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經典作文錦集6篇

國學1.7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學經典作文錦集6篇

國學經典作文 篇1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爲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三字經》、《宋詞》、《論語》等一些國學經典,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瞭解了。

我們從小時候的《唐詩》、《三字經》,到現在的《論語》和《道德經》,它們總能使我們感受頗深,國學是需要我們認真的體會,需用一生去學,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品的品讀,那裏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着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教會我們分辨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味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夠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能引領我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端正我們的人生態度。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性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主張“仁”,“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峯,怎樣才能體會人生的意義,怎樣纔是真正的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

《道德經》是我們認識最深的國學經典,他總能用一句最簡短而精闢的話把我們帶到另一個美好的境界,那裏都是真善美。這就是國學的力量,在國學中一旦看懂人生,便會是生活昇華到另一個水平線——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沉浮,每一次都是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看輕人生的權勢名利,看輕世間的繁華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諦,超然物外,你就會別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也是老子一生的堅守,權勢名利看輕了,世間就安靜了。

品讀國學,就是在品讀人生。懂得國學,你就懂得了人生!

國學經典作文 篇2

國學經典,是凝聚了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他們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爲文筆出類拔萃,又或者是記錄了歷史上的名人名事,而具有收藏價值。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應該細細體會這些前人的智慧結晶。

就拿《論語》來說,這本書雖然是由孔子的學子們編著而成,但是這本書記錄了孔子一生的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與名句。其中有我們六年級所學到的《兩小兒辯日》,這件事也可以跟孔子說過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串聯起來,一個人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纔是大智慧,就算是聖人,也會有他所不懂的地方,所以這不是什麼令人羞恥的事情。這就是這句話與《兩小兒辯日》所蘊含的哲理。看,短短不到100字的文字,字裏行間卻蘊含着如此耐人尋味的深刻道理,古人的智慧也不能小覷,假如當時古人的壽命能和我們一樣長,可以和我們一樣把一些發現傳遞大部分人,可能發明出手機,汽車和飛機的就是他們了。

說完古典,我們現在來說現代。曹文軒,大家應該知道吧!一個北大的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根鳥》和《青銅葵花》。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在此之前中國還從未有人拿到過這個獎項,他是第一人。也在今年3月獲得了“20xx~2017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他的《草房子》連續獲得了四個獎項,同名改編電影也獲得了3個獎項,曹文軒自己也獲得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編劇獎”。《草房子》我也讀過一點,裏面的內容催人淚下,描繪了一幕幕感動人心的畫面。文筆優美,似乎將曹文軒心中所想畫面又完美呈現在我的眼前,一篇篇故事看似是人間常態,可令人深陷其中的真情又分外感人。這就是語文的魅力,將小事寫得分外感人,讓人覺得一件件尋常的小事竟也能體現出那樣的情感,這都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

古代人有古代的知識,現代人有現代的知識,若能將兩者結合起來運用,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就會走的越來越遠。最後回到正題,國學經典會使我們的品味提升,使我們的文學素養提高,而不是像一些混混一樣張嘴閉嘴都是污言穢語。

既然是經典,那麼就有它成爲經典的道理,當我們閱讀這些經典,可能我們自己體會不到,因爲這些改變總是在細微之間,當你多閱讀這樣的書籍,可能給人的感覺就是風度翩翩。這也就是我爲什麼說國學經典人人讚的原因,它總是給人一種良好的感覺,讓人情不自禁的迷上閱讀。

國學經典作文 篇3

微風輕輕地走過我們的身旁,留有一絲芬芳;鳥兒快速地飛過我們的身旁,留有一絲交響曲;花兒對我微微笑,留有一絲清香……我朗誦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學名著——《古詩詞》。

——題記

它主要講述了:詩人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再用簡練丶優美的語言寫成一首擁有四句話的詩。它的每一句話都十分優美,蘊含着詩人給予的情感,閉上眼,那美麗動人的情景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裏。我讀了“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我彷彿看見作者看見這一幕的時候。

我看見了:六七裏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長的笛聲和着微微的晚風傳來;牧童放牛歸來飽飯黃昏以後;牧童不脫蓑衣望着皎潔的明月便睡了。

詩是詩人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和簡練的語言組成的四句話。你知道嗎?做一首詩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哦!它雖然看似簡單,實際它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啊!如果那個詩有一字不對就要修改一百次。爲那首詩錦上添花,使它變得更加“完美”。

我們在五年級上冊的《泊船瓜洲》資料袋中看見詩人王安石因爲“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又”不好,曾改爲“過丶入丶滿”字最後從一句詩中受到啓發,用“綠”字。王安石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事兒一定要認真。

這就是我眼中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作文 篇4

學校自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以來,師生風貌發生可很大的變化,語文學科建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學習着,實踐着,收穫着,快樂着,我們有這樣的體會:

一、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學工作的發展。誦讀國學經典活動的開展,不但拓寬了語文教學的時空,而且推動了學校德育工作、校園美化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也促進了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形成,有效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誦讀活動實現了育人和學校“三風”建設的結合,使教師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師生的“精、氣、神”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行爲習慣進一步規範,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且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從學生的一篇篇習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天天在進步。

爲了培養學生們的誦讀興趣,我嘗試了多種方法,以下就培養國小生誦讀興趣的探索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一、介紹誦讀意義,教師體驗先行

經典中蘊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這些內容只有通過我們親身的誦讀才能深刻體味,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夠親近和獲得聖人們的“不言之教”。誦讀,作爲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學習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當今科學界所採用的邏輯推理,而是一種“直覺啓發式”。這一點作爲當前我們學習內容與方法的重要補充,理應保持與國學經典內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學習方式,而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教給學生,首先與教師自身是否正確認識誦讀密切相關。教師對誦讀意義的瞭解和介紹是以其具備一定的誦讀實踐爲基礎的。對於誦讀的意義,我在教學之前已經實踐過一段時間,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體驗,這一點恰恰是非常關鍵的教學準備環節。因爲,教師體驗先行是學生誦讀的第一步。

二、建構誦讀環境,體驗清靜自然

在誦讀之前,給學生放一些輕柔的民族音樂,引導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放鬆身心,感受心靈和身體的寧靜自然,緩解和消除平時的緊張或壓抑感,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現代社會環境下的傳統文化教學,如果是在喧囂忙碌的城市氛圍中,這種氛圍本身與經典文化所要傳遞和表達的寧靜、悠遠是不一致的。如果學生們找不到清靜自然的身心感覺,那麼經典誦讀也往往停留在動口不動心的狀態,難以深入體會經典的博大精深。事實證明,學生也非常喜歡這種音樂沐浴下身心放鬆的體驗。也許在人們日益忙碌的現代社會,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鬆,找回清靜自然的感覺,

三、有聲有色,音聲相合

針對很多學生誦讀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的興趣減退和注意力分散的問題,筆者曾運用“內觀經典誦讀法”,讓學生們嘗試在熟背的基礎之上,閉目回想經典中的字句。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注意力渙散的問題,還可以激發學生右腦的圖像思維,讓整個誦讀或背誦的過程不那麼枯燥,而是“有聲有色”,進一步提升誦讀的興趣。

儘管國學經典誦讀有以上諸種方法,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誦讀的興趣。這時,教師的親身示範與表演,鼓勵學生勤於實踐,經受住最七年級段時間的“無聊期”,逐步找到誦讀的樂趣與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前一階段如果喚起了學生的思考和共鳴,那麼下一環節學生就會更有熱情和參與意識,自然也會把這種學習的喜悅感和收穫感帶入到誦讀環節中去,有助於他們靜下心來專注於誦讀體驗。總之,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是讓學生接近國學經典、體會國學精髓的重要方面。

國學經典作文 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伴着琅琅的讀書聲,學校開始了每天必修的課程——國學。

在我還未進校門的時候,爺爺常常教我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當時我還小,只知道這叫《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但並不理解什麼意思。

直到現在,我才逐漸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我喜愛國學不僅僅在於他無限的魅力,更在於他教會了我很多很多……

關於學習,“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要合理利用書本的知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上虛心請教。

關於孝道,“子欲養而親不待”告訴我們行孝要及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則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的教誨;“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我麼你要善待照顧父母,用真心愛父母。

關於處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訴我們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清強加給別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告訴我們要學會尊敬他人;“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告訴我們要知錯能改,就是最好的了。

國學如黑夜中的一顆明星,點綴夜空;國學如沙漠中的一株小草,點染了沙土;而今,他似一位導師,伴着我成長!

國學經典作文 篇6

其實“國學經典”這四個簡單而又深沉的字,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長輩們提起過。

依稀記得是春節拜年的時候。我隨着爸爸媽媽來到大爺爺的家中,那時候表姐長我幾歲,她見到我就歡歡喜喜地把我拉到她的房間,看着那佈滿灰塵的書櫃,輕輕地對我說:“小妹啊,你要多讀國學經典啊!”

吃飯的時候,大爺爺看向我,我記得那眼神,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大爺爺這般意味深長的眼神。他沉默片刻,低沉地對我說:“丫頭,好讀書,讀好書,讀國學經典。”

回家時,表姐遞給我一本書,紙張有些泛黃,卻依舊能看清楚封面的字:“紅樓夢”。表姐對我說:“小妹,多讀國學經典!”

那時的我還很小,就單純地以爲“國學經典”是一本書,而且很重要。我慢慢地長大,慢慢地知道“國學經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一種傳承。

我慢慢記得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記得《道德經》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記得孟子的“仁人之所以爲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我在生活中也見到了“國學經典”的真實事例。在火車上,我見到一位花甲老人,他戴着老花鏡,飽經風霜,他用皺紋遍佈的雙手吃力地翻動着手中的“國學經典”。在路邊,我看見一對年輕夫婦,他們推着嬰兒車,悠悠地漫步在公園裏。年輕婦女輕柔地對嬰兒車裏的嬰兒念着:“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想年齡不是問題,只要你想學國學,一切就都還來得及。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品,就像品一杯好茶那樣,去品國學,讓心記得這一本本厚厚的、耳熟能詳的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國學經典。

我長得越大,就越清楚春節三次聽見“國學經典”的緣由,也明白“國學經典”爲什麼婦孺皆知,而且還那般深入人心。

“國學經典”不止陪伴我成長,也陪伴了老人的垂暮,嬰兒的童年。國學經典,謝謝你!

標籤:錦集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