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哲理的歷史典故

歷史2.75W

哲理的歷史典故1

鴆鳥和毒蛇

哲理的歷史典故

鴆(zhen)鳥和毒蛇都是帶有劇毒的動物。鴆鳥的羽毛可以在酒飯裏下毒,能夠致人死命;毒蛇一口下去,牙裏的毒液也足以使人死亡。

有一次,鴆鳥和毒蛇相遇在一起,鴆鳥撲打着翅膀,準備把毒蛇啄起來吃掉。

毒蛇急中生智,趕緊說:“喂,別吃我,快別吃我!人們最厭惡的就是有毒的東西,你身上帶有劇毒,都是因爲吃了我們毒蛇的緣故。我的毒是沒有辦法除去了,可是你還有機會,只要你不吃我,身上就不會再有毒了,人們就不會厭惡你了!”

鴆鳥冷笑了幾聲,開口說道:“你這條可惡的毒蛇,少在這裏花言巧語,我不會相信你的鬼話的!”

鴆鳥加了把勁,把爪下的毒蛇按得更緊了,接着說道:“你說得很對,我的確有毒,但是人們所厭惡的只是你,而並不是我。你的毒牙裏帶有劇毒,專門用毒牙去咬人,置人於死地。你是主動去害人,人們自然痛恨你。而我就不同了,我從不用毒去害人,就是偶爾有人用我的羽毛去做些圖謀不軌的事,也只是極少數心術不正的人所爲,並不關我什麼事。我不但不害人,還是毒蛇的天敵,我幫助人們消滅你,所以我是人們的好朋友,人們餵養我來捕殺你。你纔是真正的害人精,今天我決不會放過你的!”

話音未落,鴆鳥就猛地啄了下去,把毒蛇吃掉了。

鴆鳥和毒蛇都是有毒的動物,後者死有餘辜,前者卻深得人們的喜愛,這是因爲它們一個是用毒來害人,一個是爲了幫助人才會有毒。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僅從表面上去區別,而應該深入其本質,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駝背翁捕蟬

孔子帶領學生去楚國採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着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讚後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麼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後,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有逃脫的。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九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捕蟬翁說到此處捋捋鬍鬚,嚴肅地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說:“捕蟬首先要學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裏,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裏只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志,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那還能不手到擒拿,得心應手麼?”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議論說:“神情專注,專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學好任何本領都需苦練紮實基本功,專心致志,日積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秦士好古

秦朝有個讀書人非常喜歡古物,即使價值十分昂貴也一定要求購。

有一天,有人帶來了一張破席子。親自上門對他說:“過去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國事,就讓孔子坐在這張席子上。”他心裏非常高興,認爲這席子很古,就用近郊的田地換了它。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人拿了一根舊柺杖來賣,對他說:“這是周太王逃難時所用過的柺杖,它比孔子坐過的那席子要早幾百年,您用什麼來報償我呢?”他就把家裏所有的資金給了那人。又過了一陣,又有人拿來了一隻快腐爛的木碗對這好古的讀書人說:“那席子和柺杖還不算很古,我這隻碗是夏朝時造的,比孔子和周太王時要古得多。”讀書人也深信不疑,就把家中所有的東西都給了這人。

三件古物都得到了,可是田地、資金和家產都已失去,無法解決衣食問題。於是,他披上哀公時的破席子,拄着周太王的柺杖,拿着夏朝時造的碗,到街上去乞討,說:“哪位做好事的施主啊,如果有姜子牙鑄造的錢幣的話,請賜一文給我吧!”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盲目好古或者崇洋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爲好古而好古,爲崇洋而崇洋,不考慮自身的實際需要,就會產生拿着寶物討飯吃的悲劇。

馬車伕的故事

齊國的`相國晏子有一次外出時,乘坐的馬車正好經過馬車伕的家門。馬車伕的妻子得到了這一信息後,便在家中打開一條門縫,向外觀望。她本來只是爲了目睹一下當朝相國的風采,卻不想同時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國駕車路過家門時,竟是那樣神氣活現地坐在車前的大傘蓋下,洋洋得意地揮舞手中的鞭子,目無行人,昂然前進,好像替相國駕車,自己也成了相國似的。

晚上,馬車伕回到家中,白天那種自我陶醉的情緒還沒有消失呢,妻子就鬧着要與他離婚。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一下子將馬車伕打入了五里霧中,半天摸不着頭腦。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問妻子鬧離婚的緣由,妻子餘怒未消地說:

“晏子是齊國的當朝相國,學問名望在各國諸侯大臣中間有口皆碑,如雷貫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車上,儀表端莊,態度謙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過是給他駕車的一個馬車伕而已,卻在車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自以爲多麼了不起,在趕車時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這樣胸無大志的人,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呢?所以,我要與你離婚!”

妻子的一番數落,使馬車伕發現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頓感羞愧萬分,無地自容。他從此以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謙虛謹慎,終於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妻子的諒解。

馬車伕的變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詢其中的奧祕。馬車伕坦誠地將妻子的批評和自己的決心和盤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動。他不僅欣賞馬車伕的妻子志存高遠、超凡脫俗的境界,而且讚佩馬車伕知錯即改、從善如流的精神。後來,晏子果然在齊國國君的面前,推薦這位馬車伕做了大夫。

馬車伕的故事說明:只有無知無志之人才會盲目驕傲,而勇於正視自身的缺點並能認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會有出息。

哲理的歷史典故2

順其自然,寵辱歸於一念間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餘,他被任命爲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爲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隻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並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後,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後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於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並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僞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讚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於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後來,盧承慶本人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並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爲人的原則。

【成長心語】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大意是:爲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語深刻地道出了對待名譽和地位應持的正確態度。

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在順利時趾高氣揚,一經失意、挫折就一敗塗地,失去勃勃生氣,要麼精神沮喪,要麼完全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自己斷送了自己。讓我們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

哲理的歷史典故3

扶危濟困,纔是最大的善意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後,因其深知創業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爲百姓、爲社稷着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裏,身上披着狐狸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着火,品嚐着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着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麼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麼過呢?

想到這裏,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旨,帶領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於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成長心語】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人們總是樂於好上加好,做那個錦上添花的'人,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好,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性。相比之下,雪中送炭則有了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時你所做的只是錦上添花,那麼當你落魄的時候,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對你伸出援手。錦上添花是可有可無的,雪中送炭卻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以一顆體恤的心去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纔是最大的善意。

標籤:哲理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