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孝順的歷史典故精華

歷史8.83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順的歷史典故精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孝順的歷史典故精華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閔子的簡介

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生於魯國蕭邑,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爲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爲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爲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1074年,濟南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並在殿後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閔損蘆衣救母的故事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爲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平時對子騫很不好。

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戶外玩耍小臉也是紅撲撲的,可憐的子騫卻裹在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裏。

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紫。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裏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脣凍紫了。一陣寒風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繮繩,一失手,駕車的轡鞍就掉了,這導致了馬車發生很大的震動。

坐在後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很是生氣,心想:這麼大了連馬車都駕不好,便要下車教訓。正要斥罵時,突然發現子騫臉色發紫,渾身顫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開子騫的衣襟,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溼潤。原來,子騫的“棉衣”裏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這樣寒冷的天氣,怎麼能忍受的了呢?讓孩子在三九天裏受這樣的冷凍這樣的苦,是自己沒有做到作父親的責任啊!父親更沒想到,同牀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惡劣,居然對一個孩子都如此狠毒。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

子騫聽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着父親說:“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了,家裏的三個孩子都要受涼捱餓了”,他的這番話使父親非常地感動,於是就不再趕他的後母了。

看到閔子騫一點都不懷恨於心,併爲自己勸解,後母深受感動,她對自己的行爲感到相當的後悔,此後把子騫當成自己的小孩一樣愛護。這便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蘆衣救母。

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

爲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着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裏非常高興。

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着兒子的花白頭髮,嘆氣說:“連兒子都這麼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着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着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爲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爲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着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爲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裏,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臥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爲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