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經典伴我行作文集錦2篇

國學7.3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伴我行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經典伴我行作文集錦2篇

國學經典伴我行作文1

弘揚國學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舉國上下紛紛掀起了學習國學知識的熱潮,無論在校園裏還是校園外,國學知識的普及已貫穿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在我們瀋陽農業大學研究生院也舉辦了一系列關於“頌讀國學經典,體悟國學之美”的相關活動,同學們積極參與,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在活動的籌備期間,同學們都花盡心思,查找了大量的資料,以期用多種新穎的表現形式將國學的韻味和內涵一一展現出來。同學們紛紛將自己的才藝與傳統的國學經典相結合,爲大家帶來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有的同學展示了自己蒼勁有力、寓意深刻的書法作品,還有的同學進行了慷慨激昂的國學經典名句的頌讀,同時含英咀華,細細品味經典的魅力。在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我們與聖賢爲友,與經典同行,讓我們在感嘆岳飛“怒髮衝冠”的報國之志的同時,不忘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與李白一起吟誦“天子呼來不上船”;和范仲淹一起登樓遠望,心憂天下;同蘇東坡共同吟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攜手張若虛一同讚頌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總之,同學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來演繹着國學的精神和內涵,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在學校營造了人人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同學們也彷彿置身於國學經典的寶庫裏,在感悟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的同時,亦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既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品位,同時也推動了國學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範圍,從真正意義上將“一國所有之學”推廣開來,着實起到了尊重傳統文化,崇尚文明理念的真正目的。弘揚了中華文明,豐富了師生的精神生活,並發展了專業內涵,對於提高全校師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和現實意義。

關於“國學”一說,最早產生於20世紀初,即中國文化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爲區別於西學,當時人們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爲國學。五四運動以後,西風日盛,一些國學大師們爲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客觀上鞏固了國學的概念。現如今,隨着社會的發展,國學被賦予了更爲豐富的內容和更自由的定義。近年來更是出現了“新國學”的說法,而現在對於國學比較普遍的說法則是以儒學爲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國學對於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來說,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顆璀璨的星辰,閃爍着美麗迷人的'光芒,它維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影響着人的心智發展。當我們重拾國學的古老文化時,似乎在時間上它離我們很遙遠,而當我們真正對其進行深入理解和闡釋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感嘆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企業的文化建設和一系列與時俱進的方針政策無處不體現着國學的經典精華。我們探尋科學發展之路,構建和諧社會……有子曾說過:“禮之用,和爲貴。”可見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爲重要。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就告訴我們,研究生——作爲當今社會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爲我們還擔負着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還很遙遠。以實現仁德作爲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直到死纔可以停止,不是道路很遙遠嗎?

弘揚國學的民族傳統,體悟國學的經典魅力不是一句口號,作爲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即將走出校門,經過了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讀的研究生學子們,無論將來我們從事何種職業,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我們心中永遠都會保留着一份屬於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的傳統精神和文化底蘊。毋庸置疑,國學經典點燃了我們的心智,浸潤了我們的心靈,爲我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們可以自由翱翔在中華燦爛的文化領域中。與此同時,我們的情懷也隨之優雅起來,氣質美麗起來,靈魂高貴起來,生命豐滿起來,社會和諧發展起來。

國學經典伴我行作文2

古往今來,上下千年。這其間,多少將士至死不渝,征戰的嘶喊最終被邦國爭逐的馬蹄聲所湮沒;又有多少書生憂國憂民,弱不禁風的文筆最終被朝代更替的屠殺所吞噬?或許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之中,又有一些發着耀眼光芒的存在,突破歷史的層層包圍,歷經歲月的重重打磨,穿越時空,遇見你,遇見我。

何謂“經典”?經典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歷久彌新的價值典範。國學是經典,但它又不侷限於經典。它可以一氣呵成,出口成章,還可以精雕細琢,字字珠玉;它可以是一針見血的諷刺,也可以是溫婉柔和的說教;它可以有氣吞山河的壯志,也可以有含蓄嬌羞的情結;它可以體現無與倫比的遠見卓識,更可以體現酣暢淋漓的個性張揚。

餘秋雨在《中國文脈》中寫道:“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強的山脊所練成的天際線。”國學,讓我們重起文脈之思,重探文化良知,疏朗空間,洗淨耳目,沉浮於其中。

甲骨文: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種文脈潛流,追溯至遠古,你會發現,最先浮出水面的,是那樸素得有些拙劣,卻開啓了中華文明先河的“文脈之始”——甲骨文。它雖沒有顏筋柳骨的端莊雄渾,更比不上張旭草書的控如泉流;它不需要流光溢彩的華麗辭藻,更談不上義憤填膺的家國之書。它只是默默地刻劃着平淡無聲的信息,繁衍着傳承後世的文明。至此,它還只是一些刻畫符號,而它一經發現,從中國大地上不斷涌出的古蹟,卻浩蕩了世界。今世今時,在這片持續五千年繁衍着傳世文化的大地上,又有許多人像一個個的甲骨文,遠離浮華,在闃寂無聲中,傳承者中華美德。

《詩經》:蒹葭蒼蒼,千古華章

《詩經》中,充滿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其中最出色的,還是那些盡人皆知的漾着悠悠情懷的詩篇。《詩經》作爲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如同熹微晨光之中女子的姿態,娉娉婷婷卻不虛無縹緲,搽脂抹粉卻不爭富誇豪。一句“關關雎鳩”,一句“雨雪霏霏”,鴻蒙詩意中,疊章反覆地歌頌的,是那大膽又羞怯,溫柔又敦厚的愛情。

陶淵明:歸去來兮,安然自立

“結廬在人境”卻“心遠地自偏”。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陶淵明瞭吧。他的詩是乾淨的詩,沒有一絲一毫對功名利祿的爭逐,一切都只是依順自然。即使爲貧困所驅使,做官幾日,最終也能發現此非本心之所向而“歸去來兮”。“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一句詩如一泓清泉滋潤着臉龐和心田。只因如此,纔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不正是一種樸素、純真嗎?陶淵明的詩宛如那條不知遠近的溪流,引領着你走向心靈的桃花源。讀着陶淵明的詩,你彷彿聽到內心深處驀然響起一個聲音:“田園何處有?詩中自可尋。”

蘇東坡:浩然之氣,縱橫天下

蘇東坡,這個盡人皆知的文學巨匠,竟不是他所處的時代的寵兒。他一次次被捲入莫須有的案件中,回回喊冤,卻次次貶謫。“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便是他中年人生的真實寫照。貶謫黃州的痛苦,他獨自忍受。困頓的處境,讓他想起已逝的妻子,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無處話淒涼”。千辛萬苦帶出去的信,卻換不回一點友誼的信息,他寫下“縹緲孤鴻影”“寂寞沙洲冷”。他被悽寂所包圍,卻在悽寂中日漸成熟。他悟出了磊落襟懷,悟出了清純與空靈,他寫下“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他經歷了脫胎換骨,以堅韌的心態完成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讀書可以明理,國學之中多真理。但誦讀國學並不是要每一個人都急於求成。它細細滲透在每一個人的腦海裏,心田上,又節節延伸到國家,乃至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中。它或許能成爲一個國家生存下來的圭臬,亦或能成爲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韜略。國學如葳蕤草樹,植在國人心上;而隨着國學口口相傳的美德如滋滋春雨,爲我們提供庇護和濡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