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教學反思13篇

歷史9.54K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教學反思13篇

歷史教學反思 篇1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爲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裏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說的優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看來以後努力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歷史教學反思 篇2

歷史是一門史證的科學,此種說法誠然不錯。但僅僅侷限於此,就遠爲不夠。衆所周知,歷史既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又指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復原與解釋。因此,歷史同時又是一門解釋的科學。史料需要考證,史實需要解釋。而考證和解釋就必須憑藉方法,依據邏輯。

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說:“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爲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瞭解。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因此,在處理材料時,教師不可不作鑑別,不能依據孤證,亦不能進行簡單的堆砌。史料浩如煙海,學者都力所不逮,何況是年少學生?更且,歷史事物複雜異常,僅僅列舉其單方面的史料,從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於用史實來撒謊。教師應精心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史料,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過程中,鍛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嚴密的邏輯。

爲什麼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爲了證明教師所言甚確、知識淵博,還是爲了註解教科書?都不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應在於啓迪學生的思維。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如果是灌輸,無需呈現史料,更無需費力進行史論結合。既是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英國人約翰8226;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認爲,“從真理與錯誤衝突中”能產生出“對於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而在欠缺討論的情況,“不僅意見的根據被忘掉了,就是意見的意義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僅如此,充分的討論還能增長人的智慧,“一個人之能夠多少行近於知道一個題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徑只是聆聽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們關於他的說法,並研究不同心性對於它的觀察方式。一個人之獲得聰明,除此之外絕無其他方式。”

如果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中,我們選擇的史料能反應真理和錯誤的衝突,能呈現多元的視角,能激發學生熱烈的討論,那麼真理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越來越聰慧。

歷史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由上冊所學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啓下,自然導入,效果較好。隋朝大運河是本課的重點,但知識點較爲零散,在講課中要注意結合地圖及時總結,讓學生在學中速記並強化訓練。反思本課如下:

本課主要內容:第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第二、隋朝的繁榮;第三、隋朝的大運河。“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爲“隋朝的繁榮”奠定基礎,探究“隋朝的繁榮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榮局面,啓發學生找出聯繫,然後再聯繫“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這一問題解決後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原因就簡單了。

列出史實——隋煬帝下江南看瓊花和書中“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爲利也博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評價大運河。

評價: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開通大運河徵發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被隋煬帝作爲遊樂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爲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麼?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經營漁業,往南可以通到揚州(古時揚州亦稱江都)經營運輸,他的利用價值是很廣的'。

1.學生對歷史學科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初步掌握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既掌握了本課的主要知識點,課堂教學基本做到學生自主、交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課堂達標率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識,加強了熱點、邊緣學科知識、前後知識的聯繫與滲透;注重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學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法;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落實。三點歌謠北捉南魚落中心記憶效果明顯。

不足之處:

1,教學基本功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需不斷錘鍊、加強。

2,課堂結構還需改進,應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引導。

3,,學生的小組學習還需加強,尤其是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具體分工尚需加強.

4,由於前期記憶所佔時間稍長使後期學生討論時間稍短,造成時間安排前鬆後緊還需以後上課合理安排好時間。

歷史教學反思 篇4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已經非常厭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爲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他們讀一本書,他們就能理解它。他們不需要聽講座。如果他們想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他們只需要死記硬背。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用這種方法不可能學好歷史。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不會厭倦學習。

一、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座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當學生們談論商代歷史時,結合《衆神名錄》的故事,他們饒有興趣地聽着。課後,學生們還有更多的意義。它還可以爲學生提供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我解釋,培養學生的演講技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歷史人物系列解說

例如,在談到韓非時,他提到了他被陷害的`悲慘場景。殺死韓非的是他嫉妒的同學利斯。殺害利斯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叛徒趙高。誰殺了趙高?誰殺了秦王子的孩子?誰殺了他的孩子?王公項羽的結局如何?Hellip&Hellip,學生們自然會着迷。

三、比較分析法

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比較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大多數方法比較簡單,學生感到枯燥。如果延長,效果將大不相同。比如說,鄭和與哥倫布相比,鄭和將在航行時間、規模和次數上超越哥倫布,但爲什麼哥倫布的影響力要大於鄭和呢?鄭和的朝貢貿易沒有經濟利益,違反了經濟法,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哥倫布的航行引發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源泉,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歷史的一些偶然和主觀因素

往往會改變其外觀。例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偷走”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是,雖然是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的個人因素佔了一小部分。事實上,儘管孫中山當時對袁世凱並不放心,但他仍然對袁世凱寄予厚望,孫中山是一位誠實善良、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中國官僚的權力沒有絲毫渴望。他懷着對全世界難民的普遍熱愛承擔起了政治使命。以孫中山的人格和性格,爲了儘快實現“民主共和國”,在中華民國成立兩個月後辭去臨時總統職務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使用得當,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歷史教學反思 篇5

連着聽了兩天的課,說實話雖然有點累但是收入頗豐。同時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每堂課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充滿自信,充滿朝氣,臉帶笑容的老師,她(他)們和學生在進行友善的對話,氣氛非常輕鬆,令人感覺到老師和學生就置身於平等的、歡愉的情景,學生暢所欲言,臉上流露的自然的微笑。以前我們經常責怪學生沒有課前準備,這時我們是否反倒問問自己: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課堂上,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比較緊張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們都報以微笑的期待,或投以激勵的眼神,注重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對於以前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比較緊張的時候,試問:我們給他們信心了嗎?我們鼓勵、表揚或肯定了嗎?

在聽課中,給我印象較深的一個學案是鄭志霞的《競爭不忘合作》,她學案的設計就是《王曉梅同學成長的日記》五則材料,整堂課就圍繞王曉梅的煩惱、競爭等展開,整堂課非常明晰的.一條主線,解決問題時結合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讓學生感受到理論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樣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如果課堂練習設計全是書本的題目,有時比較缺乏生活的“味道”。那麼,試問一下:學生對於枯燥的題目他們會感興趣嗎?如果興趣都沒有,那能談得上能力的培養嗎?

看到他們,我好象看到了自己,看似簡單的一堂課,背後凝聚着教師多少辛苦的付出。上課的教師儘量想要上出新意。我真心希望我們老師創造出自己的風格。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挑別人的毛病都會挑,輪到自己也未必能行,的確如此。不過,我還是很高興能從課堂上學到很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歷史教學反思 篇6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歷史教學比較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比較法,能認識歷史的共同特徵,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知識取得進步。

比較常見的歷史比較法有:

⑴從時間觀念出發,就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階段)的歷史現象作比,或就某一歷史事件的各個發展層次作比,也叫縱比。諸如:中國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戊戌變法和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歐美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⑵從空間觀念出發,就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對照,也叫橫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在侵華上的不同特點,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特點。

⑶縱橫交錯的綜合比較法即縱向穿線,橫向織網,縱橫交織,構成一個立體的比較體系和結構。如:在比較中西方差異時,可以從社會階級組成、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對外關係、軍事實力、民族關係等各方面進行縱橫、交錯的多方位的綜合比較。

⑷一些概念的比較。如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可以和《共同綱領》從地位上與內容上作比較,從中認識兩者的區別於內在的一致性。

運用上述比較法時,可根據所需要的內容從宏觀或微觀,現象或本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但一定要做到線索明確,深入簡出,使學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爲比較而比較,僅僅留於形式。

歷史教學反思 篇7

時光飛逝,搜索點點滴滴。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喜悅,也有遺憾。當然,高三歷史教學,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鍛鍊,一次提高。

首先,對於歷史科的大學聯考備考,我想應做好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夯實基礎知識,讀通讀活教材

2、補充重要史實史料和基礎理論,拓寬知識幫助理解教材

3、重視學科之間的綜合和時政熱點

4、搞好歷史專題複習

5、強化對學生大學聯考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

6、歷史教師必須加強對大學聯考試題的研究

最後,對20xx屆高三歷史複習的一些想法

1、夯實一輪基礎,狠抓二輪提高。

一輪複習要根據學生情況,貼近學生實際進行全面而紮實教學活動。以課本爲主,按教材的章節一個一個地落實知識點。在二輪複習中,要強化專題和培養學生能力爲主。

2、提高複習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

研究09年命題原則及命題特點,準確把握20xx屆高三複習方向。認真研究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理念,新問題。研究45分鐘的課堂教學。堅持能力立意,教師應在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基礎知識上下功夫,在理論聯繫實際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上下功夫,指導學生學會審題,掌握解題規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養學生養成規範答題習慣上下功夫,減少學生不應有的失分現象。

3、強化月考

用好精品題庫,保證訓練質量。最好一週一練習,要引導學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絕無針對性的'逐題講解試卷的講評課,一定要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不留死角。

4、關注熱點,收集信息加強交流。

關注高中新課程方案信息,大學聯考信息,一年的時政熱點信息和考綱變化的信息等。

歷史教學反思 篇8

成功方面:

(1)善於創設探究性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去感悟與反思。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探究性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貼近歷史時空。

(2)抓住主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教學始終圍繞主題“中華文化的勃興”,展開。

(3)體現現代歷史教學的新理念: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人物站起來。

(5)堅持教學設計的四個原則:教學設計問題化,問題設計層次化,解決問題民主化,形成知識網絡化,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本節課中共設計了10多個探究性問題來實現這些原則、理念和要求。

(6)本節課教學設計不只停留在歷史知識的.表面,不是爲了講知識而講知識,在講解史實時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在知識的講解中,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不足:

(1)課件製作還需改進:增加動感和交互性。

(2)還沒有最大限度地放權於學生。比如小品表演中應由學生自由發揮。

(3)應課前按排學生收集更多的相關的資料。

歷史教學反思 篇9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本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燦爛的青銅文明》,主要講述我國奴隸制國家夏、商、西周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事實。課本通過兩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即“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介紹了這一時期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景象。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青銅製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佈廣泛等特點。

學習這一課要突破一個難點: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學生往往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者青銅製造業簡單地等同起來。所以,應對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講述。爲突破這個難點,我在一開始就介紹了青銅和青銅時代:

人類最初的時候,主要使用石器進行生產勞動,考古學家把這個時代叫做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人類發明了銅器。銅是人類歷史上認識的第一種金屬。自然界的銅,通常呈紅色,所以又叫紅銅。早在六千年以前,人們就用紅銅製作了一些小工具和小飾品。如刀、錐、鋸等。後來,人們在冶煉紅銅時加入少量的錫和鉛,製造出的工具更加鋒利和適用。這種合金銅呈金黃色,生鏽後呈青綠色,所以又叫青銅。青銅熔點低、硬度大,這遠比紅銅優越。因此,青銅發明以後,很快代替了紅銅。歷史上把已經掌握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普遍使用青銅工具和器具的時代,稱爲青銅時代。

在講述夏商周時期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景象之後,我即時地提出了問題:既然我國夏商周時期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爲什麼要以“青銅”作爲當時的文明象徵呢?

學生很快答出青銅製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佈廣泛等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所以用“青銅”作爲當時的文明象徵。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本課學習至此,咋看已經很完整了,與本課主題“青銅文明”表面上聯繫不太緊密地第三目“奴隸的悲慘生活”似乎可有可無。然而,仔細琢磨本目編者設計的一道“動腦筋”題,就會發現這一目設置的必要和獨具匠心。

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中如果能始終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過去歷史課教學中“以教代學,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將會成爲歷史。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比較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當然,在“探索”式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只不過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建議者、指導者,在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老師要注重啓發、引導,少一份指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別是當學生表述的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點觀點不一致時,千萬不能較易否定學生的話,否則,他“探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我們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環境、機會,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爲課堂的主人。

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一節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爲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精神飽滿。

這節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環相扣,然後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着,並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爲鑑,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後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爭》後,你有什麼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並說明爲什麼用這種顏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籤、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着課本讀。潤物細無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於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於課後再去死記硬背,因爲,這已內化爲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爲是一節原生態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捨、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傾心教學,持之以恆

從走上講臺開始,一次次鋪陳千年烽煙,一幀幀展示壯觀畫面,一頁頁掀開精彩歷程……

作爲一名xxx員,劉xx老師學習不輟,成爲他踐行信念與擔當的常態。身爲歷史老師,劉xx酷愛讀書,“咀嚼”良書猶如飲蜜般甘甜。“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就努力做一個那樣的老師。”

既爲自己不斷成長,又爲促進教學工作,劉xx在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新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有計劃、有方法、有實踐地學習,在實踐運用中不斷提高着自身教學能力、素養。他多次參加省高中歷史疑難問題教學研討會,聆聽專家報告,吃透教材編寫意圖。

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課前,劉xx圍繞課改理念,深刻領會課標內涵,準確把握、認真鑽研教材,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課中,他把各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融整體把握、突出重點、品讀史料、感悟歷史爲一體,實現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平等對話……他的課因鼓勵學生個性地思考而美麗,因教學理念的時尚前衛而精彩。

劉xx多次開出市、縣級公開課,獲得專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評,還積極參加各級教學比賽,努力提升教學技能和水平。20xx年獲xx縣課堂教學評比獲第一名、台州市課堂教學評比二等獎,20xx年,獲xx縣中國小教學大比武二等獎,執教《理性與信仰的交織——探祕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一課被評爲部級優課。

教學成果上,劉xx同樣取得優秀成績。越有成績越謙遜,日有所進日有德。由於表現優異,他不斷擔當起更大的責任:從普通教師到教研組長,從班主任到年級主任,到德育處副主任,但不管處在什麼崗位,他的初心從未改變:傾心教學,持之以恆。

傾力教研,學貴有恆

一名教師的成長首先從教學反思開始。劉xx老師堅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每一節課的得與失,也反思其他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經過多角度的反思和留心自己的教學,不斷總結經驗,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着力實施解決……多年的自我反思、虛心求教、積累與沉澱,爲教育科研積澱了基礎,爲課題研究提供了實踐素材,也讓他進階爲xx縣高中歷史學科的.帶頭人。

20xx所撰寫的論文《基於“主題式”歷史教學活動設計》發表在《中學教學參考》第10期,另一篇論文《新大學聯考背景下高中歷史選考複習策略與思考》獲縣二等獎;20xx年,主持xx縣教科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歷史選考複習策略的研究》獲優秀結題;20xx年,論文《析選考試題變化,探高三複習新路徑》發表在省級刊物《中學政史地》第10期。20xx年參與市級重點課題《縣域高中歷史教師“集羣—共進”的策略研究》,並撰寫論文《“共讀、異構、樂享”——探縣域高中歷史教師“集羣—共進”模式新路徑》。20xx年7月,論文《例談歷史解釋在概念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發表於省級刊物《新課程研究》。9月19日,他在縣歷史教研會上,做了題爲《高三歷史備課組最後30天備考經驗》的書面發言,總結了選考複習的應試策略和具體措施,爲各兄弟學校做出表率,提供借鑑,得到同儕廣泛歡迎。

傾情教育,日升月恆

劉xx老師對當班主任有着自己獨特的體會:贏得學生內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師最大的幸福。他把尊重學生當作自己的言行第一遵守,春風化雨,實行“雙向制、民主化”管理模式,提高了班級管理效能,優化管理過程,更是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能動性,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劉xx老師所帶的班級,曾經連續三年榮獲先進班集體稱號,每個月被評爲優秀,曾獲校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精神文明隊,紅歌大合唱一等獎等榮譽。

劉xx說:“我自己與他們好像不是師生關係,而是同一個團隊的共生關係,彼此之間同聲相合、同氣相聞、同心相勵、同行相進……”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教育事業上一個永恆的課題。他創新德育思維,實踐外國語學校“立標看齊、激情邁進”激勵性德育新模式,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主題活動,營造奮進、有序、緊張、和諧的班級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把培養一代新人作爲最光榮、最聖潔的事”這是他的心裏話。劉xx老師一直奮鬥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他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樂觀的精神狀態去對待每項工作,不斷地完善自我、開拓進取、成就夢想……

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爲起始課,在導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

2、這幾節課都利用視頻輔助教學,通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視頻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通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7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通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標籤:反思 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