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幼兒園教育反思大全(15篇)

教育2.56W

在日常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教育反思大全(15篇)

幼兒園教育反思1

活動目標:

1、瞭解食品的一些衛生常識,知道不講衛生和垃圾食品對人體的危害。

2、在搶答的活動中,區分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的種類。

3、樂意吃一些比較有營養的綠色食品,並參與綠色食品遊戲賽。

4、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5、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活動準備:

1、一些和飲食衛生有關的圖片若干。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紅色彩筆人手一支。

活動過程:

一、幼兒進行談話活動:

1.教師:你喜歡吃什麼食品?爲什麼?

2.教師將幼兒說的各類食品一一貼在黑板上或快速地畫在黑板上,並進行分類。

二、通過觀察幼兒用書,瞭解注意飲食衛生的重要。

1.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麼?想一想這樣做對嗎?爲什麼?

2.觀察畫面,說說:這些小朋友怎麼啦?他們爲什麼會生病?

例如:觀察拉肚子的小朋友,說說:爲什麼他會拉肚子?(吃蔬果不清洗,也沒有洗手。)……

3.觀察一名肥胖兒童:他爲什麼會這麼胖?(他吃的東西太多了、甜食吃多了、油膩的食物吃多了……)

三、引導幼兒參與討論:吃什麼食品比較好?什麼樣的'食品要少吃,爲什麼?

四、請幼兒在紙上記錄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

教師請幼兒談論自己記錄的結果,並將記錄的結果進行總的匯合,找出最好的食品和最差的食品,並給以"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的稱號。

五、食品搶答,教師報出食品的名稱,請幼兒說出垃圾或綠色食品。

1.教師:水果、蔬菜。幼兒:綠色食品;

2.教師:薯片、妙脆角、炸雞腿。幼兒:垃圾食品。

六、引導幼兒評選出2個綠色食品。

教師請3位幼兒上來分別扮演3個綠色食品,並站成一排。開展遊戲《蹲一蹲》玩法:分別說出自己蹲和別人蹲,要接得快。例如:有綠色實物:黃瓜、西紅柿、青菜,第一個是黃瓜說:"黃瓜蹲,黃瓜蹲,黃瓜蹲完了青菜蹲。"青菜聽到後,立即接上來說:"青菜蹲,青菜蹲,青菜蹲完了西紅柿蹲。"然後,繼續接說……說錯了,就換人接着遊戲。

活動反思:

《細則》中提到“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本活動利用家長資源使活動發展的更加深人。在活動中,不是讓家長單純地講述,而是以家長演示爲切入點,教師適時介入引導幼兒操作爲主,真正使資源發揮它的教育作用,實現了深層次的家園共育目標。

幼兒園教育反思2

【活動目標】

1、瞭解有關幼兒容易傳染上的傳染病的情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預防疾病的方法。

2、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增強幼兒預防疾病的`意識。

4、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5、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有關傳染病的資料與圖片。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師幼談話,由幼兒比較熟悉的手足口病談到傳染病。

1、討論春秋季爲什麼是流行傳染病的多發季節?(春天和秋天氣候乍暖還寒陰雨綿綿,潮溼多霧,氣候多變)

2、教師告訴幼兒春秋季會有哪些流行傳染病會出現?(如:感冒、麻疹、咳嗽、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

3、重點介紹手足口病的臨牀表現。

4、請幼兒講述自己生病時的經歷和感受。(如請醫生診治,要定時服藥,多休息,多喝水,痊癒後纔回幼兒園上課等)

二、教師講述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

1、幼兒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討論討論。

2、請語言能力強的幼兒到前面來講一講小朋友們的經驗。

3、教師小結:咳嗽,打噴嚏,吐口水,毛巾及手摸過的用具上都會留下細菌,都有可能會傳染手足口病的。

4、很多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手足口病是一樣的。

三、幼兒討論: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1、提問: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傳染病?

2、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小結:多喝開水,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打預防針,不接觸生傳染病的人羣。

【活動結束】

教師帶幼兒到洗手間洗手。

活動反思:

小朋友又生活在集體生活中,非常有必要知道如果得了傳染病一定要隔離、看醫生、定時吃藥,多喝水等。這次活動上下來,我覺得自己對教學中的突發事情,有些不知所措,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吸取經驗,不斷學習,讓我的教學機智更加靈活。

幼兒園教育反思3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陶行知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恆久不變的主題教育是愛的藝術、一個輕輕的撫摸、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愛是每個人生長的營養土壤,而對於孩子來說,在幼兒園裏他們希望得到認可讚美同情關心和愛護,希望得到老師的愛,基於愛的教育對幼兒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我園開展了”幼兒園「愛」文化的實踐研究“課題活動,圍繞幼兒園『愛』文化的核心引導幼兒感受愛表現愛傳遞愛。

一、結合幼兒園實際制定目標,尋找恰當的愛的教育“點”

爲了將愛的教育滲入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我們首先結合幼兒園實際制定目標。在目標定位上規定了總的取向,即培養每個幼兒成爲“有愛、會愛、敢愛”的兒童,基於“愛的教育”,確定各年齡段的基本走向,如小班重在對愛的感受與參與,中班重在對愛的發現和表達,大班重在對愛的理解和傳遞。

結合目標,我園對愛的內涵進行了認真挖掘和篩選,過程中我們閱讀了《愛的教育》、《做幼兒喜愛的魅力老師》、《規矩和愛》等圖書,蒐集了大量“愛的語言”,形成了幼兒園“愛的行動共約”,開闢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能夠讓幼兒理解、接受的“課程資料”,建立出一套關於“愛的教育”的資源庫,並將愛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

二、重視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激發幼兒對愛的期盼

1、幼兒園大環境的創設

美好的環境能促進幼兒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充滿愛的環境更能引發幼兒對愛的期盼。我們注意積極創設具有“愛”文化的氛圍。例如:我們在一樓大廳過道處擺放了溫馨的組合沙發和報刊架,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走廊處設置“愛的小屋”,鼓勵孩子們在這個充滿愛的小屋裏自由玩耍、說出祕密;更添愛意的是我們的“愛的信箱”,在這個信箱裏有孩子想對老師說的話,有留守孩子的`心聲,每天老師會定時開啓信箱,幫助每個孩子去實現愛的諾言。當我們的孩子走到幼兒園就能呼吸到濃濃的“愛”的氣息,感受到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教育內涵。每個班級由教師根據當前主題與幼兒共同精心設置各具班級特色的愛心牆,一方面體現了對愛的收集、記憶與整理,另一方面則展現了幼兒對愛的表達過程。

2、活動區域環境的創設

幼兒對愛的感受不僅需要耳濡目染,同樣在操作與探索中通過自身活動獲得。我們在開展主題教育的同時,還開闢了“愛心驛站”的活動區域,選擇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實踐性較強的活動,充分發揮區域活動“遊戲性、活動性、創造性”的特點,爲幼兒進一步提供感受愛、表現愛、傳遞愛的機會和條件。如:小二班設置了“爸爸媽媽來抱我”,讓幼兒在餐後活動或區域活動時,體驗他人角色,豐富自我感受;中一班的生活區設置“愛心郵局”,鼓勵幼兒幫助自己、幫助他人;大班每週五下午的區域活動“社區小衛士”,爲小區的乾淨衛生做一些身體力行的事情。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我們每天安排區域活動的時間,將愛的教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使幼兒在講故事、做手工、玩遊戲、社會體驗的活動中得到發展。

三、注重動態的實踐體驗,引導幼兒參與愛的盛典

1、園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

課程設置體現愛。圍繞“愛”的研究,我園在“我和音樂做遊戲”、“繪本閱讀”方面開設了園本課程,倡導“閱讀發現愛”、“音樂表現愛”、“夥伴傳遞愛”,將存在於繪本和音樂中的“愛的教育”元素有機引入教學活動和遊戲中,具有現實意義。經過篩選的繪本貼近幼兒生活,鮮活生動,易爲幼兒所感悟和認同,從而激發情感。例如:小班的《甜心愛上幼兒園》系列,以可愛的甜心形象講述了小朋友在幼兒園的多種體驗,從而成功適應幼兒園、喜愛上幼兒園的故事。由於符合幼兒實際需求,又是在與書本相符合的環境中學習,幼兒很快在這樣耳濡目染的情境中成長起來。《我和音樂做遊戲》不同於一般的教學過程,是比活動更有趣的遊戲,讓孩子們在身動、心動、腦動的遊戲中體驗音樂的樂趣,感受音樂傳遞的情感。

2、體驗中國節文化的“愛”

節日是人們生活實實在在的內容,讓幼兒主動、快樂、自然地享受節日氛圍,從自己的視覺中體驗和理解節日的內涵,就必須真正地讓幼兒去“做”。因而就有了婦女節和媽媽一起做卡片、玩滑梯,端午節和爺爺奶奶一起裹糉子,教師節和老師一起折康乃馨,中秋節做月餅,冬至節包餛飩,元旦節賀新年的活動。我們還嘗試將本土傳統文化教育寓於主題教學活動中,如大班開展的“我的家鄉在鎮江”主題活動,班上的孩子多數是外地人,卻落根於鎮江,因此提出這個話題。孩子們躍躍欲試,非常興奮,他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查資料,在網上下載資料和圖片等。通過具體活動,看圖片、光盤等形式認識了鎮江三怪“水晶餚肉”、“香醋”、“鍋蓋面”;鎮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等,這些極具鎮江特色的傳統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幼兒,並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感受活動帶來的樂趣,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幼兒對鎮江這座“美得讓人吃醋”的文化古城的瞭解和熱愛。

四、激發動手動腦,引導幼兒表現愛

愛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要恰當地發現和把握環境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就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園本情況去考慮。因此,創設包含“愛”文化的元素,營造幼兒能積極參與的操作環境,讓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操作活動中,通過繪畫、剪紙、手工製作等活動展現“愛”的元素,自由自在表達對“愛”的認識。正是在這種剪剪畫畫的學習過程中,幼兒和園“愛”文化親密地接觸,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對愛的理解和認同。

五、結合社區、家庭資源,拓展和延伸“愛的教育”

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家庭等現有的教育資源,建構三點結合的教育體系,形成有利於開展“愛的教育”的支持性環境。如:開展親子繪本閱讀活動,鼓勵社區和家庭的3—6歲兒童及家長來我園進行親子繪本借閱;拜訪敬老院的老人,爲老人們帶去孩子們的節目和祝福;請社區保安隊長來園爲孩子們進行消防知識培訓,學會如何在困難時候保護自己和他人;擅長二胡的家長介紹二胡的知識和表演方法等等,通過有效利用社區、家庭資源,讓幼兒感受幼兒園、社區、家庭的緊密聯繫,實現“愛的教育”的一體性。

幼兒園教育反思4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規教育旨在促使幼兒瞭解、接受、遵守幼兒園集體生活所需的各種行爲規則,養成相應的習慣,在當前幼兒園教育中舉足輕重。毋庸置疑,常規教育在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當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關於常規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過程中,爲了適應規則,幼兒必須放棄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麼時候做什麼”是一條幼兒園常規,但幼兒的需要和興趣並不總是能夠與教師的要求保持一致。當常規教育需要犧牲幼兒的主體性、創造力、想象力時,這種代價是否過於高昂了?對於教師而言,他們會因爲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規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事務中,相應地會減少對幼兒和教學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現今的常規教育中,無論是幼兒還是教師都會失去很多。

目前常規教育主要採取“防範式”,即教師處處防備幼兒,生怕幼兒做“錯”什麼。教師通常採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讓幼兒自主地活動,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這樣一來,常規教育陷入了難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兒對教師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導致幼兒缺乏對行爲的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而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劇了教師對幼兒的控制。這種常規教育對幼兒的主體性教育的內容抽空了,使得“培養幼兒的主體性”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二、常規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規訓練當作開展一切教育教學的前奏。

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要等到幼兒全部安靜下來纔開始活動,希望通過這種強化使幼兒形成自控並自覺安靜地等待教師“上課”。不難自出,教師是在常規訓練上而不是在如何激發幼兒在學習興趣與動機方面下功夫,常規在這裏不僅被當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於個體利益之上,使常規教育“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過於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

2、將常規視爲對幼兒日常行爲規範的要求。

在幼兒園班級生活中,隨時能聽見教師說出的“不能亂丟玩具”、“不能亂扔垃圾”、“不許大聲說話”等限制性話語,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許”、“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語,說明了在教師心目中,“常規就是限制幼兒的不良行爲,常規教育就是管”。將常規視爲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爲指引的作用,使幼兒的實踐缺乏目標感而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引起幼兒,尤其是大班幼兒的反感、挫敗感。

3、注重強調規則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規則,意味着替別人着想,同時要限制自己不合規範的行爲,在班級生活中,當個人的想法或需要與集體或他人的利益相沖突時,按要求得放棄個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體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如幼兒園班級生活中“洗手時不要把水灑在別人身上”、“看到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規則。教師強調規則的利他性,使幼兒認爲規則總是有利於別人的需要規則而自己則不需要,於是他最終學會的總是用規則來要求別人,而沒有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規教育大多是這樣完成的:教師一般是首先介紹常規,接着是不斷地提要求,在幼兒園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地提醒、督促,對違反常規的行爲進行懲罰。對於幼兒來說,這種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師有意地強調出來的,是在說明常規“是什麼”及“怎麼做”的問題。這種常規教育與幼兒以無意學習爲主的規律相違背,而且只能引發這樣的效果:常規同知識一樣,只是需要幼兒接受即“能說出”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幼兒去理解它、實現它即“能做到”的東西。幼兒會想:“爲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規則到底和我有什麼關係?”當幼兒覺得常規與我無關時,任何說教都將難以真正奏效,對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消極的。

三、常規教育新的嘗試

1、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爲常規教育的重點。

常規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終極目的在於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幼兒園常規教育都要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對規則的看法。規則作爲社會和集體組織對個體的行爲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的,是外在於幼兒的客體。但是在常規教育中,規則應被看成是幼兒主體品質的組成部分,因爲真正地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反映了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對於教師而言,只有將規則視爲幼兒主體的一種品質,把它當成是幼兒內在的、在幼兒積極的自我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東西,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常規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幼兒的規則意識。

2、將幼兒被動接受常規化爲主動。

我們知道,規則不但有利他性,還有利己性,規則是互惠的,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幼兒體驗規則對自己的意義,主動建構規則互惠性的認識。幼兒可以通過比較自己遵守某一規則前後的差異,發現規則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體驗規則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或是對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經理的。例如“謙讓”的規則,會讓幼兒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順利做事,爭執不下會耽誤時間,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便。又如“助人”,在給別人帶來好處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快樂。

3、將幼兒常規要求內化爲幼兒對規則的需要。

靠強制手段使幼兒遵從規則,並不能真正地養成幼兒的規則意識,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求教師不能把規則當成一種強加在幼兒身上的外部要求,總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兒,而是將規則還原成幼兒主體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動機,使他們感受到對規則的內在需要並體驗到其中的快樂。

爲此,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教育行爲由一味的限制轉變爲積極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兒對規則的主動建構,幫助幼兒體驗到規則或紀律爲自己帶來的樂趣。如果教師多說“你能做到……你會……”或者“如果你能……我們都會爲你感到高興”,那麼,幼兒在班級生活中懷着的不再是一顆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滿腔自信地去活動,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說出“我能……我會……我可以……我需要……”等話語,他們會將自己對規則的直觀感受表達出來,積極體驗他們對規則的需要,他們的規則意識會積極地生長。

幼兒園教育反思5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海電幼兒園溫麗

20xx-12-4

幼兒園教育反思6

設計意圖

這是一幅小班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景物圖片——藍色的天空,伸展着枝條的大樹。再仔細看,景物中似乎缺少了點什麼。原來,大樹上沒有葉子,光禿禿的,顯得有些冷清。現在是冬天,我們北方的孩子就置身於這樣一個場景,熟悉的生活經驗加上畫家用色彩營造的氛圍,很容易喚起幼兒的情感以及想要動手做一做的創作願望。

對於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小班幼兒,有底圖的作品更能喚起他們創作的熱情。在這樣一幅底圖上,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塗塗、畫畫、粘貼、撕貼、團紙貼……就可以創作出一幅很漂亮的作品,他們也會在成功的喜悅中建立起對美工活動更爲持久的興趣,並樂此不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這樣描述幼兒藝術教育的'價值:“每個幼兒的心裏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可以這樣說,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相對於其他領域,藝術以其更加優美、自然、和諧的美感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得到了幾乎每一個孩子的喜歡。一個具有良好理念的幼兒教師在設計藝術活動時,應尊重幼兒獨有的審美並予以支持,注重提供適當、多樣的材料並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

結合小班幼兒美術學習的特點,在設計此活動時,我們應該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聯結,並支持幼兒使用多種材料和方法裝飾大樹。這樣一個過程,能夠很好地挖掘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元素,並滿足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個性化發展。

活動目標

1.欣賞冬季的自然美:湛藍的天空、伸展有力的大樹枝幹、枯黃的落葉。

2.積極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裝飾大樹。

3.瞭解老師提供的多種材料,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使用。

4.欣賞自己及同伴裝飾的大樹。

5.激發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教師在體育活動或日常戶外活動(如散步)時間帶幼兒欣賞冬天的自然美,感受湛藍的天空,觀察掉光葉子的大樹有力伸展的枝幹,撿拾落葉等,讓幼兒感受到不同季節的大自然都有獨特的美。

2.場地準備:四個操作區,分別放四種操作材料;一個幼兒作品展示區。

3.物質準備:第一組廣告紙(五釐米見方)、膠棒;第二組皺紋紙(五釐米見方)、膠棒;第三組水粉、棉籤、抹布;第四組油畫棒。幼兒每人系一個圍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共同分享冬天的美。

師:我們散步時觀察了冬天,你們喜歡冬天嗎?

師:說一說冬天哪些地方很美?

師:你們撿到落葉了嗎?落葉是什麼顏色的?

二、欣賞圖片,激發創作願望。

師:圖片上有什麼?這是什麼季節的大樹?

師:這些大樹的枝條和我們在外面看到的一樣嗎?

師:大樹上的樹葉哪兒去了?

三、瞭解材料,掌握創作基本技能。

師:我們一起來把大樹裝扮得更美麗、更暖和吧。看一看都有些什麼材料。

教師分別出示四組材料,請幼兒談一談這些材料可以怎麼用,還可以請個別幼兒先嚐試,集體觀察並總結操作經驗。考慮到幼兒可能是首次接觸撕紙和團皺紋紙的方式,教師可着重示範:撕紙時,用兩隻手的食指、拇指捏住紙,一點一點撕開;團皺紋紙時,把皺紋紙放在兩手手心,合掌壓住,順着一個方向團。

四、自主創作,用不同的方式裝飾大樹。

師: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來裝飾大樹,每個小朋友的大樹都會是很特別、很漂亮的。

此環節重點是支持幼兒的創作,請幼兒自由選擇操作區域活動,並允許幼兒更換操作材料。教師應欣賞每一位幼兒的創作思路,不要打斷幼兒的創作。

五、作品欣賞,分享各自的感受。

教師將所有的幼兒作品懸掛在展示區,和幼兒一起欣賞作品。可以請三至四名幼兒講一講自己喜歡的大樹。

師:你喜歡哪一棵大樹?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

師:今天我們一起裝飾出了多種多樣的大樹,每一棵都很漂亮,老師喜歡每一個小朋友的想法,大家都非常棒!

活動延伸

1.將幼兒創作的大樹裝飾在教室裏。可以用麻繩懸掛,還可以沿輪廓剪下來組成森林。

2.在美工區繼續提供多種材料以及大樹圖片,供幼兒進行再創意。

教學反思:

幼兒美術活動,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術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

幼兒園教育反思7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並學會用各種方法讓他人和自己保持高興的心情。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小動物頭飾和動物臉譜若干。

3、用紙箱做的電視臺,話筒一隻,木偶一個,骰子一個(每面上畫有一個小動物的心情圖)。

4、各種玩具、樂器、圖書等實物。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以孔雀老師帶小動物們去參加"森林電視臺"舉行的節目主持人選拔賽激發幼兒興趣,引出課題,組織幼兒聽《快樂指南》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基本部分:

1、播放課件,引出活動內容。小青蛙告訴小動物,電視臺通過過三關的選拔賽選出最會動腦筋,回答問題聲音宏亮,表演大方的小動物參加節目主持人決賽。

2、第一關"說心情"(理解他人的心情並幫助別人)

a、請小動物聽一段心情播報(請一名教師手拿木偶播報森林電視臺的心情播報)。

b、組織討論理解他人的心情:猴子今天的`心情是雨天,說明猴子的心情怎麼樣?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是什麼事讓猴子的心情是雨天(播放課件--猴子躺有牀上哭)。幫助他人心情快樂的方法:想一想我們用什麼辦法讓猴子高興起來呢?(幼兒說說自己想的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動物都想了什麼辦法,幫助猴子。(播放課件)我們幫助了猴子,心裏高興嗎?我們一起跟着音樂跳舞吧!猴子的心情由雨天變成了什麼天?教育幼兒別人不高興時要想辦法讓他高興!

c、恭喜小動物們勝利地過了第一關。

3、第二關:"播心情"(說出心情並學會讓自己快樂的方法)播報心情

a、出示骰子,幼兒觀察骰子上動物的表情圖,說說該動物的心情是晴天還是雨天?

b、教師講解播報要點,請小動物扔骰子後,到電視臺播報骰子最上面那面的小動物的心情。改變心情

c、我們的心情有時好,有時會不好,如果心情不好,我們會怎麼樣?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情變成晴天呢?出示部分課件,引導幼兒想辦法讓自己高興起來。

d、出示玩具、樂器、圖書等實物,幼兒自由選擇讓自己高興的方法,並進行表演。

e、播放課件,幼兒邊看邊說,還有什麼辦法讓自己的心情高興起來?教育幼兒學會自己讓自己快樂。

f、恭喜小動物們勝利地過了第二關。

4、第三關:"畫心情"(畫出自己快樂或不快樂的心情)

a、出示蛋糕盤做的動物臉譜,請小動物畫上心情圖。(幼兒自由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b、小動物互相說說畫的是什麼心情?

c、恭喜小動物們勝利地過了第三關。結束部分:別人不高興的時候要幫助他,讓他高興;自己不高興的時候也要想辦法讓自己高興。教育幼兒要保持高興的心情,我們的生活纔會開心幸福。讓我們一起回家去把我們今天開心的事都告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讓他們和我們一起高興吧!(聽音樂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我們小朋友就要離開幼兒園變成一個國小生,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還會遇到許多困難,發生許多不開心的事。我想教育孩子要想辦法讓自己保持一個好心情。我想我此次引導他們有一個快樂心情的目的達到了。

幼兒園教育反思8

活動目標:

1、瞭解紙版印畫的技法,能依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運用喜愛的色彩大膽作畫。

2、能根據主題構思組織畫面,培養幼兒合理構圖與自主創新的能力。

3、願意與同伴一起進行創作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5、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範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師範畫材料。

2、幼兒已經有畫水粉畫和在吹塑紙上畫線條畫的經驗。

3、場景圖九套(游泳、賽跑、鞍馬、跳高、拳擊、籃球、舉重、射擊、乒乓)。

4、幼兒印畫嘗試材料。

5、水粉色、水粉筆、調色盤、等工具材料;展示板、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探討紙版印畫,激發興趣。

1、以"畫筆先生"的故事有趣地示範版畫的塗色、壓印。

2、師、幼共同討論研究紙版印畫的方法。

二、嘗試紙版印畫,發現特點。

三、觀察比賽場景,自主構思。

1、(出示體育比賽的簡單場景圖),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師:你們知道嗎?爲了迎接2008奧運會的到來,動物們決定舉辦一次動物運動會,比賽有那些項目呢?

2、討論交流:哪些動物會來參加運動會?

四、運用紙版畫法,合作作畫。

1、自由選擇比賽場景圖,在底版上刻畫動物輪廓線。

(選擇動物適合的比賽項目進行創作,並願意與小夥伴相互商量,合理構圖;師爲能力弱的幼兒提供動物外形卡片以備自由選擇)。

2、塗色印畫。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塗色塊,並提醒幼兒用到水和顏料時要小心)。

3、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再次運用紙版印畫的`方法創造性地裝飾畫面。

(教師巡視,觀察指導幼兒完善畫面,運用喜愛的色彩豐富畫面;鼓勵幼兒大膽創新,遇到困難會尋求幫助並樂於幫助別人)。

五、互相欣賞作品,分享經驗。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和好朋友創作出了這麼漂亮的紙版印畫,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

(鼓勵幼兒大膽欣賞自己及同伴的作品,並針對畫面上出現的問題與幼兒展開討論,爲下一次活動獲取有益經驗)。

2、小畫變大畫,給畫起名字。

幼兒園教育反思9

在《長大了》活動中,當活動進行到仿編兒歌內容時出現了讓我覺得比較棘手的問題,幼兒在仿編兒歌時總是轉不過彎來,總是圍繞自己說,思維受到了限制,而聯想不到自己的東西也會變長變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導上出了偏差吧,因爲剛開始我只是口頭上簡單地解釋和引導了一下,似乎有點高估了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之後我便用食物和動作進行引導,這時纔有一部分孩子反應過來。

從這裏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啓發孩子的思維必須藉助具體事物來進行,採用直觀教具,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表象。同時要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幼兒通過視覺觸覺等來認識事物,描述事物。

嘗試運用關聯詞——語言活動《分房子》的教後反思

在語言《分房子》活動中,結尾部分我設計了語言遊戲“接龍”,讓孩子在孩子的提問要求下嘗試接答結果,“因爲天氣太熱”(所以我要洗澡,所以我出汗了,所以要開空調……)“因爲我愛吃蔬菜”(所以我的身體好,所以我長得高,所以……)

結尾部分的設計,將故事教學與孩子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繫,這樣有助於幼兒更好的掌握“因爲……所以……”的句式。“因爲……所以……”是一個因果關係的短語,將這個短語的學習運用在語言遊戲中,比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孩子們的情緒,爲幼兒正確使用短語“因爲……所以………”作了鋪墊。讓幼兒能主動學習,敢於嘗試思索,說出不同的答案,較好的體現了幼兒的嘗試精神,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幼兒園教育反思10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正因爲如此,才能滿足社會各種事業的發展。而人的素質,由於先天條件和後天發展的差異,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着各自特點和發展潛能,正因爲如此,人才有自己的個性,才能滿足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需求。而在應試教育中,視各具個性的學生爲一律,把主要目標放在文化知識的傳授方面,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顧學生的天賦,無視學生的差異,扼殺了學生的興趣、願望和特長,而以升學爲惟一目標,這種教育背離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違背了學生個性發展的規律。我們提倡素質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讓每個學生的個體素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就是要發掘出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長,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各樣的人才,以適應充滿競爭的未來社會。

清代的思想家、大詩人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觀念,應該給當代教育工作者有所啓示。不拘一格,就是要全方位地從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角度,提高學生的素質,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天賦,不但不能夠壓制、扼殺,還應該因勢利導地加以發掘,啓發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造就出各具風采的時代新人。從這個意義上講,素質教育應該是一種個性發展的教育。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如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呢?

首先,要有觀念的轉變。要認識到學生是各具個性的,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異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於這一出發點,對學生的教育,也應該而且必須是具有靈活性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提出不同的要求。要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要積極引導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長和天賦。有的學生喜歡音樂,有的學生擅長美術,有的學生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對寫作情有獨鍾,有的.學生熱衷體育競技……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而忽視了這些個性特質。美術名作《登攀》的畫家,在考進浙江大學時,數學成績很差,但美術成績出類撥萃,校長竺可楨慧眼識英才,破格錄取,使他最終成爲了世界著名的美術家,如果求全責備,也許這位美術家就會湮沒無聞了。我們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改變那種“以分取人”的陳舊教育思想,應該樹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材”的新的教育觀念。

其二,創造學生個性發展的氛圍和條件。素質教育是以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爲前提的,人的身心發展表現爲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我們要兼顧人的身心發展這兩個方面的基本規律,在抓好基礎教育的同時,重視往意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不能因爲其某些學科的成績不理想,而扼殺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同時,在學校教育中,要創造“副科不副”的氛圍,讓那些確有特長的學生“英雄有用武之地”,學校要開全、開足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等課程,要開展各項活動課程,要設置、組織各類選修課程、興趣小組,爲學生個性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其三,提高師資素質,適應個性教育。俗話說“打鐵先要榔頭硬”,而我們的教師可能自身素質上存在着缺乏個性化的問題。因而要發現、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不僅是思想素質,而且特別要提高發展自己的個性素質。一專多能,並非是不可能的事。現在的教師除了教自己學科的書,對其他領域不聞不問的現象,是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

在未來的社會中,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豐富的科學家,還需要文學家、美術家、音樂家、運動健將、創造家、發明家,這些人都要在學校培養出來,而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做到。

幼兒園教育反思11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學期不知不覺已近尾聲,回眸這一學期我們所走過的路,20xx年是發展的一年,進步的一年,收穫的一年。幼兒園全體老師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在總部的領導、關懷、指導與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目標。現將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師資隊伍管理方面。

1、本學期我們對新教師的成長工作放在了首位,在工作上經常去給予幫助,每月的主題牆佈置、帶班的常規等經常下班去給予指導,教研組長也對她們的工作多給予了幫助。在生活上,更是積極詢問她們對園所工作是否適應,入冬時,個別老師棉被太薄便從園內找了舊的棉被給老師用,希望老師有一個溫暖的冬天,老師們也都很感動。

2、在老師的自身業務方面,我們盡力多組織了各種培訓活動,老師在業務上有了大的提高,還組織了出去學習參觀的機會,例如帶老師到學林雅苑幼兒園參觀學習,進行教研交流等,讓老師們增長了知識經驗。還採用了老帶新的方式促進老師的相互成長,例如在段亞梅老師的幫助指導下新老師張曼、李小鳳在鋼琴彈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學期的末的的`彈唱比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3、學期初期要求了每位老師寫個人研修計劃,讓老師給子制定成長計劃,從中也讓我們也瞭解了每位的成長需求,在日常工作中多提供給他們發展的機會,例如。陳老師希望在美術方面有提高成長,本學

期我們便將美術班交給了她帶,平時也在業務上多給她指導,這個學期她的業務能力提高了很多並且她所帶的美術班家長和孩子也都很喜歡並認可她;劉老師希望多點時間自己提高學歷的機會,於是我們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儘量多給予她方面,給予她學習的時間,並經常給她鼓勵表揚,從而使她順利的通過了本學期的課程學習。

(二)日常教學管理與安排。

1、主抓日常教學,每週定期下班看兩次半日活動,不定期的到各個班級查看教學情況。老師們也經常相互聽課評課,共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每個月底園內對各班教育教學工作先給予檢查評估,評出了本月的一二三等獎,發放考覈獎金,極大的促進了班級管理工作質量的提高。嚴抓教研組長對老師的備課和反思的批改,從而使得本學期老師的備課質量和反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在本學期我們還開展了很多豐富多彩活動,吸引孩子、吸引家長的同時更提高了我們園的教育教學質量,九月份我們開展了早操比賽,十月份我們組織了老師進行說課評課活動以及園內公開課和機構公開課活動等等每個月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親子運動會、半日開放、遊園會、才藝展等。老師在參與中得到了自身業務的提高等等。平日加大了對戶外活動喝各種遊戲的管理力度,每天對各班級的戶外活動進行檢查指導,讓戶外鍛鍊真正落實到位。每天下午的各類遊戲活動老師們也組織得豐富有趣。

3、加強了對區域遊戲的管理工作。開學初各班級都嚴格制定了區角遊戲計劃,並認真根據計劃佈置區角,在十一月份還組織了區角觀摩

評比活動,極大的提高了老師對區域活動的重視程度。每天根據計劃組織孩子進行區域遊戲,孩子們很開心,同時區域遊戲也輔助了我們教學的開展。

(三)教科研工作方面。

1、在認定切實制定教研計劃的同時,每週三、週四是我們的常規教研時間,老師們在每週的教研活動中認真準備、發言踊躍。在教研中促進老師的專業化成長。本學期我們的專題教研“體育器械的一物多玩”取得了大的收穫。老師們先從理論上了解了如何組織體育器械的一物多玩,之後再組織老師開展了一物多玩的教學觀摩活動,再進行研討交流。在不斷的研討和實踐中提高了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2、在科研活動中,根據教育局的安排開展了開題報告活動,邀請專家聽取報告,將課題“大班數學區域材料的投放實驗研究”根據專家的指導意見更改爲“大班數的組成與分解材料投放實驗的研究”,並制定開始了課題研究的初始階段。

(四)幼兒能力培養方面。

1、本學期是幼兒入園的第一學期,我們將幼兒常規培養放在了第一位,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習,託小班的幼兒對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從一開始來的哭鬧到如今的開心參與各種活動,都是幼兒的巨大進步。在自理能力方面孩子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自己吃飯、小便、洗手了。

2、在學習能力上,幼兒逐漸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中大班的孩子知道每天回家首先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再玩耍,老師組織活動時認真聽講。

3、對個別幼兒的教育工作。本學期我們加大重視個別教育,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特殊表現要求老師跟蹤教育,結合家庭教育共同幫助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發展爲身心健全的孩子。

(五)幼兒園特色和班級特色。

本學期我們繼續以兩浴爲我園特色,每週三下午爲全園性的日光浴活動,老師們認真組織活動。同時每個班級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託班的塗鴉幫助孩子在認識顏色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了塗色的方法樂趣。小班的兒歌特色總是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孩子總能朗朗的說出很多兒歌,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提供了幫助;中班的國旗標誌增強了孩子對世界國家的認識;大班的趣味閱讀更是爲孩子今後的閱讀能力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在一學期的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我們的區角環境創設需要加強;主題牆的創設依然不足;園本教研活動開展地不夠深入,教研組長的教研水平需要提高,教師上課評課的能力較弱等,都是我們在下一學期需要努力改進的方向。希望通過我們全體老師的再接再勵將全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再上一個臺階。

幼兒園教育反思12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教學反思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被認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閱讀《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其實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爲,是教師對自身教學觀念、行爲與思維方式的再認知再創造的過程。依照書中所描述的教師反思框架和反思方法,我開始學寫反思日記,運用反思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分析並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從中獲得了專業成長。

重視教學前的反思,頊約教學的精彩

教學前的反思,重在預設教材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一是反思教育活動的價值、目標,思考以下問題:我爲什麼要選擇這個教材,爲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選它,開展這個活動對孩子有效發展的價值在哪裏,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我期望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我可以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以更好地實現我所期望的主流目標。以上問題的思考可以讓我的目標更明確,思路更明晰,爲成功開展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反思幼兒的經驗,這個活動符合幼兒現有經驗嗎,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有效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只有對幼兒的經驗多一份瞭解與思考,教學活動的質量纔會多一份保證。

如韻律活動“頑皮的小紳士”,活動預設目標爲:學習用右腳起步,有節奏地跟隨音樂走踢踏步;發現並明確手套在舞蹈隊形交換中的提示作用,能在手套的提示下及時地轉換動作和交換舞伴。雖然這是一個有難度的雙圈舞,但孩子們在道具“手套”的暗示以及我適度的身體語言提示下,比較輕鬆地解決了“交換舞伴”這一活動難點。當我又一次組織另一批孩子開展這個韻律活動時,卻遭遇了孩子們不會“交換舞伴”的尷尬。原因在哪裏呢?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一樣的,爲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經過反思,我發現了我的致命錯誤:我在第二次教學前疏忽了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思考。第一批孩子有過跳雙圈舞的經驗,所以他們非常輕鬆地完成了“面對面交換舞伴”的任務;而第二批孩子沒有這樣的經驗,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了。

兩次教學活動的反思日記,讓我清晰地認識到教學前反思的重要,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去思考預設教學,預約教學的精彩。

重視教學中的反思,追求教學的活力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關注方法、手段以及目標達成的效果,並及時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組織教學的方法,做到教學靈活,巧妙調控,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教學中的反思一要關注活動中的偶發事件,運用瞬間反思對孩子們的表現做出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二要關注幼兒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即刻反思並調整自己的提問內容和提問方式。如在組織大班歌唱教學活動“小螞蟻避雨”時,我設計了幼兒分角色演唱的環節,這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表演興趣,以至於孩子們表演結束後依舊興奮不已,彼此大聲交談,使我無法組織下面的集體遊戲活動。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意識到,孩子們急於分享表演中的感受,便隨機改變了預設的活動流程,請孩子們相互用動作表現“小螞蟻”的興奮之情。果然,孩子們馬上做出了誇張的表情和動作,迅即安靜下來。很快,我就帶着他們進入了集體遊戲環節。再如歌唱活動“蟈蟈和蛐蛐”,這首歌具有北方戲曲風格,歌詞內容幽默、詼諧,給入耳目一新的感覺。孩子們聽完我的範唱後一個勁地笑,對我的提問置之不理。我一下子意識到了我的提問與孩子的興趣點不符,即時調整了問題:“你最喜歡哪一句?能學着唱一唱嗎?”孩子們一下子就來勁了,都搶着演唱自己喜歡的部分。

對於教學中的反思,讓我再一次清晰理解了《綱要》所倡導的新理念——“關注並敏感地察覺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按計劃進行的'活動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應時,教師應主動反思,尋找原因,及時調整活動計劃或教育行爲,使之適合於幼兒的學習”。

重視教學後的反思,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教學後的反思能夠讓我們取“好壞”,得“揚棄”,求“糾正”,促“提高”,是找出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捷徑,是實踐經驗的系統化、理論化過程。一是反思成功經驗,我常常反問自己:活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了嗎?課堂教學中我臨時調整了哪些得當的措施?在這個活動中我滲透與應用了哪些教學思想、方法?教學方法上有什麼新的突破?有哪些偶發事件讓我產生了瞬間靈感?幼兒在課堂上提出了哪些獨特的見解?我在反思日記中記錄這些思考的問題,以求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教學技能。二是再次修正教案,回顧、梳理好的教學方法,總結、反思失敗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常會靜心沉思:本節課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何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術,啓迪是否得當。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然後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凸現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實踐證明,教學反思是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有效策略,是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是教師獲得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反思中成長,我正不斷地努力着。

幼兒園教育反思13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對媽媽的獨特感受。然而,這種感受是模糊的,不自覺的。形象生動的故事可以使幼兒的這種感受鮮明生動地在心中體現出來。這個活動的目標:幼兒能有意識地注意媽媽的特徵;能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描述媽媽的典型特徵。

整個活動的目標基本都能夠達成,孩子們很願意表達對媽媽的特徵描述,雖然表達有侷限,多爲頭髮長短,喜歡吃的東西。在活動中,小朋友都能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中,在傾聽故事時每個孩子都是非常的專注。

孩子們的思維是廣闊的,他們有着豐富的想象力。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但他們同樣具有欣賞美的能力,聽老師講的故事非常的`生動有趣,在聽故事的同時就等於在欣賞聲音的美、語言的美、肢體動作和神態的美,孩子們在聽我把媽媽弄丟這個故事時能如此投入認真的傾聽,我認爲我在講故事的時候非常的投入,我非常用心的講好故事,我採用不同的角度來講述故事,把故事裏面不同的心情和表情都展現出來,在講到媽媽不見了,我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現出着急和焦慮的心情,在找到媽媽時,會表達出發自內心的快樂之情,整個故事牽動着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真正在領悟故事的內容,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非常認真的傾聽並準確的回答老師的提問,在講述完故事之後,我請孩子說說自己媽媽的特徵是什麼?很多孩子都能大膽的敘述自己的媽媽的特徵,孩子們會告訴老師媽媽長什麼樣子,細到頭髮,有沒有眼睛,有沒有揹包包等等,孩子們十分活躍的舉手發言,有些能力較強的孩子還會模仿故事中說到媽媽的笑。

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白作爲一個幼兒老師,在孩子的課堂裏,要孩子們專注的傾聽,必須把故事講的生動有趣、栩栩如生、富有童趣,從孩子投入的表情中,讓我明白想要孩子投入,老師必須自己先融入其中,爲了孩子,我一定會繼續加強語言藝術的訓練,爭取以後可以做的更好的。

幼兒園教育反思14

一、幼兒發展情況

(1)在進行《我是小戲迷》系列活動中,我們深深的感到,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他們非常投入地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大膽操作,大膽嘗試。可以說,每個孩子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的體驗。在藝術感受力,表現力,繪畫技能,對活動的堅持性,探索、表現欲等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這個主題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平時不太瞭解的各種戲曲服裝,道具有很強的探究慾望,比如:看到臉譜鮮豔的色彩時,孩子會問:他臉上爲什麼要塗這麼多顏色,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爲什麼每個演員穿的衣服都不一樣?

(2)在活動中,我們藉助實物、教玩具,讓孩子通過看、聽、摸、想、問、說、畫、演等得到感性認識。通過與幼兒交談,瞭解到幼兒很喜歡看戲,感受熱鬧的場面,教師就以這個興趣點出發,帶領幼兒到劇場看戲,參觀後臺,看演員化裝,練功,向演員學動作。看到那麼漂亮的戲服,道具,大家都想穿一穿,回來後根據孩子的興趣點,我們組織幼兒進行欣賞、創作活動,我們一起裝飾了衣襟,坎肩,腕帶,繡花鞋等道具,孩子們通過欣賞、觀察、瞭解到戲曲服裝的對稱美。

(3)藉助環境進行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創設了班級環境,讓孩子隨時觀察各種戲曲服裝。在欣賞戲曲服裝道具活動中,我們收集了各種戲服、臉譜的圖片、實物,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戲曲藝術特殊的美,提高了孩子的藝術感受力。

(5)挖掘家長資源進行助教活動,家長們也積極參與到部分活動中來和幼兒一起進行蒐集資料,提供服裝道具。(我們班牆上的服裝就是家長借的',龜殼也是家長提供的)

二、教師的反思

目標的完成情況

從目標來看,大部分幼兒基本達到了我們預先設定的目標。能熟練運用對稱的方法裝飾臉譜或腰帶,能夠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楊可欣是個很有舞蹈天賦的孩子,但膽量比較小,以前上臺都是妞妞捏捏,今天人很多,她還是。。。。。)

(1)通過這次活動,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動起來,有機會展示自己是很重要,只有這樣的活動纔有可能真正做到提供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活動、發展、提高的機會與條件,也只有這樣的活動才真正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的活動。

(2)我們在和孩子一起進行活動時,能體驗到與孩子共同學習,分享成果的樂趣。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能逐漸發現自身的差距,及時補充有關戲曲的專業知識,在活動中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讓我們也瞭解了許多知識。

(3)下一步,我們準備逐步指導幼兒提高表演水平,學一些戲曲動作、簡單片段、還準備讓家長參與表演,與孩子一起互動,(我們的家長很多都是爺爺奶奶,他們纔是真正的戲迷,在戲曲方面比我們更專業)

(4)我班開展這樣個主題活動,有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地方,同時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活動中由於我們班的孩子比較多,有48 人,所以集體活動的形式佔多數,個別指導的機會比較少,幼兒的個別差異考慮得不夠,所以孩子能力的提高也是參差不齊。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們的思想中還潛在着控制活動的意識,有時提出的問題還比較封閉,預設的內容比較多,幼兒生成的內容少。(本次活動在指導幼兒表演,發現幼兒的閃光點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希望大家給我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我提高。

幼兒園教育反思15

有的教師由於種。種原因,在進行個案記錄的時候有形式主義的傾向,沒有及時,悉心收集真正能夠反映幼兒活動情況的資料,很少與幼兒交流,較少注意幼兒,傾聽幼兒的心聲,而是抱着應付的思想隨意記錄一些資料了事。還有的`教師爲了達到一定的效果而對幼兒的某些行爲進行操縱,缺乏記錄的真實性。如:在進行《不倒翁》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來製作不倒翁,琳琳面對着橡皮泥,螺絲,積木等一堆材料,不知道該怎麼辦。老師看到後,爲了能有較高的成功率,就提示她:"你把橡皮泥放進去塞緊就可以了。"於是琳琳在沒有探索的情況下"輕鬆"地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任務。雖然琳琳最終制作出了不倒翁,但是這種經過"人工雕琢"的行爲到底有多少價值呢而有的教師雖然意識到個案記錄的必要性,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不自覺地違背了準則,如:爲了趕進度而忽視幼兒的操作;由於幼兒活動場面的紛亂而忽視了個別幼兒創造性的舉動;由於擔心活動目標難以實現而去限制幼兒的活動……這一些因素都影響了個案記錄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