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國中歷史教案通用15篇

歷史2.13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歷史教案通用15篇

國中歷史教案1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瞭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麼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直觀的瞭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爲什麼稱他爲“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麼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後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國中歷史教案2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封建頑固勢力爲什麼要反對變法,然後按照書上的材料講清政變的經過,指出戊戌政變標誌着戊戌變法的失敗。書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蹟可以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並播放教學課件中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認識到譚嗣同等愛國志士爲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最後,就戊戌變法爲什麼會失敗,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然後由教師加以歸納概括。

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國強佔膠州灣,帝國主義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有爲再次上書光緒帝,不久,光緒帝召見康有爲,頒佈《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國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學生回答: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然後教師指出:公車上書後,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不斷髮展,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刺激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1898年6月,光緒帝下詔變法,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變法"。

二、保國會的成立:按書中材料講清保國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維新

屏幕顯示"百日維新"的內容,教師設問,引導學生分析。

師:哪些內容會損害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

生:改革舊制部分(學生可能會回答具體內容)

師:對。這樣變法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這也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師:"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願望?

生:人民、當官的。

師:這裏的"民"具體指什麼人?

學生可能不會立即答出,教師要分析"民"指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願望。

師:經濟方面的改革會起到什麼作用?

生:(概括)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師: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於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技的傳播。

師:軍事方面會產生什麼影響?

生:學習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增強國防力量等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書中的思考題。答案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四、戊戌政變

以學生自學爲主。(電腦屏幕顯示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戊戌政變的經過)認識慈禧太后的專權兇殘、袁世凱的陰險狡詐、譚嗣同的英勇無畏。記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師最後指出:戊戌政變標誌着戊戌變法的失敗,從光緒帝下詔變法到變法最終失敗,前後僅103天,因此,這場變法又稱爲"百日維新"。

小結: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爲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爲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繼續奮鬥。

國中歷史教案3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瞭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製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爲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爲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衆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爲普遍的社會風氣。

國中歷史教案4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學生閱讀教材導入框教師由此導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爲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複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爲什麼要以發展重工業爲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纔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於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說,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爲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麼。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麼。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通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

師生通過討論,總結: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爲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國中歷史教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並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麼呢?學生回答:統一了蒙古。接着教師追問:在此之後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爲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之後,如何使蒙古族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後,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並提問:隨着時間的發展,蒙古統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麼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後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麼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於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提問:這給了我們什麼啓示?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脣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侷限於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後的形勢圖》,並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爲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後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後,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後持續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並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爲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於守城戰和水戰,宋軍可根據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後的措施有哪些?課下蒐集資料,下節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國中歷史教案6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說出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戰爭的導火線,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和影響;列舉南北戰爭的意義。

2、通過合作探究,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評價林肯。

3、通過師生探究,說出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

重點: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爲維護國家統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難點:

美國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方式的矛盾。

導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總統山”上,雕刻着美國四位著名的總統。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是誰?

有人在美國民衆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

第3位是美國第1任總統,領導過美國獨立戰爭,被尊稱爲“美國之父”的華盛頓。

第2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戰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

第1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

20xx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總統的樣子。“開玩笑的說,我可以比美國曆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都像總統,除了林肯。”特朗普說,“因爲,你沒法超越林肯1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曆史上一場偉大的戰爭聯繫在一起的,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南北戰爭”,也叫美國內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內戰》。

講授新課

一、南北矛盾加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1、獨立後的美國南北經濟發展;

2、南北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問題。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點撥: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制度(1)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2)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3、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

4、圖解南北矛盾:

二、內戰爆發和北方的勝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內戰的根本原因,導火線,戰爭的爆發,戰爭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爲扭轉戰爭局勢採取的措施;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佈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4、林肯的貢獻;

5、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講解:

國中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商朝最後的`商紂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對,周武王起兵伐紂,建立周朝。從此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

教法建議

難點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等級制度並且用圖示法將其內容描繪出來,教會學生通過簡單圖表概括理解複雜內容的方法.

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回答“爲什麼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教會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

通過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滅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朝代更迭並能將其放置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變遷的原因。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重點。因爲正是通過這場戰爭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講清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生理解商的滅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是另一個重點。因爲這種制度正是西周奴隸制進一步發展在政治上的表現。而且這種制度對於後世影響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課難點。分封的原因,諸侯國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關係相對複雜,而且學生接觸較少,不易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爲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爲主,教師引導爲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爲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使商朝統治已成爲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爲了研究加以說明,爲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爲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爲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爲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和西周滅亡

1.國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爲了研究加以說明,爲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國中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八國聯軍侵華是帝國主義發動的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加深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說明中華民族有着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難點 爲什麼說《辛丑條約》是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什麼滔天罪行?

生:火燒圓明園

師:可是中國的劫難並沒有停止,就在英法聯軍佔領北京40年後,北京又一次被列強佔領。這是什麼戰爭?

【講授新課】

一、原因:爲鎮壓義和國運動

師:看P24小字,找出義和國運動的興起時間、地點、、領導階級、口號。

生:1899年,山東,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師:從口號和P24“閱讀廣場”中,可以看出義和國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生:反帝愛國運動

師:義和國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有什麼異同

生:義和國運動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運動。

師:1900年,義和國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看P24插圖,圖中寫着什麼?董軍門是指清甘軍首領董福祥。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展,引起誰的恐慌和仇視?

生:帝國主義

師:由此可見,帝國主義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生:爲了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師:找出時間和侵略國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師:1900年6月,八國聯軍20xx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統帥是誰?

生:英國海軍中將西摩

2、統帥:西摩、瓦德西

師:戰鬥在京津鐵路線上打響,義和國和清軍在廊坊、楊村狙擊敵人。義和團在廊坊大敗侵略軍說明什麼?

生:中國人民具有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精

3、廊坊大捷

師: 西摩率殘部狼狽退回天津。與此同時,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國軍艦攻陷了大沽炮臺。看25插圖,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區東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國聯軍隨後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保衛天津的戰鬥。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佔北京

師:慈禧太后帶着光緒帝倉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滅義和團。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聯軍的統帥是誰?

生:瓦德西

師:瓦德西是德國陸軍元帥。他特許侵略者公開搶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們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們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圓明園第二次被毀。看插圖《八國聯軍屠殺義和團》,上面寫着什麼?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英勇鬥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看P24導入框。

三、結果:《辛丑條約》

師:1901年,農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奧、比、西、荷11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看插圖,左邊是11國公使,右邊是清政府代表慶親王奕劻(前)、李鴻章(後。)條約的內容是什麼?

生: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爲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並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紮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

師:①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經濟

師:賠款本息共計9.8億兩,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賠款(約3000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當時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只有8千多萬兩,這相當於清政府12年的總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賠款4億5千萬兩,用意在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這是侵略者要通過賠款來懲罰、污辱所有的中國人。②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外交

師:危害是什麼?

生:使館區成爲國中之國,各國公使成爲清政府的太上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師:③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政治

師:危害是什麼?

生:清政府成爲洋人的朝廷。

師:④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軍事

師:危害是什麼?

生:便利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四、影響

師:《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生: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板書

一、原因:爲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2、統帥: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佔北京

三、結果:《辛丑條約》

四、影響

國中歷史教案9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爲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着羣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製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儘可能採取啓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蹟,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纔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麼最早的人是怎麼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國中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時間。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知道有關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2.過程方法與能力

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歷史功績,培養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研討形成結論,逐漸養成主動探究和與同學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貞觀之治”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謙虛使人進步的道理,懂得一個全面發展、能成就事業的人,必須要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學習武則天坎坷、傳奇的一生,培養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鍛鍊堅強的意志,樹立銳意進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唐朝是我國古代社會繁盛時期,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1)貞觀之治:中國古代曾領先於世界,尤以唐朝時期最爲突出,而這一空前繁盛的基礎,始於唐太宗貞觀年間,這一時期被稱爲“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範,也是評價唐太宗的主要依據,因此是本課重點。(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歷時不到三個世紀,而武則天一人蔘政掌政就近半個世紀(從當皇后開始參決朝政計算)。同時,在她統治時期,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爲唐朝進人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這是本課的又一重點。

[難點]

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放在當時的環境來講它勞民傷財,但客觀上運河的開通給人民、社會帶來了好處,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多媒體展示圖片)這條運河是誰在位時開鑿的?其中3+4+5=1中各數字代表什麼?

此人生前很有作爲但也很殘暴,爲什麼說在他的統治下隋朝會迅速滅亡,它與我們學過的哪個王朝很相似?爲什麼?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隋朝的滅亡與唐朝的建立

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新授講授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滅亡一、唐王朝的建立

多媒體展示:引用人民對隋煬帝憎恨的詩句來反映隋煬帝的暴政表現,通過多媒體演示:

隋朝的統治類似於下列哪一個朝代(a)

a、秦朝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2、多媒體展示唐高祖李淵像及提示,並根據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誰的遊戲

A他是隋朝唐國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乘機起兵

C他在兒子的幫助下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並統一全國

D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3、根據閱讀和活動中掌握的知識來完成練習,讓我告訴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淵

(2)唐朝的建立時間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長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與納諫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的簡介

請同學們閱讀第9頁前兩段話,思考一個問題;在隋末農民戰爭中強大的隋朝滅亡了,這給了唐太宗什麼樣的震撼?

請同學們閱讀第9頁後三段話和第十頁第一段話,思考一個問題,唐太宗爲什麼能做到以諫如流任用賢能?

他從隋亡的教訓中吸取經驗,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識到“君爲舟,民爲水”的道理,他認爲只有虛心納諫“兼聽則明”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鼓勵和倡導臣下提意見,並以諫如流,兼收並用。

教師總結;客觀上,隋朝由於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震撼,使得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與民。主觀上,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爲貞觀之治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多媒體展示標題。

三、貞觀新政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頁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賦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勞役天數的減少和規定可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勞役,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逐漸鬆弛,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2、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這一制度成爲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並對今天中國的行政體制產生重大影響。

3、編撰的《唐律疏議》,其原則就是刪繁就簡、化重爲輕。

4、沿襲並完善了科舉制度。

5、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繫。

教師總結: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請回顧一下本課所學的知識,說說你對唐太宗的評價和認識。

[鞏固與小結]

隋唐時期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的隆盛時期。唐前期統治者認真汲取隋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施德於民。歷數代而至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爲後世所景仰。我們生活在祖國騰飛的新時代,更應從中感覺祖國的輝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堅定爲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學習奮鬥!

[板書設計]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1、隋朝的滅亡亡國之君:隋煬帝

原因:暴政

時間:618年

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淵

都城:長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與納諫

三、貞觀新政:

改革賦役制度

沿襲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貞觀新政修改法令,編撰《唐律疏議》

完善科舉制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繫

2、貞觀之治

國中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造紙術的發現改進。《九章算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二、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對比和歸納綜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秦漢時期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特別是造紙術的發現更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教學重點:

造紙術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創制地動儀,張仲景和華倫的醫學成就。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構造原理。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提示,教師作簡要說明: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封建經濟有了發展,這爲秦漢文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秦漢時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就是在這一時期發明的。

二、導學新課

(一)紙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紙的發明(板書),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從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講起,以便學生了解發明紙的歷史背景。

師問:甲骨文是刻寫在什麼上面的?

生答:龜甲、獸骨。

師問:“金文”是刻寫在什麼上面的?

生答:青銅器。

師問: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什麼樣的書寫材料?

生答:竹簡、絲帛。

(教師用課件演示,獸骨、龜甲→青銅器→竹、帛→紙)

師講:紙普遍使用之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把竹木簡當作書寫材料。現在我們還把書按“冊”計算,這個“冊”字就是個象形字,很多竹木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冊”了。但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着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從事造紙術的研究。

2、蔡倫改進造紙術(板書)

在蔡倫之前,我國勞動人民雖己發明了造紙的方法,但紙的質量還比較差,產量也不高。

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爲朝廷造紙的作坊,(用課件演示蔡倫的圖象),它總結勞動人民經驗,於105年改進了造紙術。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蔡倫用於造紙的原料。

師問:當時蔡倫都用哪些原料來造紙?

生答: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

(用課件演示造紙原料)。

師講: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擴大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紙的質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僅提高了紙的質量還提高了紙的產量,紙的使用也逐漸普遍起來了。爲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及其意義。

(略講)紙的傳播,(利用課件進行演示)紙最初傳入朝鮮、日本,後來又向西傳入阿拉伯,並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和非洲。

師問:與竹木簡和帛相比,紙的主要長處是什麼?

生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造價低廉。紙的造價低廉而又攜帶方便。紙的發明,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人類文化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

成書於東漢的一部數學著作.全書共分九章,書中有很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數學專著,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此處師講)

(三)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利用課件演示張衡與地動儀的圖像)

師講:張衡是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既是文學家,又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他於132年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西方製作的類似儀器要早1700多年,(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課件:向學生介紹地動儀的結構和原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敘述地動儀結構的小字部分,然後說明其測報地震的科學原理。

(四)醫學的成就

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良醫輩出。

1、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板書)

(利用課件演示華倫人物圖像)

華倫是東漢著名的醫生。他擅長針炙、麻醉術和外科手術。華倫製成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首創,他還創制了醫療保健體操“五禽戲”。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這部分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

2、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後世尊稱他爲“醫聖”,(課件演示張仲景圖像)。《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三、課堂小結:

在秦漢時期,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領先於世界的?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許多領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處於領先地位。西漢初期,我國勞動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九章算術>>的許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華倫的麻沸散,並用它來實施外科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最早的,這麼多偉大成就,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

四、鞏固練習

利用課件演示課堂練習題。

(一)、選擇題:

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爲它(D)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二)填空題:

1、東漢時候,________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於105年改進了造紙術。

2、《》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

3 、東漢著名醫學家________創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4、________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後世尊稱他爲“________”。

(三)討論題:

爲什麼說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人們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又有什麼重要意義?

本討論題讓學生利用課後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三、醫學方面: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

國中歷史教案12

[課程標準]

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爲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它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爲我國封建經濟和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隋朝所創立的政治機構,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等。短暫而繁榮是隋王朝歷史的特點,從581年楊堅建隋至618年李淵建唐,隋朝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襲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說隋朝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國中學生表現欲強,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隋朝兩位皇帝,使學生知道隋朝“繁盛”的歷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爲什麼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學重點]

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瓊花》圖片,讓學生欣賞,簡介瓊花的傳說和歷史,設問:

隋煬帝專爲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呢?

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習新課

開國皇帝隋文帝

展示《隋文帝》人物圖片,設問:

1、他有什麼貢獻?

2、他統治時期被稱爲什麼?

引出隋朝的繁榮,爲了加深學生對此理解,教師出示大量的歷史資料,印證隋朝的`繁榮。

繼而引導學生探尋“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嚴謹之學的態度。

幫助學生通過分析大量歷史資料,來分析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亡國暴君隋煬帝

展示《隋煬帝》人物圖片,設問:

想想看,隋煬帝時爲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出示《大運河》風光圖片和《隋朝大運河》地圖,設問:

1、隋煬帝爲什麼要開通運河?

2、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3、大運河對我國曆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4、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

5、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爲什麼重要?

出示大運河示意圖,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記憶方法。

教師說出自己的記憶方法(永通邗江,北諑郡,南餘杭,中心是洛陽),拋磚引玉,啓發學生說出自己記憶方法。

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完成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小結

展示示意圖,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

設計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國家統一

“繁盛”〔經濟繁榮

大運河開通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時”——二世而亡,38年(581——618)

國中歷史教案13

第11課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爲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爲鑑,談對當今的啓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爲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啓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爲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製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啓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爲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爲鑑,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爲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啓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爲載體,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爲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爲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於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國中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通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通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繫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說,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願望,並能對戰爭的後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閱讀導入框後,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於希波戰爭,請問是什麼項目?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後,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衝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爲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於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瞭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徵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範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着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鬥豔,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於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曆史的“黃金時代”。至於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繫。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於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爲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着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並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並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着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着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導入框裏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着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着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國中歷史教案15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着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着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爲奴隸。而農奴主卻過着奢侈的生活,爲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爲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爲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爲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爲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佈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侷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爲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着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爲衆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爲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爲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着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