲教八年級歷史課的老師,因爲新課改嶽麓版教材和過去比較有了較大的變動,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爲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通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在今年的教學過程當中還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首先:複習提綱有點過多,使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複習課文,其次:落實不是很到位,後進生學習態度不太理想,第三:今年的題目出的太偏(其中小字部分有26分),而且送的答案錯誤的太多,可見試卷的質量太差,同時要本人除了帶六個班的歷史外,還在教務處兼職,對六個班面積較廣的差生輔導不夠,致使本學期教學成績未達所想。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穫!

歷史教學總結 篇4

本學期,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爲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歷史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歷史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認真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爲他們自我意識力度。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留在應式教育的層次上,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程很完整,有些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歷史教學總結 篇5

我們知道知識的掌握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教學只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由相對低級的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由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國小時學生主要依靠具體形象思維,而到了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慢慢發展到以邏輯思維爲主的思維活動。七年級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思維多停留於事物表面。喜歡聽歷史故事,有英雄主義意向和強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水平,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的起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準確把握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國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達到這個要求,七年級歷史教學纔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教師要依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注意國小教材與中學教材銜接。例如:孔子。學生在國小已學習了“大教育家孔子”,七年級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大教育家孔子,還要學習作爲大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樣教育學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學說。再次掌握孔子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爲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二、激發學習的興趣是引入門道的第一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爲智力因素。爲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並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國小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七年級學生已瞭解與國中課文有關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將國小了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努力做到。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嚐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又如,巧設疑。“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願意去進行探索。學習“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設計一個問題鏈: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麼不同?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麼樣子?吃什麼東西?住在哪兒?把每個問題假設爲一個“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等於發現一個“寶藏”。把學生置於“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尋寶。學生隨着教材內容的展現,不斷地發現,在成功的喜悅鼓勵下繼續前進。

三、直觀教學是引入門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制約於學生的思維水平。從思維特徵看,七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佔優勢,採用直觀教學方法爲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教學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模型直觀和語言直觀等。由於歷史室的建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爲直觀教學提供了更現代化的廣闊天地。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麼,紙是怎樣造出來的呢?爲什麼說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教材提供了七幅圖。《考古發現的我國漢紙的出土地點》告訴我們,我國不少地區在漢朝就懂得造紙。彩圖《甘肅天水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證明了“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彩圖《居延出土的漢代簡冊》我們看到沒有紙之前人們用竹木簡作書寫材料。竹木簡很笨重,《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擡進宮去》。書寫材料還有帛,但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着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造紙術。《蔡倫》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紙的過程是複雜的,《漢代造紙圖》以靜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而教學錄像“造紙術”片斷,則以動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漿——抄紙——烘乾。《造紙術傳到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看到,造紙術從我國先後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書寫材料的面貌,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世界歷史的進程。從而認識造紙術的發明是了不起的科學大事,爲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樣運用直觀的圖,適時插入對圖的闡述、說明和描述,圖言並茂,還有集“視、聽”爲一體的動態錄像,引導學生在感知直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僅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最終獲得科學的理性知識,還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課的教學,直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及時地將認識的材料進行總結歸類,上升到一般的理論,這是感知過程的最後目標,只有這樣,國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系統的,深刻的。

四、加強學法指導是引入門道的關鍵

中學的學習要求與國小的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學生在國小成績優秀,但由於七年級這個轉折點沒過渡好,成績大幅度下滑,反之,卻上升。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是必要的。

1、回答問題。

每節課都有提問,學會回答問題是最基本的。如果問題是一個點,學生可以作答。如果問題是個面,大部分學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這是一道比較題,必須把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行比較回答。但學生的答案是毫無判斷、沒有選擇地照搬課文,反映出學生答題的水平較爲低下。教師要爲學生分析題意,介紹答題的基本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先閱讀課文,分析判斷,再綜合作答,並要求答案內容有一點以上的必須分點作答:①、②、③……,養成條理清晰的好習慣。

2、列大事年表。

學完一個單元,列大事年表可教會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歷史線索的方法。

3、設計表格。

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都異彩紛呈,頭緒繁多,設計表格教會學生歸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4、編寫課文提綱。

這是學會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課文,學生從閱讀入手,分析重點難點,到綜合提煉形成文字。不僅學會了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綜合概括,文字表述,還懂得了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會讀一篇課文也就會讀一本書。有人說“學習就是善於整理這本書裏的全部家當。整理一遍以後,放好,全在腦子裏。”學會編寫課文提綱,也就是學會整理書中的有效信息,把這方法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行之有效。長大以後,還會處理所有的信息——社會的和生活的信息,從而獲得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歷史教學總結 篇6

摘要:中國的識字教學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傳統的識字教學經驗中就有體現科學漢字觀的六書分析法以及主觀性較強的俗形義分析法。本文主要從字理的角度探討漢字教學的方法, 並提出了兩種不同方法在當前教學中的應用條件。

關鍵詞:識字教學; 字理; 俗字源;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漢字在漢語中的地位,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爲主, 一個漢字具有一個形體, 代表一個音節, 也往往代表一個詞。漢字集形、音、義於一體, 不僅是書寫單位, 也是語義單位。所以, 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一向重視對“字”的分析, 強調“字”的學習, 認爲識字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基礎, 體現了“字本位”的理念。識字教學成爲語文教育的核心, 其內容是教學生識別、書寫並運用漢字, 而成功的關鍵在於獲得對漢字的科學認識, 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傳統識字教學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吸收

我國有悠久的識字教學歷史, 早在周代就已經開始了識字教學, 《周禮》講:“天子八歲入國小, 十五歲入大學”。“國小”學習的內容是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 其中“六書”是“國小”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學習內容。這裏“六書”的內涵並不是六種造字法或結構類型, 應該屬於古代基礎教育中的一門教育學科, 具體內容涉及漢字的形體來源、功能分析、類聚關係、用字法則等, 是構成漢字基礎知識的教學體系[1]。

識字教學自周朝開始成爲官方認定的基礎教育學習內容之一, 系列的教材便應運而生。早已失傳的《史籀篇》是最早的蒙童識字教材;秦代“書同文”在大規模整理文字的同時也注重字書的編寫, 先後編有《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漢代以後《急就篇》成爲了最流行的識字教材;南北朝時期的《千字文》, 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更是影響廣泛, 流傳至今。這些識字教材內容多涉及社會生活常識及道德規範養成, 兼具教育和教化的作用, 形式上採用韻語, 教學手段強調誦讀。代代相承的識字教材爲識字教學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首先, 在識字量和字種的選擇方面確立了科學、適當的標準, “秦三倉”共收3300字, 《急就篇》收字20xx個, “三百千”收字共計2708個, 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收字20xx個, 可見古代識字教學的識字量基本維持在20xx~4000之間。陳黎明等對“三百千”用字的流向進行了考察, 從2708字次中統計出1474個字種, 發現這些字出現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3500字) 的有1235個, 也就是說“三百千”中83.79%的字到了現代漢語中仍然是常用字[2]。這些古今通用的常用字是漢語的核心用字, 這說明古代識字教學的內容主要就是這些社會基本用字。

其次, 傳統的識字教學在“集中識字”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 (1) 歸類法, 按照部首歸類、按照聲旁歸類、按照同義歸類等; (2) 六書析字法, 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結構來進行識字教學; (3) 俗形義分析法, 不考慮造字動機, 僅根據漢字字形和個人理解來解釋形義關係。

二、當前識字教學的傳承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在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教學思想下涌現出了衆多的教學流派和教學方法, 特別是隨着多媒體技術的普及, 各種傳統及現代的教學手段交匯呈現於識字課堂。本文主要討論有歷史傳承的理據教學法。

1. 利用傳統漢字結構理論進行理據教學

自許慎《說文解字》開始, “六書”便成爲分析漢字結構的主流理論依據, 被歷代學者普遍認爲是科學的`分析方法。“六書”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不應僅限於漢字的學術層面, 在識字教學中也應充分加以利用。解釋漢字的構造原理及其演變過程, 幫助學生建立起“形—義”、“形—音”聯繫, 可以有效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

(1) 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理據教學

識字教學一般先教獨體字, 然後教合體字, 根據漢字不同的結構類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現行漢字中的獨體字主要來自於古象形字和指事字, 這類字中的大部分, 如“牛、羊、馬、日、月”等變成了記號字, 對於這類字我們可以採用“溯源”的方法。“溯源”就是追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的形體源頭, 藉助古文字字形, 化抽象符號爲聯想性的象形符號來幫助學生記憶, 這種方法便於學生從漢字字形中直接獲取漢字的字義。認知實驗證明, 利用圖像、聯想的方法記憶漢字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產生和演變的過程, 如:“馬 ”。會意字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各構件進行分解, 瞭解各構件的基本含義, 然後將其組合, 從整體上理解該字的意思。對於“以形會意”的字我們依然可以藉助古文字形體進行闡釋, 如: {家},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宀”像屋的側面形, 讀作“mián”, 表示房屋, 下面是“豕”, 即豬。現代漢字變得符號化以後, 很多形近字難以區分, 比如“即”和“既”是音近形近字, 我們可以藉助古文字形體通過同形構件分析進行對比講解。 {即} {既}都有相同的構件 , 表示食器, 面對食器表示將要吃飯, 扭頭背對食器表示吃完飯。從字形上未然的“即”和已然的“既”一目瞭然。

(2) 形聲字的理據教學

形聲字從結構方面來講是聲符和意符的二元組合, 因而更能體現出漢字形、音、義結合體的特徵。形聲字的理據主要體現在聲符的表音度和意符的表義度上。

聲符系統歷來缺乏整理, 有開放性的特點, 導致了系統的龐大及表音狀況的複雜。在《說文解字》中許慎一方面從結構上分析某些形聲字的聲符, 另一方面又利用同一聲符的形聲字來註明讀音, 如“跛……從足皮聲……讀若彼” (《說文解字》二下) , 說明在許慎的時代, 聲符系統的讀音已經產生分歧。現代形聲字與其聲符字的聲、韻、調可分析出八種關係, 根據李燕、康加深研究, 7000通用字範圍內的形聲結構中聲韻調完全相同的佔37.51%, 僅調不同的佔18.17%, 可見有一半以上的聲符是可以準確或者基本準確的表音的, 教學中可以利用聲符的這一特點來認讀漢字[3]。而且根據歷史經驗, 同聲符字 (如:峯/逢/鋒/蜂) 保留了大量的語音信息, 提供了字水平的語音線索, 有時比聲旁字更能提供讀音示範。

形聲字的意符表示模糊的意義範圍或者說義類, 一般來源於獨體的表意字。如: {貝}, 像一種甲殼動物的外形, 因爲其外殼美觀、難得, 被古人認爲是珍貴的物品, 後來用作原始貨幣。用“貝”作意符的字都與錢財或財富有關, 如財、賬、貴、貨等。 {阜}, 像山崖邊的石磴形, 用“阜”作意符的字一般都與地勢或升降有關, 如階、降、陷等; {邑}, 表示人所居住的封國, 用“邑”作意符的字多與邦國、城市或區域有關, 如郊、都、郭等, 雖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阜}{邑}偏旁混同爲“阝”, 但是居於字左和字右的“阝”仍表示不同的義類。可以看出, 意符相同的字大都和同一事物有關, 反映了這類事物的共同屬性。施正宇對3500常用字中的形聲字進行考察, 發現意符有效表義度共爲83% (含直接表義和間接表義) , 意符不表義的僅佔17%, 可見現代常用漢字形聲字的意符絕大多數對字義有提示作用[4]。我們將構字數最多的20個意符 (氵艹口扌木釒亻蟲訁土月糹忄女竹足石王疒辶) 和個體表義度進行交叉考察, 發現構字能力強的意符表義度也相對比較高。

形聲字在現行漢字中的比例高達80%,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其音、義理據, 通過講解聲符、意符與形聲字音、義之間的關係來提高識記形聲字的效率將會事半功倍。

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形體發生了許多變化, 現代漢字與古漢字在形、音、義方面都已相去甚遠。隸變、楷化、簡化都對漢字的構形理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隸變使漢字結構發生了變形和簡化, 破壞了漢字原來的結構, 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字的象形特徵。楷化增加了一些基本點畫並規範了漢字的筆畫形態, 對漢字構形理據的影響並不太大。簡化是對漢字構形系統的一次大的調整, 簡化後的漢字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 有些字只強調了筆畫的減少而沒有顧及漢字的構形理據, 比如草書楷化之後的字“長、東、專、爲、頭、導、樂”等, 已經完全不符合“六書”的原則。也有的漢字簡化過程中進行了理據重構, 仍然可以用“六書”的分析法進行教學, 如“滅{滅}、?{竈}、寶{寶}、筆{筆}、塵{塵}、淚{淚}”等簡化後都成了會意字, “補{補}、遲{遲}、償{償}、趕{趕}、驚{驚}”簡化後仍然是形聲字, 但是聲符表音度更高。對這些建立在現代漢字字形基礎之上的新“會意字”、“形聲字”, 我們不需要一味從古, 應該探求和現行漢字形義聯繫更一致的詮釋, 這種情況下以現代字形進行解說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識記。

2. 利用“俗字源”教學

漢字的表意性質決定了其形體結構的可解釋性, 漢字教學中分析漢字形義關係、闡釋字理的主要依據是“六書”理論。但是由於漢字數量多, 結構複雜, 機械記憶負擔重,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嘗試採用“俗字源”來解釋漢字。“俗字源”在解釋字形和字義關係時不進行溯源分析, 憑藉個人想象和主觀聯想隨意地解釋漢字結構的形義關係, 其解釋帶有隨意性和主觀性, 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漢字會有不同的詮釋。

漢族人習慣了漢字的可解釋性, 以形別義的習字心理早已固化。早在春秋時期, 就出現了對一些漢字形義關係的解釋, 最早記載在《左傳》裏, 如: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 止戈爲武。”

《左傳·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 反正爲乏。”

《左傳·昭公元年》和曰:“於文, 皿蟲爲蠱。”

當時人們解析漢字字形不是爲了文字學的目的, 而是爲了闡述自己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解析的結果並不能體現漢字的構形本意, 很多說法甚至很是牽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保留了一些春秋時期解析漢字的例子, 如:

《說文解字》第一上王字下:“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說文解字》第一上士字下:“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

這可以說是俗形義學的源頭, 漢代用這種方式解釋字形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所謂‘諸生’, 即今文經學家。他們表面上是要闡發先聖微言大義, 實質上要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 恐怕不需要古人的真實造字動機來束縛自己。另一種是所謂‘俗儒鄙夫’, 即一般教書先生……他們沒有什麼政見需要闡發, 只要教會學童識字就行了。這類闡述不反映任何政治見解, 且與古人造字動機不符, 但學童們卻可以輕易記住。”[5]可見, 在中國古代, “俗字源”就在民間蒙童識字教學中予以使用了。

我們收集了一些教師教學中使用“俗字源”的例子:

早:日升到教堂的十字架上, 表示早上。

奶:一個拄着彎彎曲曲柺杖的女人。

春:三個人一起曬太陽。

宿:一百個人住在房子裏。

哭:一個大人在哭, 兩隻眼睛都哭腫了, 流出了一滴眼淚。

麗:兩個小朋友在兩個並排的窗戶裏, 往外看美麗的風景。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俗字源”釋義內容多貼近生活實際, 表述簡單、幽默風趣、通俗易懂。“俗字源”用於漢字課堂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種形象化的闡釋方法寓教於樂, 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緩解機械記憶的壓力。但是“俗字源”的解釋方法放棄真正的字源, 不顧及漢字歷史演變, 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漢字和傳統文化的關係。這種方法僅根據漢字現在的字形結構做解釋, 忽略了漢字結構的系統性, 誇大了漢字的表意性, 雖然短時間內有助於漢字的記憶, 但是長遠來看大大損害了漢字的科學性。所以, 利用“俗字源”分析漢字是一種相對靈活的教學方法, 在漢字教學中可以使用, 應該合理利用。但是對於一些構字理據弱化甚至喪失、用“六書”理論解釋不了的漢字以及漢字的造字意圖不容易被理解時, 可以採用“俗字源”解釋, 但要讓學生知道這種方法只是識記漢字的輔助手段, 而不是科學的字理。而且要儘量控制此類解釋的數量。目前用於教學的“俗字源”解釋缺乏規範, 隨意性強, 有的解釋內容甚至離題萬里, 如果使用頻率太高, 會有損漢字系統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所以, 我們建議對於那些構字理據尚在且比較容易解釋的漢字, 應首選傳統字理分析的方法來客觀真實地闡釋字理, 做到“信而有徵”。“俗字源”解釋漢字只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課堂教學技巧, 而不是系統的科學的教學方法。

漢字教學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 我們可以根據漢字字形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 或者依據功能理據, 或者依據形體溯源, 或者進行字形的分解。在此基礎上, 如果我們能利用一些靈活的課堂技巧, 如字謎識字、韻語識字、遊戲識字等, 就可以讓漢字教學有理有據, 活潑生動, 系統高效。

參考文獻

[1]李運富.“六書”性質及價值的重新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 20xx (1) .

[2]陳黎明, 張晗.“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J].漢字文化, 20xx (1) .

[3]李燕, 康加深.現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M].//陳原.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施正宇.現代形聲字形符表義功能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 1992 (4) .

[5]李萬福.談俗形義學[J].漢字文化, 1995 (1) .

標籤:六篇 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