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集錦12篇

教育5.43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集錦12篇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1

一、培養孩子樂於傾聽的習慣

樂於傾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這是現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樂於傾聽,關鍵在於“樂”,要讓孩子願意聽,那麼首先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富於魅力,再配上一些肢體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單調,孩子纔會被吸引。告訴幼兒會聽,是一種能力,及時表揚聽的“傾聽”能力強的孩子,讓不會聽的孩子有個努力的目標,久而久之,聽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上課要認真聽講”,因爲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幾乎每天都會跟他說這樣的話。但往往有的孩子上課弄這樣弄那樣,從來不聽,那爲什麼他們不聽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掌握聽的方法,孩子不知道怎樣纔是傾聽。所以,我們要細化聽的要求:每天,提醒幼兒,老師講課時眼睛看着老師,指着黑板時眼睛盯着黑板上的內容,要讀書了,眼睛就得看着圖畫書等等。讓眼睛和耳朵同時工作。面對這樣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請他複述剛纔小朋友發言的內容,當然往往是答不出來的,於是提醒孩子會聽別人發言很重要,是向別人學習的好機會,或者是請他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因爲沒有準備往往也會答不出來,於是教育孩子要積極動腦。有時,處理這樣的情況時也可以換個思路,就是讓認真聽講的幼兒起來複述,老師用具有稱讚性的語言說:“我最喜歡用眼睛看着發言的那位小朋友了,他一定聽清楚了,請他再來說一說。”說完,及時表揚獎勵。有的孩子老師講課時很會聽,可是輪到其他小朋友發言時,他就不會聽了,不是低頭幹自己的事,就是急不可耐地大聲喊“我來,我來”。這個時侯,我們教師就要非常有耐心地正面引導。面對這樣的情況,首先肯定他在聽,只是沒有聽完,表現出以自我爲中心,對別人不禮貌。那麼,老師可以停下來對喊的小朋友說:“你愛動腦筋,很好。可是,沒聽人家講完就要發表意見是很沒有禮貌的,你可以等他講完之後,再補充自己的想法。”之後,再給他機會表現,及時表揚。

當然,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光靠一兩次的說教是沒有用的.,也不能指望一兩次之後就有效果。多教孩子一些可行的方法,長期堅持下來纔會看出成效。

二、培養勇於發言的習慣

勇於發言,關鍵在一個“勇”字。要培養孩子的大膽與自信。有些孩子不發言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爲害怕自己回答錯了;膽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講;已經習慣不舉手回答了;話在口中,不知怎樣表達;問題太難。我認爲對待發言的幼兒,要以鼓勵爲主,對於經常發言的不管對錯,先肯定。對待沒發言的孩子,還是要以鼓勵爲主,尤其是膽小的孩子,偶爾一次發言也要大大地表揚。另外,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發言句式,比如:我認爲……,我覺得……,我來補充……等等。

有時,和小朋友一起看圖畫書時,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幼兒看着圖畫書上孩子們積極發言的情景進行引導,或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國小生上課積極發言,回答問題的場景,來激發幼兒積極發言、勇於發言。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2

《國中課程標準》與傳統語文教學比較,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視基礎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爲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應該注重探索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努力把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結合起來,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爲教學的唯一,漠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現就國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談談我的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景非獨爲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所謂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繪的蘊涵深意的藝術形象。催人淚下的《背影》、搏擊風浪的《海燕》、生機勃勃的《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戲》都給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爲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因爲教師是作品的欣賞者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只有對文學作品進行感悟體驗,並通過自己的情感來領悟作家的情感脈搏,引起情感共鳴,才能把學生引入作家描繪的藝術境界,領略藝術風光,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蘊,在審美的娛樂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片段:回憶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樣說的?做了些什麼?神態怎樣?可以看出什麼?當時自己感受到什麼?於是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對文中情感領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發情趣

教師在挖掘語文情感因素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國中語文大多是文學篇章,文學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學生處於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與體會,這些體驗與體會跟作品中的某種生活相仿或相似時,教師巧妙點撥,引情入境,使他們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說不可的學習興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這裏僅舉幾例。

1、感性入境法。國中學生限於知識與閱歷的因素,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瞭解,使之覺得久遠而陌生,難以產生興趣和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與經驗,用感性的方法使學生對陌生的生活情境產生親近感和熟識感。比如《最後一課》,故事發生在法國,歷史又久遠,學生對人文地理和戰爭背景知道甚少,於是我在課前要求學生蒐集關於普法戰爭以及當代戰爭的文獻資料,進行交流,使學生對普法戰爭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並以當代戰爭帶來的危機和慘況認識戰爭的殘酷性。這樣一來,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失去國土淪爲亡國奴的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

2、平移入境法。入選課文的文學作品,雖然大多是時代久遠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環境,總能從現實生活的身邊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環境,讓學生從身邊的人物和環境找到情感共鳴處。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寫的是新疆的一個仙境般湖泊在逐漸消失,學生體會不甚深切。於是我要求學生蒐集身邊的環境污染情況,體現人爲破壞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重大災難,學生不僅感悟深切,還產生了保護環境的情感共鳴。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平時不怎麼關注而已。對於這些作品,教師就可以直接帶領學生走進教材,認識人物,體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齡與故事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

①爲什麼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

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動如何?

③爲什麼在父親的指導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

討論時學生髮言活躍,只要稍加點撥,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難,實現成功的道理,切實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學習語文,並不僅僅是爲了理解課文,對課文的人物環境、情況等具有深入地認識和體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從中感悟人生,從作品中學會認識如何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對待自己所以我幾乎在每一篇課文的講授中都要求學生談談學習課文後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啓迪作用。如學習《居里夫人》後,你認爲居里夫人哪一點品質對你最有啓發?學生意見很多,但都針對自己的人生實際,入情入境,既啓迪了自己也啓發了別人。

三、歷練語言、美中含情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用語言來雕刻描寫的。幾乎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蘊涵真、善、美的情感,給讀者以賞心悅目的美感。作爲語文教師也應該具備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因爲教師的語言可以從不同程度感染學生的感情,特別是教師的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情感輸入,使他們很快體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師生一同讚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憤、一同愛和恨。文體和內容不同的作品,教師的聲音語調也要做相應的變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層層深入,漸入高潮,讀時語調要步步上升,如同登臺階,有的作品對比鮮明,色彩斑駁,讀時要精心安排。以詩歌爲例,繪聲繪色的朗讀對體會詩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情感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豐富多彩。不過我們必須高度認識教師對學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爲教師是指路明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體驗作品中的感情,使學生在情感的海洋中獲得啓迪。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3

前一段時間讀《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這本書,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授課堂管理技巧。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實用性強,接地氣。全書基於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收集很多課堂管理方面的數據。是實證性和實踐性的研究成果。討論內容聚集於課堂管理中的真問題、真情境,遵循一定理論指導,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課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對班級的整體組織管理,又有對學生行爲的引導和指點。如:有效管理的課堂是什麼樣的。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支持合作學習的策略和要求。特殊羣體的管理和要求等等……涉及中學課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於課堂管理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法。如合作學習,問題學生的行爲管理,設計和管理教學,交流技巧和教學等等。

課堂管理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管理,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則,有效地處理課堂上影響教學的諸多因素及其之間的關係,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髮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課堂管理的關鍵。

一、備課是課堂管理的重要部份。

1、備學生。

全面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良好的互動。

2、用心專研教材。

教師要把教材吃透,才能站在知識的至高點,才能夠很好的引領課堂。

3、設計教學模塊。

改變原來一層不變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做到充分的互動,爲學生的活動留出時間,甚至有時可以設計多個教學模塊。

二、上課是關鍵。

1、課上關注學生。

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關愛,讓他們愛上老師,愛上學習,從而享受學習這個快樂的過程。

2、注重知識的啓發。

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運用啓發式教學,尤其是數學,靠灌是灌不出來的。

4、注意因材施教。

5、注意分層教學。

有效課堂管理的理念要求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內容:首先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學生自我控制水平和能力的進步與發展;其次,關心在教學中師生的互動狀況;第三、關注管理的效益,這種效益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行爲結果與過程的變量;第四、關注策略的使用,策略是教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使用的解決問題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新課程爲依據,在課堂上力達高效,爲學生的終身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4

當上班主任才一年的時間,所以當上輔導員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不過說起我們班的那幫孩子還是很可愛的,他們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在你的講臺上放上幾顆糖,要不就你下課的時候幫你把講臺理乾淨;可是他們也有不聽話的時候,在上課時有一些小朋友不專心,玩一些不是上課時能玩的遊戲,有時講過好幾次的作業題目還是錯的……這一切都讓作爲班主任的我很生氣,不過想想他們的年齡,還有他們那一些可愛的地方,真是讓我又想氣,又想笑,所以就想讓他們也擔心一下,和他們約法三章,只要他們一個星期乖乖的,不出現什麼大的問題,我就讓他們好好的玩一節課。當然這裏的玩不是去室外玩,而是在教室裏玩有意義的事。沒想到他們都同意的。

這個星期他們還是很聽話的,沒有出現什麼很大的問題,所以他們來要求是不是可以上班隊課。我同意了,可是想不出什麼可以上的東西。讓他們自己去準備,真得不放心,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弄好,可是讓我來定吧,他們也不一定會喜歡,所以班幹部要開個小會,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想進行一次背詩比賽。想想也不錯,和我們現在進行的活動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主題就這樣確定下來了,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讓他們去準備去了。我們接觸到的詩,李白和杜甫的比較多,所以讓全班分爲兩大組,一組是背李白的詩,一組當然是背杜甫的詩咯,讓他們自己去看書吧。

時間過得還是很快的',一下子就到了上班隊課的時候了。看到黑板上那些不是很好看的字,就知道他們很重視這次活動。當我正式宣佈活動開始的時候,兩組小朋友已經沉不住氣了,想要把對方壓倒,你一句,我一句,根本就聽不到,現場可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

“這樣是不行的,你們這樣讓評委怎麼評呢?”我的一聲大喝讓他們安靜下來了,於是我只好讓他們派出代表,讓代表說出題目,組員進行集體背誦。這個法子果然有效,活動就這樣下去了。

兩邊都不服輸,一邊的聲音響了一點,那邊的聲音就更高。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熱鬧,我都不知道原來我們班的小朋友的聲音還是那麼響的哦,真是人不可貌相哦!平時上課回答問題的聲音就沒有這麼響了,哎,還真是要靠興趣的。

時間在他們熱鬧的背誦聲中逃走了,很快時間就到了,要評比結果,因爲比賽不能沒有結果啊,可是發現兩邊背的一樣多,所以兩邊都是冠軍。小朋友們還是意猶未盡,我們約定下次在玩這個遊戲。

我想他們應該知道要上這樣的課需要他們什麼樣的表現,果然在以後的幾個星期,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很聽話,讓我以爲他們都一下子轉性了呢,不過想想也對,對於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一定會做得很好的,對於他們還不是很感興趣的事,想得到他們的青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哦。

這個就好像我們的學習一樣,只要讓讓學生對讀書有興趣了,那再多的事情他也會做,如果他們還沒有興趣,那麼不管你說什麼、做什麼,他們也不會來理你的。所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他們的天性還是很可貴的。

從那次班隊課以後,我就在找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每找到一種,就讓他們去試,現在我和他們是走得越來越近了。慢慢的,我想總有一天他們會對學習感興趣的,到那時就不用我操心了,希望這一天快快來臨!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5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6

二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任務。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豔可愛的東西。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二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爲突出表現爲: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須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後,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知道你要他們做什麼,怎麼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麼放,都要說清楚。一開始的細緻對以後的教學會非常有用。

三、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二年級孩子不同於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裏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說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老師說:“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老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說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一定得蹲下與孩子們說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的,二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等,爲了帶動其他學生,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7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20xx年課標頒佈以來,教師的定位更加準確,師生關係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爲合作者、探究者。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改過去課堂的沉悶、死板,變得充滿活力。而靜下心來品味,一些問題暴露無遺,如:課堂成了好學生的舞臺,差等生依然停步不前,忽略了學生對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朗讀指導不到位……以上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國小語文教學的效果。深入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教學三維目標,關注學生成長,成了我們小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組建高效的合作學習小組

高效課堂合作學習的高效,關鍵在於學習小組的高效,建設、培訓好學習小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課堂的靈魂。合作學習小組一般由6~8名學生組成,要求小組成員的性別、學習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徵、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異,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進行分組,組內異質爲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爲在班內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選擇培養小組長,一名好的小組長能夠對合作小組成員在課內進行調控,在課外精心管理。再有小組成員合理分工,達到人人蔘與、共同完成任務的目的。各小組分別制定了組名、口號、組訓、組規等。

二、建立科學評價機制

課堂評價採取小組捆綁式評價方式。小組捆綁式評價能調動組內每個成員的積極性,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班內設立積分表,組內有記分員,分別給每個小組成員編號(成績越好號越小),每位學生的編號不是固定的,根據表現、成績進行調整,進步學生能得到及時肯定,形成積極向上的組內競爭風氣。小組成員得分與各自的編號對應,目的是鼓勵大號同學多發言,得分都加在小組名下。小組共同探究成果展示交流加小組集體分。各小組得分每週一彙總,作爲小組評價的依據,選出周冠軍組,不單獨對個人進行評價,增強團隊意識。資料入檔,下週數據清零,重新開始,這樣各小組都看到了奪冠的希望,組間競爭風氣形成。

三“、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實用高效

結合外出學習所得、教研組交流所感和自己的課堂教學所悟,我擬定了一份“語文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經教學實踐,老師們一致認爲它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體現新課改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使課堂教學高效有效。第一環節:預習我能行,收穫大家享。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將預習所得和預習疑惑(在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展板上展示出來,供大家評閱、學習、交流。重點解決字詞,豐富學生的積累性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第二環節:讀書眼、心、口,流利入情境。時刻提醒學生讀書時做到“三到”,只有這樣讀書纔有效果,才能進入情境。展示小組用各自喜歡的方式朗讀展示,請其他小組的同學或老師評價指導,學生的挑戰讀,更激發了學生個性化朗讀的積極性。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了,提高了朗讀水平,凸顯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第三環節:析句品文,情感昇華。理清文章脈絡,解讀重點詞、句、段,學習寫作方法,揭示文章主題,聯繫生活實際,昇華表達的情感。以學生獨學、對學、合作學習爲主,班內交流,教師點撥。學生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分析、概括、表達能力,豐富學生情感。第四環節:學以致用,拓展人生。汲取文本中的營養精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所學、所思、所感。提升、內化知識積澱,整理自己的思想變化,提高寫作水平,指導今後的生活和學習。第五環節:達標練習,鞏固提高。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題,整理所學知識、技能,檢測學生學習效果。

四、閱讀交流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開設閱讀交流課(每週一節)的目的:利用好學校圖書室和學生的各種學習途徑資源,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閱讀,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增加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開闊學生眼界。閱讀交流課的上法:1.課前學生根據閱讀主題,完成閱讀,寫出收穫。2.交流閱讀收穫。課上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閱讀收穫,再選出優秀者班上交流。3.教師、學生評價。4.學生當堂寫出交流收穫。5.教師推薦書目,佈置下次閱讀主題。語文閱讀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合作小組作用,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瞭解更多的內容。

五、校本教研日———教師交流的平臺,課改的保障

爲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校內自身的各種資源和潛力,充分發揮學校優秀教師的優勢和作用,落實校本教研製度,打造團結互助的教研團隊,學校將每個週四定爲我們的校本教研日,教導主任每月初制定好本月的校本教研日活動安排表,明確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地點、參加人員等,活動以聽課、議課、專題研討爲主要形式,教研組成員積極參加活動,在一起交流研討,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有效促進了課改的不斷深入,同時也深化了同事間感情。課堂教學改革,有利於落實課標要求,有利於新的教學理念的應用,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有利於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的優化,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腳下的路還很長,作爲國小語文教師的一員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直到成功。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8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爲聖旨,把它理解爲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僞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爲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爲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爲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爲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爲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脫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爲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爲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爲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爲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爲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爲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着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着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爲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纔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裏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9

從生活中寫起,從細微處入手

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當然離不開作文教學,不過我的作文教學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很突出的指導,一般以學生自己寫爲主,然後從生活中,從細微中着手,讓孩子們樂於表達,樂於寫作,我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的作文寫下來不是爲了給別人看的,只是爲自己的成長留下一點記憶,等我們稍大一點,拿出它來讀時,會覺得自己那時候多有趣,達到這一目的就好了。當然如果有寫得好的,與同學與老師一起分享,那就更好了。”本着這一思想,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學生自由寫、多寫爲主。 讓他們每天寫日記,記下當天最有趣的事,有則長,無則短。每天選出幾篇較好的,讀給孩子們聽聽,有時會把孩子們的作文收集彙編成冊,在班級中傳看。他們聽到、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同學寫進了作文那是一種幸福。那麼寫作的興趣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抓住各種機會滲透寫作方法 剛開始要求寫日記時,每天放學,我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今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大家說說聊聊,一方面幫助孩子們回憶,也拉近自己對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幫助孩子對當天發生的事進行一個梳理,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可以寫些什麼。 經常給孩子們讀到一些好文章,我們會共同探討哪些地方讓你感動了,他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它給了你什麼啓發。如果我們碰到這樣的事,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說呢。這都是我在給孩子們創造的一些機會。 其實這樣滲透,對國小生們來說暫時是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用處的,可是我想,如果長來以往,抓住一切可抓住的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習方法,寫作技巧,對提高孩子們的習作興趣,習作能力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三、關於評價 一般來說我對孩子們的作文改得不是很多,大多尊重其原貌,以鼓勵爲主,發現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出色,我都會加以表揚,所以我讀的作文有時只讀一句,有時會讀一段,當然全篇好的,我絕不會吝嗇時間,通篇全讀,以此來調動孩子們的習作興趣。 總之,我覺得作文我們在定位時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只說是寫出自己所想所感,平時再注意一些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生多寫,老師多鼓勵,孩子們一定會愛上作文的。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10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五年一班的語文教學。對於五年級,這個高年段的語文教學與中低年級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一樣,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更側重於品讀語言文字、理解課文資料,體會思想感情。所以,閱讀教學要由“誦讀”轉變爲“品讀”。教學方法由“教師的教爲主”變爲“學生自主學習爲主”。

在半學期來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以學生爲主,以自學爲主,以讀書爲主”。

一、以學生爲主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起主導作用,教應爲學服務。“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纔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纔可能獲得新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來,即是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每發現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要讓學生將學習變成爲一種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所以,在授課前我先讓學生讀書自學,提出疑難困惑。然後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組織教學,這樣使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減少,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增強。

二、以自學爲主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習慣是人才素質的標誌。良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本事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的一種好方法。要求和激勵學生質疑,可促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腦子轉起來,思維活起來。“學而不思則罔”,要感悟資料,就必須一邊讀一邊想,一邊領會一邊揣摩。否則讀了之後,腦子裏僅有一片空白,沒有什麼收穫。僅有做到了邊讀邊思,讀後纔有獲。同時可培養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較推敲的良好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並逐步內化成閱讀本事。

三、以讀書爲主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以讀爲本”。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主要以讀書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展開品讀、探究,理解課文資料,感知課文的主要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同時注重朗讀指導,採用多種朗讀形式指導學生朗讀,高年級較適合的方法是“默讀”,默讀有助於思考,讀思結合。將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有機地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朗讀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還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研究,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把複雜的語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可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導不夠充分

作文是需要教師經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我的語言表達自我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作起來部分孩子很困難,覺得無從下手空泛、不生動。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本事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乾癟。與他們的聯想本事薄弱有必須關係。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資料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能夠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本事,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實

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本事,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本事、深入理解本事,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孩子們的批註式閱讀本事的培養。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11

現在語文教學必須有:創新性;課題研究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得出適合時代生活的國小語文教學策略。活動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離不開活動,生活化離開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主體性;生活是學生的生活,國小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整體性;在開展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時,要堅持整體性原則,使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素質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有激情。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的語感,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纔可能學好語文,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

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古詩和散文、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我覺的只有在教語文中朝這方面來發展,才能把自己的學生教好。

語文教學教育隨筆12

在會議室裏,我認真地、有針對性地拜讀了所有語文老師的教育教學隨筆,看到他們那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許多教育教學中涌現出的“火花”,我受益匪淺,也感慨萬千!

現實教學活動中,我和少數教師一樣,往往在學期結束後,爲了應付學校的檢查,就像一些學習馬虎的學生一樣,匆忙地補上教育教學反思;有時候在平時雖然也記下一點,但也只是如同記“流水賬”,只是對教學經驗作簡單描述,有時只是把教案“壓縮”一下。現在想想,這些做法,背離了教學反思的初衷,不利於教師對自我教學進行深度的反思,當然更談不上個人的成長了。反思應該記什麼?反思點應該在哪裏?面對歲歲年年重複的教學工作,寫點什麼?這些讓我很困惑的問題到目前爲止,得到了答案。

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寫:

 1、反思自我感覺成功的教育教學案例。

在看了老師們的隨筆後,我才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也寫下了一點有關成功教育的隨筆。原來,我只是興趣愛好記下的有關學生方面的材料,其實也是一篇不錯的教育隨筆啊,比如那篇《爲成功的管理者鼓掌》。

 2、反思自我感覺不成功的教育教學案例。

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候在上課時會感覺“堵”得慌:學生反映不積極,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設計,學生不買賬。一節課上完,總覺得好像少點什麼似的。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可以促進新課程理念向教學行爲方式轉變。如此不斷地追問,可以促進自我行爲的改造和重塑。

 3、反思教育教學的“大”問題。

一個優秀的教師或者一個想成爲優秀教師的人,應該關注教育教學、關注本學科的前沿問題,應該有問題意識。問題對於喚起教師成長的渴望、探索的衝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大多數教師只是關心自己的“自留地”,真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我認爲走出課堂這個小小的世界,走進語文教學甚至教育這個大大的天地,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