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8篇

歷史1.08W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1  四面楚歌的解釋:

成語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8篇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2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之爭,持續了五年的時間,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後來劉邦的實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於劣勢。雙方曾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爲界限,東屬楚,西屬漢,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楚軍發起進攻。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猝不及防,被漢軍逼到了垓下。韓信又設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強大的漢軍,項羽很難突出重圍。爲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命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爲漢軍已經佔領了所有的楚地。項羽夜裏聽見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驚地問:“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愛的虞姬和那匹烏騅馬。想到這裏,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自刎於烏江邊。

【成長心語】

剛愎自用的項羽因爲衆叛親離而陷入了絕境,在現實生活中,陷於絕境的人往往也都是咎由自取,他們平日的舉動使所有的人都對他們失去了信心,當“狼”真的來的時候,也不再有人同情他們,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如果你不想讓自己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就在平日裏,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多結交一些靠得住的朋友。正所謂“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個朋友多一個機會,得罪一個人就少一些機會。把朋友當做一生的依靠,相信你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平坦、順暢。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3

【成語】: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四面楚歌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203年12月,韓信把兵馬屯在垓(gāi,今安徽靈璧東南)下,佈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個適當的地方,把他圍困起來。韓信故意拿話去激霸王,讓他氣得鼻孔噴火,頭頂冒煙纔好。他編了四句話,叫士兵衝着楚營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率領十萬大軍一直衝到垓下,沒碰着韓信,一看四面全是漢兵,楚軍進入了重圍。霸王帶領人馬只管向前衝,誰也抵擋不住。他見了韓信,更不肯放過。韓信一邊作戰,一邊後退。霸王追趕了好幾裏地,殺散一批,又來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四面八方全是韓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轉過身來,跑回垓下大營去了。

夜裏,項羽聽到周圍漢營裏的士兵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霸王吃驚不小,他說:“難道楚軍都投降劉邦了,爲什麼漢營中的楚人這麼多呢?”說着他就在營帳裏喝起悶酒來。他留戀他寵愛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邊;還有那匹騎了五年的烏騅馬。想到這兒,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壯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詩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氣魄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走。馬兒不跑怎麼辦,虞姬呀虞姬,你可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跟着一塊兒唱。他唱得流下幾行眼淚,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擡頭看他。

霸王跨上烏騅,帶着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衝出去,突出重圍,往南跑。他打算渡過淮河再往東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殺散了漢兵。韓信、英布、周勃、樊噲他們分頭追趕。霸王拍着烏騅,飛一樣地直跑。等霸王渡過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兒,不知道哪一條道兒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就向一個莊稼人問路。那個莊稼人不願幫他,就說:“往左邊兒走。”霸王跟一百多個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陣,連道兒也沒了,前邊只是一片水窪地。他們的馬陷在泥濘裏,連蹄子都不好拔出來。霸王這才知道受了騙,走錯了道,趕緊拉轉繮繩,再回到三岔路口,漢兵可已經追到了。

霸王往東南跑,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點了點人數,一共才二十八個騎兵,追上來的人馬有好幾千。霸王覺得沒法脫身了,就帶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崗,對他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戰無不勝,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兒被圍,這是天數,不是我不會打仗。”

他把二十八個士兵分成四隊,說:“我先殺他們一個大將。你們跑下去到東山下會齊。”他大喊一聲,向一個漢將直衝過去,殺了一個漢將。

霸王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二十八個子弟兵全都到了。漢兵趕來,又展開血戰。霸王專挑漢兵多的地方衝殺。他左刺右劈,又殺了漢軍的一個都尉和不少士兵。漢軍將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嚷着躲着。霸王點了點自己的人數,僅僅少了兩個。

霸王殺退了漢兵,帶着二十六個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蕩着一隻小船等在那兒。他知道來的是霸王,就催他馬上渡河。他說:“江東雖小,可也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還可以在那邊做王。這兒只有我這隻船,請大王趕快渡過河去。”

霸王笑着對亭長說:“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打天下,到今天他們全完了,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呢?就說江東父兄同情我,立我爲王,我哪兒有臉見他們吶?”他接着又說:“這匹烏騅馬,我最喜愛,曾經一天跑過一千里地。我捨不得把它殺了。我知道您是個忠厚長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這匹馬送給您。”

他和二十六個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漢兵交戰。他們殺了許多漢兵,自己也一個一個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個人。他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了。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4

典故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屯兵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被漢軍和衆侯的部隊重重包圍。夜間,項羽聽到漢軍軍營中傳來的都是楚國歌聲,乃大驚,以爲自己的根據地楚國已被劉邦攻佔,不覺泣下,並喪失戰鬥意志,士卒亦無心戀戰,紛紛逃走。項羽率僅餘的八百人突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自己寫了一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木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出處: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e第四聲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成語介紹:

因爲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爲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爲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爲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圍,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5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

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自己寫了一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爲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爲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爲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爲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6

出處: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è 第四聲 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王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有關歷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在《夏日絕句》裏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對項王的惋惜思念和敬佩之情。

典故: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着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爲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爲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爲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爲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四面楚歌歌詞:

九月秋涼兮,四野飛霜,日月征戰兮,終歸劉邦。白髮老母兮,盼斷肝腸,妻子何堪兮,獨守空房。弟兄想見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 雨淚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門看望,窗兄窗弟兮,問短問長。一旦交兵兮,槍尖而亡,骨肉爲泥兮,同戰沙場。何不思故兮,各奔家鄉,居家團圓兮,永得安康。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7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於是,便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個地方。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四面楚歌歷史典故8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於是,便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個地方.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比喻四面受到敵人的攻擊,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標籤:四面楚歌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