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5篇

教育2.0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5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

一翻開李鎮西老師 的《愛心與教育》,我就被引言中的“素質教育”的解釋深深吸引住了,它這樣寫着:“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爲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在三大方面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愛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師,三是他的對教育的反思。

(一)愛心

李老師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爲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溫暖與和諧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就如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說的“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也非常贊同李老師說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愛心與教育》講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動我的是萬同的故事。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詳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那樣的學生,有多少耐心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與李老師相比,我真的羞愧難當!其實每一個學校都有形形色色的“萬同”,也有很多老師爲這樣的“萬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愛心。但是又有幾人能如李鎮西老師那樣不棄不捨,耐心細緻地對待萬同的呢?很多人最後選擇了抱怨、選擇了放棄、選擇了任其自然。他的“後進學生”寫“每日九問”。足以看出他對學生的耐心:“一問今天影響同學學習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預習沒有;五問今天做過什麼不文明的事沒有;六問今天說過髒話沒有;七問今天戰勝弱點沒有;八問今天有進步沒有;九問今天有什麼遺憾沒有。”李鎮西老師之所以能成爲名師,我想就是因爲他對教育的執着,對學生智慧的愛。

(二)做有思想的教師

“李鎮西是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對李鎮西的評價。他遵從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李老師在文中歸納到:“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地發展;而且,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他還十分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別強調集體中“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他一方面指出,“集體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組織這幾個基石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個性,那就不會有集體”。要想用三言兩語概括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認爲,他全部理論的基石無非就是一個樸素而富有人情味的願望: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他說,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他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讀罷此書,我感覺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滌,掩卷深思,李鎮西老師演繹的對教育和學生的摯愛背後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撐,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覺得我們學李鎮西,最重要的是學他“做有思想的教師”。 不能否認現在確實涌現出一批像李老師這樣有思想的教師羣體,但數量極少。大多數教師仍然扮演着“教書匠”的角色:重複着別人說過的話,複製着別人寫過的教案,模仿着別人上過的課。李老師說:“當教師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說自己的話。”這句簡短的話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的反思。要形成較爲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須經過認真學習,多讀教育理論專著,多向名家和大師學習,多參加一些沙龍類的討論,多進行自我反思總結。李老師曾感慨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李老師的成功也正是得益於對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積澱。我們向教育家學習,不光要學習教育名家的理論和思想,還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恆地學習和總結的毅力。李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堅持寫《教育日記》、《教育手記》和《教育隨筆》,這份艱辛地付出纔有了今天這份豐厚的回報。反思我自己,與李鎮西老師相比,真感到汗顏! 大師的成長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往往都經歷過“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學習積澱過程。與其天天盼機遇的垂青、幻想一鳴驚人,不如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和反思總結。如果我們還想進步,如果我們還不甘淪落爲可悲的“教書匠”,那就讓我們快快行動吧

(三)對教育的反思

除了“愛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師”,書中還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爲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真的,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學生的頑劣、鬆散和不聽話,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纔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2

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深入簡出地闡述了愛心與教育的深層關係,展現了李老師教學的不凡風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付出真誠的愛心之與學生們的重要。李老師給予我的無限的啓迪,要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李老師說,當好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纔會真誠地與學生們交朋友,切身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學習困惑和心理障礙。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你會愛上這些孩子們,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傳授知識和技能給他們,讓他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從而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當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真誠的話時,我竟感動得眼睛都溼潤了:一個享譽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這樣一顆愛孩子的童心!還是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個春天,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買了一條小木船,然後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去探險。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 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學》)

這是李老師書中的一段話,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學中,我也常有跟同學們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深入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時候也幫到了他們。我每週都會佈置他們寫週記,讓他們把想和老師說的話,或是一個星期來的表現自己作個總結,都一一寫出來,然後每個同學的週記都會認真地看完,並做一一的回答和批註,這樣也成爲我和同學們交流的好方式。現在想來,這樣做,還遠遠不夠,我還需要進行一些有創意的交流,像李老師所做的,讓同學們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問題都一一寫出來,提出來,可以是書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對面的溝通,瞭解他們的各階段的真實想法,解決他們的真實困難和疑惑。慚愧的是,我對錶現好壞不同的學生,還是有一些偏見,我需要通過更大的努力,讓同學們感覺到我對他們的愛,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讓學習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問題的學生,一一解開心結,找到各種問題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同學們的疑難問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了“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幾點: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這是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我們要民主地,科學地,教育學生,並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纔會信任你,纔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學生都有向善向好學習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只要他們自發的想完善自己,改進自己,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樣,對於後進生,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缺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並善於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改正缺點。關於轉化“後進學生”,李老師也提出要主意的幾點: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後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上進心。第二,喚起向上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這對“後進學生”同樣適用。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第四,講究有效方法。李老師書裏講述了他與“後進生”萬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考究和學習,也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師對他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李老師關於“優秀學生”的培養方式。他提到“優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思想比較純正,行爲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2.求知慾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成績較好。3.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演說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較強,在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4.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知識面較廣。5.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爲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6.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7.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鉤心鬥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8.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相應要注意的幾個關鍵: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這也是李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結出的智慧果實,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我會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對於學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師們痛的問題,而李老師也分享了他寶貴的經驗。“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內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雖然近幾年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比起廣大中學生的心靈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少教師仍然習慣於把學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點,當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問題來解決,或熱情地教育,或嚴肅地批評,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思想工作怎麼會奏效呢?”李老師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們憂心的學生青春期教育現狀。我作爲國中的思想政治老師,更感覺到身上的擔子之沉重。李老師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簡稱“心育”)的途徑與形式:1,創設和諧氛圍氛圍的'和諧有利於心靈的舒展、愉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悅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境。2,開設專題講座是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和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3,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這裏說的個別談話是心理輔導,與單純的教育性談心不同。心理輔導的談話具有兩個特點:傾聽與協商。4,保持書信交流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時候交談並不是心靈溝通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書信便成了師生對話的合適途徑。對學生來講(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做既避免了面談的侷促不安,又能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對班主任來說,與學生建立並保持書信聯繫,意味着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書信往來,教師可以比當面談話更全面、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5,推薦有益讀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資料,這也是進行心理輔導的有效方法之一。6,爭取家長配合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確定了他們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實踐證明,學生家長的參與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師從他與學生點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對學生們真切的愛。而所有這些寶貴的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對比自己的教學,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學生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讓他們全身心的健康成長。

李老師手記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對教育的反思,當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實踐,更不是徹底否定我們現行的德育,而是要通過反思發現我們德育存在的弊端,進而更好地改進我們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寧小燕,曾經是一位樂觀、自信而且富於思考的少女,可由於缺乏了關注和愛,及其自己對世界形成的錯誤的觀念,以脆弱的心靈,她選擇了自殺,16歲,花一樣的年齡,花一樣的生命,就這樣消散。而離寧小燕事件已過二十多年了,現在還是有不少的學生,由於各種原因選擇了輕生,這不僅僅是他們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原因。作爲老師的我們,更是肩負着,人類靈魂工

程師的重任,可以面對這些輕生的靈魂,我們可以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嗎?德育教育也是愛的教育,只有我們奉獻出自己的愛心,把愛傳遞給他們,把愛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纔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難得範本。李老師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將奉獻出我的愛心,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撰文:吳家祺)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3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由得對李老師潛心教育,矢志育人的志向和教育實踐十分讚賞與欽佩,深深的體會到李老師的偉岸和博大,發現了其中許多關於教育的感言、認知和真諦。

首先,這是一本用心寫就的教學手記。理論性書籍往往深奧、枯燥和乏味,讓很多讀者望而卻步。而這本《愛心與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於解釋說明有點理論的嫌疑之外,其餘幾乎全是實例的敘述和真情的流露。從本書的副標題《—素質教育探索手記》可以看得出來。它的內容源於實踐,而他的表述和總結又高於實踐,感覺是娓娓道來,又讓讀者領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見,這本書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就不足爲奇了。

其次,這是一次與教育的零距離對接。內容幾乎都是源於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師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學生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爲,所思所想,還有李老師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字裏行間流淌着真情,以至於很多地方讓人感動甚至落淚,讓讀者被那種濃濃的情包圍着。從李老師身上,我讀到了大寫的愛,他對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對於教育,他投入了無限的深情。

第三,這是一番對學校教育的全景掃描。“愛心和童心”是關於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故事;“與頑童打交道”介紹了李老師在後進生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鍛造卓越人格”是關於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回答心靈的呼喚”是他對青春期教育的嘗試;“沉重的思考”介紹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生死兩地書”,生動地敘述了他和遠方一羣中學生多年來的通信;“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則是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內容全面而詳實,讓讀者通過閱讀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從李老師的愛心和真情裏學到了教育的智慧,爲廣大教育工作者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名家有言: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對話。讀李老師之書,也能讓人的思想豁然開朗,給讀者洗滌心靈;又能給人以啓迪,授人以規矩。那麼,又該如何去領會、體驗、踐行李老師著作之要意呢?

第一,是要用心去讀,去思考,去實踐。一要用心讀透這本書。李老師爲什麼能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爲什麼會取得了那麼多的成績?就是因爲它對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當然,愛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他堅持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總結,長期以來,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經,值得廣大同仁深研。二要因感悟而見諸行動。學然後知不足,我們讀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細研讀,認真體會,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把其中的一些“真經”採取適當的方式不同程度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要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三要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適合這個學生但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有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勤思考,多總結和反思,纔會讓自己的所學、所悟恰當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纔會讓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學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第二,是要用心去感悟,用言去撫慰,用行動去關愛。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作爲一名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第三,是要帶着志趣去從教,帶着責任去敬業守責。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爲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深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才能深刻體會和感悟書中的內容,才能真正理解李老師教學中所融入的師生之愛,才能找尋到李鎮西老師教育成功的奧祕。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要求我們用真心、愛心和責任,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4

纔讀《愛心與教育》一下子,我就被他的一顆愛心所折服,正是這顆愛心使得李鎮西老師和他們學生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密不可分;也正是這顆愛心,使得李鎮西老師將滿腔的熱情都灑在了學生身上,將全身心都投入了教育事業之中。也讓我明白了,要想當好一名老師,就應該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每個老師都應該愛學生,每個老師都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好朋友,可以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不應該把學生當做是自己的教育對象,覺得可以隨意地指責學生,也不可以裝作是親近,實則是居高臨下的命令,我們應該和學生耐心的溝通,真誠的溝通,應該好好借鑑一下李鎮西老師對學生所用的耐心和愛心,用真心與學生交談,使他們能夠對自己也敞開真心。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而現在的很多老師呢?經常用有色眼鏡看待那些所謂的差生,用所謂的正義來批評那些喜歡搗蛋的學生,用所謂的公平來冷漠那些落後的學生。殊不知,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認爲是高人一等的對待學生,應該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關愛。

應該學會讚美和寬容學生,尊重學生所取得成就,即使學生犯了錯誤,也應該用自己的愛去引導他們,有時都不需要言語,只要讓他們感受都自己的一顆愛心,學生就會自我反思,走上正確的路途,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反之,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己當初的想法就會背道而馳了。充滿愛心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教育,纔會使教育過程散發溫馨的光芒。

同時我們也應該勤奮刻苦,保存好學生的心血,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而現在很多的老師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就會隨意的丟在了一邊,也不會好好的珍惜學生的努力成果,我們以後從事教育事業應該和李鎮西老師好好學學,收藏好學生的一切努力成果,同時這也是自己教學成果的見證,在多年的後某一天,將學生的這些作業重新展開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必將會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自己,也會讓他們領悟到自己是用真心來對待他們,對他們以後的成長道路也會有很重要的積極影響。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對我們這些未來的教師來說,是一本很有啓發意義的書籍,我們應該好好的和李鎮西老師學習,學習他的精神,學習他將滿腔的心血致力於教育事業當中。我們應該有一顆強大到可以包容一切的愛心,應該和學生以朋友身份相處,這樣纔對得起教師這個稱呼,讓學生以有我這個老師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學習,生活也更加有效率。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5

出於要完成培訓班讀後感的任務,我把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借了出來。捧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嘆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臺也十多年了,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纔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下面我就談談讀後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幾點:

一、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愛。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究竟有沒有做到一個稱職的老師,有沒有去愛我的學生、瞭解我的學生、學生是否又喜歡我這位老師、我以後又是怎樣做呢?……衆多的問題在我腦海裏浮現與思考。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爲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二、如何去愛?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真心,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對有進步的學生會給他們一張報喜錶帶回家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這都是我們教師值得學習的地方。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了“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幾點:

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這是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我們要民主地,科學地,教育學生,並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纔會信任你,纔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學生都有向善向好學習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只要他們自發的想完善自己,改進自己,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樣,對於後進生,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缺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並善於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改正缺點。

關於轉化“後進學生”,李老師也提出要主意的幾點:

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後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上進心。

第二,喚起向上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這對“後進學生”同樣適用。

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

第四,講究有效方法。李老師書裏講述了他與“後進生”萬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考究和學習,也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師對他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李老師關於“優秀學生”的培養方式。他提到“優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思想比較純正,行爲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

2.求知慾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成績較好。

3.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演說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較強,在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

4.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知識面較廣。

5.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爲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6.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7.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鉤心鬥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

8.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相應要注意的幾個關鍵: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這也是李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結出的智慧果實,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我會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對於學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師們痛的問題,而李老師也分享了他寶貴的經驗。“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內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雖然近幾年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比起廣大中學生的心靈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少教師仍然習慣於把學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點,當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問題來解決,或熱情地教育,或嚴肅地批評,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思想工作怎麼會奏效呢?”李老師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們憂心的學生青春期教育現狀。我作爲國中的思想政治老師,更感覺到身上的擔子之沉重。李老師提出心理教育的途徑與形式:

1,創設和諧氛圍氛圍的和諧有利於心靈的舒展、愉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悅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境。

2,開設專題講座是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和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

3,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這裏說的個別談話是心理輔導,與單純的教育性談心不同。心理輔導的談話具有兩個特點:傾聽與協商。

4,保持書信交流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時候交談並不是心靈溝通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書信便成了師生對話的合適途徑。對學生來講(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做既避免了面談的侷促不安,又能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對班主任來說,與學生建立並保持書信聯繫,意味着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書信往來,教師可以比當面談話更全面、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5,推薦有益讀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資料,這也是進行心理輔導的有效方法之一。

6,爭取家長配合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確定了他們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實踐證明,學生家長的參與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師從他與學生點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對學生們真切的愛。而所有這些寶貴的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對比自己的教學,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學生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讓他們全身心的健康成長。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難得範本。李老師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將奉獻出我的愛心,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6

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

書中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間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

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爲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他說:“如果孩子是鳥,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魚,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這句話道出了我們老師的光榮與偉大,也暗示了我們老師的使命和責任。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

作爲班主任必須要深入到學生當中,關心他們,瞭解他們。讓學生願意接近我們,願意跟我們講心裏話。班主任也就在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啓發引導中贏得他們的信賴,豎立起威信。

我班現有人數爲67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1人。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經常找學生談心,瞭解個性心理。如自己的成長過程、性格特點、家庭狀況、努力程度、學習潛力等,同時幫助他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經常介紹學校高手的學習情況,激發其參與競爭,追求更高的目標。在每次考試後,都對年級和班級乃至個人的成績進行一次認真的分析。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看到差距和不足。幫助學生分析試卷,找出問題所在。做到心中有數,學有目標。有一些學生因爲沒有達到目標而心態不平衡,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從而心煩意亂,不知所措。在這個時候我就及時找學生交流,幫助學生分析得失。肯定成績找出不足,及時進行思想疏導,以良好的心態繼續努力。使學生堅信,只要不斷努力就會獲得成功。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7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爲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裏,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爲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爲人、爲師的道理:

1、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2、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爲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爲“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

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3、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爲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爲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着作爲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着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爲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8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枝頭上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說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麼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爲什麼?我們的教育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在我眼裏,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僞善"面孔!寧小燕以僞爲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淨的世界裏,而這個世界註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爲一個孩子,當他國小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麼了。這纔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被毀滅,當真誠被欺騙,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武漢大學生賣淫案,藝校學生夜總會實習事件,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僞善的教育,如何導致道德的大規模塌方!讀李鎮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修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9

在這個寒假中,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深感動於李鎮西老師高超的教育智慧、樸素的而執着的教育情懷、一個個教學事例,猶如陣陣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讓我的人生目標和教育目標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們教育行爲的改變。讀完《愛心與教育》對我最大幫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受益終生的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讀到這一句話是在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驚羨於李老師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不僅是一句承諾,而且是一種甘於付出的奉獻、是一種寬廣的胸懷。這一句話太精彩了!我決心以此句話爲導向,引導我班的孩子慢慢學做一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個孩子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思想,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會竭盡全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如果人人都有了這樣的意識,在一個班集體裏生活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會我包容問題學生。

之前,對於問題學生心生厭惡,在情感上很難理解他們。當他們做錯了事情,經常採取訓斥與批評的方式,很少考慮他們內心的感受。從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我發現了自己曾經的冷漠,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感情基調是討厭、是恨,那是極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無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師一樣從根本上去了解問題學生的成因,去傾聽問題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們犯錯誤的機率一定會逐漸減少的。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只喜歡優秀的學生,那些脾氣暴躁、性格掘強、有毛病、有缺點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師去關心、去幫助的。

李老師對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濃濃的師生情包蘊在字裏行間。從飽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窺見了李振李老師教育成功的祕密只在一個“愛”字。讀這本書,最爲打動我的是李老師對學生深深的牽掛及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李老師用真情和學生溝通,一顆真誠的心感染者無數顆幼小的心。讀《愛心與教育》我的心情五味雜陳,有喜、有悲、有笑、有淚。

《愛心與教育》全文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一則則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師博大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現象細緻而深入的思考。合上這本書,諸多的內容和細節都記不清了,但李鎮西老師對教育事業的鐘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已深深地植根於我的心中。在心得一個學期,我會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0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這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描述的故事體現了他高度的責任心和無私的愛心,讓我無比感動和崇敬。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永遠是那麼真摯。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教育的動力和基礎。教育是一種需要真情付出的勞動,唯獨真心賦予學生,纔會收穫內心的感動。不同的老師對學生有不同的愛的表達法,有的如疾風驟雨,有的如細水長流。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也許沒錯,但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讓我們感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由此可見,李鎮西老師的愛是那麼的真摯,因爲貴在執着和堅持。作爲一名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這樣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實在是少見!這份教育手記,讓我在感動的同時也不斷的反思:如果我遇到這樣一些難以管理的學生,我會有多少耐心來等待他們的轉變,又會有多少愛心和毅力來對待問題的反反覆覆?想到這些,不覺感到自慚形穢。我以爲我們應該用心去閱讀,並且結合自己身的實踐去讀。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發自內心的愛,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李老師是真正地熱愛自己的學生,正是這種愛架起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樑。反觀自身,作爲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平常帶的班比較多,平時與每個班的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剛工作時的還是滿腔熱情,但現在工作的繁忙與壓力讓我產生了職業倦怠感,曾經對學生的那份執着與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故事讓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愛的付出,這些要比知識的灌輸重要的多,教師只有做到愛的付出纔會有愛的回報,才能成爲一個幸福的老師。

教育需要愛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師認爲只有學習好的學生纔是人才,對他們的態度和評價也是較爲積極的,而對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則認爲他們將來也不會有大出息,因此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消極的,這是教育的可悲。

作爲老師,我們在培養知識型人才的同時又要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纔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我以爲對於優秀生,我們不能只看重他們的學習成績,更不能以學習成績爲標準來評判其他方面的發展。雖然優生的確在學習等方面表現得讓人欣喜,但在他們身上同樣也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比如自高自大不團結同學、不尊敬師長、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個別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我們這些教育者忽視了,因此作爲教育者我們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於差生,我們應儘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經常深入學生之中,善於發現每個後進生的身上的優點。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今後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所長,爲班集體作出貢獻,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從而達到全面發展。只有這樣各種“個性+特長”的學生纔會不斷涌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纔會層出不窮。

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和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關係。正是這份使命感促使李鎮西老師從參加教育工作起就邊教學邊不斷地閱讀教育理論書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起初他讀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說這些閱讀給了李老師深遠的影響,才使李老師學以致用,不斷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師在引言中寫的他的教育思想歷程,我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讀完之後也不難明白,正是由於對教育事業的這份執着與熱愛,他樂意把自己寶貴的點滴時間都用在了閱讀和教育事業上。回想自己,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爲藉口,放棄爲自己充電。作爲新時代的老師,我們也要繼承這份光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和知識,提高自身。最爲重要的是運用所學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真正用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搞好教育工作。

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和愛是分不開,它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真誠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無私的愛心,因爲它們會如春風細雨般滋潤着每個孩子的心靈。作爲一名新時代的老師,我也會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自己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1

看完《愛心與教育》,發現這是一本記載老師用愛心教育學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即將成爲一名教師,這本書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感人的故事太多,來不及一一提及,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伍建的那份愛。但最觸動人心的,還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關於教師的感人事蹟,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位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差生要轉化有多不容易,而一位老師,要幫助一位差生轉化又是多麼的困難。老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多的是耐心,愛心來感化和幫助學生。看過很多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偉大教師,而當初我們讀免費師範生,很羞愧地說,大部分原因是爲了逃避找工作的壓力,真正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程度並不高。三年大學,漸漸地被影響,習慣。對這份事業有所向往。但捫心自問,依然沒有達到像校友汪精全或很多山區支教的教師那麼偉大去奉獻自己。只想說要向李鎮西老師那樣有耐心,有愛心去幫助每一位學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朽木是可雕的。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任務是幫助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他們也是我們的孩子。

然而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一點,鎮西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鎮西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鎮西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鎮西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很多老師總會表達出一種師長的態度,居高臨下的教育,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並非學生所喜歡的。而鎮西師卻說,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我也非常贊成這一說法,天

真爛漫的孩子是最純真無邪的。鎮西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讀了十幾年書,也沒有享受過這份民主的待遇。記得高二時寫品行建設自己在本子上寫了要求師生之間民主平等。老師大發雷霆說要民主回家民主去學校沒有。當時很是心寒,我們課本上的理論難道只是說說而已麼,這也屬於教育的矛盾吧。 看鎮西師寫的書,心靈上找到一種共鳴。起碼即將進入教育行業的我,會學着貫徹民主政策,學生心服了,纔會有好的收穫。老師才能享受教育,這樣的雙贏,是最大的獲益。鎮西師就是這樣的獲益者,文中難免流露出爲人師表有所收穫的幸福。卻並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使鎮西師的生命有了更大的價值。

讀完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和愛是分不開,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要帶着愛心,耐心,真誠和民主去面對那些陽光般的孩童。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2

看着那麼多的好書,一時不知道看哪篇,不過我感覺《愛心與教育》應該是一本不錯的教育類書籍——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細心研讀,在感動之餘常常受到很多啓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啓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爲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爲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曾今是教美術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爲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最近,我也經常看《輸在壞習慣》,《每天多做一點點》等等,看了之後,覺得輕鬆愉快,心靈上有很大的觸動,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爲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爲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爲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爲我好”;反思一下,作爲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上學期裏

的“陽光體育”運動中,我們班級那麼多弱小的傢伙,輸給別的班級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會批評他們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也想爲班級爭光,也非常富有集體榮譽感,我不能傷害他們,所以我一直安慰他們,一直鼓勵他們,其實這個過程中不僅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有些事很容易釋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對於我這個年輕的教師,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3

——淺談新時期如何做個好老師

我很慶幸在我最浮躁最沒有方向的時候讀到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尤其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的時候,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

學校如同軍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當老師的一生教過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我們經常會聽到退伍的老兵懷念和感謝自己在軍營裏度過的歲月,因爲那是他們最受益匪淺的時光,毅力、勇氣、忠誠、友情等等等等都會在當兵的時候得到。那麼我們的學生呢?我們的學生在若干年後還會懷念甚至感謝他們在學校裏、在我們的班級裏所度過的歲月嗎?肯定有,但是苦澀、後悔甚至怨恨的人也大有人在。這是爲什麼?我相信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話捫心自問:我有讓每一個從我手中走出的學生都幸福地過一生嗎?或者退一步,至少要問問:我有沒有可能讓每一個從我手中走出的學生都幸福地過一生呢?

要實現讓每個學生幸福的教學目標,做一個好老師,我覺得教師迫切要做的就是自我認識與反省。

 一、教師要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世界觀。

要讓學生感覺到幸福,就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果老師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只爲拿點工資打發時間的話,又怎麼談得上教育別人呢。作爲老師,我們也要經常給自己充電,多看有益的書籍,多做有益的事情,多思多想,讓自己作爲一個老師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起來。同時老師也要有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不要僅僅侷限在物質方面,可以更多地去考慮作爲一個老師應該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開心充實就行。並且老師也要爲自己的理想不懈地追求並奮鬥着,言傳身教,給學生們樹立榜樣,促動孩子們爲自己的目標奮鬥。

二、要有成爲一個好老師的決心和信心。

作爲老師,我們要不僅僅會紙上談兵,叫學生積極向上,成爲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我們自己也要切實地實踐起來,爭取做個“品教兼優”的好老師。在工作方面,我們應該本着爲學生負責,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的基本原則,認真備好、教好我們的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爭取在成績方面讓班級的學生處在同齡兒童的前列。正如我們教育學生“也許你不是天生資質聰慧,但是你一定要盡力”一樣,雖然我們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能把自己的班級教到名列前茅,但作爲老師我們就要盡力,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即使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再怎麼不理想,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爲一旦放棄,可能就改變了某些孩子一生的命運。同時我們也不要吝嗇自己的優點,不僅要讓學生看到我們作爲老師的優點,也要讓孩子們看到我們作爲大人表現出來的成熟、穩重等優點。總之,要讓學生從你的課堂上學到東西,也要讓孩子從你這個人身上學到東西。

 三、要爲自己是個老師而自豪。

如今社會“利”字當頭,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金錢就代表着地位和權力。教師的工資和待遇不算很高,雖然現在國家出臺政策不斷在上調教師工資,

但是一些中小城市教師的工資基數本身就小,上調的幅度相對物價飛漲的生活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所以我們老師如何自處,是個很重要的問題。90年代流行下海,現在很多老師又蠢蠢欲動,看到周圍的人都發達了,也想搞點副業。心不大的做做家教,搞搞補習班,心大的利用課餘時間自己也開個店。另外一些老師自己不會去做,但是看周圍的人發財了,不禁開始抱怨學校,抱怨政府,教學的積極性也慢慢減退。更有甚者發展成爲“混日子”的。這些都只能證明我們有些老師思想認識不深刻,不明理。從公了講,教師教學,根本目的在育人,商人經商,根本目的在盈利,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我們老師和其他人的目的不一樣,沒有可比性,要想發財,乾脆學前人下海經商,不要做着教師,學着商人,兩頭誤,自己誤了不說,最重要誤了學生;從私了講,商人接觸的環境使得商人有機會贏取更多的利潤,老師呢?老師周圍的書香之氣也是旁人無法企及的,我們老師也可以利用這個優勢繼續讀書深造,我們可以在職讀研,可以深造,往一線城市去發展,待遇也會相應提高,又何必怨天尤人!老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當我們桃李滿天下的時候,那種快樂應該比金錢帶給我們的快樂更持久更有意義。

老師,是一個多麼神聖的稱謂,它之所以神聖,不僅僅是因爲別人在歌頌它,而是因爲別人在看着這個稱謂下的一羣人,看着他們默默付出,看着他們始終守着那片淨土,耕耘,播種,施肥,開花結果!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4

這段時間裏,我讀完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這本書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本書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感人故事,書中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

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

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這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5

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爲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爲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

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爲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爲我好”;反之,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國小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爲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

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