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局秋季開學情況督導檢查彙報

教育2.92W

根據《襄垣縣教育局關於開展20xx年秋季中國小開學工作督導檢查的通知》(襄教字[20xx]98號)文件精神要求,我們一行四人在李書記的帶領下,對西營中心校、下良中心校、北底中心校、故縣中學、城內一國小和開元國小六個單位進行了開學情況督導檢查,督導檢查方式主要通過聽(聽單位一把手彙報)、看(看學校課改硬件配備、看校容、看校貌、)、查(查閱課改資料、查閱安全資料等)、訪(訪家長、訪教師)、問(問學生、問教師)等方式進行。現將本次開學情況檢查彙報如下:

教育局秋季開學情況督導檢查彙報

一、新課程改革工作穩步開展,課改氛圍濃厚

今年,全縣教育新課程改革工作穩中求進,紮實推進“五步三查”課堂教學模式,課改氛圍濃厚。

1、領導高度重視,新課程改革工作穩步推進。

爲保障課改工作穩步實施,各校都制定了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成了課改工作領導組,對課改工作任務進行了梳理,明確了目標,分解了任務。其中,一小在開學初進行了“高效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校長已聽了9節課;初步進行了新教師“五步三查”模式初探交流,重點做好新教師的幫扶工作,專門設立了“您的亮點,我的起點”新教師成長記錄欄;實行提前一週備學案,週一至週五集智備學案、審學案;其校園文化建設以“打造高校課堂,培養創新型人才“爲主題,開展了學校“四新”建設,教學樓內佈置一層爲《三字經》,二層爲《弟子規》,三層爲《成語故事》,四層爲《論語》,並在樓梯內分別設置了我愛家鄉,我愛山西,我愛祖國等一系列校園文化專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了校園文化氛圍的創設。

開元國小也組織開展了課改先鋒示範課活動,實行“結對子、一帶一”的方式,進行集體觀摩研討,校長已聽了8節課;堅持每週分年級、分學科集智備課,注重研討實效。

下良中心校、西營中心校爭取和盟區共享學案,並在其基礎上進行修訂,研究基本上能做到節節有學案的“五步三查”課堂模式,學案式教學在完小全面推行並應用於課堂教學中。

2、課改硬件準備良好,購置了部分設施設備。

各校都建立了課改工作辦公室,出臺了課改工作制度,成立了課改工作領導組。一國小由於新教學樓的投入使用,對三、四、五年級進行了分班,大大降低了班容量至60人左右,多媒體白板實現了班班通。西營中心校城底新建幼兒園正式開班,徹底改善了農村幼兒的就學環境,但幼兒大型玩具等配備還沒到位。下良中心校新建幼兒園,孩子們用的.仍是學生桌凳。

二、學校安全、衛生工作管理紮實進行,校容、校貌良好

開學初,各學校都進行了安全隱患排查,對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整改,學校都按時、平安、順利開學。開學後,各學校首先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層層簽定了安全目標責任書,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安全工作時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所到學校校園環境優雅,牆壁都粉刷一新,基本上達到窗明几淨,不留死角。比較典型的有:西營中學宿舍衛生特別好;北底中學餐廳衛生、整潔、漂亮、規範。

三、師資隊伍管理良好,教學工作正常進行

一國小現有教職工101人,其中在職公辦教職工73人,借公辦教師2人,代教2人,代僱臨時教師19人,臨時職工3人,“三支一扶”2人,其中外借7人,2人請假,實際在崗92人。

開元國小現有教職工93人,其中公辦教師71人,代理1人,臨時代課教師8人,“三支一扶”2人,臨時職工6人。本學期請假5人(產假:2人,病假3人)。

故縣中學現有教師50人,其中公辦教師28人,民辦教師5人,代理17人。

下良中心校現有教師126人,其中公辦教師67人,民辦教師34人,自僱教師25人,督學2人,外借4人,長期病假1人。

西營中心校現有教職工92人,其中在職公辦教職工41人,民辦教師22人,自僱教師22人,自僱職工7人,教師除1人請病假外全部到崗。

北底中心校現有教師57人,其中請產假1人,外借3人,督學2人,實際在崗51人。

四、主要存在問題

課改方面:

1、教師素質的差距,導致推進高效課堂不僅不能等齊劃一,而且模式推進效果也有明顯差異,甚至有些課堂讓人擔憂,教師心裏沒底,又沒有積極的思考,對新課堂模式不懂,不學,持觀望、等待態度。

2、仍有一部分教師缺乏真正的對“五步三查”模式理解,在具體課堂操作中有很大的困惑,迷茫。主要是不該出現的困惑困惑了,不該出現的迷茫迷茫了,這樣自然影響課改的進度。

3、所到學校硬件設施配備齊全,但使用率很低,大部分體育器材、實驗器材和圖書堆放在一起。其原因,一方面是學校沒有家;另一方面主要還是校長、老師缺乏資源利用的操作意識和能力。

安全方面:

1、西營中心校城底國小院內堆有施工隊殘留設備,給學生安全帶來重大隱患。

整改措施:及時同施工隊聯繫移除或拆除。

2、

凡是有食堂學校,食品留樣或多或少有些不規範。

師資方面:

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差距大,同時嚴重短缺,急需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