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通用15篇)

歷史1.4W

在平時的學習中,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通用15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

三國鼎立

  一、知識梳理

1.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期,佔據河南一帶的曹操爲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並招攬各種人才。在經濟上,曹操採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衆從事農業生產,勢力逐漸壯大起來。佔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曹操和袁紹都想吞併對手,稱雄北方。 (2)經過: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採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屯糧,燒掉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爲以後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2.赤壁之戰

(1)經過:208年,曹軍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接在一起的弱點,周瑜採納部下黃蓋的建議,向曹操詐降並用火攻,最終曹軍大敗。

(2)影響:赤壁之戰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後,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劉備佔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後,又向西南發展,佔取四川、雲貴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範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範圍。

3.三國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國號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2)經濟: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繫。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係,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二、重難講解

三國鼎立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知識梳理

1.西晉

(1)建立:三國後期,魏國實力增強。263年,魏滅蜀。曹丕死後,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爲帝,改國號爲晉,以洛陽爲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2)衰落: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爲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倖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2.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

(1)內遷: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陝西關中;分佈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陝西及河套地區。

(2)十六國:西晉滅亡後,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爲“十六國”。

(3)前秦的統治:4世紀後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並統一了黃河流域。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爲丞相,銳意改革。那時候,前秦境內的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也有所緩和。

  二、重難講解

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

(1)西晉統治者大多出身於大地主和大貴族,他們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極爲腐化,在治國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晉惠帝時,發生了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耗盡了國力,導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徵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爲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三、學法指導

對於本課重點內容,可以採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西晉建立司馬炎,爭奪帝位八王亂。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數民族建政權。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知識梳理

1.東晉的興亡

(1)建立: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後,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於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爲都城,史稱東晉。

(2)統治

①政治:司馬睿當皇帝,得益於王導爲首的南北大貴族的擁戴。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導的堂兄王敦。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牀,時人稱之爲“王與馬,共天下”

②軍事: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西晉時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於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後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相對穩定的局勢,使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3)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況:420—589年的170年裏,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樑、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爲“南朝”。

(2)繁榮: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約30年的時間裏,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後,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後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

3.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爲躲避戰禍南下。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

①農業:在南下移民和當地民衆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並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包括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這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使穀物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還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

②手工業:南方的手工業也有了快速的進步。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製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

③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南朝時的建康,人口衆多,是當時商業最爲活躍的大都市。

  二、重難講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方面的特點

(1)封建國家分裂,政權更替頻繁,但最終趨向統一。

(2)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江南經濟發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長江、黃河流域民族間差異逐步消失。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②諸候不聽從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強大的諸候。

③諸候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爭當霸主。

2.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a、齊桓公首先稱霸原因:

①齊國盛產魚鹽,齊國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經濟。

②任用管仲爲相進行改革,並組建強大軍隊。

③以“尊王攘夷”爲號召,擴充疆界,號令諸候。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成爲春秋時第一位霸主。

b、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爲中原霸主。

3.影響: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小諸候國被消滅了,出現了較大諸候國,歷史逐步走向統一。

二、戰國兼併

1.戰國七雄的形成:秦、齊、楚、魏、趙、燕、韓。

①組合:晉分三家(韓、趙、魏)。

②特徵:七雄並立。

2.著名戰役:

桂陵之戰(齊魏);

馬陵之戰(齊魏);

長平之戰(秦趙)東方六國無力抗秦。

3.趨勢:春秋諸候林立----戰國七雄並立----秦一統天下。

隋朝的貢獻及教訓

1.貢獻:①隋朝在前一時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②隋朝在借鑑前代的制度的基礎上,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對唐朝及以後的歷代王朝產生了重要影響。③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隋朝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開啓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

2.教訓:①由於隋煬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隋朝在農民起義的大風暴中覆亡,其教訓爲唐初統治者所接受,促進了唐朝前期的繁榮。②統治者應認識到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國家的政權才能鞏固。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2

一、道家思想統治下的郡國並行制

漢朝初年,統治者爲了恢復生產,吸取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制度上實行郡縣和封國並存的制度,即郡國並行制。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被漢景帝平定。後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逐漸廢除了封國,全國又恢復了秦代的單一郡縣制。

秦漢的丞相位高權重。爲了加強皇權,漢武帝讓身邊的`辦事人員,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二、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

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爲要維護政治的統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曾向漢武帝上《天人三策》,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爲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認爲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於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治;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於他。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爲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爲“三綱五常”。他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爲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也成爲後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3

炎黃聯盟

我國古代流傳着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與傳說,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其中最爲著名的傳說人物是炎帝和黃帝。

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對戰,炎帝失敗歸順黃帝,炎黃結盟。

炎黃部落在涿鹿與東方的蚩尤部落激戰,黃帝部落運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車,最後打敗蚩尤。黃帝被推舉爲部落聯盟首領。

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爲華夏族,因此後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傳說中炎帝的發明

炎帝部落主要活動與陝西渭河流域。

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

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

傳說炎帝還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曆法知識。

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實以避寒暑。

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會鍊銅。

發明弓箭和指南車。

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

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堯舜禹的禪讓

相傳黃帝之後,黃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爲了抵禦黃河氾濫帶來的災難,三個部落走向了聯盟,堯舜禹依次成爲部落聯盟的首領。

禪讓制:是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適時耕種。

舜禹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繼位後,擴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勢力和影響。

禹總結父親鯀治水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次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年努力,解除了水患。

本課重點識記內容

1、我國古代流傳着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與傳說,其中最爲著名的傳說人物是炎帝和黃帝。。2、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爲華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4、炎帝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傳說炎帝還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曆法知識。

5、黃帝已能建造宮實以避寒暑,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會鍊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6、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7、相傳黃帝之後,黃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禪讓制是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9、禹總結父親鯀治水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4

1.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區別是春秋戰爭爲了爭霸,戰國戰爭爲了兼併

1.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確立封建統治

2.鐵製農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是在 春秋時期

3.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是 春秋時期

4.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是 戰國時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禮

6.商鞅變法後,要想獲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軍功

7.商鞅變法的時間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變法後,要想免除徭役、獲得獎勵可以通過 多種糧食多織布

9.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 建立縣制

10.秦國貴族都討厭商鞅變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軍功爲標準授予爵位

11.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12.支持商鞅變法的國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變法後,要受到嚴厲處罰的是 經商致貧的人

14.“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決定性因素是 鐵器牛耕的廣泛應用

15.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6.牛耕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是在 戰國時期

17.秦國一躍成爲最強大的諸侯國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變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權,主張變法強兵的思想家是 韓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適合用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愛非攻

21.孫子的軍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2. 古書將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稱爲 千耦其耘

23.提倡對立統一、要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的是 老子

24.我國百家爭鳴時期的各個學派被合稱爲 諸子百家

25.戰國時期對各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派別是 法家

26.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7.提倡民貴君輕、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無爲而治、順其自然、對立統一的派別是 道家

29.我國最早創辦私學的人是 孔子

30.戰國七雄中,處於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諸侯國是 齊楚 秦 燕

31.我國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銅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在生產力方面最大的進步是 青銅器的使用

35.商朝最發達的手工業是 青銅器製造業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銅器是 後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時期是 戰國時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點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還有旅遊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 寶瓶口 分水魚嘴 飛沙堰

42.戰國時期的編鐘出土於今天的 湖北隨州

43.戰國編鐘主要使用的場合是 祭祀和宴會

44.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爲 金文或銘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龜甲或獸骨上

46.青銅器的主要成分有 銅錫 鉛

47.發現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地點主要都在 河南安陽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稱爲是天府之國,主要得益於 都江堰

49.戰國編鐘從製造材料來講,屬於 青銅器

50.我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記載的商王室的占卜內容,被稱爲 卜辭

52.我國文字的源頭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類社會的先後發展階段分爲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

54.都江堰中,用於灌溉的是 內江

55.都江堰中,用於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飛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論整理成了一本書,這本書是 《論語》

58.都江堰中,用於對江水進行分流的是 分水魚嘴

59.我國現在推行的縣制,最早開始於 商鞅變法時期

60.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個“潮流”指的是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法,確立封建統治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5

1.我們把太監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親屬掌控朝政的局面稱作是 外戚宦官專權

2.導致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農民起義是 黃巾軍起義

3.曹操爲了解決軍糧問題而實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導致東漢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強地主手裏的原因是 土地兼併嚴重

5.在軍閥混戰中,使曹操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地位的政策是 挾天子以令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東漢末年

7.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他的國號是 漢

8.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戰亂

10.西晉後期,北方移民南下到達的地點是 長江中下游及嶺南一帶

11.統一了三國的朝代是 西晉

12.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誕生於 淝水之戰

13.東漢的建立者是 漢光武帝劉秀

14.爲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爭是 官渡之戰

1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過北方的政權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個朝代的先後順序是 宋、齊、樑、陳

17.北方人口南遷開始的時間是 東漢末年

18.爲了接受先進的漢族文化,主動遷都的歷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遷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義是 促進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鞏固自己的統治

21.北朝包括的五個朝代是 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22.“五胡”內遷後,對我國曆史影響最大的少數民族是 鮮卑族

23.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曹操和袁紹

2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指的是 諸葛亮

25.三國鼎立中的三國的國號分別是 魏、漢、吳

26.東漢以前,全國的大多數人口分佈的區域是 黃河流域

27.東晉南朝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臺灣在三國時期被稱作是 夷洲

29.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30.北魏孝文帝遷都,將都城從平城遷到了 河南洛陽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特點是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遷都前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對三國鼎立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是 赤壁之戰

35.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共同特點是 以少勝多

36.東晉南朝時期,在冶鐵鑄鋼業中取得的最大技術進步是 灌鋼法的發明

37.東晉南朝時期經濟最活躍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國時期,紡織技術最發達的是 蜀漢

39.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主要農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保護了南方經濟發展的戰役是 淝水之戰

41.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前秦和東晉

43.西晉後期,王室之間因爭奪權力而發生的鬥爭被稱作是 八王之亂

44.塞北的幾個少數民族趁西晉國力衰落之際進攻中原,被稱作是 五胡亂華

45.三國時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陽

46.經過劉秀的苦心經營,東漢前期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作是 光武中興

47. 設立了專門機構管理絲織業的政權是 東晉

48.五胡亂華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鮮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個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統一黃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戰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東晉南朝時,種植雙季稻的地區是 五嶺以南

5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漢獻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鮮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漢姓後的名字是 元宏

56.東晉時期,南方商品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具體體現是 城市的繁榮

57.淝水之戰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戰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東晉時叫做“建康”,在三國時叫做是 建業

60.三國時期,建立魏國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6

【難點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雷電起火,堆積物高溫起火。

2、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

通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分析得到的。

【重點考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3、(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還會製作骨針。

4、(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5、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6、簡答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①.北京人的模樣保留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則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會打製粗糙石器,山頂洞人則已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過着羣居生活,山頂洞人則生活在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裏。

投壺的發展歷史

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於社會發展,中國民間以投壺爲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在流傳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置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爲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爲儒士生活的特徵。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桿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爲驍”。《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爲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爲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爲不滿。

五代十國曆史

五代依次爲樑、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樑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禪讓,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同年滅後梁。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稱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吳帝楊溥將皇位禪讓給徐知誥(李昪),建立徐齊,後改國號爲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

十國爲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漢高祖劉暠的弟弟劉崇所建。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羣雄,最後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7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爲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爲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叫西周。

小練習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始於

A、禹建立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

C、啓利用家族權勢成爲夏朝第二代國王

D、商湯滅夏以後

2、商朝的起止時間是

A、公元前20xx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歷曾多次遷都,盤庚將都城遷到

A、陽城B、亳C、殷D、鎬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8

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商周時代是我國曆的青銅時代。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裏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銅文化的代表有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代時“五穀”已齊備。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周時代燦爛的奴隸制文明——青銅文明。

小練習

1、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

A原始社會B夏朝C商朝D西周

2、西周的青銅器主要用途是()

A用來燒炭火取暖B用來祭祀祖先C用來喝酒D用來裝飾房間

3、下面哪一樣物品是中國最早發明的()

A鐵器B石器C木器D瓷器

4、我們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種,哪個朝代開始已經有了()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

5、下列食物中,在夏商周時期可能沒有的是()

A小麥B玉米C水稻D大豆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9

[知識要點]

1.西晉的興亡

266年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

“西晉”

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晉滅亡(匈奴人所滅)

317年司馬睿建東晉,定都建康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爲帝,東晉滅亡

2.少數民族的內遷

東漢末年,內遷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

作用: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戰(前秦----東晉)

(1)時間:383年。

(2)結果:東晉大敗前秦。

(3)意義: 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4)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

(5)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4.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1)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2)北方人南遷,爲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 的生產技術。

(3)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開墾爲良田。

(3)田裏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

(4)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影響:爲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難點解析]

1.想一想,爲什麼西晉的統一隻有很短的時間?

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第一,西晉的統治集團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風氣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徹底地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第三,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之間存在着矛盾,少數民族利用西晉內亂機會起兵反晉,推翻了西晉的統治。

2.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爲什麼?

從前秦方面來看,前秦的軍隊成份複雜,當時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滿前秦氐族的統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脫氏族貴族的統治.秦軍中的漢人更希望東晉的漢族軍隊打勝仗.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

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也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3.《宋書》裏描寫的南朝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司馬遷描述的江南人煙稀少,耕作方式落後,商品交換很不發達,貧富分化程度也很低。《宋書》所描寫的江南非常富饒,豐收年頭一年收穫的糧食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這裏是因爲漢代的江南尚未開發,魏晉以來已逐漸得到開發。

[重點考點]

1.東漢末年,內遷少數民族有哪些?他們的內遷有什麼歷史作用?

(匈奴,鮮卑,羯,羌,氐 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淝水之戰的作戰時間,作戰雙方、結果、意義和影響。

(383年,東晉與前秦,東晉打敗前秦, 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3.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麼重要影響。(見知識要點)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後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禮樂制知識點

產生朝代:西周

簡介:禮樂制是區分社會等級,維護高低貴賤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維護等級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意義:維護政治的安定,保證社會的和諧,有深厚、久遠的文化影響。

五禮:吉、區、嘉、賓、軍五類。吉禮,祭祀鬼神,祈求福祿之禮,凶禮,喪葬凶荒之禮;賓禮,迎定朝聘之禮;嘉禮,飲宴婚嫁之禮;軍禮,興師動衆之禮。

指南針知識點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航.指南針的發明,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0

夏商西周的興亡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禹傳啓建立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建都陽城。

2、夏、商、西周政權的更替

建立時間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備註

夏約前20xx年陽城禹桀————

商約前1600年殷湯紂伊尹殷朝

西周約前1046年鎬京武王幽王、厲王姜尚——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鞏固西周奴隸主統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爲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意義: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爲一個強盛的'國家。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1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徵: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使用打製石器、木棒;(生產工具)

4、生產生活狀況採集、狩獵;

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5、社會組織:過羣居生活,原始社會。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

1、遺址:位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三萬年;

2、體貌特徵: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徵;

3、生產工具:磨已掌握鑽孔光技術和磨製技術(骨針);

4、觀念: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

歷史答題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2、規範答題

在會考歷史試卷中,非選擇題是按照具體的知識點劃分的,如果某一歷史非選擇題分值爲5分,那麼這一歷史試題考察的`知識點爲五個。而且會考考生在回答時要注意排版,書寫過亂也可能是會考考生丟分的原因。

3、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係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後帶着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4、立足材料,聯繫課本

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侷限性的一面,聯繫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歷史解釋是什麼意思

是指根據歷史資料來確定法律的意思。歷史資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與文本直接有關的資料,例如立法準備材料(文件記錄以及其他和立法過程有關的材料)、立法說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談話記錄、回憶錄日記、書信等),乃至立法者當時發表的文章等。有時還可以通過將新的規範與舊的同類規範進行對照、比較,以闡明法律的意思。

它的具體內容是:

①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特定解決方案在過去曾被實施過;

②該方案導致了一個後果F;

③F是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

④過去與現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會出現;

⑤該解決方案也許不被稱讚。

這種方法要求解釋者要對歷史事實及其與現實情形的差異進行證成,而且要對“F是不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命題進行證成。

有關立法的歷史資料包括:關於制定法律的提案說明,關於審議法律草案的說明,關於討論、通過法律草案的記錄和其他有關文獻等。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2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徵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名稱土地兵力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係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衆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東周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裏的土地,往後越來越少。最後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麼?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爲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爲"霸主"。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稱爲"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爲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爲什麼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爲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於用人,任管仲爲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峯。

4、晉楚爭霸

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曆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麼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爲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麼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麼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啓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於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爲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麼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髮言。

三、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後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小練習

1、東周開始於

A、公元前20xx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2、下列關於春秋時期情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春秋是東周王朝的一個分期

B、春秋開始於公元前770年,結束於公元前476年

C、春秋時期天子的一落千丈

D、春秋時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3、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

A、齊桓公B、晉文公C、楚莊王D、越王勾踐

4、春秋時期,齊晉兩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內政②經濟上,發展生產③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④用人上,都有賢相輔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5、“退避三舍”這一典故來自於

A、城濮大戰B、桂陵之戰C、馬陵之戰D、長平之戰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3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決定晉文公成爲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爲"天府之國"。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爲"甲骨文"。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

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裏;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爲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4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啓,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爲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爲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爲一個強盛的國家。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5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

(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的成功爲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1)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滅六國過程的特點;由近及遠(自西向東);各個擊破。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陽(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統一後,採取了那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

(4)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此圖可以看出:圖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圖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屬於皇帝下屬的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縣。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中央政府直接聽命於皇帝,所有權力都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1)特點:中央集權

(2)影響: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爲後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統治特點:急於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稅;(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罰殘酷(嚴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爲馬”)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爆發的原因:

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衆起義。

3、起義方式:農民揭竿而起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6、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易錯: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1、項羽和劉邦起義:

(1)項羽: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2、楚漢之爭:

(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漢之爭)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4)結果:劉邦勝利。

國中歷史學習記憶口訣

燦爛的青銅文明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藝,____“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鎖搞生產,沒有自由和飽暖,生命不如牛和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經濟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時期,經濟重心向南移,北人南遷搞開發,帶去技術和勞力,水稻棉花發展快,丘陵茶園遍地起。

手工業很繁榮,絲織棉織高水平,浙江哥窯冰裂紋,著名瓷都景德鎮,廣州泉州造船業,造船技術世人驚。

開封杭州興商業,“買賣晝夜叫不絕”,海外貿易超前代,廣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紙幣流通就開始。

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誌)、頒佈《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脫離羣衆,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啓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8.啓示:說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9.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