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活着》讀後感常用15篇

觀後感2.3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讀後感常用15篇

《活着》讀後感1

翻開書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慰。作者近乎冰冷的筆調洋溢着樂觀,同時印證一個年代的艱辛、坎坷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委婉卻淒涼,展現着生命的渺小與短促。家道中落的悲哀,強徵兵役的悽慘,雙親逝世的痛楚接踵而至,在爲“活着”而“活着”的信念的支撐下,次次打擊後福貴依舊繼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幸福。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逃避的,有的人在歲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於是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恆。可是有的人活着,失去了追尋的方向,活得迷茫;失去了的奮鬥的理想,活得可悲;失去了美好的期待,活得艱辛;失去了腳下的路途,活得愚昧。其實活着,並非要名垂青史,轟轟烈烈。過分追求名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淡淡纔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淡然面對,積極把握,珍惜當下。

生活是人生一片廣闊的田野,而苦難亦是一種希望的播種。它在落寞時滋潤枯竭的心靈,在迷惘時指引前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舞失意的靈魂,它能夠使人在逆境中堅強,在平凡中不凡。

這樣一句俗話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的確,人們總是在探求生命的實質與活着的意義,認爲人活着是爲了理想、奉獻、青春、奮鬥,諸如此類,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管處境如何,不管堅持着是爲了什麼,我們都應該爲“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我們日積月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幸運或是不幸,生命只是靜靜地、平淡地活着。善待自己,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活着》讀後感2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裏。福貴爲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後終於回來,家裏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乾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髮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裏人,福貴家終於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後,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後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爲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着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爲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說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裏,躺在地底下,不能說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着,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儘管沒有那麼湛藍。我們還肩負着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爲什麼?大部分都是因爲壓力,因爲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爲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爲好像沒有快樂,因爲痛苦。因爲不想承受痛苦,纔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後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3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據說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這位老黑奴命運多舛,親人相繼離去,而他卻仍然能夠樂觀對待這個世界。作者受其啓發,寫下了《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背景下,在解放戰爭、三反五反等接連發生的社會變革裏,福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波濤中擺動着。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日漸老邁,最終,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從《活着》這部作品裏,我們既能聽到藝術層面上來自那個時代遙遠的哭聲,又能聽到近處有關生命和遭遇那無奈的悲泣。這樣多重維度的悲劇感,也因此使其成爲真正偉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複,苦難的連續,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手法,彷彿是讓記憶裏的痛感不被時間所麻醉。同時,也透過福貴的人生,折射出更爲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從時代層面上來說,這部小說架構在中國近現代的宏觀格局上,以小見大,以福貴個人的'不幸,反映出時代的不幸。作者並不避諱談及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錯誤,比如生產力領域上,1958年至1960年間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度誇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樣的主觀主義錯誤,使得生產與實踐脫節,爲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再比如生產關係領域中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廣大羣衆的生產積極性。作者通過小人物在狂熱冒進潮流裏的掙扎,映射了社會風氣的嚴重左傾與隨之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

從生命意義上來說,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現實主義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卻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觀也最理想化。也許,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歸宿,而活着則需要足夠的掙扎和最大的勇氣。作者用象徵性的筆法,將生死從絕對化的分隔,轉化爲融成一體的有關生命的哲學。

我們並不敢妄談生死,只希望,在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過後,每一個堅持走過來的人都能夠形成這種只爲活着而活着的心境,這也不失爲一種釋然和曠達,更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勝利。

千百年來,人類追求永恆的意義在於什麼?我想,其實,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讀後感4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找來閱讀。近幾天又經常聽到讀書會的會員們在討論餘華的《活着》,便到閱覽室借來並急迫的讀完。

《活着》的作者餘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冷靜的、平常的筆調,用至真至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叫富貴的老人極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爺。年少無知的他,夜以繼日的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後將龐大的家業全部輸光。從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淪落的靠租地爲生的佃戶。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開始孝敬母親、關懷妻子、憐愛孩子。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爲自己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他去爲母親請郎中,卻在路上被殘兵抓了壯丁,被抓後母親病死。以後他的'兒子有慶在爲學校的校長獻血時,卻被不負責任的醫生酬謝過量致死。他的女兒鳳霞死於產後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兩個孩子去後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慘死。剩下和他相依爲命的外孫苦根也因貧窮,吃豆子被撐死。親人相繼的離開了富貴,孤獨的富貴買了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爲伴,繼續活着。

富貴只是千千萬萬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的一個縮影,默默的忍受着這一切。我們可以體會到人世的殘酷與個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成爲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着的一個必須條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活着是一種證明、一種歷練。活着就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5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生活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餘華的《活着》,這正是生活的本質。如海的眼淚,如山的壓抑,如沅的熱血,充滿了力量。

那福貴的母親的白髮與撒手西去的愕然。這是面對的自己身邊第二位至親的離去。那福貴女兒的難產而死的痛,那福貴妻子的軟骨病,那福貴兒子失血過多而意外而來的喪子之痛,還有那福貴的老爹含淚逃離了支離破碎的徐家……隨着一支毒箭的打擊,又一支,再一支的刺痛福貴那早已野哭決然的心。死者的死對於他們自己來說更像是噩夢的一場解脫,而痛苦的枷鎖全部轉而拷向福貴一人之身,除了心在眼淚裏泡漬,還有生活的重擔,活着的堅持。

偉大的人格也許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福貴的一生寫滿了絕望的不存在,面對着眼前的絕望之境地一點點地長大,漸漸脫去徐家少爺的光榮放蕩,成就一個堅強樂觀的農民。這精神上的成長遠比身體上成長珍貴得多,珍貴的力量,這來自於對活着的亙古不變的態度與信仰: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格強大。即心態與觀念造成了福貴自我與外界如此黑暗的隔膜與保護,如山的壓抑,如沅的熱血,還有偉大的毅志,活着的希望。

他們說,人生不過一場戲,各人有各人的角色與臺本,可福貴就是那偏要不服命不認命的堅韌不聽上蒼的調度,那滿懷的倔強,那滿腹的荒唐,那滿懷發諡的期待,如若上蒼髮出死亡的調度也決不順從!只要熱血生命仍在骨頭裏嶙峋作響,就是要活着。拼死才能拼出活頭來,總有信仰會排空而來,而來與活着的福貴相遇,走在塵土飛揚的道上,活着自己的人生。充滿了力量,活着的色彩。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世上千千萬萬,老來風味,大抵都是在活着,誰都逃脫不了活着的慾望。生生燈火。明暗無輒。活着,哪怕只有一息尚存,也可千迴百轉抱有希望,真心不感到死之苦惱!

《活着》讀後感6

緣於朋友的推薦,我閱讀了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活着》,作者餘華被譽爲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查爾斯·狄更斯。我因爲好奇翻開這本書,卻因爲它的內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貴的快樂而快樂,因福貴的悲傷而悲傷,當看到“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掉了下來。

福貴的一生太苦了,儘管他年輕時享受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後來所經歷的苦難卻也是非比尋常。從他輸光了所有家產並經歷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後,他開始學着面對生活。就在他開始習慣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時,因母親病倒到鎮上去請醫生而被抓了壯丁。幸運的是他總算沒有在戰爭中死去,從死人堆裏撿回來一條命的福貴輾轉回到親人身邊,但貧窮、飢餓、疾病、死亡接踵而來,兒子、女兒、老婆、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離他而去。最終,他只能與老牛相依爲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樣,同樣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福貴就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述着自己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身邊一位年長的老總。他說他認爲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兒時的米湯水,因爲在那個年代沒有被餓死已是一種幸運,當飢餓難耐的時候,一碗哪怕只有幾顆米煮就的米湯水便是人間美味。年幼時的苦難讓他一度無法釋懷,他說他以前每講述一次都會忍不住掉眼淚,但是,他說他現在可以笑着講完這段經歷了。是的,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痛。不僅如此,就連我們的生命也終將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福貴便是這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

既是塵埃,那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特別是像福貴這樣苦難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來得快活?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昨天上午在養老院做義工,看到這些老人,有的全身癱瘓、有的半身癱瘓、有的.疾病纏身,當然也有八、九十歲仍健在的,對於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有人說,沒有質量的人生,毋寧死。但當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風清雲淡?也許真的只有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活着也是一種幸福。這樣看來,活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至於他活着的意義是不是你認同的意義,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活着》讀後感7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8

何爲生、何爲死,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難題。

所謂成長可能就是最終學會勇敢面對生,坦然面對死吧,但知曉一點並能最終做到,需要我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說的那樣,餘華寫《活着》,絕不是簡簡單單寫慘,絕不是將人世間一切痛苦絕望失敗悲劇擺給我們去單純地悲哀,他是希望將人間現實痛苦給淋漓盡致揭露,從而讓我們從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活着》滿篇都在講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達“活着”這個唯一的主題。

也正如小翟所說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活着不是因爲其他別的高大上的因素,我們就是因爲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遠不要小看“選擇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及所需要的彌足的勇氣。

誰都曾遭遇過挫折與坎坷的打擊,痛苦不已;誰都曾徘徊於懷疑與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爲抑鬱等生理病變,而簡簡單單僅因爲絕望、痛苦,就覺得挺不過去了,選擇輕生的人,選擇跳樓、上吊的人,看似他們具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敢於邁出最後那一步,但實則無論怎樣去講,他們都只是被生活打敗了的'人罷了,都只是被苦難支配了的人罷了。

我們同情他們,但永遠不要去實施這種行爲。

今天又看見新聞報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沒有選擇繼續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遺書,說實話,我能從中讀到滿滿的無奈與絕望。

他沒有碰見惡毒的導師,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擊,就只是無數的小事疊在一起,最終喪失了對生的希望。

他的那種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麼突然打擊的人來說,可能更讓人產生對活着的意義的絕望。

我永遠做不到對他所有的經歷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評判他的個人決定,倘若在這裏去講他應該樂觀點、看開點,既然人已經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反而還會平添一點兒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說教感。

對他的行爲不做價值評判,但最後我想將之前所說的一句話送給看到這裏的所有朋友:無論怎樣,活下去,纔有無限可能。

《活着》讀後感9

我們每個人就像我們踩着的這塊黑土地,坦露着胸膛,召喚着屬於自己的歸宿和使命。一個人生下來不易,活着更不容易,活得好卻是難上加難;有些時候經歷過苦難後倖存了下來,別人認爲你只是倖存者,但對我們自己來說其實這才叫生活。

小說裏的故事與現實與和現實中的現實總有不一樣,而現實總是令人費解和矛盾的,我們活着不應該只是發泄、控訴或者揭露,適當的高尚纔會給人希望和未來,人畢竟只活那麼些年,在時間的世界裏,我們都只是一羣路人,有些時候卑微而自大。一顆安定的心是我們需要的,有些事只有在經歷理解之後纔會蛻變超然,看待善惡一視同仁,用一顆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環顧世界。

人的體驗和慾望以及想象和理解,會屏蔽所有不同的界限,讓人從他人的經歷中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在不同的鏡子裏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而《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財富,講述了絕望,講述了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讀完福貴的一生,一路喜憂參半。

他走過的這大半輩子異常艱難,在開始時會爲他的不爭氣而生氣,年輕時把家中的一百多畝田輸光了;後來他改過自新,命運卻對他不公,讓人對他的悲慘境遇唏噓不已,妻離子散,到頭來只餘孤身一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老婆的嘮叨和寬容,沒有子女的歡聲笑語,只是白髮送了黑髮人。

當一個人經歷命運的考驗時,選擇各不相同,結局也不同。福貴雖然歷經磨難,但他是幸運的,他在生活面前失敗了,敗得一塌糊塗,但在精神世界裏,他是一個勇敢的強者,任何磨難都不足以擊垮他。所以說,我不敢妄加評論他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也許時間會把他的身體摧垮,但會讓他的意志更加堅定,活得更瀟灑更自在。可能時間會改變一切,且不會事先通知你,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經歷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會變得更醇香、更簡單,那是洗盡鉛華之後的浴火重生,我相信時間會讓我們越來越有魅力,無懼所有,即使生死在前,也只淡然笑之。

《活着》讀後感10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的人陸續地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地重新認識所有的事。

福貴的經歷的確令我感到悲涼,甚至同情他。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不幸,曲折的命運一次次降臨,我不禁感嘆:這世界上的確不公平,有的人一生享盡榮華富貴,衣食無憂,而有的人卻要像福貴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血汗過完一生。

在現實生活裏,往往有許多的人因一時的挫敗,對命運的不滿,企圖了結自己的生命。在電視新聞報道上,往往都會看到一兩則關於某某人因對生活充滿絕望,或是忍受不到生活所帶來的煎熬而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看到這些行爲,我並沒有對其有同情之感,反而覺得他們很愚蠢,人生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呢?活着,我們可以幹很多事,

必死去幸福得多。我們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其他的都不能動搖我們活着的信念。我們要友好地面對我們的人生。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地去實現他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到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11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還給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爲它是真實的。《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福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爲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說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

餘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說道:“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福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福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活着》讀後感12

“勇氣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題記

這是一個殘忍的故事,也是一次沉重的閱讀,但這並沒有再煽情。在延期開學的這段時間裏,我重新拿起了《活着》這本書,坐在自己的房間,體味着餘華筆下這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體味着過去真正的現實。讀着上世紀的這本書,總會甚感啓發,覺人生無常。

這本書主要是以一個農民,名爲富貴,卻一生不“富貴”,死亡的陰雲時刻籠罩在他家的上空,他活着的意義彷彿是爲了給自己最親的人送行,人生的末路苦楚,只一人承受。

富貴年輕時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地主少爺,沾賭使他敗光祖業,此後的一生,厄運連連……先是父親急氣攻心從糞缸上掉下來摔死,而後母親病死,接着兒子有慶被醫院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產後大院抽血過多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被撐死。而他經歷從地主變爲平民,被國民黨抓壯丁,土改,大躍進,文革,分田到戶……到晚年時期,年邁孤苦的富貴與一頭通人性的,也叫“富貴”的老牛相依爲命……每每翻起書,總有止不住的嘆息——生命裏難得的溫情總被一次次死亡撕得粉碎,無盡的絕望快要把人推向深淵。可是,富貴他撐下來了。

人生總是無常多變,災禍或是人禍,該來的總會來,不該來的也躲不去。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發,迅速傳播,又導致了多少個家庭的悲劇?曾看到一視頻:一女孩的父親因感染病毒死亡後被急運去火化,女孩痛苦追着車子跑,旁邊的大叔攔着抱住了她,女孩痛哭:再也沒有爸爸了……哽咽到絕望透頂的.話語,讓我紅了眼眶。現只覺得,活着,一切都好,活着,就覺人生值得。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生苦難又奈何?等風停雨晴,又是一場夢的輪迴,夢裏風吹深林霧,海映晴空藍,不枉人生如夢,今生幾何。或許我無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接踵而至的悲劇也讓我無從同情,到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的,在作者的筆下,在老人福貴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存的意義所在。

向命運屈服等同於苟活,生活的勇氣是我們所追尋的,可無論以哪一種方式,我們都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啊。作者:何敏

《活着》讀後感13

活着?活着爲了什麼?

當然,有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會說活着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貴,是個典型的舊社會敗家子。出生於富貴之家,從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個三從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徹底成爲了嗜賭成性、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沒有煩惱的敗家子。這時的.他活着也只是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當福貴嗜賭成性後,慢慢的他把所有時間、所有的錢、所有的家當都輸光了。一家老小從華麗的大宅搬進了茅屋裏,也因此父親去世了。母親生病倒下,家珍拿出兩塊銀元讓福貴去城裏找郎中治母親的病,可是福貴卻被他黨拉去當壯丁,每天在坑道里聽着槍炮聲,餓着肚子哆嗦過着日子。這時的福貴只想着家人,爲了能對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當福貴回到了家,母親已經去世,鳳霞因大病而變得聾啞,兒子不認得自己。但他沒有再幻想榮華富貴,他只是踏實的勞作,肩負起做父親,做丈夫的責任。他活着只爲了責任。

可是上天總與福貴開着玩笑,兒子,女兒,妻子,女婿相繼的離他而去。這是福貴的報應嗎?這時的福貴活着又爲了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

餘華書中寫道:“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貴只剩孤零零的一個人,但他堅持活着。我慢慢地讀懂了,他在經過了人生百態後,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忍受,爲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給予我們生命,同時給予我們苦難與幸福。但,不管怎樣,生命僅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難與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爲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在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舊社會農民的縮影,但將他放大,我們卻是看見了許多農民的辛酸。以《活着》爲書名,我想作者是想讓人們記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襯托後的生存,是學會了承受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4

1、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正如短片中的老人,哪怕家人都先離他而去,可是他依然對這個世界抱着善意與美好。用愛打動了兩位城市主人公的心。)

2、福貴的一生,苦難的一生。福貴一生面對了七次親人的去世,最後只剩餘自己和老黃牛相依爲命。其中有生命中的意外,也有生老病死的必然。

3、有慶的死

有慶意外的死亡藏着讓人憎惡的必然。整個過程中,他們不是醫生和護士在抽血,而是上位者與弄權者無情殘忍地吸血。有慶明明多次表現出了不正常的症狀,然而醫院裏的人全都視而不見,他們眼裏只有“縣長的女人”,自然地,一個十三歲孩子生命的凋零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場鬧劇,正如那個沒怎麼當回事的醫生,也只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又跑回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4、生活而不是倖存?大多數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福貴,都覺得福貴是倖存的。但作者用第一人稱,也就是福貴自己來講述他的經歷,這時的'他不再是別人眼裏苦難的倖存者,而是富有經歷的擁有者。

5、餘華曾說過,長期以來,我的作品都是源於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係。我沉湎於想象之中,又被現實緊緊控制,正因爲此,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而在活着中他又是怎樣與自己和解,體現溫情的呢?

6、命運無常,製造無盡苦難。福貴覺得的幸福,可能就是父母全力相助,妻子不離不棄,孩子孝順懂事吧。

7、正是那點點滴滴的溫情緩解了苦難。福貴,在溫情中默默地受難。作家的悲憫情懷,也在活着中體現。溫情,使文章不再充滿苦難與死亡的寒涼,緩和了那種無奈與壓抑,讓我們能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以笑的方式哭”,不至於太絕望。人是爲人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15

書中淚點很多,剛開始看福貴回憶自己如何嫖賭,如何輕藐父母家人時,我恨不得他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麼會有這樣的敗家子,他的妻子爲何還能容忍着和他過下去,也許這就是當時婦女的可貴與可悲吧。看到他真的敗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後用自己的死來教育他的時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該成熟了,人如果經歷鉅變之後,不能蛻變,就只能退化了。想着他日後會從一隻雞變成一隻鵝,然後變成羊變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樣,白手起家,然後光宗耀祖。事實證明,我還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不能體會舊中國的苦。當我還抱着希望生活對這位曾經我恨不得讓他死的男人溫柔些時,卻換來了勤勞善良的鳳霞,死於難產,死於醫療技術的落後。之後送走親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實在無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上天到底對這個可憐的男人做了什麼啊……

書名《活着》,不禁讓人追問,主人公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最開始,奢華靡醉的時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賭的快感,然後破敗了,活着是爲了家人,但當他先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再無一個親人時,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餘華說,活着本身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當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時,我們是否也能,爲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好了,卻出現了各種心理承受力極低,心理變態的人。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卻低了。我們說活着爲了家人,爲了爭口氣,爲了做貢獻等等諸多意義,但也許活着真的只是爲了活着,活着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近期習得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還希望命運爲我多安排一些良師益友,助我成長。

標籤:讀後感 活着