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小生怎麼讀國學經典

國學2.74W

一部五千年中國文化史,猶如一條滾滾長河,滋養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詩經楚辭、老莊哲學、史記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作爲國學經典,深蘊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存續着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大力提倡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的今天,讓國學走進課堂,豐富與提升學生的生命內涵,已經顯得尤爲迫切。可仍有不少人質疑:國小生適合讀國學經典嗎?能讀得懂嗎?

國小生怎麼讀國學經典

怎樣讀國學經典,纔是國小生所喜歡的難度適宜、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呢?要想使學生能充分品味到國學經典的饕餮套餐,必須充分考慮到國小生的心理、年齡、認知特點有別於成人,應以“趣”爲先,形成系統有效的學習體系。

一、循序漸進,建構開放的教材體系

根據兒童心理認知特點以及年齡特點,我們按年級分類,建構了一套系統的國學教材——一年級:《三字經》;二年級:《弟子規》;三年級:《笠翁對韻》《論語》;四年級:《笠翁對韻》《老子》;五年級:《大學》《中庸》;六年級:《莊子》《孟子》。

國學經典:國小生怎麼讀:兒童讀國學,亦如人吃飯,講究科學搭配,營養均衡。光讀《弟子規》或是隻讀《論語》,所得也有限。所以,我們在起始年段誦讀《弟子規》《三字經》這類粗淺的蒙學教材,在中年段讀《笠翁對韻》《論語》《老子》,逐步滲透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高年級細緻品讀《大學》《中庸》《孟子》《莊子》,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更爲獨立果敢的性格。這樣的安排是依據兒童的身心特點、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孩童就在這一步步的積累中拓寬自己的“見識”,吸取人生的智慧,形成豐富的“文化教養”。“幼學如漆”,兒童的心靈是最明淨澄清的,沒有受到絲毫染污,此時所學深入骨髓,印象深刻。

二、情智語文課,學生快樂的天地

在我們北小的課程表上,每週都有一節特殊的課程——情智語文課。情智語文課的教學是簡約的,不需要多講,先捧起書來默默地讀,再拿起書來大聲地誦着;情智語文課的教學是輕鬆的,沒有環環相扣的追問,沒有咬文嚼字的品詞析句;情智語文課的教學是活潑的,有表演,有演唱……從李白到蘇軾,從《如夢令》到《一剪梅》,一篇篇經典詩文就在這種簡約而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慢慢地浸潤在學生的心田。這看似普通的做法並沒有多少高深之處,但卻把握住了語文學習的核心和語文教學的規律,那就是一“讀”。正所謂“熟讀成誦,不求甚解”。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學生給《論語》配樂,給《笠翁對韻》擂鼓助興,把《弟子規》搬上舞臺……爲經典賦予了更多時代的元素,注入了更多鮮活的生命。學生也樂在其中,享受到更多受益終生的精神食糧。

情智語文課給予了學生無限的學習空間,激發了學生無限的生長力。

三、家常語文課,打開最美的一扇窗

語文學習重在積累感悟。想讓經典真正地浸潤學生的童年,只靠每週一節的情智語文課是遠遠不夠的。家常的國小語文教學中,少問幾個“爲什麼”,少讀幾次“有感情”,留下更多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倘佯在經典誦讀的海洋裏。學了《古今賢文》,再讀讀《弟子規》;讀了《孔子游春》,再背背《論語》;背了《拔苗助長》,再誦誦《莊子》……由一篇文章,帶幾篇課外美文;由一個故事,走近一位作者。學生在更廣泛的視野中,自由地享受着母語閱讀帶來的經典饕餮盛宴。

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是在大量閱讀、背誦、積累、運用的語言實踐中鍛煉出來的。爲了更好地保障經典誦讀的有效開展,學校從評價體制上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對於誦讀的國學教材篇目,可以以口試的形式進行檢測。教師應該讓學生從題海中走出來,多讀多背真正的經典之作,使學生真正享受到語文學習內在的快樂。

四、多彩的活動,培植誦讀經典的興趣

1.“流行”製造興趣。

模仿是兒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如果他們看到很多人都讀,從衆心理就會促使他們由模仿到產生興趣,逐漸形成習慣性的接受和吸收,從而達到很好的誘導效果。這就慢慢形成一種流行。而流行,正是與時俱進的動力和營養。

學生朗誦經典時的琅琅唱讀聲,就營造了一個極具感染力的學習氛圍,再加上學生本身的模仿天性和良好的接受力,學習的興趣就產生了。而興趣就如一個共振能量場,互相激發,互相推動,很快就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2.“示範”感染興趣。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學習時我們特別注重以激情喚起激情,要求學生背誦的自己一定先背過,需要講解、示範的,自己必須研讀透徹。教師循循善誘地和學生一起背誦《論語》《弟子規》《三字經》,一起吟誦《岳陽樓記》《勸學篇》《陋室銘》,通過設計不同的朗讀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師生流連忘返,樂在其中。

3.“故事”提高興趣。

故事,彷彿一雙魔手能緊緊抓住孩子的心靈。因爲故事裏有幻想、有神奇、有知識、有營養;故事中有畫面、有場景、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啓迪,有假醜惡的反襯。成語故事、勤學故事、《三字經》故事、《弟子規》和《千字文》故事等,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中汲取聖賢智慧,在成長的道路上力行學文。誦讀理解後,再引導學生講經典故事、編經典故事、演經典故事……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語言表達力和演講能力。

4.“創意”鞏固興趣。

(1)唱經典。《毛詩序》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質樸的音樂,真實的情感,能帶着學生跨越千山萬水,跨越歷史的洪流,走人經典的傳奇。低吟淺唱,就是國學經典的音樂化,就是學生語言的再創作;低吟淺唱,就是師生對國學經典的語言、節奏、情感交融的過程;低吟淺唱,激發了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培養他們對國學經典的語感。

(2)畫經典。給《論語》配畫,給《莊子》插圖,用連環畫畫出名著中的故事;把國學按作者、內容主題分類,辦成手抄小報……這也是學生學習國學的另一方式。每學期的讀書節活動中,學生都會用一週的課餘時間來專心收集資料,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國學經典。通過“畫”這種藝術形式,學生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表達了出來,並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藝術聯想。

(3)演經典。學生都有表現的慾望,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需求。展示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需求,表演內化了學生學習的所得。當學生們有創意地把國學的精髓部分用“讀、唱、講、品、書”的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時,國學經典便如音樂般流入每個學生的心田,營造了更濃厚的誦讀氛圍。

我國優秀的古典國學經文意存高遠,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就是一把把開啓學生心智的鑰匙。誦讀國學經典,就是在與歷史上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對話。學生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薰陶的同時,養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國學經典就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更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大量的事實和研究結果表明,國學經典對兒童教育具有巨大的研究意義。

標籤:國學 國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