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臥薪嚐膽的歷史典故(2篇)

歷史8.7K
臥薪嚐膽的歷史典故1

臥薪嚐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爲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春秋時, 越王勾踐戰敗,爲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爲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臥薪嚐膽的歷史典故(2篇)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國是吳國的臨國,它與吳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爲了征服越國,吳王發兵攻打越國。兩 國在槜李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吳王闔閭滿以爲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嚥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着眼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爲了報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奸臣伯嚭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爲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 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裏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着馬;吳王生病時,他在牀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 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爲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 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爲強國。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嚐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越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裏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佔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纔是大禍患。”

這樣一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後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後來勾踐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使自己成就了一番偉業!

臥薪嚐膽的歷史典故2

我們都背過一段話:“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故事,這二人之間的深仇大恨,要從他們的父輩談起。

勾踐的爹和夫差的爹互相攻伐,結怨已久。不想勾踐他爹不爭氣,先死了。夫差他爹聽到這個消息,興奮地興師伐越。結果被勾踐殺死。彌留之際,夫差他爹感覺十分窩囊,就跟兒子夫差說了四個字:“必毋忘越”。

就這麼四個字,諸侯之間正常的權利角逐變成了世仇。吳越之間,烽火不斷。

自此,吳王夫差日夜練兵,誓要報殺父之仇。勾踐聽到消息,冷笑一聲,要來個先發制人。

這時候,勾踐手下重要的謀士范蠡說話了。范蠡說:“發起戰爭是逆德之事,是謀之下策,我們得佔領道德制高點,這場戰爭不能打。”

年輕氣盛,又剛剛嚐到勝利果實的勾踐怎麼聽得懂這種高談闊論。瀟灑地說了聲:“吾意已決”,結局就是窩囊地敗了。

夫差把勾踐圍在夫椒,勾踐又死皮賴臉地向范蠡求策。范蠡說:“你現在幾近覆滅,就死皮賴臉地去求,先活命再說。”

越王不是項羽那種英雄,他放得下身段。委曲求全,顏面尊嚴都不要了。

夫差手下伍子胥不放他。伍子胥知道,勾踐是個有能力和野心的人,再加上他手下的兩名賢臣—種、范蠡,如果今天不滅了他,以後必然後悔。

伍子胥這樣想沒用,因爲夫差不信他這一套。可能在夫差心裏,他是個判決生死的神,他享受這種居高臨下的快感,他不願意永絕後患。

勾踐三番兩次地求,終於活了下來。

勝利與失敗,一線之隔。這次勝利了,下一次可能就是覆滅。勾踐和夫差最失敗的決定,都是在成功之後做的。

這一次,勾踐不死,那他就很難再死了。

勾踐回到越國,臥薪嚐膽,等着一雪前恥。凡是一個王該做的,他都做了。在吳國上遭受的恥辱,如烙印一般深入骨髓。勾踐時時不忘,不斷撫慰士兵,招兵買馬。仇恨讓他盲目,幸好手下有良臣。

大夫逢告誡他:“現在國家剛剛殷實起來,你搞這種動作,不是引火燒身麼。吳國和齊、晉、楚、越關係都不好,德少功多,驕橫狂妄。我們聯合其他國家,並和吳國交好。讓其它三國和吳國鬥。我麼坐收漁翁之利才行。”

勾踐莽撞,但他聽勸。對於臣子的計策,他的答案往往是“善”。而夫差,被勝利迷惑了雙眼,從此泥足深陷。

當夫差要打齊國的時候,伍子胥說:“齊國對吳國來說,無非是疥廯,真正的心腹之患,是越國啊。要打也是先打越。”

夫差又是不聽,伍子胥以死相逼,夫差才改變心意。

可憐的伍子胥,每一次的進諫,都做好了拋頭顱灑熱血的準備。他不想輸,可是王弱了,憑一己之力又怎麼挽的回敗局。聰明如他,或許在此刻,就已經看到了吳國的未來,也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越國君臣一心,又有良策。種說:“我看夫差越來越嘚瑟。我們向他借糧食,試探一下他對越國的態度。”

雕蟲小技,在吳國卻激起了波瀾。伍子胥堅決不借。夫差卻沉浸在勝利者的喜悅當中,隨手就借了。伍子胥絕望了,佞人趁機讒害忠良。夫差刺伍子胥寶劍,令他自刎。

伍子胥大笑:“我輔佐你父親稱霸,又擁你爲王。當初你想和我平分吳國,我都沒要。今天,你反而因爲讒言殺害我。以後,就挖出我的眼睛,掛於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到越軍進入都城。”

伍子胥便以這種悲壯且悲劇的方式離開了。君君臣臣,他一定懂得,自己不過是君主的一枚棋子,如果要怨,只能怨自己選錯了主。但怨完之後,他還是要站在自己的棋位上,看着自家山河破滅,看着王國之恥灑遍全身,自己卻不躲不藏。

越國高興了,不僅除了伍子胥,他們還確定了,夫差並不把他們放在眼裏。這就代表了,自己還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

終於,在等着夫差舉全國之力外出會盟時,越王興兵,直奔夫差老巢。吳國只剩下一幫老弱病殘,怎麼抵擋的了越國兵威。可吳國終究是吳國,勾踐知道自己並沒有全勝的把握,就和吳國講和了。

再過四年,越過又伐吳,經過三年的鏖戰,終於把夫差圍困在姑蘇山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數年之後,這個場景再次上演。但是,這次放下尊嚴,委身求生的是吳王夫差。而越王勾踐,聽了范蠡的建議:“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吳王卒。

《史記》花了大量篇幅描寫這塊,大體是說,勾踐起了惻隱之心,想放過吳王,最後實在不忍心,反而是范蠡代替他進行的審判。可是我覺得這是作者對勝利者的粉飾。勾踐是個狠心的人,稱霸之後,開國功臣都不放過,更何況賜予他無盡屈辱的夫差。

我想,當夫差跪在勾踐面前時,勾踐一定是獰笑着,抽出寶劍,一劍刺入他心頭。一劍不夠,再來一劍,直到那血水,沖淡了嘴中苦味。

標籤:臥薪嚐膽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