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10篇(優選)

歷史2.64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破釜沉舟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10篇(優選)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1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鉅鹿之戰,秦朝末年各地起義紛起抗擊秦暴政,當時由項羽率領的楚軍與秦朝名將章邯帶領的四十萬兵力在鉅鹿發生的.一場重大戰役,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至今還常被世人所稱道的以弱勝強的一場著名戰役。

公元前208年,秦軍大將章邯殺死楚軍起義首領項梁後便不把楚軍放在眼裏,於是與王離率領的20萬援軍匯合後一同進攻趙國,趙軍難以抵抗,於是逃進了鉅鹿城,被秦軍團團圍住不得動彈。趙王無奈之下只好向楚國與各諸侯求救,由於秦軍過於強大,凡是前來試探的援兵均是全軍覆沒,於是各諸侯沒有願意送死的。

此時,楚懷王兵派兩路,一隊以宋義爲主將,項羽爲副將率軍北上以解鉅鹿之困;另一隊則是以劉邦爲主帥,直攻關中,並且楚王許諾稱誰先拿下關中,誰就於關中稱王。

前去援趙的楚軍在進入安陽後,宋義由於畏懼秦軍兵力則按兵不動執意要等兩軍交戰多時後出兵收漁翁之利,項羽忍無可忍將其殺之,領軍渡過大河後鑿船摔鍋不留回頭路,指揮全軍奮勇殺敵,交戰多時最終大破秦軍,取得勝利。

此次一戰,楚軍打得秦軍就此隕落,再也沒能振興,從此名存實亡。在這場戰役中,項羽破釜沉舟的大無畏決心與魄力感染了衆諸侯在後期一同加入抗秦,也使項羽聲名大振,從此確立了在諸侯中的領袖之位。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2

1、“破釜沉舟”的故事發生在哪次戰役中?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一次最激烈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戰鬥。公元前208年,秦軍攻趙,楚懷王派軍援助;項羽殺掉畏縮不前的宋義,"破釜沉舟",與秦軍決戰,連敗秦軍。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消滅了秦王朝賴以存在的軍隊,爲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釋義: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2、歷史典故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3、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鉅鹿南數裏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餘率軍數萬屯於鉅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鉅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裏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3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釜:古代用來煮飯的鍋;舟:小船。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

【歷史典故】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原先齊、趙、燕、魏等國的舊貴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復了自己國家的名稱。秦朝派大將章邯出征,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軍被圍,趕緊派人四處求救。

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的書信,派宋義爲上將軍,帶着項羽、范增北上救趙。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鬥志很旺。但是宋義膽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拼命,到達安陽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項羽實在忍不住了,便來質問宋義。原來宋義想讓秦趙兩國的軍隊打到筋疲力盡的時候,再出兵。他還說全軍不服從命令的一概都得砍頭。

項羽脾氣火暴,怎麼能嚥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來到宋義的`軍帳之中,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紛紛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項羽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還要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並跟將士們說,要吃飯的話,就到章邯的軍營中取鍋。大軍渡過漳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以此表明要決一死戰。

戰士們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誰也活不成。在項羽的指揮下,楚軍同秦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個個以一當十,如下山猛虎,奮勇拼殺。楚軍終於以少勝多,大敗秦軍。

【成長心語】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具體運用。它是人們在出乎意料的緊急狀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煥發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激發人的生存潛能。軍事家孫武曾說過:“將帥賦予軍隊任務,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他們有進無退;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土,要像弩機射出的箭一樣使其一往直前。”處於絕境中的人,爲了求生會爆發出一種出人意料的潛力。如果你的人生過於安逸,毫無激情,就可以試着切斷自己的後路,將自己置身於懸崖絕壁之上,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如此大的能量,原來自己還可以做許多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4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破釜沉舟

釋義: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典故:

溯源《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鉅鹿南數裏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餘率軍數萬屯於鉅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爲上,項羽爲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鉅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裏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裏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在軍營裏沒有糧食,但是上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裏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爲上。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5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是在著名戰役鉅鹿之戰中發生的,趙軍被秦軍圍困在鉅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後,派宋義與項羽前去救援,項羽由於上將宋義遲遲按兵不動,於是急不可耐將其殺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趙。

宋義死後,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士氣大增,項羽先派部分前鋒前去切斷秦國糧道,自己率領全軍渡河後,下令破釜沉舟燒營房,不勝則死絕不回頭,士兵們受到極大的鼓舞,於是拼死殺敵,將秦軍包圍,以一敵十,越挫越勇,九次激戰過後,終於大破秦軍,解救了被圍困的趙軍。章邯退軍,秦軍或死或逃。

此時,諸侯軍作壁上觀,楚軍的威望一時在諸侯間聲名四起,前來援助的諸侯軍甚多,卻沒有一個陣營敢出兵的,看着楚軍將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各觀戰的諸侯軍無一不嚇得心驚膽戰,惶恐不已。在項羽打敗秦軍召集各諸侯將領時,沒有人不是嚇得腿軟跪着進門的`,不敢直視項羽,從此盡由項羽統帥。

在秦軍敗下陣來以後,章邯企圖定約求和,而項羽由於軍中缺糧,也有意如此,在得到衆軍官同意以後,雙方便擇日會面。訂完盟約以後,項羽留章邯與其部下秦兵在軍中,鉅鹿之戰就此結束。不過在全軍到了新安以後,秦軍由於私下議論,被項羽知道後,未防他們心中不服,於是將降兵全數誅殺。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起義的一場勝利,擊毀了秦軍主力從此一蹶不振,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秦朝覆滅的基礎。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6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爲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病死。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爲國君,史稱晉哀公。智伯獨攬朝政大權,成爲晉國最大的卿。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立即派人傳令,讓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晉陽被智伯圍困了整整三年,形勢越來越危急。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後來,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伯軍隊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爲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歷史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7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拚死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鉅鹿,與被圍趙軍來個裏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於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飢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爲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並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鉅鹿。在獲悉取得小勝並接到增援的請求後,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鉅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鉅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並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並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8

早在孫子兵法中就有“焚舟破釜”的記載,也表示誓死一戰的決心,但並未能形成過於廣泛的談論,直至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皆沉船,破釜甑”,講述了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帶領士兵所做出的破釜沉舟的舉動,逐漸成爲後世老生常談的`經典故事。

項羽本紀是西漢年間由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第七卷,講了西楚霸王項羽的生平,記錄了秦朝末年項羽輝煌壯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通過描述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紛起與楚漢相爭的恢宏歷史景象,生動地刻畫了項羽十分悲壯與深刻的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河、驍勇無敵的英雄豪傑,又是一個生性暴戾、有勇乏謀、兒女情長的匹夫。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的描述,將他性格中所有矛盾點的每個側面都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地在這篇鉅著中展現無遺,既有不少作者對於其人格上一些不足之處的評判,但更多的是對於一位英雄發自內心的同情與嘆息。史記中的所有本紀所描寫的都是帝王,然而項羽併爲成爲帝王,司馬遷卻將之寫入本紀歸爲帝王之列則是表現了對項羽至高無上的敬意。

在項羽本紀中,對於破釜沉舟這一段的記載,說他殺了上帥宋義,威震全楚,名揚諸侯。起初派前鋒先赴鉅鹿救援,並不順利,得到再次請兵後,項羽親自帶領衆兵渡河,將船沉沒,將鍋砸破,將屋燒燬,只帶三天糧,以表示全軍帶着一顆必死的決心,絕不企圖苟活。項羽的這種表現,將他的豪氣決心、果敢堅毅都展露無遺。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9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爲以後工作的借鑑。

【歷史典故】

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病死。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爲國君,史稱晉哀公。智伯獨攬朝政大權,成爲晉國最大的卿。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立即派人傳令,讓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晉陽被智伯圍困了整整三年,形勢越來越危急。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後來,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伯軍隊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爲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歷史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

【成長心語】

功高蓋主,是做臣子的大忌,歷史上無數的功臣正是由於功高蓋主而被殺,張孟談借鑑歷史的教訓,急流勇退,避免了被猜忌甚至被殺害的命運。歷史是一面鏡子,人應該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不忘歷史,才能夠繼往開來,開創大局。歷史教人明智,借鑑歷史成敗,能夠讓我們以前人爲借鑑,取得成功,避免敗亡。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10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爲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