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

歷史2.33W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是不是經常追着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爲重要的內容。相信很多人都在爲知識點發愁,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必修二歷史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時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孔子與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內容:仁;德政;禮。教育思想重點在有教無類和學習方法)

發展:孟子(性善論;仁政說;民本思想: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等)

荀子(性惡論;仁政說;水舟之說;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創始人老子,主張:道爲萬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靜無爲,無爲而治;小國寡民爲理想狀態;辯證思想。

發展:莊子。思想主張:萬物齊一;不執着於物。

(3)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歷史意義

背景:經濟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經營方式變化,小農經濟開始出現。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貴族沒落,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士階層擴大,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發表主張。

思想文化:學術下移,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被打破。

內容:各家主張戰國時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還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爲後來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

2、漢朝儒學正統思想地位的確立

背景:漢初黃老之學不能解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後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需要新的理論適應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

經過:A董仲舒發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有限限制君權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陰陽五行學說);三綱五常學說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與漢武帝的反應

作用: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儒家思想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3、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瀰漫各個領域。;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既要回答佛、道關於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又要與傳統儒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聯繫起來。理或天理爲其核心觀念。

(2)內容:程朱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朱熹。主張:A、世界觀:理。(在世界――本原、在社會――儒家道德_在個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窮盡事理。(事理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人倫道德)

影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元、明成爲科舉考試內容,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陸王心學:強調了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代表:陸九淵、王守仁。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2

一、背景

(一)原因——必要性

1、漢末以來,儒學的性削弱,其正統地位受到佛教、道教衝擊。(三教並立)

2、宋代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

(二)條件——可能性

1、儒學復興運動

2、北宋相對寬鬆的文化氛圍。

二、特點

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爲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三教合一)

三、發展歷程和主要觀點

(一)理學的創立

1、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

2、主要觀點: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與萬物俱生的;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格物致知。

(二)理學的'成熟

1、代表人物:理學集大成者——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2、主要觀點:

本體論或宇宙觀:理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理先於氣;

方法論:格物致知以求“理”。

政治主張或倫理觀:存天理(三綱五常——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等級秩序),滅人慾;(道統論;正君心。)

(三)理學的發展——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2、主要觀點:

本體論或宇宙觀:心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方法論:“致良知”(通過內心反省去除私慾,回覆良知即可成聖賢);知行合一。

政治主張或者倫理觀:存天理,滅人慾。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3

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農作物:水稻(南)、粟(北)(引進作物:玉米、番薯)

(2)生產工具的變革:

①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戰國:鐵器和牛耕出現

④唐代:曲轅犁

⑤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

(3)水利設施的完善:

①春秋戰國:芍陂、都江堰、鄭國渠(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②漢代:漕渠、白渠、坎兒井、治理黃河

(4)生產方式的變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②自耕農經濟:

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進步;私有土地出現

產生:春秋

特點:以家庭爲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4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爲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①以家庭爲生產單位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爲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5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及世界經濟關係格局呈現的特點、趨勢產生的原因和趨勢之間的關係

(1)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特點: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關係: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經濟區域集團化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經驗和條件,並加強了全球經濟的依賴關係;③經濟區域集團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經濟全球化;④總之,兩者之間主要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並行發展。

 2.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

第一,漸入“黃金時代”的歐洲人民從慘痛的歷史教訓與嚴酷現實中不約而同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爲了使歐洲擺脫血腥衝突的威脅,緩和民族仇恨,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必須重新組織歐洲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生活。

第二,二戰後,美國、蘇聯勢力在歐洲的影響急劇擴大,歐洲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下降,只有聯合,才能重新樹立歐洲的新形象。

第三,隨着科技和生產的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而西歐地區國家林立,存在着國內市場狹小和生產資源短缺的問題,只有走向聯合,才能做到優勢互補,纔能有利於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四,歐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

3、古代中國的農業

1)瞭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們先用石刀、石斧把樹木砍倒,曬乾後放火焚燒,然後再用石犁翻土播種。這種耕作方式被稱爲“刀耕火種”或“火耕”。

(2)耜耕:隨着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誌着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由於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步推廣。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爲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形成原因(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爲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爲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4)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4、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瞭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爲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業: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商朝時已燒製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佈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的瓷都。

5、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1)瞭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於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

(2)“市”的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舊時日中爲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宋代最的四大商業名鎮。

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商幫:商業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的商業中心。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爲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商幫:明清時期,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羣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的是徽商和晉商。

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2)“重農抑商”政策:

(1)提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基本含義:國家要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徵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對於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3)“海禁”政策:

(1)基本含義:A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下令實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B清初,爲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政府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影響: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歷史必修二學習方法

(一)利用世紀記憶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十八世紀,有關的歷史年代必然是17年,如1755年來剋星頓槍聲,北美大陸會議召開,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獨立戰爭轉折點等。像這樣出現衆多事件的課很多,應用世紀記憶法不失爲一種好方法。

(二)前後聯繫記憶法。對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的年代可以進行前後聯繫。如對東西方奴隸社會的終結時間由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可聯繫公元前476年,我國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當時我國奴隸制終結時間,早於歐洲。

歷史必修二學習技巧

將各個朝代串聯起來,在頭腦中做整體理解。將各個板塊的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朝代順序)都分別記下來之後,一顆顆飽滿的山楂也就都做好了,然後的工作就是串串——把每一個山楂都按照順序串在那根棍上,變成一串糖葫蘆。也就是把所有各章、各個朝代發生的事串成一根線,做整體理解和記憶。

考前再着重背誦一下具體年份、人物、數量等細節。畢竟歷史需要記憶的細節點比較多,如年份、人物、時間、數量等等。所以我們在考試前,應再次把具體的年代、時間、數量、人名等之類的細節再背誦、過一遍。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6

一、新航路的開闢

原因:直接原因是爲了獲取東方中國的財富,支持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是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黃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過程:迪亞士成功到達好望角;達伽馬成功到達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環球航行。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6世紀英國人利用宗教和海盜活動進行殖民擴張。

17世紀中期,英國頒佈《航海條例》,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17世紀,英國與法國爲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鬥爭,最終英國戰敗法國。

到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國。

三、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通過殖民擴張,越來越多的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成爲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機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社會結構變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爲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佔據主導地位。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越來越多的地區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成爲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社會結構變化: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興起和發展,對人類社會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發展:電話、電報的發明和應用,大大便利了人類的溝通和交流。

四、近代中國的民族工業

發展階段:產生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一步發展於20世紀初。

主要特點:受外國資本影響較小,主要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的壓迫和排擠而發展緩慢。

主要影響: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7

(1)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仁”“禮”學說,推行“德治”,以六經(後爲五經)爲基本文獻;戰國時孟子提出四種道德規範,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成爲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強調“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認爲學習的目標是把握“禮”

(2)秦漢時期:秦代“焚書坑儒”,儒學受到壓制;西漢董仲舒以儒學爲基礎,廣採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宣揚“大一統”。漢武帝時,儒學成爲正統。

(3)宋明理學:北宋五子開創了理學,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學體系,陸王心學推動了理學的.新發展

(4)明末清初:李贄等人挑戰傳統、提倡個性、否定帝權等主張,成爲近代進步思想的先驅,衝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沒有超出儒家思想的範疇

(5)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1)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

①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儒家大一統觀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基本準則,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

③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注重氣節、品德,凸顯了人性的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極作用:

①側重於探究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係,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展(既促進又阻礙)

②儒家思想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對近代中國接受工業文明和現代化進程有不適應一面;

③儒家思想成爲正統思想對學術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縛作用。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8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爲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

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

a、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

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併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9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爲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爲“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繫,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新航路開闢後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誌: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爲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誌: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誌)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範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0

【基礎解讀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爲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爲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 唐 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 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爲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 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着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於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爲“詩聖”。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張“合爲時而著,詩歌合爲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鍼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都是流傳極爲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爲元曲。元曲通俗生動 ,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爲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爲著名。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基礎解讀】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發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

(2)象形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爲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鍾繇、王羲之貢獻最大。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爲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爲後人學習、臨摹的範式。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 文徵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傑作。

(2)戰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傳世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作出《遊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許多優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三、京劇的出現

1、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爲業的藝人,稱爲優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崑山一帶形成的崑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後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1

一、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1)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地點:江南地區

(3)出現部門:紡織部門

(4)出現標誌:“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出現(僱傭關係)

2.清朝發展

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的表現

(1)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2)分工更細

(3)僱工數量增多

(4)部門和地區增廣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2)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

二、“重農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變法,爲後來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徵派和地租的徵收。

(2)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明清兩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

(1)明清兩代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

(2)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徵商稅。

(3)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

(4)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4.關於對明清“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積極作用: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消極作用: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妨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違背了歷史潮流。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海禁”的直接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2.“海禁”的表現

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禁止民間貿易;明中後期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積極開展官方貿易,官方貿易一直不斷

3.“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爲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5.“閉關鎖國”的表現:清代初年,厲行海禁、遷界,海外貿易陷入停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乾隆開廣州通商,特許“十三行”經營管理對外貿易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自然經濟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2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爲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鄭國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特點:

1、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爲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爲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小農經濟作爲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興衰榮辱直接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爲此,歷代明智的封建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3、歷代王朝後期封建剝削的加重、災荒疾疫的發生等,都對小農經濟具有毀滅性的衝擊。

4、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中佔據統治和主導地位,成爲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細作。

6、鐵犁牛耕。

7、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

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爲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影響古代中國農業進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進農業進步的因素有:

①統治者的重視和政策上的支持。

②生產工具的革新與技術的進步。

③社會的穩定,水利事業的興修,人民的艱辛勞動等。

(2)阻礙農業進步的因素有:

①小農經濟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農業耕作技術難以實現革命性的發展。

②沉重的賦役負擔使農民破產或長期離開土地,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

③自然災害的侵襲,社會的不安定,戰亂較多,土地兼併嚴重等。

四、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商周):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屬於國王所有。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並要向國王承擔義務。

②諸侯、卿大夫_隸和庶民集體耕種,並支配所有的勞動產品;

③西周時期,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爲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

②由於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魯國爲代表的各諸侯國爲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_、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

3、封建社會(戰國以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佔有全國大部分土地,並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併農民土地。

②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到封建國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還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3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闢: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4

新航路的開闢

新航路開闢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②歐洲人的“尋金熱”(動力)③奧斯

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④傳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過程:迪亞士—好望角、達伽馬—印度、哥倫布——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倫”)

影響:

1、“地理大發現”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爲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歸納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15

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1、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爲世界上的“海上馬車伕”。

原因:

(1)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2)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發達

(3)對外貿易發達

(4)政治上:共和國的`成立

(5)外因:西班牙的衰落

2、英國成爲“日不落”帝國

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荷戰爭(16世紀中期):導火線:英國議會頒佈《航海條例》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如紐約)

荷蘭戰敗說明:商業資本不敵日益發展的工業資本。

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

法國戰敗說明: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戰勝落後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